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āng

①落叶灌木,叶子可以喂蚕,果穗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家具或农具,皮可造纸,叶、果均可入药。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桑葚。桑农。桑梓(喻乡里,故乡)。沧海桑田(形容世事变迁很大)。桑榆暮景。②姓。

桑果

sāngguǒ

桑树与果木。《晋书·王羲之传》:“顷东游还,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周书·王思政传》:“思政出征后,家人种桑果。及还,见而怒曰:‘匈奴未灭……何事产业!’命左右拔而弃之。”《元史·世祖纪四》:“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

桑谷

sānggǔ

二木名。古时迷信以桑谷生于朝为不祥。《尚书·咸有一德》附《序》:"伊陟相大戊,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 孔颖达 疏:"桑谷二木,共生於朝。朝非生木之处,是为不善之徵。"《资治通鉴 后唐纪七》大理少卿康澄上书曰:“臣闻童谣非祸福之本,妖祥岂降替之源!故雉升鼎而桑谷生朝,不能止殷宗之盛;"

桑弧蒿矢

sānghúhāoshǐ

谓行桑弧蓬矢之礼以励志。蒿,蓬蒿。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儒林传·刘昆》:“每春秋飨射,常备列典仪,以素木瓠叶为俎豆,桑弧蒿矢,以射菟首。”

桑弧蓬矢

sānghúpéngshǐ

古代男子出生,射人用桑木做的弓,蓬草做的箭,射天地四方,表示有远大志向的意思。《金瓶梅》扬州苗员外,苗天秀的一句话“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桑弧蓬矢,不能邀游天下,观国之光,徒老死牖yǒu下,无益矣。”

桑户

sānghù

①即子桑户。又名子桑伯子。鲁人。古代的隐士。《庄子·大宗师》:“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待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返其真,而我犹为人猗!’” ②鸟名。即桑扈。焦赣《易林·同人之未济》:“桑户窃脂,啄粟不宜,乱政无常,使心孔明。”原注:“桑户,鸟名,窃脂即桑扈也。” ③桑枝编成的门。战国策·秦策一》:“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参见“桑户棬枢”、“桑户蓬枢”。

桑户棬枢

桑户桊枢

sānghùjuànshū

以桑枝为门,木条为枢。形容居处简陋,家境贫寒。《战国策 秦策一》:“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

桑户蓬枢

sānghùpéngshū

编桑枝为门,立蓬条为枢。形容家境贫穷。明·梁辰鱼《浣沙记·遗求》:“假如原宪是个善士,桑户蓬枢,颜渊是一个好人,簟食瓢饮。”

桑间濮上

sāngjiānpúshàng

桑间濮水之上,是古代卫国的地方。后来用桑间濮上”指淫靡风气盛行的地方。即男女幽会。《聊斋志异 犬奸》会于濮上,古所交讥;约于桑中,人且不齿。

桑间之音

sāngjiānzhīyīn

指淫靡的音乐。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音初》:“世浊则礼烦而乐淫,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

桑间之咏

sāngjiānzhīyǒng

指描写男女情爱的诗歌。明·杨循吉《蓬轩吴记》上卷:“其集多桑间之咏,不足传也。”

桑间之约

sāngjiānzhīyuē

指男女之间的约会。清·唐仲冕《介如居士遗事》:“美人者某指挥使女也,慕伯虎才名,暗以手书订桑间之约,期以八月十五试毕赴之。”

桑井

sāngjǐng

古代井田制度,五亩之宅,墙下植桑,因以“桑井”称乡里,家园。魏书·高谦之传:“况且频年以来,多有徵发,民不堪命,动致流离,苟保妻子,竞逃王役,不復顾其桑井。”《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三年》:“虽桑井难復,宜更均量。” 胡三省注:“桑井,谓古者井田之制,五亩之宅,树墻下以桑也。”

桑林

sānglín

①桑树林。唐 王昌龄《塞上曲 其一》:“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②古乐曲名。相传为殷天子之乐。庄周《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③传说中的神名。④古地名。相传为殷汤祈雨的地方。

桑落瓦解

sāngluòwǎjiě

象桑叶枯落,屋瓦解体。形容事势败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孔融传》:“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桑落瓦解,其势可见。”

桑麻

sāngmá

①桑树和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管子·牧民》:“藏於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唐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二》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宋 辛弃疾《鹧鸪天·春日即事题毛村酒垆词》:“閒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縞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泛指农作物或农事。桑麻蔚然。晋 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开轩面塲圃,把酒话桑麻。”宋 苏轼《超然台记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桑门

sāngmén

僧侣。“沙门”的异译。《后汉书·楚王英传》:“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饌。”李贤注:“桑门,即沙门。”《晋书 谢安传》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资治通鉴 梁纪二》时魏主(宣武帝)委任高肇,疏薄宗室,好桑门之法,不亲政事,故固言及之。《资治通鉴 随纪六》扶风桑门向海明亦自称弥勒出世,人有归心者,辄获吉梦,由是三辅人翕然奉之,因举兵反,众至数万。《资治通鉴 唐纪十四》上(李世民)曰:“亦知公雅好桑门,今不违公意。”唐 权德舆《送文畅上人东游诗》:“桑门许辩才,外学接宗雷,护法麻衣净,翻经贝叶开。”苏曼殊《岭海幽光录》:“其为桑门也,臣之终,其弃桑门也,子之始。终始之间,呜呼,难言之矣!”

桑葚

sāngshèn

桑树的果实。味甜可食。中医亦以入药。《诗经·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枢韦带

sāngshūwéidài

《庄子 让王》:“原宪居鲁……桑以为枢。”汉贾山《至言》:“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桑枢,桑木的门轴。韦带,无饰的皮革腰带。后因以“桑枢韦带”形容贫家寒士。《庄子·让王》:“原宪居鲁……桑以为枢。”汉贾山《至言》:“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唐·骆宾王《上司列太常伯启》:“某蓬庐布衣,桑枢韦带。”

桑枢瓮牖

sāngshūwèngyǒu

枢:门上的转轴;瓮牖:简陋的窗户。用桑树做门轴,用瓦罐做窗户,比喻贫苦之家。先秦 庄周《庄子 让王》:“蓬户不完,桑以为枢机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我便是桑枢瓮牖,他也情愿的布袄荆钗。

桑田碧海

sāngtiánbìhǎi

解释同“桑田沧海”。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明·夏完淳《翠华篇》:“桑田碧海须臾改,歌舞流光不相待。”

桑田沧海

sāngtiáncānghǎi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回:桑田沧海任更差,他自无惊无讶。

桑土

sāngtǔ

①宜于植桑的土地。《尚书·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孔颖达疏:“宜桑之土既得桑养蚕矣。”《史记·夏本纪》:“九河既道,雷夏既泽, 雍沮会同,桑土既蚕,於是民得下丘居土。”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泿水》:“高则桑土,下则沃衍,林麓鸟兽,于何不有。”②指桑根皮。孟子·公孙丑上》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参见“桑土绸繆 ”。 

桑土绸缪

sāngtǔchóumiù

比喻勤于经营,防患未然。《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朱熹集传:“土,音杜。桑土,桑根皮也……我及天未阴雨之时,而往取桑根以缠绵巢之隙穴,使之坚固,以备阴雨之患。”

桑土之防

桑土之谋

sāngtǔzhīfáng

防患于未然。明·张居正《答王鉴川计贡市利害》:“至于桑土之防,戒备之虑,此自吾之常事,不容一日少懈者。”同“桑土绸缪”。

桑叶

sāngyè

桑树的叶子。蚕的饲料。中医亦以入药。北周 庾信《燕歌行》:“寒雁嗈嗈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唐 王维《渭川田家诗》:“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宋 范成大《初夏诗之一》:“桑叶露枝蚕向老,菜花成荚蝶飞来。”宋 范大成《蝶恋花》:“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元 杨果《村居诗之二》:“村舍蚕催桑叶大,山田鹿食麦苗稀。”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桑》:“桑叶乃手、足阳明之药,汁煎代茗,能止消渴。”

桑荫不徙

桑荫未移

sāngyīnbùxǐ

sāngyīnwèiyí

《战国策 赵策四》:“昔者尧见舜于草茅之中,席陇亩而荫庇桑,荫移而授天下传。”后遂谓人之意气相投,相知无须时日长久。亦指时间短暂。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昔者尧见舜于草茅之中,席陇亩而荫庇桑,荫移而授天下传。”《献帝传》:“舜受大麓,桑荫未移而已徙帝位,皆所以祗承天命,若此之速也。”

桑榆

sāngyú

①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桑榆晚景。《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②比喻晚年。李善注:“日在桑榆,以喻人之将老。”《晋书 王羲之传》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恆恐兒辈觉,损其欢乐之趣。”《资治通鉴 宋纪八》今年逼桑榆,愿以臣爵授之。隋书·王韶传》:“加以今年六十有六,桑榆云晚,比於畴昔,昏忘又多。”《杨家将 第四十三回》不想吾母皓发盈头,桑榆景迫。今日幸得相逢,悲喜交集。清 沉起凤谐铎·虎痴》:“况我年近桑榆,家无兰玉。”明 王錂《春芜记·感叹》:“我年已逼桑榆,尔尚未谐琴瑟。”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 诗》:“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桑榆末景

桑榆暮景

sāngyúmòjǐng

sāngyúmùjǐng

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比喻晚年的时光。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教子读书志未酬,桑榆暮景且淹留。”清·顾炎武《与李霖瞻书》:“桑榆末景,或可回三舍之戈。”

桑榆之景

sāngyúzhījǐng

指晚年时光。唐·刘禹锡《谢分司东都表》:“虽迫桑榆之景,犹倾葵藿之心。”清·黄轩祖《游梁琐记·三麻子》:“吾辈风烛余年,正足自娱桑榆之景,岂堪以粉黛重自斫耶。”

桑柘sāngzhè桑木与柘木。《水浒传第十五回》青郁郁山峰叠翠,绿依依桑柘堆云。指农桑之事。

桑中之喜

sāngzhōngzhīxǐ

谓男女不依礼法的结合。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申叔跪从其父,将适郢,遇之,曰:‘异哉!夫子有三军之惧,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将窃妻以逃者也。’”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6回:“方其未败,锦衣玉食,倡优歌舞,其厮养贱纨绮,吸洋烟,莫不有桑中之喜。”

桑中之游

桑中之约

sāngzhōngzhīyóu

sāngzhōngzhīyuē

指男女幽会的密约。《诗.墉风.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朱熹集传:“桑中﹑上宫淇上,又沬乡之中小地名也……卫俗淫乱,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故此人自言将采唐于沬,而与其所思之人相期会迎送如此也。”后因以指私奔幽会之处。《聊斋志异 荷花三娘子》乃略近拂拭曰:“桑中之游乐乎?”女笑不语。《聊斋志异·窦氏》桑中之约, 不可长也。日在帡幪之下,倘肯赐以姻好,父母必以为荣,当无不庇,宜速为计。《聊斋志异 姚安》忿曰:“若有桑中约,岂琐琐所能止也!”

桑梓

sāngzǐ

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桑梓之地,父母之邦,造福桑梓,先生同在乡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后汉书 袁绍传》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南齐书·沉文季传》:“惟桑与梓,必恭敬止,岂如明府亡国失土,不识枌榆。”《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九》赵云曰:“…今国贼非但我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资治通鉴 晋纪六》人怀桑梓,孰不愿之!明 徐祯卿《在武昌作诗》:“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聊斋志异 胡四姐》小人日泛烟波,游四方,终岁十余月,常八九离桑梓,被妖物蛊杀吾弟。《聊斋志异 狐妾》时张道一为提学使,闻其异,以桑梓谊诣刘(洞九),欲乞一面。参见“恭敬桑梓”。

桑梓情深sāngzǐqíngshēn

形容人们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眷恋。《红楼梦第九十九回》金陵契好,桑梓情深。

桑梓之地

sāngzǐzhīdì

桑、梓:古时经常栽种在家宅旁边的树木,代称故乡。比喻故乡。《诗经.小雅.小牟》有"唯桑与梓,必恭谨止"的诗句,意思是说家乡的桑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恭谨。

sǎng

①喉咙:子。②发音器官的声带及发出的声音:音。哑

sǎng

①用力推。《儒林外史》被丁言志搡了一交。②方言,甩,把东西急促而重重地放下。鲁迅《呐喊》伊…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

sǎng

“石”与“桑”联合起来表示“为了采摘手够不到的桑叶而使用垫脚石”。本义:采桑用的垫脚石。引申义:柱石。柱子底下的石礅。《说文》磉,石磉也。又如:磉石敦;石磉;磉盘(柱下石礅)

sǎng

古代桑树通常比较高,需要采桑人架梯子爬到上面去采叶子。与人头等高的桑树容易采摘,不用爬梯。所以古人特地为这种与人等高的桑树造了“颡”字。②额,脑门儿:稽(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居丧、请罪、投降时行之)。孟子·滕文公上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孟子·告子上》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庄子·天地》:“五臭薰鼻,困惾中顙。”成玄英疏:“五臭:谓羶、薰、香、鯹、腐。惾,塞也。谓刻贼不通也。言鼻躭五臭,故壅塞不通而中伤顙额也。”《南史 本纪卷四齐本纪上》高帝(萧道成)以宋元嘉四年丁卯岁生,姿表英异,龙颡钟声,长七尺五寸,鳞文遍体。唐 李颀《送陈章甫》:“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许)国厉声曰:“不得无礼!”矢已及颡,流血蔽面而走。《聊斋志异 棋鬼》少间,屈公座,败颡乞救。《聊斋志异 马介甫》妇益惧,自投败颡。

颡根sǎnggēn

咽喉的后部。《水浒传第十二回》杨志霍地躲过,拿着刀抢入来,一时性起,望牛二颡根上搠个着,扑地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