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鞦,秌 鞦韆,秋天 | qiū | ①一年的第三季:秋季。秋景。秋水(喻人的眼睛,多指女子的)。秋波(喻美女的眼睛)。三秋(a.指秋收、秋耕、秋播;b.指三年)。秋高气爽。②庄稼成熟的时期:麦秋。③指一年:千秋万代。④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秋。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唐 韦应物《送杨氏女诗》:“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⑤代表秋霜。宋 陆游《诉衷情词》:“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⑥一种运动和游戏用具称“秋千”。⑦能力,人才。《晋书 愍帝纪》股肱非挑战之秋,刘(聪)石(勒)有滔天之势,疗饥中断,婴戈外绝,两京沦狄,再驾徂戎。⑧姓。 |
秋波 | qiūbō | ①秋风中的湖波涟漪,清澈,漾动。秋天的水波。唐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唐 温庭筠《苏武庙诗》:“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宋 辛弃疾《菩萨蛮词》:“不似远山横,秋波相共明。”②在古人的诗中,这秋波却演变成了女人的眼神,所谓“眉如青山黛,眼似秋波横”。比喻美女的眼睛目光,形容其清澈明亮。《红楼梦 第六十二回》:湘云慢启秋波,见了众人,低头看了一看自己,方知是醉了。《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那娘子和丫鬟舱中坐定了,娘子把秋波频转,瞧着许宣。”③喻指蕴含着的深情。宋 时彦《青门饮 寄宠人》:“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我要说的是直到现在,由事实证明,我才明白了去年京派的奚落海派,原来根柢上并不是奚落,倒是路远迢迢的送来的秋波。” |
秋波盈盈 | qiūbōyíngyíng | 形容眼神饱含感情。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六回》:“再看秋痕,早是秋波盈盈,默然不语。” |
秋蟾 | qiūchán | 秋月。唐 姚合《秋夜月中登天坛诗》:“秋蟾流异彩,斋洁上坛行。”《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二回》秋蟾皎洁,金蛇游走波澜。宋 辛弃疾《西江月·赋丹桂词》:“杏腮桃脸费铅华,终惯秋蟾影下。”《天雨花第十三回》:“四时惟有秋蟾好,人生在世几何春。” |
秋成 | qiūchéng | 一指秋季成熟;一指收获,收成;一指秋季成熟的庄稼。唐 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元史·李元礼传》时当盛夏,禾稼方茂,百姓岁计,全仰秋成,扈从经过,千乘万骑,不无蹂躏。《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五》至于秋成,尚未敢必。今朕(元仁宗)践阼曾未逾月,宁有物价顿减之理!朕托卿甚重,兹言非所赖也。 |
秋池 | qiūchí | 秋天的池塘。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秋坻 | qiūdǐ | 田陇中的秋收。南朝 陈后主《课农诏》:“今阳和在节,膏泽润下,宜展春耨,以望秋坻。” |
秋风 | qiūfēng | ①秋季的风。《汉乐府 民歌 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唐 李白《三五七言 秋风词》:“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宋 张元干《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②指以各种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等。③蟋蟀的别名。 |
秋风过耳 | qiūfēngguòěr | 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汉 赵晔《吴越春秋 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那一个不指皇天各般说咒,恰似秋风过耳早休休。 |
秋风落叶 | qiūfēngluòyè | 秋风扫尽了落叶。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宋·洪迈《夷坚志·齐先生》:“人言秋风落叶,此真是也。” |
秋风团扇 | qiūfēngtuánshàn | 秋风起后,扇子就用不到了。旧时比喻不再受男子宠爱的女子。清 洪昇《长生殿 献发》:“秋风团扇原吾分,多谢连枝特过存。” |
秋风纨扇 | qiūfēngwánshàn | 秋日凉风至,扇子遂弃置不用。常以比喻女子色衰失宠。清 李渔《意中缘 先订》:“万一结褵之后,见美而迁,使奴家有秋风纨扇之悲,如何是好! |
秋风一二 | qiūfēngyīèr | 古代汉语中,通常指的是利用各种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特别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种行为被称为“打秋风”。《儒林外史第四回》高要地方肥美,或可秋风一二。 |
秋高气爽 | qiūgāoqìshuǎng | 形容秋天晴空万里,天气凉爽。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清·梁晋竹《两般秋雨盦随笔·史阁部书》:“方拟秋高气爽,遣将西征。:高秋自古为时序之堪舒望眼。更曰秋与云平。宋 吴文英《八声甘州 灵岩陪庾幕诸公游》:“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
秋光 | qiūguāng | ①秋日的阳光。②秋日的月光。宋 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③秋日的风光景色。 |
秋毫 | qiūháo | ①亦作“秋豪”。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喻细微之物。《商君书·错法》:“夫离朱见秋豪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人。”《孙子·形》:“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庄子·知北游》今于道,秋豪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又况夫体道者乎!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沛公)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晋 葛洪《抱朴子·自叙》:“秋毫之赠不入于门,纸笔之用皆出私财。”宋 王安石《收盐诗》:“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豪。”清 唐孙华《时世公子行》:“呼卢博簺穷昼夜,百万一掷同秋毫。”②指毛笔。南朝宋 鲍照《飞白书势铭》:“秋毫精劲,霜素凝鲜,霑此瑶波,染彼松烟。”唐 王雝《怀素上人草书歌》:“铜瓶锡杖倚閒庭,斑管秋毫多逸意。”唐 朱逵《怀素上人草书歌》:“转腕摧锋增崛崎,秋毫茧纸常相随。” |
秋毫无犯 秋毫不犯 | qiūháo-wúfàn | 秋毫:动物入秋新换的绒毛,比喻纤细之物。丝毫不侵犯。喻指军纪严明。《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一》(慕容)恪入中山,迁其将帅、土豪数十家诣蓟,余皆安堵,军令严明,秋豪不犯。 |
秋毫之末 | qiūháozhīmò | 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外交上的事情,即使小如秋毫之末,也要谨慎,不能出错。《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
秋后问斩 | qiūhòuwènzhǎn | 最早来自《礼记·月令》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汉儒董仲舒则在《春秋繁露》中将这个含义上升到理论高度,“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认为庆、赏、罚、刑为帝王的四种执政行为,要与四季变化相适应。董仲舒认为,春夏应该行赏,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后来所说的“秋后问斩”。 |
秋节 | qiūjié | ①指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参见“中秋节”。②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唐 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③泛指秋季。《汉乐府 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班倢伃《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南朝梁 沉约《从军诗之二》:“凉风厉秋节,司告详刑。”唐 项斯《古扇诗》:“昨日裁成夺夏威,忽逢秋节便相违。” |
秋捷 | qiūjié | 秋试中式。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云梦公主》:“生得意自诩,告以秋捷,意主必喜。” 清 张声玠《四十自序》:“壻未两月,复从建阳赴京师,秋捷,两罢礼部试。” |
秋决 | qiūjué | 古时各省死罪人犯,皆于秋季由刑部复核定罪,在秋后处决,故称为“秋决”。《清史稿卷八 圣祖本纪三》停本年秋决。《聊斋志异 卷四 辛十四娘》既而秋决有日,女始皇皇躁动。《清史稿卷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诏皇太后五旬万寿,停秋决。 |
秋兰 | qiūlán | 秋日的兰草。战国楚 屈原《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
秋凉 | qiūliáng | 指秋季凉爽的气候。宋 苏轼《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
秋霖 | qiūlín | 秋日的淫雨。那场秋霖绵绵不绝,持续了好几天,使得空气变得格外清新。《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秋霖霢霢màimài,阴晴不定。 |
秋露 | qiūlù | ①秋日的露水。南朝宋 颜延之《祭屈原文》:“秋露未凝,归神太素。”隋 薛道衡《老氏碑》:“春泉如醴,出自京师,秋露凝甘,遍於竹苇。”唐 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 杜甫《移居公安敬赠卫大郎诗》:“水烟通径草,秋露接园葵。”②指清酒。宋 苏轼《浊醪有妙理赋》:“湛若秋露,穆如春风,疑宿云之解駮,漏朝日之暾红,初体粟之失去,旋眼花之扫空。”明 高启《次韵答朱冠君游西山之作》:“玉壶一双秋露倾,唯此可以忘吾情。”金檀辑注:“庶物异名疏:‘薌林秋露,向白恭酒名。’”③南朝梁 江淹别赋有“秋露如珠”之句,后因以“秋露”喻明珠。元 张宪《孥弟走马歌》:“金龙五爪蟠彩袍,满背真珠撒秋露。” |
秋苗 | qiūmiáo | ①秋日的禾苗。②官府征收的秋熟谷物赋税﹐也称秋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两浙运判吴渊请诸路州郡输纳秋苗,加耗不得过三分。 |
秋杪 | qiūmiǎo | 秋杪将归,人已疲,马已弱矣,裹粮已空。 |
秋娘 | qiūniáng | ①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有时用为善歌貌美的歌伎的通称。泛指歌伎舞女。元稹、白居易、杜牧诗中屡有言及谢秋娘和杜秋娘者,盖谢、杜云云别其姓氏,秋娘则衍为歌妓的代称。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宋 周邦彦《瑞龙吟词》:“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宋 蒋捷《一剪梅 舟过吴江》:“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秋娘渡指吴江渡)②唐时金陵女子,姓杜,名秋娘。本为李錡妾,后錡叛变被诛,入宫有宠于宪宗,穆宗立,为皇子傅姆,皇子废,秋娘赐归故乡,穷老而终。后用以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③指蝉。 |
秋气 | qiūqì | 指秋日凄清、肃杀之气。《吕氏春秋·义赏》:“春气至,则草木产,秋气至,则草木落。”《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秋气憯以凄泪兮,桂枝落而销亡。”唐 杜甫《曲江诗之一》:“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风涛。”宋 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明 刘基《秋日即事诗之七》:“秋气萧条宋玉悲,西风唯有雁相宜。”鲁迅《朝花夕拾·父亲的病》:“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 |
秋千 | qiūqiān | 我国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在木架或铁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人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利用蹬板的力量身躯随而前后向空中摆动。相传为春秋齐桓公从北方山戎引入。一说本作千秋,为武帝宫中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岁之义。后倒读为秋千,又转为“鞦韆”。宋 张先《青门引词》:“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宋 苏轼《春宵》:“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宋 苏轼《蝶恋花 春景》:“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指少女荡秋千)宋 万俟咏《三台 清明应制》:“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宋 唐婉《钗头凤》:“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宋 俞国宝《风入松 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 |
秋请 | qiūqǐng | 旧谓侯王于秋季朝见天子。《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恐,为谋滋甚,及后使人为秋请。”裴駰集解引孟康 曰:“律,春曰朝,秋曰请,如古诸侯朝聘也。” |
秋去冬来 | qiūqùdōnglái | 秋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刘玉民《骚动之秋》第七章:“秋去冬来,新年一过春节眨眼就到。”金玉舟《赵匡胤》第40章:“不觉已到秋去冬来,已近岁尾。” |
秋容 | qiūróng | ①犹秋色。唐 李贺《追和何谢铜雀妓》:“佳人一壶酒,秋容满千里。”宋 陆游《秋阴诗》:“陂泽秋容淡,郊原晓气清。”宋 曾觌《水龙吟》:“楚天千里无云,露华洗出秋容净。”明 孙仁孺《东郭记·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看秋容一片荒郊写,尽处霜红叶,愁来不可遮。”秋瑾《满江红 小住京华》:“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参见“秋色”。②悲愁的面容。清 吴兰修《黄竹子传》:“(竹子)秋容憔悴,殆不可支。” |
秋色 | qiūsè | ①一种中常橄榄棕色,它比一般橄榄棕色稍暗,且稍稍绿些。②秋天的景色。秋色宜人。唐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宋 范仲淹《苏幕遮 怀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宋 叶梦得《水调歌头 秋色渐将晚》:“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宋 张孝祥《西江月 阻风三峰下》:“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
秋色平分 | qiūsèpíngfēn | 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楚辞·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宋·李朴《中秋》诗:“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
秋山 | qiūshān | 秋光中的满山红树令人留恋。唐 韦应物《登楼》:“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唐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
秋扇 | qiūshàn | ①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齐紈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絶。”后因以“秋扇”比喻妇女年老色衰而见弃。南朝梁 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妾身似秋扇,君恩絶履綦。”唐 范摅《云溪友议卷十》:“旧宠悲秋扇,新恩寄早春。”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君无二心,妾岂不知;但众口纷紜,恐不免秋扇之捐。”②秋日团扇。南朝梁元帝《锺山飞流寺碑》:“月如秋扇,花疑春雪。”唐 褚亮《奉和望月应魏王教》:“落影临秋扇,虚轮入夜弦。”明 何景明《七夕诗》:“楼台送暑催秋扇,关塞迎寒起暮砧。” |
秋扇见捐 | qiūshànjiànjuān | 见:被;捐:弃。秋凉以后,扇子就被抛在一边不用了。比喻妇女老年色衰遭丈夫遗弃。亦“秋扇之捐” 班婕妤《怨歌行》以纨扇自喻,有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聊斋志异 黄九郎》女曰:“能矢山河,勿今秋扇见捐,则惟命是听。”《聊斋志异 阿纤》但众口纷纭,恐不免秋扇之捐。 |
秋社 | qiūshè | ①古代秋季祭祀土神的日子。参见“春社”。②近代南社诸人为纪念秋瑾在西湖结集的诗社。 |
秋审 | qiūshěn | 明清两代在秋季复审各省死刑案件的一种制度,由司法部门审核案件,奏请皇帝裁决。余经秋审。清·方苞《狱中杂记》凡杀人,狱词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 |
秋声 | qiūshēng | 指秋天里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落叶声、虫鸟声等。北周 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唐 刘禹锡《登清暉楼诗》:“潯阳江色潮添满,彭蠡秋声雁送来。”宋 张炎《清平乐 候蛩凄断》:“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明 吴甡《杂兴诗》:“空林何歷歷,落叶尽秋声。”瞿秋白《饿乡纪程三》:“龙泉寺边的深林丛树时时送出秋声,一阵一阵萧萧的大有雨意,也似催人离别。” |
秋士 | qiūshì | 迟暮不遇之士。《淮南子·缪称训》:“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 清 车以遵《蟋蟀诗》:“那能惊懒妇,秋士但增悲。”郑泽《嘤求草 题词》:“秋士每多悲,憭慄动哀响。”清 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在月下吹笛》:“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参见“迟暮不遇”。 |
秋收 | qiūshōu | 秋季收获农作物。也指秋天所收获的农作物。秋收大忙季节。今年的秋收比去年强。唐 李绅《悯农二首 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秋收冬藏 | qiūshōudōngcáng | 秋季为农作物收获季节,冬季则贮藏果实以待一年之需要。比喻一年的农事。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明·无名氏《三化邯郸》第一折:“这力田呵,春耕夏耨,秋收冬藏,无饥无忧,何为不乐?” |
秋狩 秋狝 | qiūshòu qiūxiǎn | 秋天打猎。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54篇》嘉庆帝的一生最不幸的事:暴死秋狩。事件发生时,嘉庆帝正在木兰围场(在今河北省承德市)进行秋狝。 |
秋霜 | qiūshuāng | ①秋日的霜。《史记·李斯列传》:“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摇动者万物作,此必然之效也。”唐 卢纶《冬夜赠别友人诗》:“侵阶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②常用以比喻威势盛大、品质高洁、言辞严厉、心志壮烈。《荀悦申鉴·杂言上》:“喜如春阳,怒如秋霜。”《后汉书·孔融传论》:“懍懍焉,皓皓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诏策》:“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晋书·儒林传·范弘之》:“志厉秋霜,诚贯一时。”《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六》当为秋霜,毋为槛羊。参见“琨玉秋霜”。③喻白发。唐 李白《秋浦歌之十五》:“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宋 苏轼《老人行》:“或安贫,或安富,或爵通侯封万户。一任秋霜换鬢毛,本来面目长如故。”④喻剑。三国魏 曹丕《大墙上蒿行》:“白如积雪,利若秋霜。”元 谷子敬《城南柳 第四折》:“犯着咱三尺秋霜,管教你登时落叶黄。” |
秋水 | qiūshuǐ | ①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如“望穿秋水”。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今日箇蹙损春山,望穿秋水。”《聊斋志异 粉蝶》审顾之,秋水澄澄,意志媚绝。阳(日旦)心动,微挑之。②秋天的江湖水,雨水。《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唐 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诗》:“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唐 杜甫《寄韩谏议注诗》:“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唐 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宋 戴复古《柳梢青 岳阳楼》:“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③秋水多风浪,难渡之水。唐 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唐 杜甫《寄韩谏议注诗》:“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
秋水伊人 | qiūshuǐyīrén | 《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后以“秋水伊人”谓对景怀人。《雪鸿轩尺牍·答许葭村》:“登高望远,极目苍凉,正切秋水伊人之想。” |
秋水盈盈 | qiūshuǐyíngyíng | 形容眼神饱含感情。同“秋波盈盈”。秦牧《艺海拾贝 神速的剪影》;“通过这二十几个字,一个雪肤花貎、十指纤纤、唇红齿白、云鬓蛾眉、秋水盈盈、嫣然含笑的古代美女的形象,就呈现在人们眼前了。” |
秋思 | qiūsì | 秋日寂寞凄凉的思绪。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秋荼 | qiūtú | ①荼至秋而繁茂,因以喻繁多。桓宽《盐铁论·刑德》:“昔秦法繁於秋荼,而密於凝脂。”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唐 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诗》:“威容尊大树,刑法避秋荼。”明 刘基《司马季主论卜》秋荼春荠,昔日之象白驼峰也。②指繁多的刑罚。《旧唐书·儒学传上·敬播》:“必期反兹春令,踵彼秋荼,创次骨於道德之辰,建深文於措刑之日,臣将以为不可。” |
秋荼密网 | qiūtúmìwǎng | 荼:茅草上的白花。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网眼细密的鱼网;比喻刑罚繁苛。秦王朝的秋荼密网仍无济于事。汉·桓宽《盐铁论·刑德》:“昔秦法每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 |
秋闱 | qiūwéi | 秋天进行考试。闱,指进行举人、进士考试的地方,指秋试。《官场现形记第一回》谨择十月初三日,因小孙秋闱侥幸,敬治薄酒,恭候台光。 |
秋狝/獮 | qiūxiǎn | 国君秋季狩猎之称。《左传·隐公五年》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农隙以讲事也。《司马法·仁本》天下既平,天子大愷,春蒐秋獮,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南朝梁 沉约《均圣论》春蒐免其怀孕,夏苗取其害穀,秋獮冬狩,所害诚多。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 卷一》乾隆二十三年,巡幸木兰,举秋獮之礼。 |
秋宵 | qiūxiāo | 秋夜。唐 曹松《僧院松诗》:“此木韵弥全,秋宵学瑟絃。”前蜀 韦庄《抚盈歌》:“玉庭兮春昼,金屋兮秋宵。”宋 辛弃疾《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宋 朱松《宿石龙寺诗》:“道人身似南枝鹊,更尽秋宵一再飞。” |
秋阳 | qiūyáng | ①烈日。《孟子·滕文公上》:“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赵岐注:“秋阳,周之秋,夏之五、六月,盛阳也。”南朝梁 江淹《被黜为吴兴令辞笺诣建平王》:“濯以河之流,曝以秋阳之景。”②秋天的阳光。 宋 苏轼《秋阳赋》:“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穀,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羣木。” |
秋影 | qiūyǐng | ①秋天的日影。唐 元稹《新秋诗》:“夏衣临晓薄,秋影入檐长。”②秋日的月影。宋 辛弃疾《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淑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③秋日的形影。唐 杜牧《秋感诗》:“金风万里思何尽,玉树一窗秋影寒。”金 元好问《王黄华墨竹诗》:“月中看竹写秋影,清镜平明白髮生。”元 马祖常《和继学郎中送友归越中》:“雀舫春声留水鷰,鵠袍秋影动天鹅。” |
秋月 | qiūyuè | ①秋夜的月亮。晋 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叩栧新秋月,临流别友生。”唐 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唐 杜甫《十七夜对月诗》:“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唐 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 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宋 张耒《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清 陆圻《与歌者陈郎诗》:“玉管谩吹秋月白,红牙曾对綺筵新。”殷夫《放脚时代的足印诗》:“秋月的深夜,没有虫声搅破寂寞,便悲哀也难和我亲近。”②秋季。《魏书·长孙嵩传》:“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则裕首可不战而悬。”《南齐书·州郡志上》:“土甚平旷,刺史每以秋月多出海陵观涛,与京口对岸, 江之壮阔处也。”明 王守仁《瘗旅文》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 |
秋月春风 | qiūyuèchūnfēng | 秋夜的月,春日的风。指美好的时光。唐 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復明年,秋月春风等閒度。”明 杨慎《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秋月春花 | qiūyuèchūnhuā |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南唐·李煜《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明 王世贞《鸣凤记》第一出:秋月春花易老,赏心悦事难凭。 |
秋砧 | qiūzhēn | 砧,捣衣石。秋日捣衣的声音。北周 庾信《夜听捣衣》诗:“秋砧调急节,乱杵变新声。”唐 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诗:“江城下枫叶,淮上闻秋砧。”唐 王昌龄《长信怨》:“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聊斋志异 马介甫》秋砧之件可掬,不捣月夜之衣;麻姑之爪能搔,轻试莲花之面。 |
萩 | qiū I. | ①古书中指一种蒿类植物。萩:蒿类植物。《说文》萩,萧也。《尔雅》萧,萩。郭璞注:“即蒿。”②假借为“楸”。 《左传·襄公十八年》伐雍门之萩。《汉书·东方朔传》又有萩竹藉田。《汉书·货殖传》水居知石鱼波,山居千章之萩。颜师古注:“萩,即楸树字也。”③通“樵”,柴薪。《管子·禁藏》当春三月,萩室熯造。II.jiāo人名用字。春秋时楚有大夫萩。 |
湫 | qiū I. | ①水潭:“南有龙兮在山湫”。大龙湫(瀑布,在中国浙江省雁荡山)。②凉:“湫兮如风”。 II.jiǎo地势低下;低洼。III. jiū清静。如:湫然(清静的样子) |
湫隘 | jiǎoài | 低洼狭小,如:街巷湫隘。春秋传曰:晏子之宅湫隘。《左传·昭公三年》:“初,景公 欲更 晏子 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 杜预注:“湫,下;隘,小。”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云梦公主》:“适主言居宅湫隘,烦以此少致修饰,落成相会也。” |
湫湿 | qiūshī | 低下潮湿。《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八》池城湫湿,多穿井以泄之,居民称便。《金史·耨盌温敦思忠传》:"江淮间暑热湫湿,不堪久居,未能以岁月期也。" |
湫窄 | qiūzhǎi | 狭窄。唐 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因思人间世,前路何湫窄!” |
楸 | qiū | 楸树为高大落叶乔木,可营造用材林、楸农间作林、防护林及庭院观赏、道路绿化等,是综合利用价值很高的优质用材树种。在我国博大的树木园中,唯其“材”貌双全,自古素有“木王”之美称。南朝梁·江淹《别赋》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
楸枰 | qiūpíng | 古时都用楸枰木做棋盘,后楸枰专指棋盘的意思。也可以指下棋。唐刘存《事始 侧楸棋盘》:“自古有棋即有棋局,唯侧楸,出齐武陵王晔,始今破楸木为片,纵横侧排,以为棋局之图。” 《聊斋志异 云萝公主》安(大业)故好棋,揪枰尝置坐侧。 |
鳅 | qiū | 泥鳅:鱼,体圆,尾侧扁,皮上有黏液很滑。生活在河湖、水田等处,常钻在泥中,肉可食。常用以喻人的滑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