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ǎng

①松软的土,可耕之地:土壤。沃壤。壤土。②地,与“”相对:霄壤。天壤之别。③地区,区域:壤界。接壤。穷乡僻壤。④古同“”,纷乱。⑤古同“”,五谷丰收。

壤地

rǎngdì

①田地。《管子·八观》:“夫山泽广大,则草木易多也;壤地肥饶,则桑麻易植也。”《韩非子·难二》:“君者,壤地也;臣者,草木也,必壤地美然后草木硕大。”孟子·滕文公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章炳麟《定版籍》:“孙文 曰:‘故买鬻者,庚偿其劳力而已,非能买其壤地也。’”②国土;领土。《左传·哀公十一年》:“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於我。” 唐 韩愈《荆潭唱和诗序》:“今僕射裴公开镇蛮荆,统郡惟九,常侍杨公,领湖 之南壤地二千里,德刑之政并勤,爵禄之报两崇。” 吴玉章《纪念七七抗战二周年对于抗战的检讨》:“ 苏联 ……与中国和日本壤地相连。”

壤壤


rǎngrǎng

同攘攘,纷乱的样子。《史记 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rǎng

侵夺,占有,偷窃:攘羊(指暴露亲人的过失)《论语·子路》中的“耳父攘羊,而子证之”。 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汉景帝刘启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资治通鉴 汉纪十》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 ②推,排斥:斥。除。夷(抵御外国侵略)。《资治通鉴 秦纪三》且先帝起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边境,作宫室以章得意。《史记 太史公自序》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脩法度。《资治通鉴 晋纪五》及秦始皇并天下,兵威旁达,攘胡,走越,当是时,中国无复四夷也。③烦乱:攘攘(纷乱)。扰。④ 捋:袂。臂。《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八》)(陈蕃)到尚书门,攘臂呼曰。《聊斋志异 司文郎》(馀杭)生惭忿,轩眉攘腕而大言曰:“敢当前命题,一校文艺乎?”

攘臂

rǎngbì

①捋起衣袖,伸出胳膊。常形容激奋貌。《老子 第三十八章》:“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老子·第六十九章》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孟子·尽心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庄子·人间世》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 。庄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②谓露出手臂上的镯钏之类饰物。 清 赵执信《海鸥小谱·少年游 词序》:“天津密邇上都,水陆交会,俗颇奢靡,故声色最焉。缠头丰侈,攘臂纷紜,南北所经,无与同者。”

攘臂一呼

rǎngbìyīhū

攘:挥动。挥动手臂呼喊(多用在号召)。汉 李陵《答苏武书》:“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宋 辛弃疾《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皆能攘臂一呼,聚众千百,杀掠吏民,死且不顾,重烦大兵剪灭而后已,是岂理所当然者哉。

攘斥

rǎngchì

排斥;驱除。唐 韩愈《进学解》:“排异端,攘斥佛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夫欲攘斥四夷以兴太平,而先使邦本困摇,众心离怨,此则为陛下(宋神宗)始谋者大误也。

攘除

rǎngchú

除掉;清除。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攘盗

rǎngdào

盗窃,抢夺。《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一年》:“陛下亲御六师,将远清江表,今始行至此,而小人已为攘盗,不斩之,何以禁姦!”

攘夺

rǎngduó

①掠夺,夺取。《梼杌闲评——明珠缘》又攘夺他人之功,将侄子分茅列土。《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死陇穷发掘之酷,生居极攘夺之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曾未半年,济王(赵竑)竟不幸死于湖州,揆以《春秋》之法,非弑乎?非篡乎?非攘夺乎?②强占,霸占,不择手段地获得或据为己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巧攘夺,弟妇作夫人。

攘伐

rǎngfá

侵夺交战。《庄子·渔父》:“诸侯暴乱,擅相攘伐,以残民人。”

攘诟rǎnggòu

争吵诟骂。容忍耻辱。《红楼梦芙蓉花女儿诔》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

攘肌及骨

rǎngjījígǔ

①比喻侵及腹地。汉·扬雄《法言·重黎》是以四疆之内,各以其力来侵,攘肌及骨,而赧独何以制秦乎?②残酷挤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其如富民之无赖者不肯输纳,有司均其数于租户,吏喜于舍强就弱,又从而攘肌及骨,此其害农四也。

攘来熙往

rǎngláixīwǎng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攘袂

rǎngmèi

捋上衣袖。常形容奋起貌。《汉书·邹阳传》:“臣窃料之,能歷西山,径长乐,抵未央,攘袂而正议者,独大王耳。”《资治通鉴 晋纪十》(石)勒攘袂鼓髯曰:“张(宾)君计是也!”《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一》(冉)闵攘袂大言曰:“吾战决矣,敢沮众者斩!”《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帝在殿下数十步立,而卫士升阶已二百许人,皆攘袂扣刃,若对严敌。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告非难民生主义者》:“欧美各国资本家,皆瞠目攘袂而前。”

攘袂扼腕

rǎngmèi’è’wàn

形容激动和气。《旧唐书·杨国忠传》:“立朝之际,或攘袂扼腕,自公卿已下,皆颐指气使,无不詟惮。”

攘袂切齿

rǎngmèiqièchǐ

攘袂:捋起衣袖;切齿:咬紧牙齿。形容十分愤怒或激动的样子。宋·秦观《进策·边防》:“吏士攘袂切齿,皆欲犁其庭而扫其闾。”

攘袂引领

rǎngmèiyǐnlǐng

揎袖捋臂,伸长头颈。形容激奋盼望貌。宋·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天下学士有志于圣人者,莫不攘袂引领,愿受指教,听教诲。”

攘掊

rǎngpóu

掠夺搜括。《元史·陈天祥传》今竟不悔前非,狂悖愈甚……既怀无餍之心,广蓄攘掊之计。

攘弃

rǎngqì

犹抛弃。《庄子·胠箧》:“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攘窃

rǎngqiè

盗窃;抢夺。《尚书·微子》今殷民乃攘窃神祇之牺牷牲,用以容,将食无灾。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俞序》怨人不可迩,敌国不可狎,攘窃之国不可使久亲。宋 苏轼《论纲梢欠折利害状》妻子流离,性命不保,虽加刀锯,亦不能禁其攘窃。

攘取

rǎngqǔ

窃取;夺取。《新唐书·宦者传下·杨复恭》帝崩,定策立昭宗,赐铁券,加金吾上将军,稍攘取朝政。宋 郭彖《睽车志 卷一》成中郎傅霖,淳熙庚子,任临安监,尝建请於北关创立新仓,攘取民居八十馀家。《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五》军士攘取行营服用皆尽,乃取大磐衣巾,裹其(金主完颜亮)尸焚之。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 卷二》升菴挟父势,屡至阁繙书,攘取甚多。

攘权夺利

rǎngquánduólì

犹言争权夺利。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坐是抢攘月余,势成坐困,老师匮财,攘权夺利,凡种种不良之现象,皆缘是以生。”

攘却

rǎngquè

亦作“攘却”。 ①驱逐,抵御。《汉书·地理志上》:“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 唐 陆贽《论边缘守备事宜状》:“有攘却之力,用和亲之谋,则示弱而劳费矣。”宋 岳飞《奏辞检校少保第二札子》:“臣本无才术,误膺眷渥,未能攘却夷狄,扫除僭窃。”梁启超《张博望班定远合传》:“秦始皇攘却戎狄。” ②退让。《礼记·曲礼上》“左右攘辟”郑玄注:“谓羣臣陪位侍驾者攘却也。”

攘攘rǎngrǎng纷乱貌。《水浒传 第八七回差花荣、奏明、吕方、郭盛骑马上山顶望时,只见垓垓攘攘,番军人马盖地而来。众多;丰盛。

攘攘熙熙

rǎngrǎngxīxī

喧嚷纷杂貌。亦“熙熙攘攘”。《三元里抗英社学史料·太和市联升社学序》:“果然蜂趋蚁附,攘攘熙熙,诚不出神灵所料者矣。”泣红《胭脂血弹词·牧羊》攘攘熙熙半鲁蠢,醉生梦死叹蒙蒙。

攘人之美

rǎngrénzhīměi

攘:窃取、夺取。夺取别人的好处。形容窃取他人的利益和好处。

攘善

rǎngshàn

犹掠美。夺人之美为己有。《晋书·曹志郭象等传论》:“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子玄假誉攘善,将非盗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九》(蔡)确所上表,虽外逼人言,若欲求退,而论功攘善,实图自安。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玉芝堂谈荟》:“前之失犹可言也,后之失既乖体要,且蹈攘善之愆矣。”

攘外安内

rǎngwàiānnèi

攘:排除。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汉 张仲景《伤寒论 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卷七十二:管仲一匡九合,攘外安内,其功甚大。

攘往熙来

rǎngwǎngxīlái

形容人来人往,喧闹纷杂。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黄远庸《铸党论》:“攘往熙来于通衢大道之中,指天画地于密室之内。”

攘为己有

rǎngwéijǐyǒu

窃夺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清·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就如人家做文,往往窃取陈编,攘为己有,惟恐别人看出,不免又添些自己意思,杂七杂八,强为贯串,以为掩人耳目。”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8回:“而且我作了他便攘为己有的,就作得不好也不要紧,好在作坏了由他去出丑,不干我事。”

攘夷rǎngyí排斥外夷。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75篇》《史记》就深受儒学的影响,如通篇强调的大一统思想及尊王攘夷[7]的思想,正是源出儒家。

rǎng I.

①喊叫:叫嚷。大叫大嚷。②吵闹:大吵大嚷。③责备;训斥:这事让妈妈知道了又该嚷我了。II.参见rāng。

嚷刮rǎngguā

吵闹。《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细》:“鲁公子听小姐縊死,还道是做成的圈套,捻他出门,兀自在厅中嚷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