shè I.

①放箭:射箭。后羿射日。②用推力或弹力送出子弹等:射击。扫射。发射。射程。射手。③气体或液体等受到压力迅速流出:喷射。注射。④放出光、热、电波等:射电。辐射。射线。照射。反射。⑤有所指:暗射。影射。⑥射思:即猜测,根据自己的想象毫无根据地进行猜想。《礼记·中庸》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II.参见“射yè III.yì”

射不主皮

shèbùzhǔpí

①谓射重在合于礼乐,不以中的为主。《仪礼·乡射礼》:“礼,射不主皮。”郑玄注:“礼射,谓以礼乐射也,大射、宾射、燕射是矣。不主皮者,贵其容体比於礼,其节比於乐,不待中为备也。”②谓重在中与不中,不以穿破皮侯为主。《论语·八佾》:“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即指此。

射策

shècè

汉代考试取士方法之一。泛指应试。《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颜师古注:“射策者,谓为难问疑义书之於策,量其大小署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显。有欲射者,随其所取得而释之,以知优劣。射之言投射也。”《汉书·儒林传》:“房凤字子元,不其人也。以射策乙科为太史掌故。”

射的

shèdì

①用箭射靶。《韩非子·内储说上》:“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②指箭靶。《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时暑热,帝昼卧裸袒,苍梧立帝于室内,画腹爲射的,自引满,将射之。清 龚自珍《以天台宗修净土偈》:“如画大地以为射的,岂有箭发而不中者哉!”③山名。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又有射的山,远望山的,状若射侯,故谓射的。”唐 李白《送纪秀才游越诗》:“仙人居射的,道士住山阴。”《嘉泰会稽志 卷九》:“射的山 在县南一十五里。”

射覆

shèfù

①古时的一种猜物游戏,亦往往用以占卜。《汉书·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颜师古注:“数家,术数之家也。於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闇射之,故云射覆。”《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季龙取十三种物,著大篋中,使輅射。云:‘器中藉藉有十三种物。’先説鸡子,后道蚕蛹,遂一一名之,惟以梳为枇耳。”明 黄瑜《枫林壬课》:“偶访友人,见案上真四合,戏谓君能射覆乎?”瞿秋白《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他们配代表中国民族吗?只有祭孔礼,投壶射覆,或者上海大华饭店的跳舞。”②酒令之一。唐 李商隐《无题诗》:“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清 俞敦培《酒令丛钞·古令》:“然今酒座所谓射覆,设注意‘酒’字,则言‘春’字、‘浆’字,使人射之,盖春酒、酒浆也。射者言某字,彼此会意,餘人更射。不中者饮,中则令官饮。”《红楼梦 第六二回》:“宝玉便説:‘雅坐无趣,须要行令才好。’…… 探春便命平儿拈,平儿向内搅了一搅,用筯夹了一个出来,打开一看,上写着‘射覆’二字。”③掌射覆的方伎。《旧唐书·顺宗纪》:“丙午,罢翰林医工、相工、占星、射覆,冗食者四十二人。”

射钩

shègōu

①指管仲射齐桓公事。春秋时齐襄公昏乱,其弟纠奔鲁,以管仲、召忽为师;小白奔莒,以鲍叔为师。襄公死,纠与小白争归齐国为君。管仲将兵遮莒道阻小白,射中其衣带钩。小白佯死,得先入为君,是为桓公。桓公即位后不记旧仇,任管仲为相,终成霸业。《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齐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晋 葛洪《抱朴子·君道》:“射鉤之贼臣,著匡合之弘勋。”《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四》异稽首谢曰:“臣闻管仲谓桓公曰:‘愿君无忘射钩,臣无忘槛车。’齐国赖之。唐 杜牧《杜秋娘诗》:“射鉤后呼父,钓翁王者师。”②喻尝叛己而有宿仇者。《旧五代史·唐书·符存审传》:“远夷极塞,皆得面覲彤墀,射钩斩袪之人,孰不奉觴丹陛。”③猜度隐微难知之事。南朝宋 刘敬叔《异苑卷五》:“世有紫姑神……能占众事,卜未来蚕桑,又善射钩。”

射侯

shèhòu

用箭射靶。指箭靶。侯,用兽皮或布做成的靶子。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议对》:“言中理准,譬射侯中的。”

射蛟

shèjiāo

指武帝射获江蛟事。《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唐 李白《永王东巡歌之九》:“祖龙浮海不成桥,武寻阳空射蛟。”唐 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后诗文中作为颂扬帝王勇武的故事。

射利

shèlì

谋取财利。晋 左思《吴都赋》:“富中之甿,货殖之选,乘时射利,财丰巨万。”《新唐书·食货志四》:“ 江淮豪贾射利,或时倍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四》猾商奸人,乘时射利,与官吏表里为奸,虚费池盐,不可胜计。《红楼梦 第八十回》“这老道专在江湖上卖药,弄些海上方治病射利。”

射粮军

shèliángjūn

金初諸路所募兼充雜役的士卒。《金史 兵志》诸路所募射粮军,五年一籍,三十以下、十七以上强壮者,皆刺其面,所以充杂役者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六》齐克绅,本河中射粮军子弟也,貌寝而膂力过人。

射猎

shèliè

在野外猎捕鸟兽。西汉·贾谊《治安策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

射柳

shèliǔ

①指春秋养由基精于射箭的故事。《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后用为善射的典实。②以柳为的,驰马射之。上溯其源,匈奴、鲜卑有蹛林习俗,中原自古有射礼。辽金时盛行。在场上插柳﹐驰马射之﹐中者为胜。源于古鲜卑族秋祭时驰马绕柳枝三周的仪式。《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二》甲戌,(金主)拜天,射柳。自后每岁以五月五日、七月十五日、九月九日拜天,射柳。

射牛

shèniú

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天地、宗庙、必自射牛以示隆重。《史记 孝武本纪》而群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

射堋

shèpéng

亦作“射棚”。箭靶。《北齐书·高隆之传》:“显祖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曰:‘射堋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置人?终日射人,朕所不取。’”《南史·齐纪上》:“帝威名既重,苍梧深相猜忌,刻木为帝形,画腹为射堋,自射之。”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贬误》:“今军中将射鹿,往往射棚上亦画鹿。”《宋史·礼志十七》:“苑中皆有射棚,画晕的。”

射声

shèshēng

代武官。射声校尉的简称。武帝初置八校尉之一。《汉书 王莽传》凤且死,以托太后及帝,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晋书 怀帝纪》(司马)伦败,为射声校尉。比喻射技精良。

射生手

shèshēngshǒu

①精于骑射的武士。《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先遣将军何千年、高邈将奚骑二十,声言献射生手,乘驛诣太原。”②指善骑射的军队。《新唐书·兵志》:“择便骑射者置衙前射生手千人,亦曰供奉射生官,又曰殿前射生手。”

射石饮羽

shèshíyǐnyǔ

饮:隐没;羽:箭尾的羽毛。箭射到石头里,隐没了箭尾的羽毛。原形容发箭的力量极强。后也形容武艺高强。《吕氏春秋·精通》:“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清 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李广终身不侯,而能射石饮羽,借以为喻,其所以吐胸中之气而置生平之怨毒者,两为精当也。

射隼

shèsǔn

《易·系辞下》:"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后即以"射隼"为待机歼敌之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七》“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谓射隼而去小人,乃所以致解也。”至是奸猾屏息。清 顾炎武《陆贡士来复述草疏攻郑鄤事》诗:"然犀久荷先皇烛,射隼能忘侠士心。"

射艺

shèyì

射箭的技艺。《新唐书·泉男生传》男生纯厚有礼,奏对敏辩,善射艺。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五十一回》乐伯军中有一小校,精于射艺,姓养名繇基,军中称为神箭养叔。《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五》御射殿,阅诸班直射艺,迁赏有差。

射御

shèyù

射箭御马之术。古代六艺中的两种,都属尚武的技艺。《左传 子产论尹何为邑》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尚书·秦誓》:“仡仡 yì yì勇夫,射御不违。”国语·楚语上》:“(申公巫臣)使其子狐庸为行人於吴,而教之射御,导之伐楚 。”《资治通鉴 周纪一》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射雉

shèzhì

射猎野鸡。古代的一种田猎活动。《易·旅》:“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三国志·魏志·辛毗传》:“(辛毗)尝从帝射雉。”《晋书 武帝纪》(咸宁三年三月)乙未,帝将射雉,虑损麦苗而止。指春秋时贾大夫以射雉博取其妻言笑的故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贾大夫曰:‘才之不可以已。我不能射,女遂不言不笑。’”后遂以“射雉”为因才艺博得妻室欢心的典故。《聊斋志异 妾杖击贼》呜呼!射雉既获,内人展笑;握槊方胜,贵主同车。技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

shè

①麝鼠:哺乳动物,毛棕黑色。生活在沼泽地带,毛皮可做衣服。②麝牛:哺乳动物,体形像牛而稍小,皮下有腺体,分泌物有特殊气味。生活在北美洲的极北地区。③哺乳动物,形状像鹿而小,无角。雄的脐部有香腺,能分泌麝香。通称“香獐子”。唐 李商隐《无题诗之一》:“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麝兰

shèlán

麝香与兰香。所谓麝兰通常指代非常浓郁,独特的香气。有时代指女子的脂粉香气。《聊斋志异 西湖主》麝兰之气,充溢殿庭。《红楼梦 5回》:“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

麝脑之香

shènǎozhīxiāng

麝香和龙脑香的混合香气。麝即麝香,取自雄性麝鹿的腺囊;脑即龙脑,即龙涎香。这两种香料在当时都非常名贵,常用于贵族和皇室的仪式和日常生活中。

麝檀shètán

麝香和檀香。元 乃贤 《龙头观》诗:“碧血凝螺黛,香涎逼麝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