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羞耻:羞辱。耻辱。②使受到羞耻:辱骂。侮辱。折辱。《庄子·天下》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宋 苏轼《留侯论》:“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③谦辞,表示承蒙,劳驾:辱承。辱赐。枉顾。屈尊。光临。《左传 展喜犒师》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左传 齐国佐不辱命》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败。唐 韩愈《与陈给事书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宋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宋 曾巩《赠黎安二生序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④玷污,辜负:辱没(mò)。辱命。玷辱。不辱使命。唐 柳宗元《愚溪诗序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⑤暗昧;黑。《庄子·天下》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辱国丧师

rǔguósàngshī

指国家蒙受耻辱,军队遭到损失。《明史 彭泽传》:“琼遂劾泽妄增金币,遗书议和,失信启衅,辱国丧师。”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1回:“蔡京经体赞元,其子蔡攸,如是复军杀将,辱国丧师。”

辱国殄民

辱国殃民

rǔguótiǎnmín

rǔguóyāngmín

使国家受辱,人民遭殃。明·刘基《春秋明经·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齐人宋人陈人伐我西鄙》:“他日西鄙之伐,辱国殄民,果谁之所致乎!”《古今小说 木绵庵郑虎臣报冤》:“韩侂胄居相位一十四年,陷害了赵愚丞相,罢黜道学诸臣,轻开边衅,辱国殃民。”郭沫若主编《中国近代史》第一章:夷人放肆,无恶不作,皆由官无血性,恬不识羞,以致辱国殃民。

辱贶

rǔkuàng

犹惠赐。《左传·隐公十一年》:“君若辱貺寡人,则以滕君为请。”《左传·文公四年》:“今陪臣来继旧好,君辱貺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

辱临

rǔlín

敬称他人的来临。《左传·昭公七年》:“嘉惠未至,唯襄公之辱临我丧。”《后汉书·儒林传上·孔僖》:“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煇圣德。” 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嫁女》缘明府辱临,适取诸箱簏,仅存其七,疑家人所窃取。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旧岁辱临,又不明告,遂使开罪良多。” 《聊斋志异 桓侯》值远客辱临,亦属幸遇。

辱门败户

rǔménbàihù

指败坏门风,使家族受到差异辱。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哥哥,俺是甚等样人家,着他辱门败户。”《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留此无益,不若逐回,庶免辱门败户。

辱命

rǔmìng

①没有完成上级的使命或他人的嘱咐。辜负使命。不辱使命。《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故事》:“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八》前遣使已辱命,大臣不悔前失而复遣王之望,是金不折一兵而坐收四千里要害之地,决不可许。②指负人之托。《文明小史 第二四回》若请他做个算学教习,那是专门之学,必不辱命的。

辱没

辱寞

rǔmò

指玷污;使不光彩。《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我与你郎才女貌,做夫妻也不辱没了你!”《聊斋志异 老饕》如此技艺,辱寞煞人!《聊斋志异 萧七》女曰:“身虽贱陋,配吏胥当不辱寞,何苦研穷?”《聊斋志异 八大王》生曰:“世间有此等令尹,辱寞世界矣!幸是旧令尹;假新令尹,将无途人耶?”《聊斋志异 钟生》某诚不足称好逑,然家门幸不辱寞。

辱人

rǔrén

指可耻的人。《墨子·所染》:“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乡使管子幽囚而不出,身死而不反於齐,则亦名不免为辱人贱行矣。”明·张溥《五人墓碑记》:“由是以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辱身

rǔshēn

谓屈辱自己的身份。《论语·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史记·刺客列传》:“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养老母。’” 司马贞索隐:“言其心志与身本应高絜,今乃卑下其志,屈辱其身。”晋 葛洪《抱朴子·交际》:“以违时为清高,以救世为辱身。”参见“降志辱身”。

辱身败名

rǔshēnbàimíng

指自身受辱,名声败坏。《说岳全传》第三一回:“一旦失手,辱身败名,是为不智。”

辱在

rǔzài

犹言屈尊慰问。《左传 子产坏晋馆垣》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左传·隐公十一年》:“君与滕君辱在寡人。”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上》:“杜注不解‘在’字。 引之谨案,尔雅曰:‘在,存也。’存问之也。”

辱子rǔzǐ

①蔑称。犹小子。《三国志平话卷下》:“吾怕者诸葛,谁识辱子姜维。”②犹言不肖子。 元 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折》:“人都道郑元和死为辱子,也只由的李亚仙;生为逆子,也只由的李亚仙。”《水浒传 第八十八回》兀颜统军听了大喝道:无智辱子被汝生擒,纵使得活,有何面目见咱!不用相换,便拿下替俺斩了。

①通“濡”。沾染。《仪礼·公食大夫礼》擩于醢上豆之间祭。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揭铭》目擩耳染。又如:擩染(沾染);擩祭(以肝肺菹擩盐醢以祭也)②抓取。《隋书》欲食之时,先取杂肉羹与饼相和,手擩而食。③方言,塞。郭澄清《大刀记》永生又擩给尤大哥几颗手榴弹。④方言,伸。华山《鸡毛信》擩拳头擦下鼻子,数数这边。⑤按。《集韵》擩,揾也。⑥方言,踩入。一只脚擩在泥里去了⑦方言,胡乱放。钱包不知擩到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