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 | shāo | ①使东西着火:焚烧。燃烧。烧灼。烧毁。②用火或发热的东西使物品受热起变化:烧水。烧饭。烧砖。烧焊。烧蓝。烧料。③一种烹饪方法:烧茄子。烧鸡。④体温增高:发烧。退烧。⑤经烘烤制成的饼:烧饼。火烧。⑥一种烈性白酒:烧酒。高粱烧。⑦过多的肥料使植物枯萎、死亡。 |
烧化 | shāohuà | 指烧掉尸体、纸钱等。《水浒传第二六回》:“只三日便出殯,去城外烧化。”五山十刹禅师,都来诵经忏悔。迎出龛子,去六和塔后烧化那鲁智深。《古今小说·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思厚当灵筵下披读祭文,读罢流泪如倾;把祭文同纸钱烧化。” |
烧利市 | shāolìshì | 旧时迷信者烧纸祭神,以求吉利或感谢神的保佑。《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我們做窮經紀的人,容易得這主大財?明日燒個利市,把來做販油的本錢,不强似賒别人的油賣?”《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若得他回心轉意,大大的燒個利市。” |
烧炭 | shāotàn | 将树木枝干烧制为炭。《魏书·刑罚志》:“畿内,民富者烧炭於山,贫者役於圊溷。”唐 白居易《卖炭翁诗》:“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烧薪 | shāoxīn | 《北史·陈奇传》:“(游雅)取奇注论语、孝经烧於庭内。奇曰:‘公贵人,不乏樵薪,何乃燃奇论语?’”后以“烧薪”谓著作没有价值,只能当柴烧掉。《花月痕第四三回》:“这是我的诗文集,和那各种杂著,通共一百二十卷,你替我转交荷生。玄文覆瓿,论语烧薪,这算甚么?只我一生的心血都在这里,托他替我收拾罢。” |
烧夷 | shāoyí | 烧毁使成为平地。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 |
梢 | shāo I. | ①树枝或条状物的末端:树梢。末梢。梢头。梢林。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宋 杨万里《昭君怨 赋松上鸥》:“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②末尾:眉梢。收梢。③古代奏乐时拿的竿子。④古同“艄”,船舵尾。II.sào①像圆锥体的形状。②柱形物体的横剖面向一端面逐渐缩小的形式。 |
梢儿 | shāoér | 指赌博的本钱。亦有用“稍”。《水浒传第一○四回》:“前日范全哥哥把与我买柴薪的一锭银在此,将来做个稍儿,与那廝掷几掷,赢几贯钱回去,买果儿吃。” |
梢婆 | shāopó | 船妇。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三折》:“也弗只是我里梢公梢婆两箇,倒有五男二女团圆。”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辨讹》:“舟之舵尾曰梢,舟子曰梢工,妇曰梢婆。”《笑林广记 除外难》客人雇船往杭州,清早打米煮饭,梢婆背着客人将淘过湿米偷起一大碗,放在灶头里,客人瞧见不便明言。 |
梢芟 | shāoshān | 指树枝、芦荻之类的防汛护堤材料。宋 苏辙《乞罢修河司札子》:"朝廷为之置修河司,调发民夫,刬刷役兵,差文武官吏收买梢芟,百废并举。"《宋史·河渠志一》:"旧制,岁虞河决,有司常以孟秋预调塞治之物,梢芟、薪柴、楗橛、竹石、茭索、竹索凡千馀万,谓之春料……凡伐芦荻谓之芟,伐山木榆柳枝叶谓之梢。"《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五》往年河决商胡,执政之臣,不审计虑,遽谋修塞,凡科配梢芟一千八百万,骚动六路百馀州军,官吏催驱,急若星火,虚费民财,为国敛怨。 |
梢头 | shāotóu | ①树枝的顶端。月上柳梢头。唐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宋 王雱《眼儿媚 杨柳丝丝弄轻柔》:“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宋 朱淑真《眼儿媚 词》:“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②原木的细端。③末尾;尽头。市镇梢头。 |
梢子 | shāozǐ | ①条状物的顶端或末梢。鞭梢子;荆梢子。②方言,指头绪。摸不着梢子。③方言,指旁边;侧面。偏梢子;梢子马。④方言,船家;船夫。《西游记第五十三回》三藏纵马近前看处,那梢子怎生模样:头裹锦绒帕,足踏皂丝鞋。 |
捎 | shāo I. | ①顺便给别人带东西:捎带。捎话。捎信。捎脚。《孟姜女》孟姜女时常到村口去看,希望过路的人给捎封信来。②掠拂:“风捎鲪滴难开幌”。③芟除:曹植《野田黄雀行》“拔剑捎罗网”。《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四》上揕人胸,下捎马足。④选取。《广雅·释诂》:“捎,择也。”II.参见shào。 |
稍 | shāo I. | ①本义为禾末,引申为略微:稍稍。稍微。稍许。稍纵即逝。宋 吕本中《连州阳山归路》:“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宋 柳永《安公子》:“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②慢慢;渐渐。《史记 高祖本纪》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汉书 楚元王传》王戊稍淫暴,二十年,为薄太后服私奸,削东海、薛郡,乃与吴通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亮卒后,(董厥)稍迁至尚书仆射,代陈祗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平台事,而义阳樊建代焉。东汉 班固《苏武传》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后汉书 刘表传》父(公孙)度,初避吏为玄兔小吏,稍仕。③赌本。《笑林广记》一人好赌,日夜不归。已破家,只剩一妻,乃以出稍。不几掷,复输去。因请再饶一掷,赢家曰:“讲绝了稍做妻,如何又饶?” II.参见shào。 |
稍迁 | shāoqiān | ①蝉的别名。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鸟语》:“齐俗呼蝉曰‘稍迁’,其绿色者曰‘都了’。”②渐渐升迁。东汉 班固《苏武传》“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三国志 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吕布)稍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 |
稍侵 | shāoqīn | 谓逐渐增重。资治通鉴·元帝竟宁元年:“上疾稍侵,意忽忽不平。” 胡三省 注引 颜师古 曰:“稍侵,言渐篤也。”《资治通鉴 卷六》文信侯自知稍侵,恐诛。 |
稍稍 | shāoshāo | 指稍微;渐次;逐渐。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汉书·韩王信传》:“居七日,胡骑稍稍引去。天雾,汉使人往来,胡不觉。”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父衰老,罢贾而居,谓生曰:‘数卷书,饥不可煑,寒不可衣。吾儿可仍继父贾。’ 马由是稍稍权子母。” |
稍食 | shāoshí | 古代指官府按月发给的官俸。《周礼·天官·宫正》:"几其出入,均其稍食。"郑玄注:"稍食,禄禀。"贾公彦疏:"云稍食禄禀者,稍则稍稍与之,则月俸是也。"《周礼·天官·内宰》:"均其稍食,分其人民以居之。"郑玄注:"稍食,吏禄禀也。" |
稍胜一筹 | shāoshèngyīchóu | 筹:筹码,古代用以计数的工具,多用竹子制成。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清·秋瑾《致秋誉章书》:“吾哥虽稍胜一筹,而无告语则同,无戚友之助亦同。”鲁迅《两地书》二五:废物利用又何尝不是“消磨生命”之术,但也许比“纵酒”稍胜一筹罢。 |
稍逊一筹 | shāoxùnyīchóu | 比较起来,稍微差一点。清 李渔《闲情偶寄 演习 脱套》:“才锋笔藻可继还魂,其稍逊一筹者,则在气与力之间耳。”熊召政《张居正》第三卷第18回:“但他们的府邸比起这座邵府,却还是稍逊一筹。” |
稍纵即逝 | shāozòngjíshì | 纵:放松;逝:失去。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清 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若宽而生玩,则不惟未戒者不戒,即已戒者亦必复食,稍纵即逝,恐不可挽。”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四回:事机万变,稍纵即逝。 |
筲 | shāo | 一种口大底小的竹编容器”。本义:盛饭的竹器。桶如:水筲;筲桶(桶)。筲箕:淘米或盛米、盛饭用的竹器。 |
筲斗 | shāodòu | 斗筲。指容量小的盛器。亦借指少量的粮食。唐 沈佺期《伤王学士》诗:“吾徒禄未厚,筲斗愧相贻。” 《聊斋志异 鸽异》登公子门,小心如许,犹恐宵斗不文,敬索盘出,一一匀排而后进之,有何不周详也? |
蛸 | shāo I. | 蟰蛸xiāoshāo:蟢子,蜘蛛的一种。II. xiāo螵蛸piāoxiāo:螳螂的卵块。 |
艄 | shāo | ①船尾:船艄。②舵:掌艄。艄公(掌舵的人,泛指船夫)。③本,本钱。参见“稍”和“梢儿”《中国歌谣资料第二集》要想日子过得好,穷人指望翻个艄。 |
鮹 | shāo | 烟管鱼,一种体细长、呈亚圆筒形的海鱼。亦称“马鞭鱼”。 |
髾 | shāo | 头发梢。“撮发为髻,散垂馀髾于其后。”旌旗上所垂的羽毛:“曳长庚之飞髾。”古代妇女衣服上的装饰,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形如燕尾。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蜚襳垂髾”唐 李善注:“司马彪曰:‘襳,袿饰也;髾,燕尾也。’襳与燕尾,皆妇人袿衣之饰也。”参见“襳xiān”。 |
鞘 | sháo I. | 拴在鞭子末端的细皮条:鞭鞘。II. qiào装刀、剑的套子:刀鞘。剑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