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ěn

①耐,把感情按住不让表现:忍耐。忍痛。忍受。容忍。忍俊不禁(忍不住笑)。苏轼《留侯论》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②狠心,残酷:忍心。残忍。《聊斋志异 细柳》人皆谓我忍,但泪浮枕簟,而人不知耳!

忍耻含垢

rěnchǐhángòu

含忍耻辱。同“忍辱含垢”。宋·苏轼《上韩枢密书》好兵始祸者既足以为后嗣之累,则凡忍耻含垢以全人命,其为子孙之福,审矣。《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五》但我(江浙丞相达实特穆尔)今若逆其(张士诚)意,则目前必受害,当忍耻含垢以从之耳。

忍耻含羞

rěnchǐhánxiū

含忍耻辱。同“忍辱含垢”。他忍耻含羞为的就是这一天。宋 无名氏《错立身》第十三出:“撞府共冲州,遍走江湖之游,身为女婿,只能忍耻含羞。”

忍耻偷生

rěnchǐtōushēng

忍受耻辱,苟且求生。同“忍垢偷生”。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忍耻偷生为父仇,谁知奸计觅风流。劝君莫设虚言誓,湛湛青天在上头。”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槐西杂志》大抵女子殉夫,其故有二:……一则忍耻偷生,苟延一息,冀乐昌破镜,再得重圆,至望绝势穷,然后一死以明志,此生于情感者也。

忍垢/忍詬

rěn’gòu

忍受污垢。《庄子·让王汤曰:“伊尹何如?”曰:“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宋 黄庭坚《戏答王充道烹茶诗之二》:“何须忍垢不濯足,苦学梁州阴子春。”《老残游记续集遗稿 第四回》:“然后把三爷请来,光把没有钱不能办的苦处告诉他,再把为他才用这忍垢纳污的主意説给他,请他下个决断。”

忍垢偷生

rěngòutōusheng

忍受耻辱,苟且求生。我不想这样忍垢偷生。唐 陈子昂《为张著作谢父官表》:“所以忍垢偷生,克躬自励,期效万一,补过酬恩,灰躯糜骨,以甘心愿。”

忍顾

rěn’

不忍心回头看。宋 秦观《鹊桥仙词》:“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忍饥挨饿

忍饥受饿

rěnjīāiè

rěnjīshòuè

忍受饥饿。形容生活极其贫困,艰难度日。元 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做娘的忍饥受饿,为子的富贵荣昌。可怜见看看至死,可来报答你这养育亲娘!”明 高明《琵琶记 义仓赈济》今日是荒年饥年,亏杀你独自支吾。终不然我自温饱,教你忍饥受饿。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14回:“忍饥挨饿进庙杀僧,少水无茶开门揖盗。”余华《活着》:“她每天提着篮子去挖野菜,身体本来就有病,又天天忍饥挨饿,那病真让医生说中了,越来越重。”

忍饥受渴

rěnjīshòukě

忍受饥渴。形容极其艰难、贫困,苦苦度日。

忍俊不禁

rěnjùnbùjìn

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指忍不住要发笑。唐·赵璘《因话录·征部 卷五》:“尚书省二十四司印,故事,悉纳直厅。……杨虔州虞卿任吏部员外郎,始置柜以贮之柜初成,周戎时为吏部郎中,大书其上,戏作考词状:‘当有千有万,忍俊不禁,考上下。”冯钟璞(宗璞),《紫藤萝瀑布》:又像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忍俊不住

rěnjùnbùzhù

解释见“忍俊不禁”。邹韬奋《萍踪寄语》二:“张君幽默健谈,追述去年和他的夫人往甘肃时途中遇盗情形,令人忍俊不住。”

忍苦耐劳

rěnkǔnàiláo

经得起艰苦的工作和生活。邹韬奋《萍踪寄语》二五:“这不能说他们没有冒险的精神,更不能说他们没有忍苦耐劳的精神。”

忍泪

rěnlèi

忍住眼泪,不使流出来。唐 杜甫《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诗》:“渐衰那此别,忍泪独含情。”前蜀 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宋 范成大《州桥》:“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忍虐

rěnnüè

残忍暴虐。《宋书·明帝纪》:“泰始、泰豫之际,更忍虐好杀,左右失旨忤意,往往有斮刳断截者。”《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刘宋明帝刘彧)及晚年,更猜忌忍虐,好鬼神,多忌讳,言语、文书,有祸败、凶丧及疑似之言应回避者数百千品,有犯必加罪戮。

忍人

rěnrén

①残忍的人;硬心肠的人。《左传·文公元年》:“且是人也,蠭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即怜悯,同情)《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八》(刘)罗辰曰:“从兄显,忍人也,必将为乱。唐 裴铏《传奇·封陟》:“於戯!此子大是忍人!”宋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明 方孝孺《条侯论》:“彼景帝者,私刻忍人也。”郭沫若《归去来·由日本回来了》:“我自己毕竟是一个忍人,但我除走这条絶路之外,实在无法忍耐了。”②谓对别人忍心。《韩非子·内储说上》:“夫人臣必仁而后可与谋,不忍人而后可近也。”

忍气吞声

rěnqìtūnshēng

忍:忍耐。吞声:有话不敢说。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下;不能说出来。她姐姐从小就给财主家做童养媳,忍气吞声地生活了半辈子。元 关汉卿《鲁斋郎》:“你不如休和他争,忍气吞声罢!”

忍辱

rěnrǔ

忍受耻辱。《后汉书.卷五三.申屠蟠传》:玉之节义,足以感无耻之孙,激忍辱之子。《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五代史平话.汉史.卷上》:石郎造晋起兵端,忍辱甘心父契丹。佛教用语。为佛教修行方法六度之一。谓忍耐迫害、苦难、虚荣、自大及种种诱惑,使心安住在真理。《大智度论.卷一四》:我今求学佛道,当如诸佛法,不应起瞋恚如魔界法,以是故应当忍辱。

忍辱负重

rěnrǔfùzhòng

忍受屈辱,承担重任。《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孽海花 第二七回》:“以后还望中堂忍辱负重,化险为夷。” 赵朴初《感遇一首为周总理作诗》:“忍辱负重,艰难劳止。”

忍辱含垢

rěnrǔhángòu

含忍耻辱。班昭《女诫》:“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郑观应《盛世危言·交涉》:“忍辱含垢,民气日靡,丛雀渊鱼,民心渐去。”郭沫若《羽书集·把精神武装起来》:“十年的忍辱含垢,十年的卧薪尝胆,算结晶成为了自芦沟桥事变以来的神圣的雪耻战争。”

忍辱含羞

rěnrǔhánxiū

忍、含:忍受。忍受耻辱。《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二回:他都忍辱含羞,不敢出头,蹲在水中哩。

忍辱求全

rěnrǔqiúquán

忍受屈辱以求保全整个大局。为了大家庭的和睦相处,她只好忍辱求全。

忍辱偷生

rěnrǔtōushēng

偷:苟且。忍受屈辱,苟且活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止因未与将军一诀,故且忍辱偷生。”欧阳山《三家巷》:“咱们忍辱偷生,一辈子还过得这么艰难。”

忍死

rěnsǐ

谓临终不肯绝气,有所期待;在死前勉力从事。《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宣王顿首流涕”南朝宋 裴松之注:“朕忍死待君,君其与爽辅此。”《晋书 宣帝纪》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死而可忍,古人有之,朕今忍死,尽此怀抱。唐 卢纶《栖岩寺隋文帝马脑盏歌》:“山中老僧眉似雪,忍死相传保扃鐍。”唐 李商隐《代仆射濮阳公遗表》:“灶乏传薪之火,餘焰几何?隙无留影之驹,残光即尽。叩心恋闕,忍死封章。”清 谭嗣同《狱中题壁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忍涕

rěntì

忍泪。《宋史·理宗纪一》:“扬祖悉以对,上忍涕太息。”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吕无病》:“儿闻声辍涕,一跃遂绝…… 无病乃抽息忍涕,请为葬具。妇不许,立命弃之。”

忍痛割爱

rěntònggēài

忍着内心的痛苦,放弃心爱的东西。指不是出自本意忍痛地放弃自己心爱的东西。王朔《我是你爸爸》:“爱情嘛,不管早晚,不分先后,我忍痛割爱。”

忍无可忍

rěnwúkěrěn

忍:忍受;忍耐;无:无法。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终于出手还击。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孙礼传》:“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

忍心害理

rěnxīnhàilǐ

忍:残忍。心地残忍,丧尽天良。《诗·大雅·桑柔》:“维彼忍心,是顾是复。”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此时若教抛撇祖父,一人独去,即使女儿心如铁石,亦不能忍心害理至此。

忍性

rěnxìng

①坚忍其性;使其性坚忍。《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赵岐注:“所以动惊其心,坚忍其性,使不违仁。”②克制性情;昧着良心。《庄子·列御寇》:“忍性以视民,而不知不信。”《后汉书·董卓传》:“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羣士。”《儿女英雄传 第三七回》:“小子自然要算忍性上欠些把持,媳妇自然要算用情上欠些宛转,似乎都有些不是。”

忍尤含垢

rěnyóuhángòu

遭受怨谤耻辱而忍耐着。《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