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指读书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儒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儒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②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儒家。儒教(即“孔教”)。儒士。儒术。儒学。③古同“”,懦弱。

儒儿

rúér

强颜欢笑的样子。《楚辞·卜居》:“寧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王逸注:“喔咿、儒儿,强笑噱也。”一本作“嚅唲”。一说,即“囁嚅”。

儒服

rúfú

①古代儒者的服饰。《礼记·儒行》:“鲁哀公问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 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 丘不知儒服。’”郑玄注:“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襌衣也。”《庄子·田子方》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说剑》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②泛指读书人的服装。清 卓尔堪《从军行》:“上堂仍儒服,未忍换戎装。”丁玲《母亲》:“不同的只是武陵家里供的是一个凤冠霞帔的老太太,而这里是一个儒服儒巾的少年。”③谓作为儒生。明 李贽《答邓明府》:“居士向日儒服而强谈佛,今居佛国矣,又强谈儒。”

儒冠

rúguān

①古代儒生戴的帽子。读书做官。《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唐 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宋 晁补之《摸鱼儿·东皋寓居词》:“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宋·汪洙《神童诗》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聊斋志异 颜氏》天下冠儒冠、称丈夫者,皆愧死矣!②借指儒生。唐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聊斋志异 青凤》一叟儒冠南面坐,一媪相对, 俱年四十余。《聊斋志异 西湖主》念汝儒冠蕴藉,欲以私意相全。

儒缓

rúhuǎn

宽柔,柔弱。《魏书·刘芳传》:“为政儒缓,不能禁止姦盗,廉清寡欲,无犯公私。”《新唐书·齐映传》:“会德宗出奉天,(张)鎰儒缓不知兵,部将李楚琳者,素慓悍,欲介贼为乱。”

儒家经书

rújiājīngshū

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我最喜欢研究儒家经书。

儒巾

rújīn

古时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明王圻《三才图会》:“儒巾,古者士衣逢掖之衣,冠章甫之冠,此今之士冠也,凡举人未第者皆服之。”章甫是先秦时期的一种方冠。孔子于宋国,“冠章甫之冠”,后来儒生皆用这种儒者之冠,并演变为儒巾。明朝未及第举人皆戴儒巾。《聊斋志异 郭秀才》郭既坐,见诸客半儒巾,便请指迷。

儒墨

rúmò

①儒家和墨家。战国时期同为重要学派。《庄子·天运》:“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庄子·知北游》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也,而况今之人乎!《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唐 陈子昂《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序》:“讨论儒、墨、探览真玄。觉周孔之犹述,知老庄之未悟。”②泛指多种学派。唐 崔湜《故吏部侍郎元公碑铭序》:“百家之言,先儒未谕,一览冰释。四方儒墨之士,由是向风矣。” 

儒生

rúshēng

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泛指读书人。《汉书 王莽传》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儒生罕有或存,坟籍灭而莫纪。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

儒术

rúshù

先秦儒家的学说、原则、思想。唐 韩愈《石鼓歌》:"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儒素

rúsù

①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②宿儒,名儒。③泛指儒士。④儒术,儒学。⑤指读书人家。⑥儒雅质朴。性儒素,每以雅道自居。《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一》(博果密)平居服儒素,不尚华饰,禄赐有馀,即散施亲旧。

儒为席上珍

rǔwèixíshàngzhēn

俗语,意思是读书人很受尊重。《香囊记》二五出:“自古道:懦为席上珍。”按:语出宋·汪洙《神童诗》:“学乃身之宝.懦为席上珍。”

儒效

rúxiào

儒者的作用;儒学的效用。宋 李觏《袁州学记》:“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旨。”张通《舜水先生祠落成敬赋》:“明治启维新,儒效兼霸王。”

儒雅rúyǎ

①指博学的儒士或文人雅士。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篇颜氏之先,本乎邹、鲁,或分入齐,世以儒雅为业,遍在书记。②谓学问渊博。③指儒术。④谓风度温文尔雅。风雅。典雅;优雅。⑤谓优柔寡断。

儒雅风流

rúyǎfēngliú

①文雅而飘逸。②谓风雅淳正。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脱套》:“方巾与有带飘巾,同为雅者之服。飘巾儒雅风流,方巾老成持重。”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0回:“这题面又是儒雅风流的,不必谈,题里一定好的。”

儒者

rúzhě

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以后泛指一般读书人。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儒宗

rúzōng

儒者的宗师。以后亦泛指为读书人所宗仰的学者。《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赞》:“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家儒宗。”《汉书·萧望之传赞》:“望之堂堂,折而不橈,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宋 王安石《上邵学士书》:“昔昌黎为唐儒宗。” 清 叶廷琯《吹录·石林公著作存佚考》:“石林公以宏通渊雅之才,研求经义,撰述辞章,蔚为一代儒宗文伯。”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先生遂身衣学术的华衮,粹然成为儒宗。”

①木耳。《集韵》薷,木耳。②参见香薷,指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呈方形,紫色,叶子对生,卵形,全草可入药。茎和叶可以提取芳香油。

慢慢地爬动:蠕动。像蚯蚓那样慢慢地爬动:动。蠕蠕形动物。《聊斋志异 豢蛇》既寝,觉胸上蠕蠕;摸之,则蛇也。

蠕蠕

rúrú

昆虫爬动的样子。指群动貌。③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即柔然。《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八月,蠕蠕率六万骑入云中,杀掠吏民,攻陷盛乐宫。”《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下》:“蠕蠕不觉官军卒至,上下惶惧,引众北走,经六七日,知无追者,始乃徐行。”

蠕蠕而动

rúrúérdòng

像虫子似的前后蠕动身体,形容准备慢慢移动的样子。毛泽东《论持久战》:“某些亡国论者又将蠕蠕而动,而且难免勾结某些国际成分(英、美、法内部都有这种人,特别是英国的上层分子),狼狈为奸。”

袄,即短衣短袄或幼儿的围嘴儿。汉 扬雄《方言》曰:“襦,西南蜀汉,谓之曲领,或谓之襦。”《晋书 宣帝纪》时有兵士寒冻,乞襦,帝弗之与。或曰:“幸多故襦,可以赐之。”《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七》庞勋解甲服布襦而遁,收散卒,才及三千人,归彭城,使其将张实分诸寨兵屯第城驿。唐 温庭筠《菩萨蛮词》:“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宋 苏轼《喜雨亭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续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六》皆短衣草屦,齿木为杷,削竹为枪,截绯帛为巾襦,弥野皆赤。《聊斋志异 伏狐》心知其狐,亦欣然乐就狎之。衿襦甫解,贯革直入。《聊斋志异 甄后》既而曛黑,从者尽去,息烛解襦,曲尽欢好。清 史骐生《写怀》:“父书空满箧,母线尚萦襦。”

襦袴

rúkù

短衣与裤。亦泛指衣服。《南史·儒林传·贺德基》:“德基少游学都下,积年不归,衣资罄乏,又耻服故弊,盛冬止衣裌襦袴。”《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帝(赵光义)畋近郊,因阅武,赐禁军校及卫士襦袴。清 唐孙华《大雨叹》诗之二:“箧中无襦袴,堂上鸣笙竽。”《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五》甲午,车驾(宋真宗赵恒)发澶州。大寒,赐道傍贫民襦袴。

古书中记载的一种人面鱼身的动物:山经·南山经》:“(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入即翼之泽,其中多赤,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