铨 | quán | ①衡量轻重:铨衡。《汉书 王莽传》太白司艾,西岳国师典致时阳,白炜象平,考量以铨。②古代称量才授官,选拔官吏:铨叙(旧时一种叙官制度,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铨选。铨录(选择录用)。总领铨选官员事宜。《资治通鉴 宋纪十三》乙丑,诏坐依附寻阳削官爵禁锢者,皆从原荡,随才铨用。《资治通鉴 齐纪六》魏以光城蛮帅田益光为南司州刺史,所统守宰,听其铨置。《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六》集者万余人,留者三铨不过二千,人服其公。③铨楼,即考场的楼上,铨,有考选之意。宋梅尧臣有一首诗,名《考试毕登铨楼》 |
铨补 | quánbǔ | 选补官职。《北齐书·文宣帝纪》:“其国子学生亦仰依旧銓补,服膺师説,研习礼经。”《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新政俟才,官速銓补。”《清史稿·兵志六》:“银米有稽,銓补有章,训练有规。” |
铨曹 | quáncáo | ①主管选拔官员的部门。唐 包湑《会昌解颐录·麴思明》:“銓曹往例,各合得一官,或荐他人亦得。”《宋史·岳云传》:“(岳云)功在第一,飞不言。逾年,銓曹辩之,始迁武翼郎。”清 李渔《蜃中楼·点差》:“漫劳乌府臺前客,屈作銓曹部下人。”②借指主管选拔官员之长官。《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一》(李)适之领兵部尚书,驸马张为侍郎,林甫亦恶之,使人发兵部铨曹奸利事,收吏六十余人付京兆与御史对鞫之,数日,竟不得其情。《明史·顾鼎臣传》:“兵部主事马承学恃鼎臣有联,自诡必得銓曹,臣故抑承学而用崑 。” |
铨次 | quáncì | ①谓选授官职的次序。《晋书·羊琇传》:“选用多以得意者居先,不尽銓次之理。”明 张凤翼《红拂记·杨公完偶》:“今日何銓次,新官与旧官。”②谓编排次序。唐 杜甫《八哀诗 序》:“八公后存殁,遂不銓次焉。” 朱鹤龄注:“诗序末句,言不以存殁之前后为次第也。”南宋 陈鹄《耆旧续闻 卷二》:“随其所问,信笔便书,不復銓次。”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前史所述魏晋诸家书目,条流仅学,銓次靡详。” |
铨调 | quándiào | 根据考绩迁调官职。宋 苏舜钦《上集贤文相书》官吏一入人罪者,往往十馀年未尝升擢,或沉於铨调,不与改官。宋 陆游《王季嘉墓志铭》及见除书,从天官铨调湖南转运司主管文字以去。《续资治通鉴 元纪一》管民及理财之官,由中书铨调;军官由枢密院定议。 |
铨格 | quángé | 铨试的规章制度。《宋史·选举志四》绍圣初,改定铨试格,凡摄官初归选,散官、权官归司,若新赐第,皆免试。亦省作“铨格”。《宋史·选举志四》进士中铨格者,每二百人,得优恩不过五七人,又或阙上等不取。《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一》敕:“入粟拜官者准致仕铨格。” |
铨衡 | quánhéng | ①品鉴衡量。晋 葛洪《抱朴子·尚博》:“德行为有事,优劣易见,文章微妙,其体虽识,夫易见者粗也,难识者精也。夫唯粗也,故銓衡有定焉;夫唯精也,故品藻难一焉。”宋 司马光《和伯镇再入馆》:“銓衡时进对,户牖日相亲。”王闿运《桂阳陈侍郎行状》:“故每遇时贤,銓衡轻重,无足失。”②考核、选拔(人才)。铨衡失序。《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夫官才用人,国之柄也,故銓衡专於臺阁,上之分也。”《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三》宜令有司推检,辟召非其人者,悉降爵为侯,自今国官皆委之铨衡。《资治通鉴 宋纪十一》蔡兴宗自以职管铨衡,每至上朝,辄为(刘)义恭陈登贤进士之意,又箴规得失,博论朝政。《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使前政选吏,以待俊乂,必谓铨衡允衷,朝纲应叙。《隋书·高祖纪上》:“公水镜人伦,銓衡庶职,能官流咏,遗贤必举。” 元 无名氏《延安府第二折》:“小官擢用良才,銓衡人物,褒贬必当。” |
铨简 | quánjiǎn | 评量选拔。《三国志·吴志·孙登传》:“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銓简秀士,以为宾友。”《北史·拓拔澄传》:“及车驾自代北巡,留澄銓简旧臣。”《资治通鉴 唐纪十六》(刘)祥道以为:“今选司取士伤滥,每年入流之数,过一千四百,杂色入流,曾不铨简。”《宋史·真宗纪一》:“丙午,许羣臣著述诣閤献,令两制銓简。” |
铨量 | quánliáng | 衡量。《尔雅·释言》坎律,铨也。晋 郭璞注:《易》坎卦主法,法律皆所以铨量轻重。宋 黄庭坚《再答明略》诗之二:廖侯言如不出口,铨量古今胆如斗。《金史·孟浩传》既典选,善铨量人物,分别贤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既而令吏部从实铨量,并引见选人改官,于进卷内具举主所荐事状。 |
铨録 | quánlù | 指铨选录用。《北史·周纪下》:“邹鲁搢绅,幽并骑士,一介可称,并宜铨录。”《新唐书·刘祥道传》:“悉集吏部调,至万员,林甫随才铨録,咸以为宜,论者方隋高孝基。” |
铨拟 | quánnǐ | 谓选拔人才并拟定官职。《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先是吏部铨拟官,告身悉书其过犯,癸酉,诏自今勿复书。《金史·完颜守贞传》:"陛下即位,复立是科,朝廷宽大,放及百数,诚恐积久不胜铨拟。" |
铨试 | quánshì | 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宋 陈亮《吏部侍郎章公德文行状》至于荫补初出官者法当铨试,今有堂除免试者。宋 王栐《燕翼诒谋录 卷一》至景祐元年正月,遂废书判为铨试。《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一年》言者请令有官人铨试,并兼司两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罢成都、潼川路转运司轮年铨试,以其事付制置司。《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戊午,增铨试为五场,呈试为四场。 |
铨授 | quánshòu | 选拔任命(官吏)。《资治通鉴 齐纪八》(北魏)(郭)祚清谨,重惜官位,每有铨授,虽得其人,必徘徊久之,然后下笔,曰:“此人便已贵矣。”北齐书·高叡传:“须拔进居蝉珥之荣,退当委要之职,自昔以来,实未闻如此銓授。”《新唐书·选举志下》:“侍中裴光庭兼吏部尚书,始作循资格,而贤愚一概,必与格合,乃得銓授。” |
铨叙 | quánxù | 评定次第。旧时一种叙官制度,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量才授官,选拔官吏。《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八》炽磐以(秃发)檀为骠骑大将军,赐爵左南公,南凉文武,依才铨叙。《资治通鉴 齐纪五》(南齐)永明中,御史中丞沈渊表,百官年七十,皆令致仕,并穷困私门。庚子,诏依旧铨叙。《资治通鉴 陈纪二》戊戌,(陈文帝)诏:“衣冠士族、将帅战兵陷在王琳党中者,皆赦之,随材铨叙。”北宋 李上交《近事会元·法曲》:“开元二十五年,太常卿韦縚令博士韦逌直 ……等銓叙前后所用乐章为五,奏付太乐习之。” 《聊斋志异 武孝廉》武孝廉石某,囊赀赴都,将求铨叙。 |
铨选 | quánxuǎn | 指选官制度。唐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任命,六品以下官员除员外郎、御史及供奉官外,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按规定审查合格后授官,称为铨选。《资治通鉴 后梁纪六》(南)汉杨洞潜请立学校,开贡举,设铨选;汉主(刘)岩从之。 |
铨引 | quányǐn | 选拔引荐。《宋书·文帝纪》:“可宣教内外,各有荐举,当依方铨引,以观厥用。”《陈书·世祖纪》:“将帅战兵,亦同肆眚,并随才铨引,庶收力用。” 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先是,侍郎唐皎铨引选人,问其稳便。”《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八》先是帝(宋真宗赵恒)谓辅臣曰:“吏部铨引对群吏,或经旬不入,何也?” |
铨注 | quánzhù | 谓对官吏的考选登录。循资铨注。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明年,铨注复归之吏部,承前所司注拟,皆约官资,升降之时,难于允惬。"《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旧制,铨注有格,概拘以法,法可以制平而不可以择才,故令内外官皆得荐举。《元典章新集·吏部·承荫》:"验其品格,先为铨注,俾资俸月,养荣其亲。"清 俞樾《茶香室续钞·明初翰林不由进士》:"命下吏部,惟铨注而已。"参见"注拟"。 |
铨擢 | quánzhuó | 选拔起用。铨擢贤能。《晋书·乞伏炽磐载记》:“随傉檀文武,依才銓擢之。”《宋书·武帝纪》:“四方秀孝,非才勿举,献答允值,即就銓擢。”唐 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伏见銓擢之次,每以诗赋为先。” |
荃 | quán | ①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亦用以喻国君:荃察(旧时书信中请人原谅的敬辞,“荃不察余之中情兮”)。荃鉴。荃宰(喻君臣)。 ②古同“筌”,捕鱼的竹器。《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
醛 | quán | 有机化合物的一类,是醛基和烃基(或氢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如甲醛、乙醛等。 |
筌 | quán | 捕鱼的竹器:参见“得鱼忘筌”(喻功成而忘其凭借)。《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参见:得兔忘蹄(蹄:捕兔的网)得意忘言。《夜谭随录》崔秀才:君去固自得矣,将无使吾为忘筌忘蹄之人哉。 |
佺 | quán | ①光明正大 人人敬佩,有圣人之意。②“偓佺”(wòquán):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
恮 | quán I. | 谨慎。II.zhuān卷曲。 |
诠 | quán | ①解释:诠解。诠注。诠释。诠证。诠言。诠次(a.条理、层次,如“辞无诠次”;b.选择和编排,如“诠次不精,致有差误”)。②事物的理:直诠(即真理)。发必中(zhòng )诠(说出话来必定符合事理)。诠有专长。博诠多才。③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诠说。哲诠。数诠诠。 |
诠才末学 | quáncáimòxué | 低下的才能与肤浅的学识。多用作自谦之词。清·纳兰性德《上座主徐健庵先生书》某以诠才末学,年未弱冠,出应科举之试。 |
诠说 | quánshuō | 解说。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遂取阅过者一一诠说。 王大悦,师事之。” 清 钱大昕 《<经籍籑诂>序》:“谈经之家师心自用,乃以俚俗之言诠说经典。” |
辁輇 | quán | ①没有辐的车轮。②浅薄:辁才(小才,识浅才小,不堪重任)。 |
辁才/輇材 | quáncái | 小才;浅薄之才。《庄子·外物》:“已而后世輇才讽説之徒,皆惊而相告也。”陆德明释文:“李云:輇,量人也。本或作軨。軨,小也。”陈鼓应 今注:“杨树达説:‘説文十四篇上车部云:“輇,蕃车下庳轮也。”段注云:“因以为凡庳之称。”輇字义可通。’按‘庳轮’即小轮,故‘輇才’即小才。”清 钱谦益《梅村先生诗集 序》:“輇才小生,不自量度。”章炳麟《程师》:“谁令平(廖平)以经术大师屈身为輇材下,纵復受赏,犹之辱也。”鲁迅《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此岂輇才小慧之徒之所能至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