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慶 | qìng I. | ①祝贺:庆贺。庆祝。庆幸。庆典。庆功。②可祝贺的事:国庆。大庆。③文言:善、善事。《诗经·大雅·皇矣》:则友其兄,则笃其庆。毛传:“庆,善。” 《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④ 文言:福,福泽。《国语·周语》:有庆未尝不怡。注:“福也。” ⑤(文言)赏赐。庆赏。《诗经·小雅·裳裳者华》: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孟子·告子下》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⑥姓。 |
庆吊 | qìngdiào | 庆贺与吊慰。亦指喜事与丧事。《史记·苏秦列传》:“苏秦见齐王,俯而庆,仰而弔,齐王曰:‘是何庆弔相随之速也?’”《后汉书·王充传》:“﹝王充﹞乃闭门潜思,絶庆弔之礼,户牗墙壁各置刀笔。”《资治通鉴 齐纪九》帝(南齐东昏侯)数往诸刀敕家游宴,有吉凶辄往庆吊。唐 陆龟蒙《甫里先生传》:“不置车马,不务庆吊。”清 昭槤《啸亭杂录·王府属下》:“然犹许岁时庆弔,趋謁如制。”老舍《四世同堂 一》:“长孙终日在外教书,晚上还要预备功课与改卷子,那么一家十口的衣食茶水,与亲友邻居的庆吊交际,便差不多都由长孙媳妇一手操持了。 |
庆吊不行 | qìngdiàobùxíng | 庆:贺喜;吊:吊唁。不予贺喜、吊唁。原指不与人来往。后形容关系疏远。《后汉书·荀爽传》:“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 |
庆忌 | qìngjì | 神话中水怪名。《管子·水地》:“庆忌者,其状若人,其长四寸,衣黄衣,冠黄冠,戴黄盖,乘小马,好疾驰。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日反报。此涸泽之精也。”司马相如《谏猎书》:“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賁育。” |
庆赉 | qìnglài | ①对赏赐的敬称。《宋史·乐志十五》纯禧沾品汇,庆赉浃穷荒。②指赏之以福禄。《宋史·礼志三》况祖宗以恩霈四方,庆赉将士,非三岁一行,则国力有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提点坑冶王楫,乞进宽乘钱以裨庆赉,帝曰:“此不可受,令就本处桩管,制造军器。” |
庆赖 | qìnglài | 语本《尚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后以“庆赖”谓庆幸得到依靠。《晋书景帝纪》援立朕躬,宗庙获安,亿兆庆赖。唐 令狐楚《代郑尚书贺册太后礼毕赦表》:“臣闻天子以德教而兆人庆赖,明王以孝理而百姓和平。”宋 王禹偁《贺御楼肆赦表》:“謫见上玄,乃降责躬之詔;泽流率土,仍推作解之恩。凡在照临,同深庆赖。” |
庆流子孙 | qìngliúzǐsūn | 福泽祐及后代子孙。《后汉书.卷十.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纪》:虽大位不究,而积德必报。若庆流子孙者,傥兴此女乎。《晋书 宣帝纪》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
庆隆 | qìnglóng | 谓福运昌隆。《晋书·苻坚载记上》:“周卑宫室,故致和平,庆隆八百。” |
庆觞 | qìngshāng | 谓奉觞庆贺。北魏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苻坚》:“受爵明君之朝,庆觴父母之室,不亦美乎!” |
庆赏 | qìngshǎng | ①赏赐。《周礼·地官·族师》:“刑罚庆赏,相及相共。”《韩非子·难势》:“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户説而人辩之,不能治三家。”《淮南子·时则训》:“布德施惠,行庆赏,省徭役。”《庄子·达生》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西汉·贾谊《治安策》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夫庆赏之行,所以褒崇勋旧, 旌显贤能,以永无疆之休。《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帝方自揽威权,而质以少主遇之,政刑庆赏,一不咨稟。”②指节日的欢庆玩赏。《水浒传第三三回》:“且説这清风寨镇上居民,商量放灯一事,準备庆赏元宵。”《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官家庆赏元宵,我们左右内外,共有二十班。”《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中秋节近,接着忙了几天节事。到了十五晚上,老夫妻正喜多了两个媳妇庆赏团圆,偏儿子又不在膝下。” |
庆生 | qìngshēng | 庆祝生日。庆生酒。《笑林广记 祝寿》猫与耗鼠庆生,安坐洞口,鼠不敢出。忽在内打一喷嚏,猫祝曰:“寿年千岁!”群鼠曰:“他如此恭敬,何妨一见?”鼠曰:“他何尝真心来祝寿,骗我出去,正要狠嚼我哩。” |
庆云 | qìngyún | ①五色云。古人以为喜庆、吉祥之气。《封神演义 第九十八回》其日天朗气清,惠风庆云,真是昌期应运,太平景象,自然迥别。②喻显位。③喻君上或长辈。 |
磬 | qìng | ①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续资治通鉴 元纪七》取石泗滨为磬,以补宫县之乐。《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八》吴王(朱元璋)命于泗州灵壁取石制磬,湖州采桐梓制琴瑟。②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唐 李商隐《北青萝》“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清 厉鹗《灵隐寺月夜》:“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③缢杀:“公族其有死罪,则磬于甸人”。④ 古同“罄”,空,尽。 汉 扬雄《逐贫赋》言辞既磬,色厉目张,摄齐而兴,降阶下堂。《资治通鉴 宋纪七》今军食虽寡,朝夕犹未窘磬; |
磬笔难书 | qìngbǐnánshū | 极言事实多,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磬,通“罄”。《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
磬折 | qìngshé | ①弯腰。表示谦恭。《礼记·曲礼下》:“立则磬折垂佩。”《庄子·渔父》今渔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后汉书·马援传》:“述鸞旗旄骑,警蹕就车,磬折而入。”李贤注:“磬折者,屈身如磬之曲折,敬也。”《资治通鉴 梁纪十一》(斛斯)椿入帐门,磬折延首而不敢前,(元)修令思政取表视之,曰:“便不得不称朕矣。”乃为安定王(元朗)作诏策而禅位焉。②犹言卑躬屈膝;受屈辱。清 周亮工《庚子重九前四日板屋欲雨诗之十三》:“展转逢彼怒,磬折自心酸。” |
磬石之固 | qìngshízhīgù | 比喻不可动摇。我们两国的友谊犹如磬石之固,任何外来力量也动摇不了。 |
磬襄 | qìngxiāng | 古人名。掌教击磬钟等乐器,相传名襄,故称。因避世出居海边。事见《论语·微子》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马融《长笛赋》:“瓠巴聑柱, 磬襄弛悬。” 宋 苏轼《东阳水乐亭 诗》:“闻道磬襄东入海,遗声恐在海山间。” |
罄 | qìng | ①铜制圆形的磬,下面不是石字而是缶fǒu字。本义为器中空,引申为尽,用尽罄其所有。罄竹难书。《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歼厥凶徒,罄无遗种。《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介士武夫,饥寒力役,筋髓罄于土木,性命俟于沟渠。《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内而卿士、师尹,外而牧、监、伍、参,其各罄忠嘉,无有所隐,辅朕(宋理宗)不逮。明 张岱《陶庵梦忆序》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清 方苞《狱中杂记》用此,富者赂数十百金,贫亦罄衣装。②显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宋书 本纪武帝上》庶上凭祖宗之灵,下罄义夫之力,翦馘逋逆,荡清京辇。③严整的样子:“师旷罄然”。 |
罄乏 | qìngfá | 犹匮乏。《晋书·周馥传》:“方今王都罄乏,不可久居。”《资治通鉴 梁纪六》(豫章王萧综)轻财好士,唯留附身故衣,余皆分施,恒致罄乏。 |
罄竭 | qìngjié | ①空竭;匮乏。多指财物。唐·赵元一《奉天录》卷二:“城中虽有云梯之捷,素无藁草,粮储罄竭,贼围益急。”《水浒传第八十二回》小可愚意,金欲罄竭资财,买市十日,收拾已了,便当尽数朝京,安敢迟滞。②竭尽;用尽。罄竭无隐。《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王公卿士,每日阙庭,刺史以下,三时朝集,何尝不罄竭心府,诫敕殷勤。唐 无名氏《迷楼记》:“帝日夕沉荒於迷楼,罄竭其力,亦多倦怠。”《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九》郑畋以为:“自王仙芝扰,崔安潜首请会兵讨之,继发士卒,罄竭资粮;贼往来千里,涂炭诸州,独不敢犯其境。”③尽心竭力。房玄龄“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
罄尽 | qìngjìn | 全尽无馀,竭尽,没有剩余。《晋书·王衍传》:“数年之内,家资罄尽,出就洛城西田园而居焉。”《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奔到府中看时,已搬挈得罄尽,静悄悄地无一个人。”《说岳全传 第二十四回》哄的一声,走个罄尽。刘豫目瞪口呆,看看只剩得几名亲随家将,只得和铜先文郎带领了这几人上马。明·施耐庵《水浒传》一百四回:王庆掷了九点,那汉偏调出倒八来;无一个时辰,把五贯钱输个罄尽。 |
罄穷 | qìngqióng | 精光,荡然无存。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今雖混一,家道罄窮,何由辦此奉營資費?” |
罄橐 | qìngtuó | 竭尽囊中所有。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妖术》:“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公不听。” |
罄悬 | qìngxuán | 形容一无所有。唐 司空图《蒲帅燕国太夫人石氏墓志》:“及哀当昼哭,室乃罄悬,万里爰归,诸孤未立。”唐 范摅《云溪友议 卷一》:“又有崔郊秀才者,寓居於汉上,蕴积文艺,而物产罄悬。”《续资治通鉴 卷第宋纪十三》倘陛下(赵光义)深念比屋之罄悬,稍减千金之日费,密谕边将,微露事机,彼亦素蓄此心,固乃乐闻其事,不烦兵力,可弭边尘也。明 陈汝元 《金莲记·惊讹》:“公婆年迈,慈母身孤,兼之室似罄悬,谁办桂薪玉粒?” |
罄竹难书 | qìngzhúnánshū | 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古人写字用竹简,竹子是制竹简的材料),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出自《吕氏春秋》:乱国所生之物,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也。《汉书·公孙贺传》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本意都是“事端繁多,书不胜书"。《旧唐书·李密传》记载李密数说隋炀帝的十大罪状,其中有"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 |
綮 | qìng I. | ①肯綮:见“肯綮”和“切中肯綮”。②筋骨结合处;比喻事物的关键。II.qǐ同“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