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 bái | ①雪花或乳汁那样的颜色;如雪如霜,清冷:白色。白米。《释名》:启也。如水启时色也。故可以形容水色。白浪滔天,白浪翻滚。宋 温卷《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清 厉鹗《灵隐寺月夜》:“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②明亮:白昼。白日做梦。③清楚:明白。不白之冤。④纯洁:一生清白。白璧无瑕。⑤空的,没有加上其它东西的:空白。白卷。⑥没有成就的,没有效果的:白忙。白说。⑦没有付出代价的:白吃白喝。⑧陈述:自白。道白(亦称“说白”、“白口”)。汉《古诗 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宋书 本纪武帝上》(刘)迈谓(桓)玄已知其谋,晨起白之。唐 韩愈《送杨少尹序》然吾闻杨侯之去,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五》礼院故事,常须为印状,列署众衔;或非时中旨访问,不暇遍白礼官,则白判寺一人书填印状,通进施行。《聊斋志异 龙戏珠》骇走白公。公以为异,日遣婢辈投饵焉。⑨与文言相对:白话文。⑩告语:告白(对公众的通知)。11.丧事:红白喜事(婚事和丧事)。12.把字写错或读错:白字(别字)。13.政治上反动的:白匪。白军。14.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白族。白剧。15. 姓。 |
白白朱朱 | báibáizhūzhū | 朱:正红色。白的白,红的红。指色彩各异的花木。唐 韩愈《感春三首》诗:“晨游百花林,朱朱兼白白。”宋·杨万里《又和风雨二首》风风雨雨又春穷,白白朱朱已眼空。 |
白璧 | báibì | 平圆形而中有孔的白玉。《管子·轻重甲》:“禺氏不朝,请以白璧为币乎?”《史记·滑稽列传》:“于是齐威王乃益齎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駟。” 《战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鲍丘水》:“北平徐氏有女,雍伯求之,要以白璧一双。”宋 刘过《念奴桥·留别辛稼轩词》:“白璧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 |
白璧青蝇 | báibìqīngyíng | 白璧:洁白的玉,比喻清白的人。青蝇:比喻佞人。比喻善恶忠佞。唐 陈子昴《宴胡楚真禁所》诗:“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群音类选<龙泉记 赏菊闻报>》为臣子莫贵忠和孝,继美于今有凤毛,白璧青蝇何足较。 |
白璧微瑕 | báibìwēixiá | 璧:中心有孔的扁而圆的玉。瑕:玉上的小斑点。洁白的玉上面有些小斑点,比喻美中不足。比喻人或事物虽然很好,但存在小的缺点,美中不足。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然而这小毛病只是白璧微瑕而已。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六·琐缀录》:“吴康斋、陈白沙卓然一代人物,即有所短,亦白璧微瑕。” |
白璧无瑕 | báibìwúxiá | 原义是洁白的美玉上面没有一点小斑,比喻人或事物十全十美。唐·孟浩然《陪张丞相登荆州楼·因寄蓟州张使启及浪泊戍主刘家》诗:“白璧无瑕玷,青松有岁寒。”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吉州福寿和尚》:“问:‘不曾博览空王教略,借玄机试道看。’师日:‘白玉无瑕,卞和刖足。”明·名教中人《好俅传第七回》:“虽以小姐白璧无瑕,何畏乎青蝇,然青蝇日集亦可憎恨耳。” |
白草 | báicǎo | ①牧草。干熟时呈白色,故名。宋 蒋氏女《减字木兰花 题雄州驿》:“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②草名。③地名。 |
白草黄云 | báicǎohuángyún | 形容边塞荒漠凄凉的景象。唐 权德舆《赠老将》诗:“白草黄云塞上秋,曾随骠骑出并州。”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急觅是人,不知何往,惟独立沙碛中,白草黄云,四边无际。 |
白帝 | báidì | ①古神话中五天帝之一,主西方之神。②“白帝子”的略语。③古城名。故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瞿塘峡口。北魏 郦道元《三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唐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④东公孙述曾改鱼复县为白帝,后因以为述的代称。 |
白帝司时 | báidìsīshí | 秋天五行属金,西方白帝掌管时间的概念。《红楼梦芙蓉女儿诔》况乃金天属节,白帝司时,孤衾有梦,空室无人。 |
白颠 | báidiān | ①额有白毛。白颠马,即白额马。就是指额头有白色毛的马。《诗·秦风·车邻》:“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朱熹注:“白颠,额有白毛,今谓之的颡。” 蒲松龄《聊斋志异·考城隍》: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云:“请赴试。”②白发满头。 |
白藋同心 | báidiàotóngxīn | 藋:藜类植物。犹言心如野草。形容不羡荣华的品节。北周 庾信《竹杖赋》:“秋藜促节,白藋同心。终堪荷蓧,自足驱禽。”郑逸梅《艺坛百影 陈从周与纽约明轩》他的旁艺,如制缠枝杖,独运匠心,修短适度,且刻铭识,以贻朋友,大有庾子三所谓‘秋藜促节,白藋同心’之致。 |
白丁 | báidīng | ①没有取得功名的平民。唐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②平民。也指临时征集的无军籍的壮丁。 |
白丁俗客 | báidīngsúkè | 白丁:没有功名的平民。泛指粗俗之辈。明 无名氏《庞掠四郡》第一折:“往来无白丁俗客,谈笑有上士高宾。” |
白额虎 | bái’é’hǔ | 猛虎。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唐 王维《老将行》:“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鄴下黄鬚儿。” |
白薠 | báifán | 水草名。即薠草。战国楚 屈原《九歌 湘夫人》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
白发 | báifà | ①白头发。唐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唐 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唐 钱起《赠阙下裴舍人》:“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唐 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唐 白居易《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宋 苏轼《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宋 辛弃疾《清平乐词之二》:“醉里蛮/吴音相媚好,白髮谁家翁媪?”宋 辛弃疾《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宋 辛弃疾《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淑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②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宋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词》:“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白发苍苍 | báifàcāngcāng | 头发灰白。形容人的苍老。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白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昆曲《十五贯·判斩》:“想不到平地风波送了命,谁奉养白发苍苍二老双亲。”徐迟《在湍流的涡漩中》:“有的虽然白发苍苍,依然健步如飞。” |
白发苍颜 | báifàcāngyán | 头发已白,脸色灰暗。形容老人的容貌。宋 洪迈《容斋五笔 白苏诗纪年岁》:“白发苍颜五十三,家人强遣试春衫。”孙犁《文集自序》:“及至白发苍颜,举动迟缓,思想呆滞之期,回头一看,成绩竟是如此单薄贫弱。” |
白发丹心 | báifàdānxīn | 丹心:赤诚之心。形容年迈苍老,仍然怀有一颗赤诚之心。《汉书 苏武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丹心一片,及还,须发皆白的故事。唐 杜牧《河湟》诗: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
白发红颜 白发朱颜 | báifàhóngyán báifàzhūyán | 颜:脸色。头发斑白而脸色红润。形容老年人容光焕发的样子。明 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二折:“绿衣黄里颠倒用,白发朱颜喜怒看。”清·袁枚《随园诗话》第二卷:“白发朱颜路几重,英雄所见竟相同。”《宣和画谱 道释四》:“旧尝有痼疾,遇异人得修炼之术,却药谢医,以至引年,白发红颜,真有所得。”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21章:“顾老和大部分中医一样,白发红颜,戴一幅老花镜,认真地给田福堂号脉。” |
白发千丈 | báifàqiānzhàng | 形容头发既白且长,表示人因愁思过重而容颜衰老。唐 李白《秋浦歌》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宋 刘克庄《后村全集 祭林寒斋文》第一百三十八卷:凡此诸人,今皆安往?我虽独存,白发千丈。 |
白发青衫 | báifàqīngshān | 青衫:无功名者的服饰。谓年老而功名未就。宋 赵令畤《侯鲭录》第七卷:“琼林宴罢作诗曰:‘白发青衫晚得官,琼林顿觉酒肠宽。’”清·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下卷:“白发青衫无限感,不关弹出四弦秋。” |
白饭青刍 | báifànqīngchú | 白饭供客,青草喂马。比喻主人招待周到。 |
白服 | báifú | ①丧服。穿丧服。《汉书·苏武传》:“后(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二年》:“李俨犹未纳秦师,王猛白服乘舆,从者数十人,请与俨相见。”②古代的便装。 |
白骨 | báigǔ | ①尸骨;枯骨。《国语·吴语》:“君王之於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桓宽《盐铁论·非鞅》:“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也。”《后汉书·献帝纪》:“是时穀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三国魏 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唐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唐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唐 王昌龄《塞下曲之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四》:“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弔英贤!”文汇报1983.8.14:“苍松掩不住白骨,红岩染透了鲜血。”②泛指死人。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刀笔舞闻,曲相开脱,遂使凶残漏,白骨沉寃。”③白色果核或树干。晋 顾微《广州记》:“益智叶如襄荷,茎如竹箭,子从心中出,一枝有十子,内白骨四。破去之,取外皮,蜜煮为粽子,味辛。”《尔雅翼·释木一》:“梧者,植物之多阴最可玩者,青皮而白骨,似青桐而多子。” |
白骨露野 | báigǔlùyě | 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惨景象。三国魏 曹操《蒿里行》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白骨再肉 | báigǔzàiròu | 白骨上再生出肉来。比喻起死回生。唐 张文成《游仙窟》:“十娘怜悯客人,存其死命,可谓白骨再肉,枯树重花。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五回:“乃复辱令爱小姐疏救,霁天子之威,使白骨再肉,此天地父母所不能施之恩。” |
白冠厘缨 | báiguānlíyīng | 白冠厘缨用兽尾作缨的白帽。古代大夫触犯五刑,则戴之,表示自己有罪。《孔子家语·五刑》:“是故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闻而谴发,则白冠釐缨,盘水加剑,造乎阙而自请罪。”亦作“ 白冠氂缨 ”。汉 贾谊《新书·阶级》:“故其在大谴大诃之域者,闻谴诃,则白冠氂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其罪矣,上弗使执缚系引而行也。” |
白圭 | báiguī | 亦作“白珪”。①古代白玉制的礼器。《诗·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论语·先进篇》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晋 葛洪《抱朴子·擢才》:“乃有播埃尘於白珪,生疮痏於玉肌,訕疵雷同,攻伐独立。”南朝宋 谢灵运《初发石首城诗》:“白珪尚可磨,斯言易为緇。”②比喻清白之身。唐 沉佺期《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诗》:“自幼输丹恳,何尝玷白圭?” 明 沉受先《三元记·会亲》:“随时送女还家去,使白圭不玷瑕疵。”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后来的参与投壶,接受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 |
白圭可磨 | báiguīkěmó | 圭:古代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状。白圭上的斑点还可以磨去,人说错话就没有办法了。《诗经·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
白圭之玷 | báiguīzhīdiàn | 圭:古代行礼时用的玉器;玷:白玉上的一个斑点。白玉圭上的一个斑点。比喻人或物大体很好,只是有些小缺点。《诗经·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汉扬雄仿司马相如《封禅文》,上封事给王莽,指斥秦朝,美化新朝,故名《剧秦美新》。文中抨击秦始皇焚书﹑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对王莽则歌功颂德。此文曾被看做是扬雄的“白圭之玷”。 |
白珩 | báiháng | 古代佩玉上部的横玉。形似磬,或似半环。《国语·楚语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於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韦昭注:“珩,珮上之横者。”唐 柳宗元《非国语下·左史倚相》:“圉之言楚国之宝,使知君子之贵於白珩可矣。” |
白黑 | báihēi | ①白色与黑色。《管子·明法解》:“故以战功之事定勇怯,以官职之治定愚智,故勇怯愚智之见也,如白黑之分。”《礼记·明堂位》“夏后氏骆马黑鬣”唐 孔颖达疏:“骆,白黑相间也。”明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江阴白鸜鹆》:“乌不日黔鵠不浴,白黑之朴由天然。”②指稻和黍。③比喻是非、善恶、贤愚、清浊等相反的人或事物。《史记·太史公自序》:“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汉书 王莽传上》考迹雅素,审知白黑。《汉书·王莽传中》:“羣县赋敛,递相賕赂,白黑纷然。”颜师古注:“白黑,谓清浊也。”《后汉书·冯衍传上》:“省羣议之是非,详众士之白黑。”李贤注:“白黑,犹贤愚也。”唐 杜甫《两当县吴中侍御江上宅诗》:“不忍杀无辜,所以分白黑。”清 顾炎武《菰中随笔》:“崇禎十七年,而熹宗实録未成,亦由门户方争,白黑难定。”④分清;辨别。宋 苏舜钦《感兴诗之三》:“瞽説圣所择,愚谋帝不罪,况乎言有文,白黑时利害。”宋 苏舜钦《上孔待制书》:“其吏部也,尽刮宿弊,专以白黑善恶为己任。”⑤佛教语。指俗人与僧徒。因俗人衣白,僧徒衣黑,故称。晋 智林《与周颙书》:“贫道捉麈尾以来,四十餘年,东西讲説,谬重一时。其餘义统,颇见宗録,唯有此途,白黑无人得者。”南朝梁 慧皎《高僧传·义解一·支遁》:“(支遁)止东安寺,讲道行般若。白黑钦崇,朝野悦服。”《八琼室金石补正·唐本愿寺三门碑》:“讲唱表正,白黑攸归。”⑥指围棋中的白子与黑子。唐 李颀《弹棋歌》:“蓝田美玉清如砥,白黑相分十二子。”唐 韩愈《送灵师诗》:“围棋鬭白黑,生死随机权。”宋 刘敞《留邻几君章弈棋便宿小斋诗》:“错落盘上棋,白黑互跨所。” |
白黑不分 | báihēibùfēn | 比喻清浊混乱,是非不明。你不能这样白黑不分吧。东汉 班固《汉书 刘向传》:“今贤不肖浑淆,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 |
白黑颠倒 | báihēidiāndǎo | 颠倒:错乱。指白黑不分、是非颠倒。他经常是白黑颠倒、混淆是非。西汉 刘向《列女传 楚成郑瞀》:“王不明察,遂辜无罪,是白黑颠倒,上下错谬也。” |
白黑分明 | báihēifēnmíng | 是非分得清楚。经过辩论,事情谁是谁非,已经白黑分明。亦黑白分明。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汉书·薛宣传》:“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 |
白虹 | báihóng | 日月周围的白色晕圈,白光。白虹贯日。《荆轲歌/易水歌》:“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礼记·聘义》气如白虹,天也。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大历末,北方有白虹夜见。 |
白虹贯日 | báihóngguànrì | ①白色长虹穿日而过。一种罕见的日晕天象。古人认为人间有非常之事发生,就会出现这种天象变化。《战国策·魏策四》:“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軻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精诚感天,白虹为之贯日也。”唐 沉彬《结客少年场行》:“重义轻生一剑知,白虹贯日报讎归。”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二》:“宣和岁壬寅,北伐事兴。夏五月,出师,是日白虹贯日,童贯行而牙旗折……识者咸知其不祥。”郭沫若《红花冈诗》:“星火燎原天歷改,白虹贯日庆云翔。” ②比喻眼睛多白。《南齐书·褚渊传》:“轻薄子颇以名节讥之,以渊眼多白精,谓之‘白虹贯日’,言为宋氏亡徵也。” |
白鹄 | báihú | ①鸟名。又名天鹅。全身羽毛雪白。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司马相如《子虚赋》:“弋白鵠,连鴐鹅。”许地山《无法投递之邮件》:“我盼望你今后的景况像湖心底白鹄一样。”②良马名。晋 王嘉《拾遗记·魏》:“武帝讨董卓,夜行失马, 洪以其所乘马上帝。其马号曰白鵠。此马走时,惟觉耳中风声,足似不践地。” |
白华之怨 | báihuázhīyuàn | 指女子失宠之哀怨。《诗经 小雅 白华》:“白华,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取申女以为后,故下国化之,以妾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汉书 谷永传》贱者咸得秩进,各得厥职,以广继嗣之统,息白华之怨。参见“白头之叹”。 |
白骥 | báijì | ①白马。多用于哀辞。②白鲤的别称。即白鳍豚,也称淡水海豚。《聊斋志异 白秋练》会有钓鲟鳇者,得白骥。生近视之,巨物也,形全类人,乳阴毕具。 |
白袷 | báijiá | ①白色夹衣。《世说新语·雅量》“顾和始为扬州从事”刘孝标注引晋裴启语林:“周侯饮酒已醉,箸白袷,凭两人来诣丞相。”唐 李商隐《楚泽诗》:“白袷经年卷,西来及早寒。”②旧时平民的服装。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亦借指无功名的士人。唐 李商隐《春雨》:“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清 金农《寄赠于三郎中山居诗之一》:“身离束缚卸犀围,白袷披时少是非。”林学衡《柬樊山诗》:“便著黄冠思入道,可容白袷坐论文。”②白色圆领。亦指有白色圆领的外衣。唐 李贺《染丝上春机诗》:“彩线结茸背复迭,白袷玉郎寄桃叶。”王琦汇解:“袷有二音,亦有二义。作夹音读者为复衣……作劫音读者为曲领。世説:‘支道林见王子猷兄弟,还曰:见一羣白颈鸦,但闻唤哑哑声。’王氏子弟多服白领故也。此用王家事,则音当从劫,解当从曲领为是。” |
白简 | báijiǎn | ①古时弹劾官员的奏章。②犹玉简。道教祭告神祇的文书。③白色裙。 |
白嚼蛆 | báijiáoqū | 讲废话,空口说白话。不停地唠叨。《笑林广记 白嚼》又一曰:“独有寒家老鼠不偷食咬衣,终夜咨咨叫到天明。”此二人曰:“这是何故?”答曰:“专靠一味白嚼。” |
白驹过隙 白驹过郄 | báijūguòxì | 日影如白色的骏马飞快地驰过缝隙,形容时间过得极快。光阴易逝:维曰:“不然。人生如白驹过隙,似此迁延岁月,何日恢复中原乎?”《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参见“骐骥过隙qíjìguòxì”。成玄英 疏:“白驹,骏马也,亦言日也。”陆德明 释文:“郤,本亦作隙。隙,孔也。”《史记·留侯世家》:“吕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明 贾仲名《昇仙梦》第二折:“众高亲,想人生白驹过隙,遇此节令,休要孤负。”清 秋瑾 《感怀》诗之二:“炼石无方乞女娲,白驹过隙感韶华。”《文物》1963年第7期:“对这些历史胜地、千年文物来说,三十年仅似白驹过隙。”参见“隙驹” |
白驹空谷 | báijūkōnggǔ | 白驹:白色骏马,比喻贤能者。比喻贤能之人在野而不能出仕。后也比喻贤能者出仕而谷空。《诗经 小雅 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元·刘因《风中柳·饮山亭留宿》词:“我本渔樵,不是白驹空谷。” |
白蜡明经 | báilàmíngjīng | 白蜡:比喻光秃空白。明经: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比喻屡试不中。唐 张鷟《朝野佥载》:“张鷟号青钱学士,以其万选万中。时有明经董万九上不第,号白蜡明经,与鷟为对。” |
白狼 | báiláng | ①白色的狼。古时以为祥瑞。《国语·周语上》:“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韦昭注:“白狼、白鹿,犬戎所贡。”唐 欧阳詹《珍祥论》:“殷汤上感,实获白狼。”元 耶律楚材《和张敏之诗之一》:“扶杖听黄詔,称觴进白狼。”清 曹寅《宿卢沟题壁诗》:“明朝挟弓矢,应射白狼归。”②县名。故城在今辽宁省凌源县南。《汉书·地理志下》:“右北平郡,县十六:白狼。”《晋书·地理志上》:“高云以幽冀二州牧镇肥如,并州刺史镇白狼。”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直隶·大宁府》:“白狼城,在营州西南。”③白狼河:今辽宁省境内之大凌河。唐 沉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诗》:“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④汉时西南部族名。《后汉书·种暠传》:“其白狼、槃木、唐菆、卭、僰诸国,自前刺史朱辅后遂絶。” |
白浪掀天 | báilàngxiāntiān | 掀:翻腾。形容风大浪高。唐 白居易《风雨晚泊》诗:“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九回:“初时穿林透树,次后走石飞砂,须臾白浪掀天,顷刻黑云覆地,红日无光,狂风大作。” |
白莲 | báilián | ①白色的莲花。唐 白居易《与元微之书》:“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唐 白居易《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明 沉德符《野获编·禨祥·白鹿》:“嘉靖十二年,河南巡抚吴山献白鹿,为大臣諂媚之始……此后则万历甲戌,白莲、白燕见於翰林院,江陵张居正大喜,进之。”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六月·时品》:“河藕亦种二:御河者为果藕,外河者多菜藕。总以白莲为上,不但果菜皆宜,晒粉尤为佳品也。”②指白色的莲花灯。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杂记》:“韦承貽咸光中策试,夜潜纪长句於都堂西隅曰:‘……白莲千朵照廊明,一片昇平雅颂声。’” |
白粮 | báiliáng | 明清时在江南五府所征供宫廷和京师官员用的漕粮。《水浒传第一一五回》为近奉方天定(方腊太子)令旨,行下各县,要刷洗村坊,着科敛白粮五万石。《明史·食货志三》:“漕粮之外, 苏、松、常、嘉、湖五府,输运内府白熟粳糯米十七万四十餘石,内折色八千餘石……令民运,谓之白粮船。自长运法行,粮皆军运,而白粮民运如故。”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三》:“岁漕五等……曰白粮。分入京通仓,供内府光禄寺,以待王公百官各国贡使廪餼之用。” |
白麟 | báilín | ①亦作“白驎”。白色的麒麟。古代以为祥瑞。王充《论衡·讲瑞》:“武帝之时,西廵狩得白驎,一角而五趾。”《汉书·武帝纪》:“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作白麟之歌。”《史记·太史公自序》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唐 欧阳詹《珍祥论》:“紫芝产於甘泉,白麟呈於雍祠。”②古代郊庙歌曲名。班固《西都赋 序》:“白麟、赤鴈、芝房、寳鼎之歌,荐於郊庙。”北周 庾信《周宗庙歌·皇夏》:“凯乐闻朱雁,鐃歌见白麟。” |
白泠泠 | báilínglíng | 清冽貌;澄澈貌。《水浒传第九回》壁边瓦瓮,白泠泠满贮村醪;架上磁瓶,香喷喷新开社酝。 |
白龙鱼服 | báilóngyúfú | 鱼服:指化装成鱼,白龙化为鱼在渊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隐藏身份,改装出行。吴王欲从民饮酒,伍子胥谏曰:“不可!昔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渔人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白龙对曰:‘吾下清冷之渊化为鱼。’天帝曰:‘鱼固人之所射也,若是,豫且何罪?’夫白龙,天帝贵畜也;豫且,宋国贱臣也。白龙不化,豫且不射。今弃万乘之位,而从布衣之士饮酒,臣恐其有豫且之患矣。”王乃止。西汉·刘向《说苑·正谏》:“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汉·张衡《东京赋》:“白龙鱼服,见困豫且。” |
白露 | báilù | ①节气名,每年九月上旬交节。唐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②露水。《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唐 李白《玉阶怨诗》:“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宋 仲殊《南歌子 忆旧》:“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
白露横江 | báilùhéngjiāng | 白茫茫的雾气弥漫江面。此句“白露”为主语,“横”为动词,“江”实为地点状语,即原应为“白露横于江”,但省略“于”字。宋 苏轼《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白鹭 | báilù | 白鹭属共有13种鸟类,其中有大白鹭、中白鹭、小白鹭和黄嘴白鹭四种体羽皆是全白,均习称为“白鹭”。唐 杜甫《绝句之二》:“两箇黄鸝鸣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唐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 徐元杰《湖上》:“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明 杨慎《出郊》:“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
白鹿 | báilù | 白色的鹿。传说仙人,隐士多骑白鹿。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白旄 | báimáo | ①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②喻出师征伐。欲秉白旄摩将士,却教黄吻掌兵权。 |
白旄黄钺 | báimáohuángyuè | 比喻有关征战的事。《尚书 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明 无名氏《智降秦叔宝》第一折:某十八岁同父起义,白旄黄钺,平定两京。 |
白马 | báimǎ | ①白色的马。②古代用白马为盟誓或祭祀的牺牲。《史记 吕太后本纪》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③古代以乘白马表示有凶事。④见“白马氐”。⑤古津渡名。在今河南省滑县北。⑥古县名。春秋卫国曹(一作“漕”)邑。故治在今河南省滑县东。⑦古驿名。⑧复姓。 |
白马素车 | báimǎsùchē | 驾白马,乘素车;传说伍子胥被害后,化作涛神,其魂魄常驾白马素车来往于江水之中;后一般来代称“钱塘潮”;也指丧事用的车马。《史记·秦始皇本纪》:“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宋·辛弃疾《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词:“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旧唐书·李百药传》:“徒知问鼎请隧,有惧霸王之师;白马素车,无复藩篱之援。”元·王逢《钱塘春感》诗之五:“白马素车江海上,依然潮汐撼西兴。” |
白马氐 | báimǎdī | 我国古代西南地区氐族的一部。汉武帝元鼎六年于其地置武都郡。分布在今四川西北部及甘肃南部。亦省称“白马”。 《史记·西南夷列传》:“自冄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司马贞索隐:“夷邑名,即白马氐。”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陇右成州、武州皆白马氐,其豪族杨氏居成州仇池山上。”《魏书·氐传》:“氐者,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 |
白茅 | báimáo | ①亦作“白茆”。植物名。多年生草本,花穗上密生白色柔毛,故名。古代常用以包裹祭品及分封诸侯,象征土地所在方位之土。《史记 孝武本纪》於是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将军”,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将军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示弗臣也。《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锡君玄土,苴以白茅。《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锡君青土,苴以白茅,对扬朕命,以尹东夏。②茶名。 |
白眉赤眼 | báiméichìyǎn | 比喻无来由、平白无故。明·沈德符《敝帚轩剩语·神名讹称》:“京师相詈,指其人曰白眉赤眼儿者,必大恨,其猥贱可知。”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二回:“那里有猫唬了他?白眉赤眼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白眉赤眼的,作什么去呢?倒底说句话儿,也象件事啊。 |
白门 | báimén | ①古代把天地八方分为八门,西南方称白门。《淮南子·墬形训》:“西南方为编驹之山,曰白门。”高诱注:“西南月建在申,金气之始也,金气白,故曰白门。”张衡《思玄赋》:“蹶白门而东驰兮,云台行乎中野。”②南朝宋都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宣阳门的俗称。《南史·宋纪下·明帝》:“宣阳门谓之白门,上以白门不祥,讳之。尚书右丞江謐尝误犯,上变色曰:‘白汝家门!’”③江苏省南京市的别名。六朝皆都建康(今南京市),其正南门为宣阳门,俗称白门,故名。《南齐书·王俭传》:“宋世外六门设竹篱。是年初,有发白虎樽者言:‘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墙。”明 吴从先《徐郎小传》:“芳固吴儿,父以负犇白门,因依常侍为命。”《儒林外史 第三五回》:“小弟坚卧白门,原无心於仕途。”清 赵翼《金陵诗》:“不到金陵廿六年,白门烟柳故依然。”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73篇》吴敬梓移家南京时,他在族人眼中已是“传为子弟戒”的“败家子”。到了“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的地步。④南朝乐府民歌《杨叛儿》说:“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讲的是男女欢会。后人常用“白门”指代男女幽会之地。唐 李商隐《春雨》:“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⑤白莲教的支派。老舍《四世同堂 五十》:“白门是白莲教的支流。” |
白面书生 | báimiànshūshēng | 指年轻识浅,阅历不多的读书人;比喻缺乏经验、不懂世事的年轻书生。南朝·梁·沈约《宋书·沈庆之传》:“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错误!未指定文件名。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白面书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其实是一个白面书生,干得了甚么事!” |
白鸟 | báiniǎo | ①白羽的鸟。鹤、鹭之类。《诗·大雅·灵台》:“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唐 刘长卿《题魏万成江亭诗》:“苍山隐暮雪,白鸟没寒流。”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一·鹭》:“鷺鷥、丝禽、雪客、舂锄、白鸟。” 陈毅《中秋诗》:“红云滚滚稻粱熟,白鸟翻翻荷柳愁。”②蚊的别名。《大戴礼记·夏小正》:“﹝八月﹞丹鸟羞白鸟。丹鸟也者,谓丹良也。白鸟也者,谓蚊蚋也。” 南朝 梁元帝《金楼子·立言上》:“白鸟,蚊也。齐桓公卧於柏寝,谓仲父曰:‘吾国富民殷,无餘忧矣。一物失所,寡人犹为之悒悒,今白鸟营营,饥而未饱,寡人忧之。’因开翠纱之幬,进蚊子焉。” ③比喻贪夫、赃吏。 唐 杜甫《寄刘峡州伯华使君诗》:“江湖多白鸟,天地有青蝇。”仇兆鳌注:“白鸟比贪夫,青蝇比谗人。”宋 苏舜钦《答子履诗》:“苍蝇休聚谤,白鸟已为羣。”宋黄庭坚《卫南诗》:“白鸟自多人自少,污泥终浊水终清。” |
白鸥 | báiōu | ①水鸟名。唐 李白《江上吟》:“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宋 张耒《望龟山诗之一》:“轻舟渔子犯烟去,照水白鸥窥影飞。”明 高启《哭临川公诗》:“竟成黄犬叹,莫遂白鸥期。”②比喻白浪。文选·鲍照《还都道中作 诗》:“腾沙鬱黄雾,飜浪扬白鸥。”刘良注:“飜浪有似白鸥鸟也。”③与白鸥为友。喻隐遁避世。宋 黄庭坚《登快阁》诗:“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
白蘋 白苹 白萍 | báipíng | 水中浮草。梁朝 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蘋,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南朝宋 鲍照《送别王宣城 诗》:“既逢青春献,復值白苹生。”唐 杜甫《丽人行》:“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唐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五代 齐己《放鹭鸶 诗》:“白萍红蓼碧江涯,日暖双双立睡时。”清 曹雪芹《红楼梦 第一○八回》:“鸳鸯下手的就是湘云,便道:‘白萍吟尽楚江秋。’” |
白气 | báiqì | ①白色的云气。古人迷信,以为是刀兵之象。《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九》今变异屡见,人心忧危,白气切霄,凶灾荐岁,此天地神灵所以示戒警也。②指水蒸气。③雀医草的别名。见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十一·杂草》。 |
白镪 | báiqiǎng | 古代当作货币的银子。明 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是年四月,上念公(袁可立)劳苦边事,赐白镪文蟒以宠异之。”《聊斋志异 珊瑚》珊瑚继至,则见土内悉白镪;呼生往验之,果然。 |
白刃 | báirèn | ①锋利的刀剑;利刃。白刃格斗。《庄子·说剑》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庄子·秋水》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唐 高适《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②借指战争。《颜氏家训·终制》吾年十九,值梁家丧乱,其间与白刃为伍者,亦常数辈,幸承馀福,得至於今。 |
白日 | báirì | ①白天。唐 李白《子夜吴歌·春歌》:“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唐 李颀《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②太阳。明亮的阳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刘良注:“言佞臣蔽君之明,使忠臣去而不返也。浮云:佞臣;白日:君王”南朝齐 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南史 本纪卷六梁武帝》季秋出九日台,忽暴风起,烟尘四合,帝所居独白日清朗,其上紫云腾起,形如伞盖,望者莫不异焉。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唐 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唐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 张乔《书边事》:“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唐 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③泛指时光。浪费白日。 |
白日见鬼 白昼见鬼 | báirìjiànguǐ báizhòujiànguǐ | 大白天见到鬼,比喻官府清闲、冷落,也比喻事情荒诞离奇,出乎意外。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在京师时,有语曰:‘吏勋封考,笔头不倒。户度金仓,日夜穷忙。礼祠主膳,不识判砚。兵职驾库,典了袯袴。刑都比门,总是冤魂。工屯虞水,白日见鬼。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五十八回》:“桑门大巫,能白日见鬼,盍往召之?” |
白日升天 | báirìshēngtiān | 道教指白昼升天成为神仙。后比喻一下子富贵起来。汉·应劭《风俗通·正失》:“俗说淮南王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鸿宝苑祕》枕中之书,铸成黄白,白日升天。”鲁迅《中国文学史略第二十六篇》遂去,悉度其妻妾,于是“金氏门中两代白日升天。” |
白日绣衣 白日衣绣 | báirìxiùyī báirìyīxiù | 衣:穿;绣:五彩制绣的官服。白天身着华贵官服,使人看见。旧时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汉 应劭《风俗通 怪神 世间多有伐木血出以为怪者》:“(张辽)以二千石之尊过乡里,荐祝祖考,白日绣衣,荣羡如此。” |
白日做梦 | báirìzuòmèng | 大白天做梦。比喻幻想根本不能实现。明·豫章醉月子《精选雅笑·送匾》:“以为必中而遍问星相者,亦是白日做梦。” |
白色恐怖 | báisèkǒngbù | 白:惨白。指反动派残酷镇压人民的恐怖气氛。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然而他们却深知道新文字对于劳苦大众有利,所以在弥漫着白色恐怖的地方,这新文字是一定要受摧残的。” |
白衫儿 | báishān’er | 太监手下爪牙的通称。唐·白居易《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
白身 | báishēn | ①白色的身躯。光身;赤身。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段公子》二更后,月明如昼,砌虫唧唧,夜气清凉,闻院内履声藉藉。公子白身起,穴窗外窥,隐隐见一少男一幼女,对坐花台畔。《聊斋志异 申氏》约近夜半,内外人一时都瞑,忽若梦醒,见女白身卧,状类痴,良久始寤。②平民,无官职、无爵位。《三国演义 第一回》三人(刘、关、张)救了董卓回寨。卓问三人现居何职。玄德曰:“白身。”卓甚轻之,不为礼。《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四》广西州县应阙官,毋得以白身借补人充摄。《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五》自今勿限资格,果才而贤,虽白身亦任之。③特指罢官者的身份。 |
白石 | báishí | ①洁白的石头。《诗·唐风·扬之水》:“白石凿凿。”宋 苏轼《放鹤亭记》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明吴炳《情邮记·正名》:“逶迤周道费驱驰,白石清泉付与谁?”②传说中的神仙的粮食。刘向《列仙传·白石生》:“白石生,中黄丈人弟子,彭祖时已二千餘岁……尝煮白石为粮。”唐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宋 苏轼《独酌试药玉滑盏有怀诸君子诗》:“鎔鈆煮白石,作玉真自欺。”清 恽敬《说仙三》:“白石之説累变而益陋,黄庭之説屡迁而益诬。”③枳椇子的别名。唐 苏鹗《苏氏演义卷下》:“枳椇子,一名木餳,实形拳曲,花在实外,味甘如餳蜜也,一名树蜜,一名木实,一名白石。” |
白事 | báishì | ①禀告公务;陈说事情。《后汉书 袁绍传》绍以(耿)包白事示军府僚属,议者以包妖妄宜诛。《三国志·魏志·董卓传》“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 裴松之注引王粲英雄记:“卓欲震威,侍御史扰龙宗诣卓白事,不解剑,立挝杀之。”宋 洪迈《夷坚乙志·葛师夔》:“葛师夔为洪州武寧簿,入府白事。”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自僚属白事外,宾客殊稀。”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三章》:“即在平人,有所白事,长官踞座,立不得与,呵叱睨詰,惟其戏詈。”《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一》堪希得见,常因显白事,事决显口。②旧时文书的一种。犹报告。《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此言之诚,有如大江”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近得守将周泰、全琮等白事。”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王东亭到桓公吏,既伏阁下,桓令人窃取其白事。东亭即於阁下更作,无復向(同)一字。”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上》:“奏之为言进也,於天子曰奏,於王公曰奏书,於公府曰奏记,於郡将曰奏牋,其他为白事,平行往復通曰书。后以下,品益多矣。”③古代掌传递文书的官。《三国志·吴志·孙策传》:“诸将復连名通白事陈乞之。”裴松之注引 虞溥 江表传:“白事,官名,掌传递文书之官。”④丧事。《红楼梦 第六四回》:“我见你带的扇套,还是那年东府里 蓉大奶奶 的事情上做的;那个青东西,除族中或亲友家夏天有白事,才带的着。”《儿女英雄传 第二一回》:“他爷儿俩这几天天天进山里,帮人家办白事,明日伴宿,后日出殯。”梁斌《红旗谱二三》:“(朱老忠)等把白事办完,身上又觉得痠软起来。” |
白首 | báishǒu | ①犹白发。表示年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论》:“范雎、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説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説力少也。”晋 左思《咏史之二》:“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北齐书·废帝纪》:“颜子缩屋称贞,柳下嫗而不乱,未若此翁(许散愁)白首不娶者也。”唐 李白《赠孟浩然 诗》:“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唐 杜甫《梦李白 其二》:“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诗序》:“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唐 王维《老将行》:“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前蜀 韦庄《与东吴生相遇诗》:“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宋 岳飞《小重山 词》:“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元 钱应庚《春草碧·次韵酬复孺词》:“西园长记前游,乘兴重来看兰药。白首友於情,同忧乐。”明 冯惟敏《不伏老 第三折》:“青春易迈,白首无成。独坐无聊,老怀难遣。”清 吴敬梓《移家赋》:“羡白首之词臣,久赤墀之记注。”②谓男女相爱誓愿白头偕老。宋 陈师道《送内诗》:“三岁不可道,白首以为期。”明 何景明《送崔氏诗》:“深言匪曲衷,白首为所误。”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青蛙神》:“妾向以君儇薄,未必遂能相白首。”巴金《春天里的秋天十》:“纯洁的初恋,信托的心,白首的约,不辞的别。” |
白首北面 | báishǒuběimiàn | 北面:古以南面为尊,北面为卑,此指学生敬师之礼。谓年老犹拜师受业。隋 王通《中说 立命》:“琼曰:‘夫子十五为人师焉,陈留王孝逸,先达之傲者也,然白首北面,岂以年乎?琼闻之,德不在年,道不在位。’” |
白首空归 | báishǒukōngguī | 白了头发,空手回来。比喻年纪已老,学无成就。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献帝纪》:“营求粮资,不得专业。结童入学,白首空归。” |
白首穷经 | báishǒuqióngjīng | 白首:白头;穷经:专心钻研经书。指直到年老还在钻研经籍,形容好学不倦。宋 苏辙《范镇可侍读太一宫使告词》:“谓白首穷经之乐,尚可推以与人。”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
白首相知 | báishǒuxiāngzhī | 白首:白头发,引申为时间长。意谓老年知己。他终于找到了他的白首相知。明 孙仁儒《东郭记 顽夫廉》:“君家朋友何须道,翻腾云雨都常套,抵多少白发相知,按剑同袍。” |
白首之心 | báishǒuzhīxīn | 老年时的壮志。你不会明白他的白首之心的。唐 王勃《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白手起家 | báishǒuqǐjiā | 在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朱子语类卷一0七》:“今士大夫白屋起家,以致荣显。”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你看,他发了多少财,白手起家,靠的是谁?如今也忘了水源头了,墙上的草,两边倒着呢。 |
白水 | báishuǐ | ①《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杨伯峻注:“‘有如白水’即‘有如河 ’,意谓河神鉴之,晋世家译作‘河伯视之’是也。”后遂用作誓词,表示信守不移。南朝梁 刘孝标《广绝交论》:“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元 王恽《玉堂嘉话 卷四》:“谓予不信,鉴时人皦日之辞;弗与同心,如文公(晋文公)白水之誓。”太平天囯 杨秀清《果然忠心诗之三》:“个个披肝盟白水,人人沥胆矢丹心。” 刘师培文说:“以‘青云’为得志,以‘白水’为誓词。”②泛指清水。晋 潘岳《在怀县作诗之二》:“白水过庭激,緑槐夹门植。”唐 李白《送友人 诗》:“青山横北郭,白水遶东城。”唐 杜甫《寄常徵君诗》:“白水青山空復春,徵君晚节傍风尘。”清 黄景仁《舟中咏怀》:“白水寒较明,昏雾薄将凝。”华山《阵地春节散记》:“去年这时候才乐呢:白水燉猪肉,还没开锅就要出发。”③白开水的简称。曹禺《雷雨第三幕》:“鲁贵:(端起杯子,对四凤)这是白水,小姐!(泼在地上) 鲁四凤:(冷冷地)本来是白水,没有茶。”④水名。源出湖北省枣阳市东大阜山,相传光武帝旧宅在此。文选·张衡《东京赋》:“乃龙飞白水,凤翔参墟。”薛综注:“白水,谓南阳白水县也,世祖所起之处也。”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孟阳七哀云:‘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此正对之类也。”唐 李白《上云乐诗》:“赤眉立盆子,白水兴汉光。” 王琦注引后汉书:“光武旧宅在今随州枣阳东南,宅旁二里有白水焉,即张衡所谓‘龙飞白水’也。”⑤水名。神话传说中源出昆仑山的一种河流。相传饮之可以不死。《楚辞·离骚》:“朝吾将济於白水兮,登閬风而緤马。”王逸注引淮南子:“白水,出崑崙之山,饮之不死。”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越铎 出世辞》:“唯专制永长,昭苏非易,况復神驰白水,孰眷旧乡,返顾高丘,正哀无女。” |
白水鉴心 | báishuǐjiànxīn | 白水:清水;鉴:照。清澈的水能照见人的心。形容人心像明净的水一样纯洁。这孩子朴实勤奋,白水鉴心,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
白首同心 | báishǒutóngxīn | 两个人头发都白了,仍然同心同德,不离不弃。白头偕老,永结同心。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誓愿。西汉·卓文君《白头吟》为最终出处,《白头吟》中有诗句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其义与白首同心大致相等,“白首同心”可看作其句的化用。 |
白帖 | báitiě | 一般把对外发表死者的丧讯,叫做"发丧"。近亲、宗族、好友都要分送"讣报"。有名望的家族,还要印刷很讲究的讣闻,上面遍列遗族姓名,派遣专人通知亲友,这也叫做"报白"。《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四》章惇贬斥元祐旧臣,皆以白帖行遣。(郑)雍欲为自安计,私语惇曰:“用白帖有王安石故事。”惇大喜,取其案牍,怀之以白帝(宋哲宗),惇得遂其奸。 |
白梃 | báitǐng | 亦作“白挺”。①大木棍。以白梃击之。《吕氏春秋·简选》:“鉏櫌白挺,可以胜人之长銚利兵,此不通乎兵者之论。”《汉书·诸侯王表》:“陈吴奋其白梃。” 颜师古注引应劭曰:“白梃,大杖也。”《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八》商州刺史王枢以军州空窘,减折钱,民相帅以白梃殴之,又殴杀官吏二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于是受诏都试郊外,两人(王继勋和马仁瑀)因欲相图,阴勒所部兵,私市白梃。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老卒笑道:‘仇怨之人,何拜謁之有!众百姓持白梃,候他到时,打杀了他,分而啖之耳。’” 清 赵翼阅邸抄诗:“白梃不须矛戟鋭,丹枫都变帜旗新。” 章炳麟訄书·儒兵:“夫治兵之道,莫径治气,以白梃遇刃,十不当二。”②用白梃作盗。《聊斋志异 申氏》年余,浮言稍息,始取妻同居,不业白梃矣。 |
白头 | báitóu | ①白头发,多指年老。少白头。白头到老。老年。《汉乐府 民歌 古歌》:“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唐 骆宾王《在狱咏蝉诗》:“那堪玄鬢影,来对白头吟。”唐 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②不署名的。白头帖子(不署名的字帖儿)。白头材料。 |
白头如新 | báitóurúxīn | 白头:白发,指年老,这里形容时间长。虽是旧交而互不了解,如同新结识的一样。西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倾盖如故。’言以身托人,必择所安。孟德视仆,岂惜此尺寸之士哉,特以公非所托故也。” |
白头偕老 白头到老 白首偕老 | báitóuxiélǎo báitóudàolǎo báishóuxiélǎo | 指夫妻感情和谐,共同生活直到老年。《诗经·卫风·氓》:“及尔偕老。”明·陆采《怀香记·奉诏班师》:“孩儿,我与你母亲白头偕老,富贵双全。”巴金《寒夜》我原说过,她不会跟你白头到老的。 |
白头相守 | báitóuxiāngshǒu | 指夫妻恩爱相守到老。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我的哥哥,奴承望和你白头相守,谁知奴今日死去也。”明 无名氏《闹铜台》第一折:我与李固白头相守,便是我平生愿足。 |
白头之叹 | báitóuzhītàn | 妇女被遗弃而作晚景凄凉之叹。妾蒙陛下宠眷,六宫无比,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头之叹。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参见“白华之怨”。 |
白徒 | báitú | ①未经训练的兵卒;临时征集的壮丁。《管子·七法》:“以教卒练士击敺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三》时沿边疮痍之卒不满万,计料乡民为兵,皆白徒,未尝习战,故辽师所至长驱,其势益振。《金史·古里甲石伦传》:“但敌势颇重,而往者皆新集白徒,絶无精鋭,恐不能胜。”②佛教对俗人的称呼。僧衣黑色,故称俗人为“白徒”。③指不出家的徒弟。《南史·循吏传·郭祖深》:“僧尼十餘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④指不学无术之徒。章炳麟 《程师》:“学之成验,定於校试,校试固不能无偏重轻,藉令试之殿廷,然诸校録者復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则目録之士耳!” |
白兔赤乌 | báitùchìwū | 月亮和太阳的代称。多借指时间。唐 白居易《劝酒》诗:“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乌相趁走。” |
白往黑来 | báiwǎnghēilái | 比喻变化极大。《列子·说符》:“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
白望 | báiwàng | ①虚名。晋书·陈頵传:“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以取才失所,先白望而后实事。”《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元年》:“选官用人,不料实德,惟在白望。”②唐代宫市宦者派在市场的采办人员。因他们于市中左右望,白取民物,故人称“白望”。唐 韩愈顺宗实录二:“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并要闹坊,閲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歛手付与。”《新唐书·张建封传》:“是时,宦者主宫市,置数十百人閲物廛左,谓之‘白望’。” 宋 梅尧臣《朝天行》:“大夫言斡天关迴,黄门白望颜色死。” 清 赵翼风气诗:“白望兴无赖,朱提妬有餘。” |
白屋 | báiwū | 茅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也指平民(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汉书·王莽传上》开门延士,下及白屋。颜师古注:“白屋,谓庶人以白茅覆屋者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八》苟民不安于白屋,必求禄仕,士不安于卑位,必求尊荣,四方万里,辐辏并进,各怀无厌无耻之心,在上之人,可不为寒心哉? |
白屋寒门 | báiwūhánmén | 白屋:用白茅草盖的屋;寒门:清贫人家。泛指贫士的住屋。形容出身贫寒。元 高文秀《琗范叔》第三折:“未亨通,遭穷困,身居在白屋寒门。” |
白皙 | báixī | 亦作“白晳”。亦作“白晰”。谓肤色白净。《汉书 霍光传》光为人沉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唐 李白 《越女词》之二:“吴儿多白皙,好为荡舟剧。”宋 曾慥《高斋漫录》:“司马温公与苏子瞻论茶墨俱香……譬如贤人君子,黔晳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 |
白相 | báixiàng | ①游玩;玩耍。我们白相了多年。②嫖妓;玩弄女人。③禀白丞相。唐 韩愈《送杨少尹序》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相去,归其乡。 |
白雪 | báixuě | ①洁白的雪。孟子·告子上:“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战国楚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错误!未指定文件名。错误!未指定文件名。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唐 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红楼梦 第四九回回目》:“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陈毅《延安宝塔歌》:“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 ②比喻白色物,洁白的花。唐 张鷟《游仙窟》:“黑云裁两鬢,白雪分双齿。” 宋 王禹偁《村行诗》:“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宋 苏舜钦《次韵和师黯》:“青云失路初心远,白雪盈簪壮志闲。”元 卢挚《沉醉东风·春情曲》:“白雪柳絮飞,红雨桃花坠。” ③古琴曲名。传为春秋晋师旷所作。战国楚宋玉讽赋:“中有鸣琴焉,臣援而鼓之,为幽兰、白雪之曲。”《淮南子·览冥训》:“昔者师旷奏白雪之音,而神物为之下降。”三国魏 嵇康《琴赋》:“扬白雪,发清角,理正声,奏妙曲。”唐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诗》:“白雪乱纤手,緑水清虚心。”清 曹寅《冬兰诗》:“此即希声曲,应和白雪弹。” ④喻指高雅的诗词。唐 罗隐《秋日有酬诗》:“腰间印佩黄金重,卷里诗裁白雪高。” 前蜀 韦庄《对酒诗》:“白雪篇篇丽,清酤盏盏深。”宋 王禹偁《次韵和仲咸送池秀才西游》:“青霄路在何难到,白雪才高岂易酬。”清 陈维崧《沁园春·同远公和友人赠答之作词》:“况白雪连箱,读之气尽;红牙一曲,闻者心灰。” ⑤词调名。宋 杨无咎创作。双调九十五字。词谱卷二四:“白雪,调见逃禪集,杨无咎自製曲题,本赋雪,故即以‘白雪’名调。” ⑥道教语。指水银。一说指唾液。唐 吕岩《敲爻歌》:“拔取天根并地髓,白雪黄芽自长成。”宋 苏轼《辨道歌》:“离南为室坎为家,先凝白雪生黄芽。”《西游记第十七回》:“原来是三个妖魔,席地而坐……都在那里高谈阔论。讲的是立鼎安炉,摶砂炼汞,白雪黄芽,傍门外道。” |
白雪皑皑 | báixuěáiái | 皑皑:洁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冰心《再寄小读者》:“白雪皑皑,山顶上悬着一钩淡黄色的新月。”秦牧《鲜荔枝和干荔枝》白雪皑皑的山峰,当阳光照耀的时候……大概总以为是灿烂得很,大可观赏的吧。 |
白雪雪 | báixuěxuě | 形容颜色雪白。元 睢景臣《高祖还乡》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萧甘牛《长发妹》:“长发妹的头发由青黝黝变成白雪雪的了。” |
白雪阳春 | báixuěyángchūn | 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两支高雅歌曲。比喻高雅的诗歌和其他的文学艺术。亦“阳春白雪”。宋 王禹偁《为宰相谢赐御制歌诗表》:“《白雪》《阳春》之句,空炫清新。”崔时佩《西厢记·琴心写恨》高山流水千年调,白雪阳春万古情。 |
白眼看人 | báiyánkànrén | 眼珠向上翻出或向旁边转出眼白部分,表示看不起人或不满意。宋 林逋《湖山小隐》诗之二:“黑头为相虽无为,白眼看人亦未妨。” |
白眼相看 | báiyǎnxiāngkàn | 看别人时眼睛朝上或旁边,现出白眼珠,表示轻蔑,不屑一顾,对人不礼貌。宋·杨万里《诚斋集·都下和同舍李元老承信赠诗之韵》第四卷:“尽今俗客不妨来,白眼相看勿分剖。” |
白衣 | báiyī | ①白色衣服,新娘身穿白衣。②古时作平民,未曾获得功名的人,亦指平民衣。《资治通鉴 汉纪六十》吕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宋 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聊斋志异 苗生》折简邀尤(生),与共登临,自乃着白衣而往,尤亦不解其意。③古代官府中的小吏。④佛教徒着缁衣,因称俗家为“白衣”。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一披法服,已堕僧数,岁中所计,斋讲诵持.比诸白衣,犹不啻山海也。 |
白衣公卿 | báiyīgōngqīng | 古时指进士。唐代人极看重进士,宰相多由进士出身,故推重进士为白衣卿相,是说虽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资望。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卷一 散序进士》:“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
白衣领职 | báiyīlǐngzhī | “白衣”是相对官员所着的“冠服”而言,南北朝时期,“白衣者,庶人之服也。仕族子弟未受官者皆衣白。”所以白衣就是对平民的特指;“白衣领职”,指的是受到免官等处分的官员,以“白衣”这种身份,但是仍然担任原来职务、履行原来的工作职责的一种处罚。《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免(贾)雍官,以白衣领护军,遣使修和,示之信义。 |
白衣卿相 | báiyīqīngxiàng | 指尚未发迹的读书人。宋 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
白衣送酒 | báiyīsòngjiǔ | 晋人陶渊明好酒而不能常得。某年九月九日,于宅边东篱下的菊丛中摘菊赏花,恰巧江州刺史王弘命白衣人送酒来,便一起饮酒,酒醉才归。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指官府给役小吏)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后指内心渴望的东西,朋友即时送到,雪中得炭,遂心所愿。或借以咏菊花、饮酒等。 |
白衣秀士 | báiyīxiùshì | 指未曾获得功名的读书人。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至如吕岩,当初是个白衣秀士、未遇书生,上朝求官。”熊召政《张居正第三卷第十六回》:“咱这老哥子,至今还是个白衣秀士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龙王依奏,遂弃宝剑,也不兴云雨,出岸上,摇身一变,变作一个白衣秀士。 |
白鶂/白鹢 | báiyì | 一种形如鱼鹰﹑毛白色﹑能高飞的水鸟。《庄子·天运》:“夫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巢高树之上。”鹢,白鶂也。鹭,白鹭也。鷿音步历反。音梯。李贤注引扬雄《方言》:“野鳧也。甚小,好没水中。膏可以莹刀劒。” |
白鱼入舟 | báiyúrùzhōu | 指白鲦跳入船内,本义指殷亡周兴之兆,比喻用兵必胜的征兆,也形容好兆头开始。语出《汉书·终军传》。《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五》金主(完颜)亮至庐州城北之五里,筑土城居之,道获白兔,语李通曰:“武王白鱼之兆也。” |
白雨 | báiyǔ | ①暴雨。宋 苏轼《望湖楼醉书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舩。”②雹的别名。 |
白羽 | báiyǔ | ①白色羽毛。《孟子·告子上》:“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南朝宋 谢惠连《雪赋》:“白羽虽白,质以轻兮;白玉虽白,空守贞兮。”②借指白色的鸟。宋 沉遘《次韵和鞠颜叔游山》:“紫鳞惊跃起,白羽倦飞还。”③古代军中主帅所执的指挥旗。又称白旄。亦泛指军旗。《吕氏春秋·不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鉞,勉而自为係。”《尚书·牧誓》作“白旄”。《孔子家语·致思》:“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於天,旍旗繽纷下蟠於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唐 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诗》:“今兹讨鲸鯢,旌斾何繽纷。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军。”④指羽箭。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弯蕃弱,满白羽,射游梟,櫟蜚遽。”郭璞注:“以白羽为箭,故言白羽也。”南朝宋 鲍照《拟古诗之三》:“留我一白羽,将以分符竹。”唐 卢纶《塞下曲 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宋 王安石《阴山画虎图诗》:“逶迤一虎出马前,白羽横穿更人立。”宋 贺铸《六州歌头 少年侠气》:“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⑤借指士兵。唐 卢纶《冬日登城楼有怀因赠程腾诗》:“君不见,家边将在边庭,白羽三千出井陘 。”唐 法振《河源破贼后赠袁将军诗》:“白羽三千驻,萧萧万里行。”⑥指羽扇。唐 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诗》:“白羽摇如月,青山断若云。”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上》:“史君开府未浹旬,欲戴纶巾挥白羽。”明 沉采《千金记·游说》:“鼓旗扬,白羽一挥同发矢,黄龙三转倒拖鎗,倒拖鎗。”清 曹寅《途次示侄骥诗之三》:“可堪挥白羽,安事践青蒲。”⑦指羽书。又名羽檄。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插鸟羽示紧急,故名。明 李攀龙《塞上曲送元美》:“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清 洪昇《长生殿·侦报》:“爷爷呵,莫待传白羽始安排!”徐朔方校注:“白羽,羽檄,古代徵调军队的文书。”⑧古邑名。在今河南省西峡县。《春秋·昭公十八年》:“冬,许迁于白羽。”杨伯峻注:“白羽在今河南西峡县西关外。” |
白玉 | báiyù | ①白色的玉。亦指白璧。《礼记·月令》:“(孟秋之月)衣白衣,服白玉。”《楚辞·九歌·湘夫人》:“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晋书·慕容德载记》:“障水得白玉,状若璽。”宋 陆游《金错刀行》:“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红楼梦 第四回》:“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王闿运《采芬女子墓志铭》:“至于青瑶窗里,明月初回;白玉房前,垂杨自见。”②喻指豆腐。明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豆腐诗》:“霍霍磨昆吾,白玉大片裁。烹煎适吾口,不畏老齿摧。” |
白玉盘 | báiyùpán | ①白瓷盆的美称。唐 李白《白胡桃诗》:“红罗袖里分明见,白玉盘中看却无。”唐 杜甫《种莴苣诗》:“登於白玉盘,藉以如霞綺。”②喻指圆月。唐 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清 吴伟业《中秋看月有感诗》:“晚悟盈亏理,愁君白玉盘。” |
白玉微瑕 | báiyùwēixiá | 白玉上的小斑点。比喻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唐 吴兢《贞观政要 公平》:“君子小过,盖白玉之微瑕;小人小善,乃铅刀之一割。” |
白玉无瑕 | báiyùwúxiá | 瑕:玉上的赤色斑点。洁白的美玉上没有一点疵斑。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吉州福寿和尚》:“问:‘不曾博览空王教略,借玄机试道看。’师曰:‘白玉无瑕,卞和刖足。’”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但是我这做女孩儿的一条身子,便是黄金无价,一点心便是白玉无瑕。” |
白云 | báiyún | ①白色的云。唐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宋 黄庭坚《水调歌头 游览》:“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明 高攀龙《枕石》:“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寂寂深山暮,微闻钟磬声。”②黄帝时掌刑狱之官。后用作刑官的别称。③指白云谣。④喻思亲。⑤喻归隐。⑥特指陈抟。⑦指白云亭。 |
白云苍狗 白衣苍狗 | báiyúncānggǒu báiyīcānggǒu | 比喻变化快,世事变幻无常。典出杜甫《可叹 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也作“白衣苍狗”。苍:灰色。清.姚鼐《慧居寺诗》白云苍狗尘寰感,也到空林释子家。 |
白云孤飞 | báiyúngūfēi | 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旧唐书 狄仁杰传》:“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宋 胡继宗《书言故事 天文类》客中思亲云白云孤飞。 |
白云亲舍 | báiyúnqīnshè | 亲: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话。明 金銮《醉太平 送叶泮西内台》套曲:“青灯旅馆添归梦,白云亲舍觅征鸿。”清·孔尚任《桃花扇·赚将》:“水驿山城烟霭,花村酒肆尘埋。百里白云亲舍近,不得斑衣效老莱,从军心事乖。” |
白札子 | báizházǐ | 指已拟定而未用玺的诏令。宋 洪迈《容斋五笔·宗室覃恩免解》迈以待制侍讲内宿,适蒙宣引……时所携只是白札子,蒙径付出施行。遂一例免举。《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自军兴以来,机速事皆以白札子径下,有司既报行,然后赴给、舍书押降敕。《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陈)俊卿之在建康也,御前多行白札子,率用左右私人赍送。《明史·刘体乾传》逾年诏趣进金花银,且购猫睛、祖母绿诸异宝。已上书力谏,体乾请从已言,不纳。内承运库以白札索部帑十万。 |
白直 | báizhí | ①两晋南北朝时在官当值无月薪的小吏。后泛指官府额外吏役。《宋书·礼志五》:“诸镇常行,车前后不得过六队,白直、夹轂,不在其限。”《魏书·广阳王渊传》:“自非得罪当世,莫肯与之为伍。征镇驱使,但为虞侯、白直、一生推迁,不过军主。”《隋书·百官志中》:“自州、郡、县,各因其大小置白直,以供其役。”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今世在官当直人谓之‘白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九》甚至有差借白直,为厮隶之贱,供土木之工。②干脆;爽直。宋 朱熹《答吕子约书》:“不若放下,只白直看子思説底。”《朱子语类》卷二二:“良善之人,自然易直而无险诈,犹俗言白直也。” |
白纸黑字 | báizhǐhēizì | 指白纸上写的黑字,指有确凿的文字证据,不容抵赖否认。元·无名氏《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二折》:“不要闲说,白纸上写着黑字哩。若有反悔之人,罚宝钞一千贯与不反悔之人使用。” |
白雉 | báizhì | ①白色羽毛的野鸡。古时以为瑞鸟。《尚书大传 卷四》:“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楚辞·天问》:“厥利维何,逢彼白雉。”《史记·封禅书》:“纵远方奇兽蜚禽及白雉诸物,颇以加礼。”班固《白虎通·封禅》:“白雉降,白鹿见,白乌下。”《汉书 王莽传》始,风益州令塞外蛮夷献白雉。晋 左思《蜀都赋》:“白雉朝雊,猩猩夜啼。”唐 李白《行路难诗之二》:“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明 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越裳操止三句,不言白雉而意自见,所谓大乐必易是也。”②白鹇的别名。参见“鹇xián” |
白昼 | báizhòu | 同义词:白天,白日,日间;反义词:黑夜,星夜,夜晚。《西游记第五十二回》你怎么白昼劫吾物件? |
白纻 | báizhù | 一种质地细密的白夏布,借指士子取得科举功名前所着的白衣。取得科举功名后,就脱去白衣,改穿襴衫(官服)了。《聊斋志异 叶生》且士得一人知己,可无憾,何必抛却白纻,乃谓之利市哉。《聊斋志异 僧术》见黄,叹曰:“谓君腾达已久, 今尚白纻耶?” |
白字连篇 | báizìliánpiān | 白字连篇的意思就是错别字太多了,都连篇了,在文章中到处都是。形容整篇文章都是错别字,形容人水平不高,读书没有读好。其中的白字就是错别字,连篇就是非常多的。其实现在的网络上大量的文章,也都有此类表现,经常出现白字,当然还没有到连篇的程度。 |
白足 | báizú | ①赤足;光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尸变》:“乃从被底渐渐出手得袴,遽就著之,白足奔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莱阳生)因过叩朱氏之门,朱白足出逆。”②指白足和尚。指后秦鸠摩罗什弟子昙始。昙始于晋孝武帝太元年间赴辽东高句丽弘扬佛法,促使北魏皇帝拓跋焘恢复佛教,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