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称“太阳”):日月星辰。日晷(guǐ)(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日珥。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②白天,与“”相对:日班。③天,一昼夜:多日不见。今日。日程。④某一天;往日:纪念日。《庄子·盗跖吾日与子讼于无约。⑤计算工作的时间单位,通常以八小时或六小时为一个工作日。⑥时候:春日。往日。⑦每天,一天一天地:日记。日益。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唐 韩愈《与陈给事书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⑧表示时间。《孟子·离娄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⑨特指“日本国”

日边

rìbiān

①太阳的旁边。犹言天边。指极远的地方。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晋元帝)问明帝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唐 李白《望天门山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宋 陈师道《和彦詹题远轩》:“开牕得远意,兴出杳冥间。芳草日边路,片云天外山。”②比喻京师附近或帝王左右。《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入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间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口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以日边喻京都帝王左右。唐 赵嘏《送裴延翰下第归觐滁州诗》:“江上诗书悬素业,日边门户倚丹梯。”唐 高蟾《下第后献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宋 秦观《千秋岁 水边沙外》:“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宋 杨万里《送丁卿季吏部赴召诗》:“吾州史君五十年,不曾召节来日边。”清 李渔《风筝误·请兵》:“羽书飞上九重天,佇望旌旗自日边。”

日薄

rìbó

①类似日蚀的一种现象。古谓日光为阴气所掩蔽。《宋书·五行志五》:“晋孝怀帝永嘉元年十一月乙亥黄黑气掩日,所炤皆黄。案河图占曰:‘日薄也。’其説曰:‘凡日蚀皆於晦朔,有不於晦朔者,为日薄。虽非日月同宿,时阴气盛,掩薄日光也。占类蚀。’”②日色暗淡。唐 韩愈《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诗》:“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簷。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鎌。”钱仲联集释引朱熹考异:“‘薄’,或作‘落’。今详语势,但如白乐天所谓‘旌旗无光日色薄’耳。”宋 欧阳修《黄杨树子赋》:“日薄云昏,烟霏露滴,负劲节以谁赏,抱孤心而谁识!”宋 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诗:“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明 邵璨《香囊记·设祭》:“你看那战场风景,真个好悽惨,只见日薄风悲,草枯蓬断。”③傍晚,天色将黑之时。《新唐书·王琚传》:“帝於琚眷委特异,豫大政事,时号‘内宰相’。每见閤中,视日薄乃得出。”④日益浇薄。《宋史·选举志二》:“宝祐二年,监察御史陈大方言:‘士风日薄,文场多弊。’”

日薄桑榆

sāngyú

犹日薄西山。比喻老年的时光。《隋书·李穆传》:“臣日薄桑榆,位高轩冕,经邦论道,自顾缺然。”

日薄西山

rìbóxīshān

薄:逼近。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到老年,接近死亡。亦“西山日薄”。三国蜀西晋·李密《陈情表但以刘(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宋史 赵普传》臣已日薄西山,余光无几,酬恩报国,正在斯时。

日薄虞渊

yúyuān

犹日薄西山。虞渊,神话传说中日入之处。《淮南子·天文训》:“扞日呴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庄逵吉校:“《太平御览》作‘薄于虞渊’。”谢震《<女报>发刊词》:“大率昙花一现,即归乌有,其存焉者,亦大有日薄虞渊之景象。”

日不我与

rìbùwǒyǔ

时日不等待我。极言应抓紧时间。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然日不我与,曜灵急节,面有过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

日不暇给

rìbùxiájǐ

形容事务繁忙,没有空闲。《史记·封禅书》:“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汉书·礼乐志》:“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颜师古注:“给,足也。言事务殷多,日日修造,尚不能足,故无暇也。”《资治通鉴 汉纪四》虽日不暇给,规摹/模弘远矣。《晋书 谢安传》文王旰食,日不暇给。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卷二》:“崇寧间初兴学校,州郡建学,聚学粮,日不暇给。”《老残游记 第三回》:“谁知一个传十,十个传百,官幕两途拿轿子来接的渐渐有日不暇给之势。” 《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今综万几,日不暇给,然未尝忘也。

日不移晷

日不移影

rìbùyíguǐ

rìbùyíyǐng

日影没有移动。形容时间极短。比喻只一刹那,非常迅速。转瞬之间弹指之间。《汉书·王莽传上》:"人不还踵,日不移晷。"元 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自到都下,撺过卷子。小官日不移影,应对万言,圣人大喜。”明·无名氏《智降秦叔宝》第四折:不期世充手下秦书宝英雄,日不移影,败唐将数十余员。

日参

rìcān

每天上朝参拜。《新唐书·百官志三》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日参,号常参官。《宋史·礼志十九》元丰官制,朝参班序有日参、六参、望参、朔参,已著为令。《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二》叨缀日参,见宰执有留身奏事者。

日躔

chá

太阳视运动的度次。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日躔胃维,月青陆。吕向注:“躔,次也。胃,星名。维,畔也……言日次胃星之轨行畔也。”《元史·历志一》列宿著於天,为舍二十有八,为度三百六十五有奇。非日躔无以校其度,非列舍无以纪其度。

日长似岁

rìchángsìsuì

一天像一年一样长。形容时间过得太慢。宋 陆游《秋思》诗:“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日长一线

rìchángyīxiàn

指冬至以后白昼渐长。唐·杜甫《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诗:“何人却忆穷愁日,日日愁随一线长。”

日车

rìchē

指太阳。亦指神话中太阳所乘的六龙驾的车。《庄子·徐无鬼》:“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於襄城之野。’”汉 李尤《九曲歌》:“年岁晚暮时已斜,安得力士翻日车?”唐 刘禹锡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好》之二:“桥峻通星渚,楼暄近日车。”宋 陆游《苦热》诗:“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引申为时光。

日程月课

rìchéngyuèkè

每日每月按一定的程序课试。形容因循守旧,无所创新。清·莫友芝《〈巢经堂诗钞〉序》:“[子尹]不肯以诗人自居。当其兴到,顷刻千言;无所感触,或经时不作一字,又脱稿不自收拾,子弟钞存十之三四而已。而其盘盘之气,熊熊之光,浏漓顿挫,不主故常,以视近世日程月课,楦酿篇牍,自张风雅者,其贵贱何如也?”

日出

rìchū

指太阳初升出地平线或最初看到的太阳的出现。唐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冰消

rìchūbīngxiāo

消:溶解。太阳一出来冰就溶解。形容一下子消失了。《新编五代史评话·晋史》:“石敬瑭见张守一说了这四句,心下自晓得这意义了,那病忽然更醒,如风行云卷,日出冰消。”

日出不穷

rìchūbùqióng

形容接连不断地出现。清·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而新书新报日出不穷者,无愚智皆读之。”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新的尊严者日出不穷,对于旧的尊严者就不利,而且知道文字的人们一多,也会损伤神秘性的。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rìchūérzuò

rìrùérxī

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於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乐府诗集·杂曲歌谣一·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花城1981年第6期》:“席匠铺的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按节令耕种收打,按政策交售爱国粮,过着平平静静的生活。”

日出三竿

rìchūsāngān

太阳升起来离地面已有三根竹竿那样高。约为午前八、九点钟。形容天已大亮,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南齐书 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日晕,虹抱珥直背。”唐·刘禹锡《竹枝词》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日蹙

rìcù

①一天比一天紧迫。《周书·晋荡公护传》:“季孟势穷,伯珪日蹙,坐待灭亡,鉴之愚智。”清 昭槤《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方军势日蹙时,斗愈力。”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②每天减缩;一天比一天减缩。清 薛福成《筹洋刍议》:“往者英人自印度入缅,割其西南边要地;近因国中多故,失好於 英,有日蹙百里之虞。”刘伯承《回顾长征一》:“广昌一战,红军损失很大。从此,‘左’倾路线又实行了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主张分兵把口,因而完全处于被动,东堵西击,穷于应付,以致兵日少而地日蹙。”

日旦

rìdàn

每天早上。亦指每天。《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唯义所在,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昔者天子日旦思其四海之内,战战惟恐不能乂;诸侯日旦思其四封之内,战战惟恐失损之;大夫士日旦思其官,战战惟恐不能胜;庶人日旦思其事,战战惟恐刑罚之至也。”

日昳

rìdié

十二时之一,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下午1时正至下午3时正羊)。羊在这段时间吃草。《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三》自日昳至乙夜。

日东月西

rìdōngyuèxī

比喻远隔两地,不能相聚。汉 蔡琰《胡笳十八拍》:“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日短心长

rìduǎnxīncháng

时间少,心里想要做的事情多。谓心愿一时难以实现。清·黄宗羲《与李杲堂陈介眉书》:“惟是旦中生平之志,不安于九品之下中,故铭言日短心长,身名就剥,所以哀之者至矣。”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六:王梦楼云:‘……未吸神髓,故易于决舍;如果深造有得,必愁日短心长,孜孜不及,焉有馀功,旁求考据乎?’

日锻月炼

rìduànyuèliàn

谓长期下苦功磨练,以求达到精熟的地步。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三》:“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间,诗尤然。世乃有日锻月炼之说,此所以用功者虽多,而名家者终少也。”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锻炼·王平甫》大抵作诗当日锻月炼,非欲夸奇斗异,要当淘汰出合用字。

日分

rìfēn

日子,日期。《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黄巢)来到长安,讨一个店舍歇泊。明日到试院前打探试日分,到试场左侧已知得日分了。《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丙子,定进士习射日分。

日复一日

rìfùyīrì

复:再,又。过了一天又一天。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天下重器,常恐不任,日复一日,安敢远期十岁乎?”清 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生涯几何,宁堪此弃掷哉?

日干

gān

用来纪年的天干就叫做年干,用来纪日的天干就叫做日干。

日干夕惕

rìgànxītì

干干,自强不息貌;惕,小心谨慎。“日干夕惕”形容自早至晚勤奋谨慎,不敢懈怠。《易·干》:“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

日旰

rìgàn

天色晚;日暮。日旰不休。《左传·襄公十四年》:“卫献公戒孙文子、宁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杜预注:“旰,晏也。”杨伯峻注:“旰,日晚也。”《汉书·张汤传》:“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旰,天子忘食。”《晋纪总论》若夫文王日旰不暇食,仲山甫夙夜匪懈者,盖共嗤黜以为灰尘矣。《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五》谢安尝与左卫将军王坦之共诣(郗)超,日旰未得前,坦之欲去,安曰:“独不能为性命忍须臾邪?”《资治通鉴 宋纪六》上(刘宋文帝)将行,敕诸子且勿食,至会所设馔;日旰,(刘义季)不至,有饥色。《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二》冬,十月,辛丑朔,帝(赵光义)录系囚,决事至日旰,近臣谏以劳苦过甚。宋 孔平仲《续世说·箴规》:“韩滉专政,每奏事或日旰,它相充位而已。”

日旰不食

日旰忘餐

日旰忘食

rìgànbùshí

rìgànwàngcān

rìgànwàngshí

天色已晚仍顾不上吃饭。形容工作勤劳,忘了时间,忘了吃饭。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儒林传上 尹敏》:“与班彪亲善,每相遇,辄日旰忘食,夜分不寝。”《后汉书·儒林传上·尹敏》:“与班彪亲善,每相遇,辄日旰忘食,夜分不寝。”《周书·乐运传》天子未明求衣,日旰忘食,犹恐万机不理,天下拥滞。唐·长孙无忌《进律疏议表》:“日旰忘餐,心存于哀矜;宵分不寐,志在于明威。”唐·皮日休《忧赋》:“故王之忧国者日旰不食,士之忧位者载贽出疆。”

日高

gāo

太阳升起很高。宋 吴潜《江城子 示表侄刘国华》:“采山钓水美而鲜。饮中仙,醉中禅。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

日高日上

rìgāorìshàng

一天一天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向上长。清·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

日高三丈

rìgāosānzhàng

犹日上三竿。明·汤显祖《南柯记·录摄》:“日高三丈,还不见六房站班,可恶可恶!”茅盾《子夜》十六:金和尚他们一伙五六十个火柴厂工人到了老板周仲伟住宅附近的时候,已经日高三丈。

日官

rìguān

古代掌天象历数之官。《左传·桓公十七年》:"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杜预注:"日官、日御,典历数者。"杨伯峻注:"天子日官盖即太史,职掌天象。"《后汉书·张衡传》:"曩滞日官,今又原之。"李贤注:"日官,史官也。"王先谦集解:"是再为太史令也。"宋 曾巩《本朝政要策·历》:"自时以后,至於梁唐 ,日官之任缺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七》先是司天监主簿苗舜臣等,尝言土宿留参,太白昼见,诏日官同考定。

日观

rìguān

泰山峰名。为著名的观日出之处。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汶水引应劭官仪》:“泰山东南山顶名曰日观。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许,故以名焉。”南朝宋 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元天高北列,日观临东溟。”清 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清 顾炎武《酬归祚明戴笠王仍潘柽章四子见怀二十韵》:“岱宗临日观,梁父躡云梯。”

日光

rìguāng

①太阳光,既无散射又无反射的太阳定向射线。②白天的光亮,与夜晚的黑暗相反。太阳光加天空的光,与月光和人造光相反。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清 郑燮《山中雪后》:“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日晷

rìguǐ

①太阳的影子。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相持既久,日晷渐移。《续资治通鉴 元纪五》遣太史监候张公礼、彭质等,往占城测候日晷。②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也叫“日规”。

日和风暖

日暖风和

rìhéfēngnuǎn

rìnuǎnfēnghé

风很平静,阳光暖人。宋·范纯仁《鹧鸪天·和韩持国》词:“腊后春前暖律催,日和风暖欲开梅。”宋 刘斧《青琐高义 别集》卷二:“不久,海上风和日暖。”明 胡文焕《群音类选 清腔类 夜行船》玉勒雕鞍争驰,佳时日暖风和。

日积月聚

日积月累

rìjīyuèjù

rìjīyuèlěi

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宋史 乔行简传》:“借纳忠效勤之意,而售其阴险巧佞之奸,日积月累,气势盖张;人主之威权,将为所窃弄而不自知矣。”

《宋史·张致远传》:“使州县无妄用,归其馀于监司;监司无妄用,归其馀于朝廷;朝廷无横费,日积月聚,惟军须是虑,中兴之业可致也。”清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自是以后,日积月累,千百成群,其为国之蠹害甚矣。

日渐月染

rìjiànyuèrǎn

渐:浸润。染:熏染。天长日久地渐渐熏染。指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逐渐的变化。同“日濡月染”。宋 程珌《丙子轮对札子》:“招之得其地矣,又当各分其屯,无杂官军,盖一与之染,则日渐月染,尽成弃甲之人,不幸有警,则彼此相持,莫肯先进;一有微功,则彼此交集,反戈自戕,岂暇向敌哉。”

日角

rìjiǎo

①额骨中央部分隆起,形状如日。旧时相术家认为是大贵之相。《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準,日角。”李贤注引郑玄尚书中候注:“日角谓庭中骨起,状如日。”《晋书 元帝纪》及长,白豪生于日角之左,隆准龙颜,目有精曜,顾眄炜如也。《南史 本纪卷六梁武帝》帝生而有异光,状貌殊特,日角龙顔,重岳虎顾。宋 孙奕《履斋示儿编·杂记·事同》:“光武日角,唐高祖亦日角。”太平天囯 洪仁玕《英杰归真》:“若吾真圣主面形日角,眼若日轮,毫光映射,无敢仰视之者,即在游天下时而然也。”相术家亦称额骨隆起入左边发际为“日角”,入右边发际为“月角”。文选·刘孝标《辩命论》:“龙犀日角,帝王之表。”李善注引朱建平相书:“额有龙犀入髮,左角日,右角月,王天下也。”《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刘)秀隆准日角,性勤稼穑。②喻指帝王。《魏书·尒朱荣传》:“佇龙颜而振腕,想日角以叹息。”唐 李商隐《隋宫诗》:“玉璽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清 唐孙华《进呈御览诗一百韵》:“臣僚瞻日角,父老盼霓旌。”

日角龙庭

rìjiǎolóngtíng

旧时相术家谓天庭隆起为龙庭。“日角龙庭”为帝王的贵相。《旧唐书·唐俭传》:“[高祖]密访时事,俭曰:‘明公日角龙庭,李氏又在图牒,天下属望,非在今朝。’”

日角龙颜

rìjiǎolóngyán

旧时相术家谓额头隆起为龙颜。“日角龙颜”为帝王的贵相。《梁书·元帝纪》:“陛下日角龙颜之姿,表於徇齐之日;彤云素气之瑞,基於应物之初。”《陈书·高祖纪上》:“身长七尺五寸,日角龙颜,垂手过膝。”《南史·梁纪上·武帝上》:“帝生而有异光,状貌殊特,日角龙颜。”参见“日角”。

日角偃月

rìjiǎoyǎnyuè

偃月,指额角似半弦月。相术家称极贵之相。晋·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上》:“(梁后)选入掖庭,相工茅通见之,惊曰:‘此所谓日角偃月,相之极贵,臣未尝见之。’于是以为贵人。”又见《后汉书 光武帝纪》:“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太平御览第四卷》:“正月有偃月,必有嘉主。”

日角珠庭

rìjiǎozhūtíng

形容人额角宽阔,天庭(前额的中央)饱满,长相气度不凡。

日进不衰

rìjìnbùshuāi

衰:减。一天天有增无减。汉·刘桓《赐南奥王赵佗传》:“高后自临事,不幸有疾,日进不衰,以故悖暴乎治。”

日进斗金

rìjìndǒujīn

一天能收进一斗黄金。形容发大财。我们希望能有日进斗金的好差使。《胡雪岩》:“这个职位,一望而知是日进斗金的好差使。”

日晶

rìjīng

太阳。唐 柳宗元《浑鸿胪宅闻歌效白紵》:“下沉秋水激太清,天高地迥凝日晶。”②太阳明亮。宋 欧阳修《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日久年深

rìjiǔniánshēn

指日子久;时间长。这庙日久年深失修已经破烂不堪了。明 无名氏《打韩通》:“我这病,年深日久,数个良医,不曾医的好。”

日久岁长

日久岁深

日久月深

rìjiǔsuìcháng

rìjiǔsuìshēn

rìjiǔyuèshēn

岁,年;深,长久。指时间长久。·释普济《五灯会元云门文偃禅师》:“总是汝把取翻覆思量,看日久岁深自然有个入路。”《魏书 萧宝夤传》:“又在京之官,积年一考……虽当时文簿,记其殿最,日久月深,驳落都尽,人有去留,谁复掌其勤堕?”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六十:若坐想存神,志羸气惫,纵使宣明口势,吐纳开张,皆须日久月深,倦于赊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我虽是不好嫁得你出家人,只是认做兄妹往来,谁禁得我?这便可以日久岁长的了。”

日久天长

rìjiǔtiāncháng

指时间很久远。日:指时间。学习外语没有什么诀窍,只有靠日久天长地积累。清曹雪芹《红楼梦》:“日久天长,这些奴才们跟前,怎么说嘴呢?”

日就月将

rìjiùyuèjiāng

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形容积少成多,不断进步。孔颖达疏:“日就,谓学之使每日有成就;月将,谓至於一月则有可行。言当习之以积渐也。”朱熹集传:“将,进也……日有所就,月有所进,续而明之,以至於光明。”宋 司马光《乞令皇子伴读官提举皇子左右人札子》:“如此则必进德修业,日就月将,善人益亲,邪人益踈,诚天下之幸也。”

日居月诸

rìjūyuèzhū

居:音“积”,语助词,同“乎”;诸:语助词。指光阴的流逝。《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晋·陶潜《命子》诗:“日居月诸,渐免子孩。”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3回:“日居月诸,见一心之妙用。”

日朘月削

rìjuānyuèxuē

朘:缩小,减少。日减月损,消耗越来越大。形容逐渐缩小。也指时时受到搜刮。同"日削月朘"。《汉书·董仲书转》:"民日朘月削,寖以大穷。"《新唐书·萧至忠传》:"私谒开而正言塞,日朘月削,卒见凋弊。"《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一》一屈之后,将举国以听之,臣等恐彼之所许,未必可得,而我之为国,日朘月削,遂至不可复支矣。梁启超《俄土战纪叙》日朘月削,而不复能国其国也。

日来月往

rìláiyuèwǎng

参见“日往月来”。唐·刘商《胡笳十八拍》之十二:“日来月往相催迁,迢迢星岁欲周天。”《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不去营运,日来月往,手内使得没了。

日累月积

rìlèiyuèjī

解释见“日积月累”。《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五年》:“先帝于大臣好为形迹,小过皆含容不言,日累月积,以致祸败。”

日理万机

rìlǐwànjī

形容政务繁忙,工作辛苦。《尚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魏书孝文帝元宏纪》及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

日力

rìlì

①指一天的力气。《孟子·公孙丑下》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汉 赵岐注:极日力而宿。唐 柳宗元《叔父殿中侍御史墓表》自少耽学,颇工为文,既穷日力,又继以夜。宋 周辉《清波杂志 卷十》辉出疆过白沟,日行六七十里。若百馀里,穷日力方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一》庶几在上者可以爱惜日力,不为宾客之所困。②泛指时间、光阴。汉 王符《潜夫论·爱日》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宋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今乃移其精神,夺其日力,以朝夕从事於无补之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七》愿诏大臣,爱日力以修内治,合众谋以严边防,节冗费以裕邦财,招强勇以壮国势。

日丽风和

rìlìfēnghé

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元 李爱山《集贤宾 春日伤别》:“那时节和风丽日满东园,花共柳红娇绿软。”清 曾朴《孽海花》第七回:这日正是清明佳节,日丽风和。

日丽风清

rìlìfēngqīng

阳光明丽,清风送爽。形容天气晴和。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十五章:“外面日丽风清,蓝天如洗,是一个典型的明净的秋日。”

日陵月替

rìlíngyuètì

谓逐渐衰落、弛退。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徵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

日轮

rìlún

太阳  日形如车轮而运行不息,故名。 天河渐没,日轮将起

日落千丈

 

rìluòqiānzhàng

 

形容景况急剧下降。郭沫若《塔·喀尔萝姑娘》:“人事变迁,真是谁也不能前料。回想起来仅仅是两年间的岁月,而我这两年间的生涯真正是日落千丈了。”

日落西山

 

rìluòxīshān

 

太阳迫近西山;快要落下。也比喻人到老年将死或事物接近衰亡。《上唐书 音乐志》:“‘栖鸟夜飞',沉攸之元微五年所作也。攸之未败前,思归京师,故歌和云:‘日落西山还去来。'”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财主们已经是日落西山,红不过一会儿了。”

日迈月征

 

rìmàiyuèzhēng

 

日月不停地运转。比喻时间不断推移。《诗 小雅 小宛》:“我日斯迈,而月斯征。”郑玄笺:“迈、征,皆行也。”清 韩廷锡《山中寄衡之伯兄》但不知能脱然家累否?日迈月征,所事未就,兄宜痛割俗缠可也。

日莫途远

 

rìmòtúyuǎn

 

解释见“日暮途远”。

日暮

rìmù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日暮时分,炊烟袅袅。唐 王维《送别/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唐 杜甫《登楼》:“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唐 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唐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 杜牧《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唐 韩翃《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 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唐 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宋 曹组《蓦山溪 梅》:“洗妆真态,不作铅花御。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宋 孔平仲《寄内》:“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宋 李清照《渔家傲词》:“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宋 李清照《如梦令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宋 姜夔《长亭怨慢 渐吹尽》:“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人。

日暮道远

日暮路远

rìmùdàoyuan

rìmùlùyuǎn

解释同“日暮途远”。战国卫·吴起《吴子·治兵》:“日暮道远,必数上下;宁劳于人,慎无劳马。”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3卷:“日暮道远,二公将何之?”《尉缭子·兵教下》:“日暮路远,还有挫气;师老将贪,争掠易败。”

日暮途穷

rìmùtúqióng

日暮:天快黑;途穷:路走到了尽头。比喻接近灭亡。亦“途穷日暮”。唐 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曲波《林海雪原》二十九:匪徒们真是日暮途穷,矛盾百出。

日暮途远

rìmùtúyuǎn

暮:傍晚;途:路。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尽头。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到了末日。也形容穷困到极点。《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日暮途远,人间何世。”黄中黄《沈荩》第二章:“及至北事之起,张之洞坐拥练兵,渐露日暮途远,倒行逆施之概。”

日南至

rìnánzhì

指冬至日。夏至以后,日躔chán自北而南;冬至以后,又自南而北。故冬至日又称“日南至”。《左传·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杜预注:“周正月,今十一月,冬至之日,日南极。”唐 韩愈《息国夫人墓志铭》:“年若干,元和七年甲子日南至,以疾卒。”《旧唐书·太宗纪下》:“十一月甲子朔,日南至,有事於圆丘。” 

日暖风和

日暖风恬

rìnuǎnfēnghé

rìnuǎnfēngtián

风很平静,阳光暖人。唐·钱起《山中酬杨补阙见访》诗:“日暖风恬种药时,红泉翠壁辟萝垂。”宋 刘斧《青琐高义 别集》卷二:“不久,海上风和日暖。”明 胡文焕《群音类选 清腔类 夜行船》玉勒雕鞍争驰,佳时日暖风和。

日乾夕惕

rìqiánxītì

形容自早至晚勤奋谨慎,不敢懈怠。乾乾,自强不息貌;惕,小心谨慎。《易 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良由大政亲裁,日乾夕惕。

日浅

rìqiǎn

时间短。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閒得竭志意。”刘良注:“日浅,谓时少也。” 西汉 贾谊《过秦论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资治通鉴 晋纪五》且国家有天下日浅,愿陛下详之!《汉书·外戚传上·孝宣霍皇后》:“初,许后起微贱,登至尊日浅,从官车服甚节俭。”《新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赞》:“如晦虽任事日浅,观玄龄许与及帝所亲款,则謨谋果有大过人者。”《资治通鉴 后唐纪六》范延光(于后唐帝李嗣源)曰:“臣受驱策日浅,且才不逮(安)重诲,何敢当此!”

日亲日近

rìqīnrìjìn

近:亲近。经常在一起就日益亲近。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自古道:‘日远日疏,日亲日近。’”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3回:“我们日亲日近,安有今日倒来做假之理。”

日亲以察

rìqīnyǐchá

每天亲自观察。《汉书·礼乐志二》:“象载昭庭,日亲以察。”

日阕

rìquè

谓当日即尽。《汉书·王莽传上》:“克身自约,糴食逮给,物物卬市,日闋亡储。”颜师古注:“闋,尽也。日闋,言当日即尽,不蓄积也。”《汉书·王莽传下》:“四方皆以飢寒穷愁起为盗贼,稍稍羣聚,常思岁熟得归乡里。众虽万数……不敢略有城邑,转掠求食,日闋而已。”颜师古注:“闋,尽也。随日而尽也。”

日日

rìrì

①天天。宋 俞国宝《风入松 词》:“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花边。”清·林觉民《与妻书》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②一天一天地。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日日夜夜

rìrìyèyè

每天每夜。形容延续的时间长。洪深《青龙潭》第二幕:“这里,刘秀三日日夜夜的车水,车的晕倒在水车上。”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在重庆红岩的日日夜夜,你英勇斗争,临危不惧。

日濡月染

rìrúyuèrǎn

濡:浸润。染:熏染。天长日久地渐渐熏染。指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逐渐的变化。亦作“日渐月染”。清·魏祝亭《两粤傜俗记》:“因避徭赋,举家窜入,日濡月染,凡饮食衣服器用,皆与真傜无异。”

日入

rìrù

太阳落下去。《乐府诗集·杂曲歌谣一·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周文 敬姜论劳逸》日入,监九御,使洁奉鐕郊之粢盛,而後即安。穀梁传·庄公七年》:“日入至於星出,谓之昔。”王充《论衡·说日》:“平旦,日入光销,故视大也。”明 高启《送示上人序》:“每登西麓,聚落叶藉坐,探韵赋诗,抵日入鸟归乃去。”

日色

rìsè

阳光。日色不早了,快点赶路吧。唐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日色纔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袞龙浮。”唐 白居易《长恨歌》:“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宋德富《奔八老叟迷诗文》:“扉帘拉开绿满眼,日色透叶盈斋间。”

日上三竿

rìshàngsān’gān

太阳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样高。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宋 杨亿《劝石集贤饮》诗:“日上三竿宿雾披,章台走马帽檐欹。”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回:及日上三竿,方有旨意出来道:“朕心不快,众官免朝。”

日慎一日

rìshènyīrì

一天比一天谨慎。形容做事十分小心。《韩非子·初见秦》:“战战栗栗,日慎一日。”《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下》八年于兹,业业兢兢,日慎一日。

日甚一日

rìshènyīrì

一天比一天厉害。《新唐书 独孤及传》:“陛下岂迟疑于改作,逡巡于旧贯,使大议有所壅,而率土之患日甚一日?”林海音《晚晴》:“但是寂寞的心情却日甚一日,这恐怕是年龄的关系吧?”

日升月恒

rìshēngyuèhéng

恒:音“更”,月上弦。恒本读作gèng,《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所以恒本意为本意为上弦月渐趋盈满的样子,又通“亘(gèn)”指绵延,延续。如同太阳刚刚升起,月亮初上弦一般。比喻事物正当兴旺的时候。旧时常用作祝颂语。《诗经 小雅 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明·归有光《少傅陈公六十寿诗序》:“德与年而俱进,如日升月恒。”

日时

rìshí

日期与时辰。《后汉书·方术传上·樊英》:“尝有暴风从西方起,英谓学者曰:‘成都市火甚盛。’因含水西向漱之,乃令记其日时。客后有从蜀都来,云‘是日大火,有黑云卒从东起,须臾大雨,火遂得灭。’”泛指日子,时间。南朝宋 鲍照《代贫贱愁苦行》:“贫年忘日时,黯颜就人惜。”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养气》:“至如仲壬置砚以综述,叔通 怀笔以专业,既暄之以岁序,又煎之以日时。”③犹及时,适时。《庄子·外物》:“春雨日时,草木怒生。”成玄英疏:“青春时节,时雨之日,凡百草木,萌动而生。”④犹时常,时时。唐 韩愈《顺宗实录三》:“叔文 日时至此商量公事,若不得此院职事,即无因而至矣。”

日蚀

日食

rìshí

《史记·天官书论》:“盖略以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间,日蚀三十六。”《宋书·礼志一》:“合朔之时,或有日掩月,或有月掩日。月掩日,则蔽障日体,使光景有亏,故谓之日蚀。”《晋书 孝武帝纪》顷日蚀告变,水旱不适,虽克己思救,未尽其方。唐 刘餗《隋唐嘉话卷上》:“僕射苏威有镜殊精好,曾日蚀既,镜亦昏黑无所见。”郭沫若《苏联纪行·七月九日》:“五时日蚀,蚀自第一象限起,最后才如新月。”

日食万钱

rìshíwànqián

每天吃喝花费上万钱财。形容生活极其奢侈。《晋书 何曾传》:“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七:有个王涯丞相,官居一品,权压百僚,僮仆千数,日食万钱。

日试万言

rìshìwànyán

一日写上万字的文章。形容富有才华,思路敏捷。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日诵五车

rìsòngwǔchē

一天诵读好多书。五车,形容书多。宋·朱熹《答陈师德书》:“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

日头

rìtou

日子,天(多见于早期白话)。我也有盼着他的日头。②指白天(多见于早期白话)。半个日头。③方言∶太阳。《敦煌曲子词·菩萨蛮》:“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日晚

rìwǎn

犹傍晚。《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晚必归饟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北周 庾信《春赋》:“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唐 李白《天马歌》:“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水浒传 第三七回》:“你那里去来?和甚人廝打?日晚了,拖枪拽棒?”②日头已高。宋 李清照《武陵春 春晚》:“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日往月来

rìwǎngyuèlái

形容岁月流逝。《周易 系辞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6卷:“不去营运,日往月来,手内使得没了。”

日无暇晷

rìwúxiáguǐ

形容没有一点空闲的时候。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所讲的不是嫖经,便是赌局,花天酒地,闹个不休,车水马龙,日无暇晷。”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7回:“他自从接了这四个差使之后,一天到晚真正是日无暇晷,没有一天不上院。”

日西

rìxī

日向西方。《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灋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郑玄注:“(景)西於土圭,谓之日西,是地於日为近西也。”指傍晚。《素问·生气通天论》:“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唐 韩愈《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诗:“假道经盟津,出入行涧冈。日西入军门,羸马颠且僵。”宋 刘克庄《贺新郎 九日》:“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醒世姻缘传第五十回》:“我们且自回去,等日西再来罢。”

日夕

rìxī

日夜。唐 张九龄《感遇诗之二》:“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唐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唐 王维《老将行》:“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日夕策马,侯权者之门。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七 单符郎全州佳偶》杨玉答道:“恩官拔人于火宅之中,阴德如山,妾惟有日夕吁天,愿恩官子孙富贾而己。”近黄昏时;傍晚。晋 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日下

rìxià

①太阳落下去。指太阳落下去的地方。形容遥远。②指京都。古代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地为"日下"。目前,目下。即日,当天。《唐大诏令集·政事·咸通七年大赦》:"今南蛮已加招抚,冀就弭宁,日下但严守封疆,且备要害。"《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二》(王)安中方草第三疏,翼日求对,中夜有扣门者曰:“适御笔,中丞除翰林学士,日下供职矣。”安中叹曰:“吾祸其在此乎!”自是(蔡)京之势益盛。《水浒传 第六三回》﹝太师﹞犒赏三军,限日下起行,大刀阔斧,杀奔梁山泊来。

日下无双

rìxiàwúshuāng

京城无人可比。比喻才能出众。汉 刘珍《东观汉记 黄香传》:“读所未尝见书,谓诸王曰:‘此日下无双江夏黄童也。’”唐·王勃《上明员外启》:“江东第一,家传正始之音;日下无双,誉重名流之首。”

日销月铄

rìxiāoyuèshuò

一天天一月月地销熔、减损。唐 韩愈《石鼓歌》:“日销月鑠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清 王夫之《读通鉴论·陈宣帝三》:“无财无以养兵,无人无以守国,坐困而待其吞吸,日销月鑠,而无如之何,自亡而已矣。”

日新

rìxīn

日日更新。《晋书 元帝纪》其有政绩可述,刑狱得中,人无怨讼,久而日新。

日新月盛

rìxīnyuèshèng

每天每月都有变化、增加。形容不断发展。宋·朱熹《<中庸章句>序》:“而异端之说,日新月盛。”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一回:“只因海上自通商以来,南部烟花日新月盛。”

日新月异

rìxīnyuèyì

参见“日异月新”。

日新月著

日新月着

rìxīnyuèzhù

rìxīnyuèzhe

日日更新,月月显著。形容蓬勃发展。明·宋濂《洪武圣政记》序:“臣备位词林,以文字为职业,亲见圣德大业日新月著,于是与僚属谋取其有关政要者,编集成书,列为上下卷。”

日行千里

rìxíngqiānlǐ

一天能走一千里。形容速度惊人。《魏书 吐谷浑传》:“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世传青海骢者是也。”《平妖传》第28回:“云锦队中曾赛,每闻伯乐声嘶,登山度岭去如飞,真个日行千里。”

日省月课

日省月试

日省月修

rìxǐngyuèkè

rìxǐngyuèshì

rìxǐngyuèxiū

省:检查;试:考核。每天检查,每月考核。形容经常查考。天天反省,月月修身。《魏书·李彪传》:“陛下幼蒙鞠诲,圣敬之跻,及储宫诞育,复亲抚诰,日省月课,实劳神虑。”《礼记·中庸》:“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孔颖达疏:“言在上每日省视百工功程,每月试其所作之事。”郑观应《盛世危言·技艺》:“夫制器尚象,古圣王之所由利用而厚民也。日省月试,既稟称事,劝工之,并列九经。”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 知县改授》:“使本官读书进学,日省月修,待其老成,然后授以任事之职。”

日修夜短

rìxiūyèduǎn

修:长。指夏至前后的几个月昼长夜短。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阳气胜则日修而夜短,阴气胜则日短而夜修。”

日许多时

rìxǔduōshí

估量时间的词。谓已有许多时光。宋·石孝友《声声慢》词:“花前月下,好景良辰,厮守日许多时。”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公调》第八卷:“忆自伊家赴上都,日许多时,夜夜魂劳梦役。”

日许时间

rìxǔshíjiān

解释见“日许多时”。宋·杨万里《过吕城闸》诗:“一船最后知何故,日许时间独不来。”

日削月割

rìxuēyuègē

一天天地削减分割。宋 苏洵《权书下·六国》:“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於亡。”

日削月朘

rìxuēyuèjuān

朘:缩小,减少。日日削减,月月缩小。形容逐渐缩小。也指时时受到搜刮。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民日削月朘,寖以大穷。”宋 洪迈《容斋五笔 卷二》民日削月朘,未知救弊之术。

日晏

rìyàn

天色已晚。日晏忘食。《吕氏春秋·慎小》:“明日日晏矣,莫有僨表者。”《史记·酷吏列传》:“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晏,天子忘食。”唐 杨贲《时兴 诗》:“平明登紫阁,日晏下彤闈。”唐 元结《贼退示官吏》:“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三》其法日晏乃食,食荤而不食酪。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 卷二》:“及日晏时熟视,乃见数番小儿在其中。”《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郭)守敬尝上前指陈理致,至于日晏,帝(忽必烈)不为倦。

日夜兼程

rìyèjiānchéng

不分白天黑夜拼命赶路。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3回:“俱骑了马,连日夜兼程,赶上丧车,护进二贤庄。”袁静《伏虎记》第四回:“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平山部,日夜兼程开到东北某地。”

日夜警戒

rìyèjǐngjiè

白天黑夜不断警戒或监视。

日夜如梭

rìyèrúsuō

白天和黑夜象穿梭一样一来一往,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日以继夜

rìyǐjìyè

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国语 吴语》:“孤日夜相继,匍匐就君。”丁玲《韦护》第三章:“他们日以继夜,夜以继日,栖在小房子里。”

日已三竿

rìyǐsāngān

解释同“日上三竿”。明·王錂《春芜记·探遗》:“你看日已三竿,且到佛殿前探望一回何如?”

日以为常

rìyǐwéicháng

经常做某件事,成了惯例常规。金·王若虚《<论语>辨惑》:“不然则予之耽寝,日以为常,记者语简而不尽其详,亦不可知。”清·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轶事》:“妪往来两地,日以为常。”

日异月更

rìyìyuègèng

日日不同,月月改变。形容变化快。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文字之变,日异月更,不可穷诘。”

日异月殊

rìyìyuèshū

每天每月都有差异。形容变化大。明·袁宗道《论隐者异趣》:“农工商贾,厮养皂隶,所作之事,日化月迁,所说之语,亦日异月殊,以其新也。”

日异月新

rìyìyuèxīn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巾履》:“近年以来,殊诡制,日异月新。”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清·李渔《闲情偶寄·器玩·位置》幽斋陈设,妙在日异月新。同“日新月异”。

日益月滋

rìyìyuèzī

一天天一月月地增添、加多。唐·元稹《上令狐相公诗启》:“闲诞无事,遂专力于诗章。日益月滋,有诗千余首。”

日堙月塞

rìyīnyuèsāi

一天天堵塞,不通畅。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举国尚俭,则举国之地利日堙月塞,驯至穷蹙不可终日。”

日饮亡何

日饮无何

rìyǐnwánghé

rìyǐnwúhé

每天饮酒,不过问其它的事情。《汉书·爰盎传》:“南方卑湿,丝能日饮,亡何,说王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颜师古注:“无何,言更无馀事”。《汉书·爰盎传》:“南方卑湿,丝能日饮,亡何,说王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颜师古注:“无何,言更无馀事”。 宋·苏轼《赵既见和复次韵答之》:“酸寒可笑分一斗,日饮无何足袁盎。”宋·辛弃疾《玉蝴蝶·叔高书来戒酒用韵》词:“算从来,人生行乐,休更说、日饮亡何。”

日引月长

rìyǐnyuècháng

引:延伸,这里有增加的意思。事物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日渐增长。《国语·齐语》:“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

日影

rìyǐng

日光照射物体所成的阴影。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古代以日喻帝王,故日影即指君恩。唐 王昌龄《长信怨诗》:“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日有万机

rìyǒuwànjī

解释见“日理万机”。宋·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

日月

rìyuè

生计;生活。舒心的日月。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唐 白居易《长恨歌》:“昭阳殿里恩爱絶,蓬莱宫中日月长。”太阳和月亮。唐 杜甫《寄韩谏议注诗》:“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③时间,时光。战国楚 屈原《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宋 苏轼《后赤壁赋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日月不居

rìyuèbùjū

形容时光流逝。《北史·隋纪·炀帝》:“日月不居,倏经三纪。”

日月重光

rìyuèchóngguāng

日月重放光芒。比喻局势的转变。《晋书 宣帝纪》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宋书·孝武帝纪》皇家造宋,日月重光,璇玑得序,五星顺命。

日月蹉跎

rìyuècuōtuó

蹉跎:时光白白过去。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晋·阮籍《咏怀》诗:“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八回:“年逾三十,一事无成,日月蹉跎,老将至矣!”

日月合壁

rìyuèhébì

日月同时上升,出现于阴历的朔日。古人以为是国家的瑞兆。《汉书·律历志上》:“日月如合壁,五星如连珠。”

日月交食

rìyuèjiāoshí

比喻作对,相斗。元 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爷!怪事,怪事!只见日月交食,不曾见辘轴退皮。”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俺两个半生来岂有些嫌隙,到今日却做了日月交食。”

日月经天

rìyuèjīngtiān

太阳月亮每天都经过天空。比喻历久不衰;永恒不变;也比喻事情明显;有目共睹。在追悼会上,他说:“日月经天,总理虽去,浩气长存!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冯衍传上》:“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日月丽天

rìyuèlìtiān

丽:附着。象日月悬挂在天空。比喻永恒不变。《易·离》:“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唐·张说《和丽妃神道碑》:“易云日月丽天,传称星辰合度,丽加妃号,自我为初。”

日月逾迈

rìyuèyúmài

日月前行。谓时光流逝。汉 王粲《登楼赋》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日月其除

rìyuèqíchú

日月流逝。谓光阴不待人。《诗经·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6回:“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日月如箭

rìyuèrújiàn

比喻光阴很快地飞逝。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8回:“俗云日月如箭……转瞬便隔了年头。”

日月如流

rìyuèrúliú

时光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4回:“今留齐七载,偷安惰志,日月如流,吾等十日不能一见,安能成其大事哉?”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8回:“怎禁得日月如流,日复一日,只管虚度过去,不觉暗暗的香消玉减。”

日月如梭

rìyuèrúsuō

日和月像穿梭似地运行。比喻光阴过得快。宋 高登《东溪集 朱黄双砚》:“日月如梭,文籍如海,探讨不及,朱黄敢怠。”元 郑廷玉《忍字记》第四折:我想这光阴似水,日月如梭。

日月入怀

rìyuèrùhuái

旧称生贵子的吉兆。形容心胸开阔。也比喻光彩夺目。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

日月参辰

rìyuèshēnchén

比喻不合,作对。元 萧得祥《杀狗劝夫》第一折:“也不是我特故的把哥哥来恨,他他他,不思忖一爷娘骨肉,却和我做日月参辰。”

日月跳丸

rìyuètiàowán

跳丸:跳动的弹丸。形容时间过得极快。唐·韩愈《秋怀》诗:“忧愁费晷景,日月如跳丸。”

日月无光

rìyuèwúguāng

连太阳和月亮都失去了光彩。比喻极其黑暗。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所谓白日陆沉,日月无光,人鬼不能见也。”老舍《正红旗下》:“寒风,卷着黄沙,鬼哭神号地吹来,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日月星辰

rìyuèxīngchén

天文学术语,泛指宇宙中的天体。日:太阳;月:月亮 ;星:星星;辰:夜晚的那层黑色的帷幕。一般用来泛指天上的天体。还有一种说法,“辰”是日月星的总称(人类对宇宙行星的统称)。日月星辰的由来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

日月逾迈

rìyuèyúmài

日月前行。谓时光流逝。《尚书·秦誓》:“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孔颖达疏:“言日月益为疾行,并皆过去。”《晋书·惠帝纪》:“然日月踰迈,已涉新年,开元易纪,礼之旧章。其改永熙二年为永平元年。”唐 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序》:“日月逾迈,荣落相推。”亦作“日月踰迈”。

日昃

rìzè

太阳偏西,约下午二时左右。《易·离》:日昃之离,何可久也?三国魏 曹植《杂诗之三》:西北有织妇,綺縞何繽纷!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汉书 王莽传》国家所以服此美,膺此名,飨此福,受此荣者,岂非太皇太后日昃之思,陛下夕惕之念哉!《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晋书 景帝纪》日昃忧勤,劬劳夙夜。《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每旦听朝,日昃忘倦。宋 曾巩《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昼而访问至於日昃,夕而省览至於夜分。清 陈梦雷《华严岭 诗》:日昃下层冈,遥遥度阡陌。《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二》日昃,贼气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资治通鉴 晋纪十一》若夫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山甫夙夜匪懈者,盖共嗤黜以为灰尘矣!《资治通鉴 随纪四》高祖(隋文帝)性严重,令行禁止。每旦听朝,日昃忘倦。《聊斋志异 棋鬼》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

日昃不食

rìzèbùshí

太阳已偏西还不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况欲以过门不入、日昃不食之世,反诸标枝野鹿,其不为西晋者几希?”

日昃旰食

rìzègànshí

太阳偏西天色晚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事。晋·葛洪《抱朴子·诘鲍》:“王者临浑履尾,不足喻危,假寐待旦,日昃旰食,将何为惧祸及也?”

日昃忘食

rìzèwàngshí

太阳已偏西还顾不上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晋书·张轨传》:“未能雪天人之大耻,解众庶之倒悬,日昃忘食,枕戈待旦。”《魏书·鹿愈传》:“是用日昃忘食,中宵愤惋者也。”

日增月盛

rìzēngyuèshèng

一天天一月月地增加、兴盛。清·王韬《瓮牖馀谈·西国印书考》:“明崇祯时,麻荫朱实立第一印书局,印器从英运至,其后日增月盛。”梁启超《中国史叙论》第二节:日本近来著东洋史者,日增月盛,实则中国史之异名耳。

日增月益

rìzēngyuèyì

一天天一月月地增添、加多。《元史·食货志》:“除税粮、科差二者之外,凡课之入,日增月益。”《明史·西域传》:“而四方奇珍异宝、名禽殊兽进献上方者,亦日增月益。”

日章

rìzhāng

①谓日见彰明。《礼记·中庸》:“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②指缀有太阳图案的旗子。章,旗上的图案。《管子·兵法》:“九章:一曰,举日章则昼行;二曰,举月章则夜行。”

日者

rìzhě

①古时以占候卜筮为业的人。《墨子·贵义》:“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史记·日者列传》裴駰 题解:“古人占候卜筮,通谓之‘日者’。”宋 吴处厚《青箱杂记 卷四》:“(宋咸)犹未第,客游鄱阳。有日者妙於星术,宋往叩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三》初,有日者上书言宫禁事,坐诛,籍其家,得朝士所与往还占问吉凶简尺,帝(宋真宗)怒,欲尽付卿史案罪。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有故家子,日者推其命大贵,相者亦云大贵。”②往日;从前。《战国策·齐策五》:“日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於长子,败赵氏。”一本作“昔者”。《汉书·高帝纪下》:“吴,古之建国也,日者荆王 兼有其地,今死亡后。”颜师古注:“日者,犹往日也。”《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元年》:“大臣之食,皆民脂膏。日者品味太多,徒为虚费,自今进可口者数品而已。”③近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九月戊辰,地震裂。制詔曰:‘日者地震,南阳尤甚。’”《金史·仆散揆传》:“以汝宣献皇后之亲,故令尚主,谓当以忠孝自励。日者乃与外人窃议,汝腹中事朕不能测,其能归田里。”④谓某日。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五节》:“(加里波的)以桑安尼阿一战,获全捷,凯旋於门德维拉府 ……日者法国水师提督慕其高义,造门求謁,则数椽败屋,不堪风雨。”

日征月迈

rìzhēngyuèmài

喻指时间不断推移。明·沈榜《宛署杂记·宣谕》:“日征月迈,寒暑衣褐。”梁启超《卢梭学案》:“则卢梭所谓公意,极活泼自由,自发起之,自改正之,自变革之,日征月迈,有进无已,夫乃谓之公意。”

日至

rìzhì

①指夏至或冬至。古人认为,天行赤道(天球赤道),日行赤道南北,于夏至运行到极北之处,于冬至运行到极南之处,故称日至。夏至日照最长,称长至;冬至日照最短,称短至。《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土功……日至而毕。”杨伯峻 注:“日至,冬至。”《孟子·告子上》:“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时,皆熟矣。”杨伯峻译注:“日至,此指夏至。”《孟子·离娄下》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②天天来到。《墨子·尚贤中》:“夫治之法将日至者也。日以治之,日不什脩。”《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却,使者日至。”

日炙风吹

rìzhìfēngchuí

太阳烤,烈风吹。形容长途跋涉之苦。亦作“日炙风筛”。明·无名氏《锁白猿》第一折:“万里驱驰,二年经纪,非容易,受了些日炙风吹,今日个才盼得还乡地。”明·无名氏《聚兽牌》第一折:受了些眠霜卧雪,日炙风吹。

日炙风筛

rìzhìfēngshāi

日晒风吹。形容长途跋涉之苦。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二折:“哎哟儿也,知他那里日炙风筛,博功名苦尽甘来。”元·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一折:看了这山遥路远,更和那日炙风筛,一骑马直临苏武坡,半天云遮尽李陵台。

日中

rìzhōng

①指日头正当午;中午。《庄子·知北游》妸荷甘日中奓户而入,曰:“老龙死矣!”《庄子·庚桑楚正昼为盗,日中穴阫。南北朝 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或盛暑炎赫,日中暴身;隆冬酷寒,去衣驰走。《水浒传》:"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七十一回》:"期在明日午时,某于军门专候同行,勿过日中也。"②指从天亮到正午的半天时间。《荀子·议兵》:"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梁启雄释引俞樾 曰:"日中者,自旦至于日中,盖半日而趋百里也。"

日中必彗

rìzhōngbìhuì

彗:晒干。太阳到中午正好晒东西。比喻做事应该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六韬 守土》:“日中必彗,操刀必割。”

日中必移

rìzhōngbìyí

解释同“日中则昃”。西汉·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日中必移,月满必亏;先王之道,乍存乍亡。”

日中必湲

rìzhōngbìyuán

参见“日中必彗”。比喻做事应该当机立断,不失时机。

日中必昃

rìzhōngbìzè

解释同“日中则昃”。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9卷:“日中必昃,月满必亏。明公功名到此,已无可加,急流勇退,此其时矣。”

日中将昃

rìzhōngjiāngzè

比喻事物盛极将衰。梁启超《新史学·历史与人种之关系》:“世界文明史之第五段,实惟阿利安族中罗马人与条顿人争长时代。而罗马人达于全盛,为日中将昃之形;条顿人气象方新,有火然泉达之观。”

日中为市

rìzhōngwéishì

日中:太阳当头,指正午;市:做买卖。中午进行交易做生意。原指古代物物交换的集市方式。后也形容偏僻地区的商业活动情形。《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草林圩上逢圩(日中为市,三天一次),到圩两万人,为从来所未有。”

日中则移

rìzhōngzéyí

解释同“日中则昃”。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臣闻峻高者聩,茂叶者摧,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日中则昃

rìzhōngzézè

昃:太阳偏西。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周易 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无名氏《来生债》第二折:你但看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这都是无往不复。

日逐

rìzhú

匈奴王号。后亦以泛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首领。每天。清·钱彩《说岳全传 第二回》岳安人即取通书,拣定了吉日,搬移出去另住,日逐与邻舍人家做些针黹,趁几分银钱添补,倒也有些积攒。

日转千阶

rìzhuǎnqiānjiē

阶:官阶。形容连续升官。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四折:“愿待制位列三公,日转千阶。”明·无名氏《庞掠四郡》第三折:“他则落的尸横陆地,不能够日转千阶。”

日转千街

rìzhuǎnqiānjiē

指乞丐沿街行乞。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婆婆也,咱去来波,可则索与他日转千街。”

日滋月益

rìzīyuèyì

解释见“日益月滋”。宋·司马光《重微》:“朝夕狎玩,未睹其害,日滋月益,遂至深固,比知而革之,则用力百倍矣。”

日朘月减

rìzuànyuèjiǎn

解释见“日削月朘”。宋·司马光《乞罢将官状》:“自转运使知州以下,白直及迎送之人,日朘月减,出入导从,大为萧条。”

日朘月削

rìzuànyuèxuē

解释见“日削月朘”。《新唐书·萧至忠传》:“私谒开而正言塞,日朘月削,卒见凋弊。”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54回:“平时靠着刻薄百姓的手段,日朘月削,积财巨万。”

日坐愁城

rìzuòchóuchéng

愁城:比喻为忧愁所包围。整天沉浸在愁苦之中。宋·范成大《次韵代答刘文潜》诗:“一曲红窗声里怨,如今分作两愁城。”张平《抉择》:“而你却在这儿缠绵悱恻,患得患失,以至于日坐愁城,束手无策!”

古代驿站专用的车,后亦指驿马。《左传 祁奚请免叔向》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诏辽阳省进海东青鹘,二十四驲,每驲给牛六头,使者食米五石,鹰食羊五口。

贴身的内衣。解衵:脱去内衣。指裸体。清 褚人穫《坚瓠三集·尹髼头》:“令女去其衵衣,用手摩足心,极热如火,抵女阴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