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 qiú | ①设法得到:求生。求成。求知。求索。追求,求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求实(讲求实际)。求同存异。求全责备。求贤若渴。实事求是。《孟子·告子下》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②恳请,乞助:求人。求告。求乞。求医。求教。求助。③需要:需求。供过于求。 |
求哀 | qiúāi | 犹乞怜。晋 袁宏《后纪·桓帝纪》:“是时,亳贵人见幸。冀嫉其宠,遣客夜盗其家,欲刺贵人母。母入宫求哀,因言冀之罪。”《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却按下髻,求哀之路莫从,窃鈇逃责,容身之地无所。明 伍余福《苹野纂闻·终南勇士》:“有老嫗讶之曰:‘尔何来耶?吾儿勇且武,遇之则死,宜速去!’二贾求哀,老嫗不得已而止之。”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故我得而佑之,非以尔叩拜求哀也。” |
求备 | qiúbèi | 谋求完善齐备。凡事求备是他的致命弱点。《论语·子路篇》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微子篇》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资治通鉴 唐纪九》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四十》帝(宋孝宗)曰:“用人不当求备,知礼者不必知乐,知乐者不必知刑。若得其人,不当数易,宜久任以责成功。” |
求成 | qiúchéng | ①求和。《左传·隐公元年》:“惠公之季年,败宋师於黄,公立而求成焉。” 《左传 季梁谏追楚师》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二年》:“辽人屡败,遣使求成。”《东周列国志 第十回》:“汝主叛盟拒会,以兵相抗。今兵败求成,非诚心也。” ②希求成功。《庄子·天地》:“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如:凡事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是不行的。 |
求盗 | qiúdào | 古代亭长手下掌逐捕盗贼的亭卒。《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 裴駰集解引应劭曰:“求盗者,旧时亭有两卒,其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淮南王)令人衣求盗衣,持羽檄,从东方来,呼曰‘南越兵入界’,欲因以发兵。” |
求端讯末 | qiúduānxùnmò | 寻求事情的起源,询问事情的结果。形容办事态度十分严肃认真。唐·韩愈《原道》:“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唐 柳宗元《驳复仇议》:“嚮使刺讞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 |
求伐 | qiúfá | 请人作媒。伐,伐柯,语出《诗·豳风·伐柯》,指作媒或媒人。《聊斋志异 青梅》如以为可,妾潜告,使求伐焉。 |
求丐 | qiúgài | 乞求;乞讨。《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南诏尝与妻子谒都督,过云南,太守张虔陀私之,多所求丐。"《资治通鉴 后唐纪三》河中节度使、尚书令李继麟(朱友谦)自恃与帝故旧,且有功,帝待之厚,苦诸伶宦求丐无厌,遂拒不与。《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五》愿听(贺)从勖诣阙,更选使者往其国(西夏)申谕之,彼必称臣,凡求丐之物,当力加裁损。宋 司马光 《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凡名称礼数及求匄之物,当力加裁损,必不得已,乃少许之。" |
求合 | qiúhé | ①谓寻求志同道合者。《楚辞·离骚》:“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王逸注:“求其匹合。”宋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②犹求欢。清 东轩主人《述异记·土像为祟》:“是夕,即有艷妇入室求合,洪心乱不能却。” |
求凰 | qiúhuáng | 亦作“求皇”。汉 司马相如《琴歌》之一:“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相传相如歌此向卓文君求爱。后因称男子求偶为“求凰”。清 黄遵宪《岁暮怀人诗》:“十七年来又悼亡,续絃仍復谱求皇。” 《聊斋志异 冤狱》戏谓媪曰:“适睹尊邻,雅少丽,若为我求凰,渠可也。” |
求竭 | qiújié | 错杂纠缠貌。《庄子·在宥》:“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姚维锐《古书疑义举例增补·二声相近二义相通而字亦相通例》:“‘求竭’,双声语……‘求竭’即‘胶葛’,今作‘纠葛’……广雅‘胶葛’又训作‘驱驰’,是有行列纷糅之意,此‘求竭’亦同义。”一说,谓营求而丧其所有。 |
求款 | qiúkuǎn | 款:诚恳。求款:诚恳请求。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42篇》崇祯四年(1631)至五年,是皇太极议和活动最频繁的时期,他向明廷“上疏称臣,求款再四”,而且要朝鲜出面,“绍介其间”,转奏明廷,“以表其诚悃”。 |
求马唐肆 | qiúmǎtángsì | 唐:原指无壁之屋,引伸为空的;肆:铺子,这里指卖马的地方。到不是停马处去找马。比喻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寻求自己所需的东西。《庄子·田子方》:“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 |
求名 | qiúmíng | ①谓追求美名。《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孙子·地形》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②谋求功名。宋 辛弃疾《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
求瘼 | qiúmò | 访求民间疾苦。唐 陆贽 |
求聘 | qiúpìn | 亦作“求娉”,男方请求女方许婚。《南史·张率传》:“(率)有父时妓数十人,其善讴者有色貌,邑子仪曹郎顾珖之求娉。”《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七》:“魏撰之自京中归来,不知为何只管叫人来打听,说我有个女儿,他要求聘。”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范十一娘)少艳美,骚雅尤绝。父母钟爱之,求聘者辄令自择。” |
求签问卜 | qiúqiānwènbǔ | 卜:占卜。祈求于神灵,求决于占卜。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十回》:“又常闻得官府要拿他家属,又不知生死存亡,求签问卜,越望越不回来,忧出一场大病,卧在床上,起身不动。”清·陈朗《雪月梅第十一回》他郎舅二人因失女之后合家愁闷,求签问卜,四路寻访,终无影响,已无计可施。 |
求亲靠友 | qiúqīnkàoyǒu | 向亲友乞求帮助。求亲靠友是没面子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二回:“或者做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的。” |
求全责备 | qiúquánzébèi | 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论语·微子》:“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
求全之毁 | qiúquánzhīhuǐ | ①谓欲求完美反招致诋毁。《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朱熹集注:“求免於毁而反致毁,是为求全之毁。” 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藏书画沽祸》:“此求全之毁,更匪夷所思,总由书画肇衅也。” 清 容閎《西学东渐记·留学事务所之终局》:“无功受禄,转来不虞之誉;劳苦功高,反有求全之毁。”②犹言求全责备。《红楼梦 第五回》:“既熟惯,便更觉亲密;既亲密,便不免有些不虞之隙,求全之毁。” |
求仁得仁 | qiúréndérén |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君所谓求仁得仁,亦复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驱役鬼神,预人家儿女事。 |
求容 | qiúróng | 取悦。《左传·定公九年》:“夫阳虎有宠於季氏,而将杀季孙,以不利鲁国,而求容焉。”杨伯峻注:“求容谓博取喜悦。”《韩非子·说林下》:“以求容於我者,吾恐其以我求容於人也。”《史记·李斯列传》:“(李斯)乃阿二世意,欲求容。”《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虞远图,莫肯尽心献良计耳。”《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忠谠之言,不能极陈,求容小臣,数以利闻。 |
求三拜四 | qiúsānbàisì | 到处请求人家帮忙。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回》:“花了银钱不算,自己还求三拜四的谋干。” |
求神问卜 | qiúshénwènbǔ | 迷信的人遇有疑难,求神鬼帮助,或靠卜卦解决。《群音类选 <南西厢记 莺莺探病>》:“我与你求神问卜,且自宽心,将息守己。”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娘守着他,求神问卜,替他找医生,也不知道钱从哪里来的。” |
求生 | qiúshēng | ①谋求生存。本能的求生欲望。②奉养自己。《老子·第七十五章》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
求生害仁 | qiúshēnghàirén | 指因谋求活命而有伤仁德。《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求生害义 | qiúshēnghàiyì | 为保全性命而伤害道义。《晋纪总论》:“故其民有见危以授命,而不求生以害义,又况可奋臂大呼,聚之以干纪作乱乎。” |
求田问舍 | qiútiánwènshě | 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介。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如今这些贪人,拥着娇妻美妾,求田问舍,损人肥己,搬斤播两,何等肚肠。 |
求同存异 | qiútóngcúnyì | 寻求彼此的共同处;保留彼此的分歧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是求同存异吧。《人民日报》1965.3.23:“共同点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异。” |
求退 | qiútuì | ①请求离去。《列子·周穆王》:“老成子学幻於尹文先生,三年不告。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②引退,自请辞职。《汉书 王莽传》今君移病求退,以著朕之不能奉顺先帝之意,朕甚悲伤焉。蔡邕《巴郡太守谢版》:“今月丁丑,一章自闻,乞闲冗抱关执籥,不意録符银青,授任千里。求退得进,后上先迁,为众所怪,不合事宜。”《晋书·张翰传》:“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八》:“尹文端公和余‘飞’字韵云:‘鸟入青云倦亦飞。’吟至再三,欷歔不已,想见当局者求退之难。” |
求贤 | qiúxián | 寻求贤能的人。求贤若渴。《诗·周南·卷耳序》:“卷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刘向《说苑·君道》:“故明君在上,慎於择士,务於求贤。”《晋书 宣帝纪》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晋书 王羲之传》追咎往事,亦何所复及,宜更虚己求贤,当与有识共之,不可复令忠允之言常屈于当权。唐太宗《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诗》:“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唐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宋史·忠义传一·李若水》:“正宜置驛求贤,解榻待士,采其寸长远见,以兴治功。” |
求贤若渴 | qiúxiánruòkě | 贤:有才能的人。形容寻求优秀人才心情十分迫切;就像口渴想喝水一样。《隋书 韦世康传》:“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宋史 窦贞固传》求贤若渴,从柬如流。 |
求衣 | qiúyī | ①索衣。谓起床。《汉书·邹阳传》:“始孝文皇帝据关入立,寒心销志,不明求衣。”颜师古注引臣瓒曰:“文帝入关而立,以天下多难,故乃寒心战慄,未明而起。”《宋书·孝武帝纪》:“朕虽勠力宇内,未明求衣,而识狭前王,务广昔代,永言菲德,其愧良深。”《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未旦求衣,分宵忘寝。宋 王禹偁《园陵犬赋》:“见观书于乙夜,听求衣于未曙。”清 陈梦雷《寄答李厚庵百韵》:“圣主方求衣,宵旰问未央。”②乞求衣着。意谓依附别人生活。南朝梁 江淹《报袁叔明书》:“幸以盗窃文史之末,因循卜祝之间,故俛首求衣,敛眉寄食耳。” |
求之不得 | qiúzhībùdé | 原指十分想往追求可是得不到。现多用来突出渴求想往的感情。《诗经 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九回:岂有此理!你老弟台肯栽培,那是求之不得的,那里有甚委屈的话。 |
求之有道 | qiúzhīyǒudào | 谋求财物应采取正当的途径,不能不择手段。《孟子·尽心上》:“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淮南子·缪称训》太公何力,比干何罪,循性而行指,或害或利。求之有道,得之在命。 |
求知若渴 | qiúzhīruòkě | 知:知识。探求知识像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形容求知愿望十分迫切。 |
求诸 | qiúzhū | 诸问(问辩),“之于”的合音。求诸:求之于。《论语·卫灵公篇》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庾信《哀江南赋》:问诸淫昏之鬼,求诸厌劾之符。 |
俅 | qiú | ①当贫贱或急难时,资人俅援。恭顺的样子。《说文》俅,冠饰貌。从人,求声。《诗·周南·丝衣》丝衣其紑,载弁俅俅。(形容冠饰美丽的样子。)②戴。《尔雅》俅,戴也。③用同“救”。俞文豹《吹剑录全编》当贫贱或急难时,资人俅援。 |
球 | qiú | ①圆形的立体物:圆球。球茎。球体。气球。煤球。②指球形的体育用品,球类运动:球艺。球员。球坛。球迷。③星体,特指“地球”:月球。星球。誉满全球。④美玉。 |
犰 | qiú | 一种哺乳动物。犰狳qiúyú:哺乳动物,身体分前、中、后三段,头尾及胸部都有鳞片,腹部有毛,穴居土中,善于掘土。昼伏夜出,吃果、菜、蚊、蚯蚓等。肉可食,鳞甲可制提篮等。 |
厹 | qiú I. | 三棱矛。参见II.ró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