悛 | quān | 悔改:悛心。悛改。悛革(悔改)。悛容(悔改的表情)。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过而不悛,亡之本也。不悛则加惩罚。执迷罔悛。长恶罔悛。《左传 吕相绝秦》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周列国志第四回》:如或始终不悛,俟兵力既足,讨之未晚。《资治通鉴 周纪一》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后汉书 刘表传》如又不悛,祸将及之。《资治通鉴 魏纪一》(张)飞犹不悛。《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四》(吕)纂逊辞谢之,然犹不悛。《资治通鉴齐纪三》若其不悛,祸难将至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其有不悛,行法自近始。《聊斋志异 崔猛》(崔猛)性刚毅,幼在塾中,诸童稍有所犯,辄奋拳殴击,师屡戒不悛。 |
悛改 | quāngǎi | 悔改。《资治通鉴 魏纪六》而(周)胤(周瑜子)恃此,酗淫自恣,前后告谕,会无悛改。《后汉书·儒林传上·孔僖》:“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资治通鉴 晋纪五》宜重选师傅,先加严诲,若不悛改,弃之未晚也。《魏书·太宗纪》:“刺史守宰,率多逋慢,前后怠惰,数加督罚,犹不悛改。”《资治通鉴 齐纪十》今嗣主昏虐,曾无悛改;荆、雍协举,乘据上流,天人之意可知。清 梁章鉅《退庵随笔·政事二》:“若仍前奢侈,不知悛改,商人必当从重究治,尔等亦不能辞徇纵之咎。” |
悛悔 | quānhuǐ | 悔改;悔悟。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姓》:“汝即某耶?罪恶贯盈,不自悛悔,又以他人之物,占为己有。此等横暴,合置铛鼎!” |
悛悛 | quānquān | 谨厚貌。《史记·李将军列传论》:“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司马贞 索隐:“《汉书》作‘恂恂’。” 明 唐顺之《吏部郎中林东城墓志铭》:“君色温气柔,不以行能先人,其在诸寮中悛悛下之唯谨。”清 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公容貌如常人,悛悛畏谨。” |
悛心 | quānxīn | 悔改之心。《尚书·泰誓上》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只,遗厥先宗庙弗祀。孔颖达疏:“言纣纵恶无悔改之心。”《宋书·王僧达传》僧达屡经狂逆,上以其终无悛心,因高阇事陷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六》朕(蒙古主忽必烈)重以两国生灵之故,犹待信使还归,庶有悛心以成和议,留而不至者,今又半载矣。《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四》察巴尔诸王之在边境者,素无悛心,倘诸部合谋,必为国患。 |
弮 | quān I. | 弩弓。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沬血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II. juàn卷曲。①古同“卷”,书卷。②古同“絭”。 |
棬 | quān | 曲木做的饮器:杯棬。柳棬。《孟子·告子上》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
棬枢 | quānshū | 以木条为户枢。形容居处简陋,家境贫寒。《战国策·秦策一》:“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高诱 注:“棬,揉桑条假以为户枢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