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ín

①做事尽力,不偷懒:勤劳。勤快。勤奋。勤政(勤奋于政事)。勤谨。勤勉。勤恳。克勤克俭。②经常:勤密(频繁)。来往很勤。清 秋瑾《对酒诗》:“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③上班,事务:勤务。勤杂。出勤。后勤。④担心,忧虑:勤恤(忧虑怜惜)。⑤帮助:勤王。⑥麻烦。《国语·周语中》:“今天降祸灾於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⑦姓。

勤兵黩武

qínbīngdúwǔ

黩:轻率。滥用武力,肆意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凌力《少年天子》第一章:“他终于采纳范文程和汤若望的政见,放弃了徒恃军威的‘勤兵黩武’,采取了招降弭乱的‘文德绥怀’。”

勤瘁

qíncuì

辛苦劳累。三国魏 锺会《檄蜀文》:“比年已来,曾无寧岁。征夫勤瘁,难以当子来之民,此皆诸贤所共亲见。”宋 苏舜钦《杜公让官表》:“虽极勤瘁,无补涓毫。”宋 曾巩《福州谢到任表》:“敢不誓殫勤瘁,匪懈夙宵。”《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八》(刘)备因激怒其众曰:“吾为益州征强敌,师徒勤瘁,而积财吝赏,何以使士大夫死战乎!”《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孟高扶侍,经护二王,极其勤瘁,又所在遇盗,转斗而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二》帝(宋真宗赵恒)以(林)特久任三司,高年勤瘁,特置此职,班在翰林学士之上,优其月给以宠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九》伏望察其勤瘁,优加酬奖,并其馀均税官吏,随其功过,量行惩劝,则后来无不尽力矣。

勤动

qíndòng

辛勤劳动。《孟子·滕文公上》:“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明史 卷九 宣宗》(宣宗朱瞻基)道见耕者,下马问农事,取耒三推,顾侍臣曰:“朕三推巳不胜劳,况吾民终岁勤动乎。”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 卷十》贫窭者勤动终岁,而俯仰无赀。

勤笃

qíndǔ

勤奋专一。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篤。”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王肃、葛洪、陶侃之徒,不许目观手执,此竝勤篤之志也。”《资治通鉴 晋纪四十》(司马)楚之果自赍汤药往视疾,情意勤笃,(沐)谦不忍发,乃出匕首于席下,以状告之曰:“将军深为刘裕所忌,愿勿轻率以自保全。”

勤工俭学

qíngōngjiǎnxué

利用学习以外的时间参加劳动,而以劳动所得维持生活。泛指在学习期间参加劳动。吴玉章《回忆“五四”前后我的思想转变》:“我这时一面在交涉条约的事情,一面又进行第二个任务,就是办留法勤工俭学。”孙犁《保定旧事》:“它也是那些从它这里培养,去法国勤工俭学,归来后成为一代著名人物的人们的母校。”

勤俭节约

qínjiǎnjiéyuē

指人勤于劳作而生活简单俭朴。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俭节约的双重生活方式。”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正在有情无思间》:“那年月提倡的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勤谨qínjǐn

反义词:疏懒。勤劳,勤快。勤劳谨慎。《水浒传第十回》因见小人勤谨,安排的好菜蔬,调和的好汁水,来吃的人都喝采,以此买卖顺当。

勤恪

qínkè

勤勉恭谨。《后汉书·袁绍传》:“勤恪之功,不见书列,而州郡牧守,竞盗声名。”晋 干宝《晋纪总论》:“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资治通鉴 齐纪五》汝(拓跋羽)为朕(北魏孝文帝)弟,居机衡之右,无勤恪之声,有阿党之迹,今黜汝录尚书、廷尉,但为特进、太子太保。宋 曾巩《赐高丽诏》:“朕实宠加,宜有异恩,以称勤恪。”

勤劳

qínláo

①扰劳,辛劳。《隋书》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②引申为努力劳动,不怕辛苦。千万倍之勤劳。勤劳致富。清·黄宗羲《原君》人之勤劳。③疲劳。《吴子·料敌》奔走可击;勤劳可击。④功劳。多建勤劳。未有勤劳。⑤作及物动词表示为…辛劳。《汉书 霍光传》 “宣成侯光宿卫忠正,勤劳国家,善善及后世,其封光兄孙中郎将云为冠阳侯。

勤民

qínmín

①劳苦百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左传·昭公十五年》:“获城而弗取,勤民而顿兵,何以事君?”《国语·周语上》:“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於德而无勤民於远。”韦昭注:“勤,劳也。” ②尽心尽力于民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杜预注:“尽心尽力,无所爱惜为勤。”班固引:“奕世勤民,以方伯统牧。”晋 陆机《辩亡论下》:“敦率遗,勤民谨政。”清 沉初《西清笔记·纪故》:“犹以玩物为戒,特申勤民之旨,以垂训焉。”

勤能

qínnéng

勤勉而又有才能。《晋书·武帝纪》:“其条勤能有称尤异者,岁以为常。吾将议其功劳。”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额外主事甄别》:“向例额外主事三年期满甄别。其勤能者以主事选用,不及者改助教、博士等官。”

勤能补拙

qínnéngbǔzhuō

勤:勤奋;拙:愚笨。勤勉地干;就能够补偿笨拙所造成的不足。他的手脚虽然慢些,但勤能补拙,因为不停手地干,一天出的活也不少。一勤天下无难事,勤能补拙,所以只要勤勉不懈,谁都可以到达理想的彼岸。宋 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输勤。”

勤勤

qínqín

①勤苦,努力不倦。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慰诲勤勤,有踰骨肉。”《汉书·王莽传上》:“晨夜屑屑,寒暑勤勤,无时休息,孳孳不已者,凡以为天下,厚刘氏也。” 隋 王通《中说·关朗》:“然夫子今何勤勤於述也。” 梁启超《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五》:“夫孰使百物腾踊,致我终岁勤勤而不得养其父母者,政府也。”②恳切至诚。《汉书·司马迁传》:“曩者辱赐书,教以慎於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三国魏 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至公至平,谁与为邻,何必勤勤小让也!”宋 王禹偁《对雪诗》:“空作对雪吟,勤勤谢知己。”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序》:“自编辑写印以来,四五友人或假以书籍,或助为校勘,雅意勤勤,三年如一。”③次数多,不间断。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一折》:“你便勤勤的来呵,我也不赶你去也。”

勤渠

qínqú

犹殷勤。《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四年》:“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於国,则亮可以少过矣。”《三国志·蜀志·董和传》作“殷勤”。《资治通鉴 魏纪七》分遣诸王各早就国,诏策勤渠,科禁严峻,其所戒敕,无所不至。宋 陈师道《答无咎画苑》:“怜君用意常勤渠,挥毫洒墨填空虚。” 明 李贽《与曾中野书》:“乃知向之劝我者,祇为我添油炽薪耳。而公絶无一语,勤渠之意,愈觉有加,故我不觉心醉矣。”

勤劬qínqú

辛勤劳累。亦指辛苦劳累之人。《封神演义 第一百回》武王慰之曰:“朕因相父年迈,多有勤劳于王室,欲令相父之国,以享安康之福,不再劳相父在此朝夕勤劬耳。”

勤身

qínshēn

劳苦其身,谓努力于职事以致身体劳苦。《国语·晋语七》:“文子勤身以定诸侯,至於今是赖。”《汉书 王莽传》“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勤身极思,忧劳未绥。”宋 司马光《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一状》:“事无大小,关於祖宗者,未尝不勤身苦体,小心翼翼,以奉承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细柳》:“令与弟怙同师。勤身鋭虑,大异往昔,三年游泮。”

勤慎恭肃qínshèngōngsù

勤劳、谨慎、恭敬、谦虚,指做人的美德。《红楼梦第十八回》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殿,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

勤事

qínshì

尽心尽力于职事。《国语·鲁语上》:“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於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汉书·宣帝纪》:“赐天下勤事吏爵二级。” 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墨吏设誓受谴》:“相传青浦城隍神,乃筑隄御水、以死勤事之周太僕也。”

勤王

qínwáng

①谓尽力于王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於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周礼·春官·大宗伯“秋见曰覲” 郑玄注:“覲之言勤也,欲其勤王之事。”《晋书·谢安传》:“夏禹勤王,手足胼胝。”唐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指御史大夫封常清。)②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后汉书·袁绍传》:“乃下詔书於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晋书 愍帝纪》巨猾滔天,帝京危急,诸侯无释位之志,征镇阙勤王之举,故君臣窘迫,以至杀辱云。《资治通鉴 宋纪九》(刘)劭曰:“昔人所以固石头城者,俟诸侯勤王耳。我若守此,谁当见救!…”《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沈)攸之谓僚佐曰:“桂阳必声言我与之同。若不颠沛勤王,必增朝野之惑。”《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高祖陈霸先)援旗北迈,义在勤王,扫侯景于既成,拯梁室于已坠。清 孔尚任《桃花扇·哭主》:“孤臣左良玉,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了。”郭沫若《南冠草第三幕》:“他是准备勤王吗?” 

勤心

qínxīn

用心苦思,殷勤的心意。《汉武帝内传》:“此子勤心已久,而不遇良师。”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镜听》:“於是二郑感愤,勤心锐思,亦遂知名。” 宋 梅尧臣《杜挺之赠端溪园砚》诗:“强持慰勤心,归以示朋戚。”

勤恤

qínxù

亦作“勤卹”。忧悯;关怀。《周文 祭公谏征犬戎》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尚书·召诰》:“上下勤恤。”《晋书 武帝纪》二千石长吏不能勤恤人隐,而轻挟私故,兴长刑狱,又多贪浊,烦挠百姓。宋书·裴松之传》:“出为永嘉太守,勤恤百姓,吏民便之。”按,南史作“勤卹”。清 钱谦益《南京江西道监察御史陈必谦授文林郎制》:“劳勩服官,以勤恤民隐为事。” 

勤学好问

qínxuéhàowèn

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他习惯勤学好问,进步很快。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它而今是勤学好问,便谥之以文。”

勤学苦练

qínxuékǔliàn

认真学习,刻苦训练。老舍《文艺学徒》:“在他的一幅作品里,四妙咸备,样样表现着他终生勤学苦练、奋斗不懈的精神。”秦牧《秘诀》他的儿子听后,再不敢妄图侥幸走上捷径,经过真正的勤学苦练,终于也成为书法家。

勤政

qínzhèng

勤劳于政事。《晋书 孝武帝纪》群后率职,百僚勤政。晋 成公绥《贤明颂》:“王用勤政,万国以虔。”宋 王禹偁《待漏院记》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清 叶廷琯《吹录·三河县辽碑》:“是时耶律氏国势已衰,而县令犹知勤政爱民。”清 昭槤《啸亭杂录·世祖画牛》:“章皇勤政之暇,尤善绘事。”

勤志

qínzhì

一心一意为实现自己的志愿而努力。《庄子·寓言》:“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

qín I.

同“勤”。 II. jǐn同“仅jǐn”。

qín

①古代弦乐器,最初是五根弦,后加至七根弦(亦称“七弦琴”;通称“古琴”):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琴棋书画。作动词表示弹琴。《孟子·万章上》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②某些乐器的统称: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琴书(曲艺的一种)。弹琴。

琴断朱弦

qínduànzhūxián

比喻妇女死掉丈夫。清 洪昇《长生殿 幸恩》:“琴断朱弦,不幸文君早寡。”

琴歌

qín’gē

①乐府琴曲歌辞之一种。②弹琴与唱歌。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琴歌既断,酒赋无续。唐 陈子昂《夏日游晖上人房诗》:“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法苑珠林卷四九》:“昔释尊入定,琴歌震于石室。”

琴歌酒赋

qín’gējiǔfù

弹琴、唱歌、饮酒、赋诗。旧皆逸人、高士之事。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琴歌既断,酒赋无续。”宋·韩元吉《武夷精舍记》:“读书肄业,琴歌酒赋,莫不在是。”

琴剑飘零

qínjiànpiāolíng

琴是古时文人常携带的。旧指潦倒失意,流落他乡。、 钱晔《赠周歧凤》:“琴剑飘零西复东,旧游清兴几时同?”陈巢南《归家杂感》:“琴剑飘零千里别,江湖涕泪一身多。”

琴棋书画

qínqíshūhuà

弹琴、弈棋、写字、绘画。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唐高测,彭州人。聪明博识,文翰纵横。至于天文历数,琴棋书画,长笛胡琴,率梁朝朱异之流。”清·张南庄《何典》第七回:不拘描龙绣凤,件件皆精,琴棋书画,般般都会。

琴阮

qínruǎn

即阮琴。相传阮咸所制。形似月琴。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李卫公)自修琴阮,唯与中书舍人裴璟相见。"《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八》乙酉,帝(赵光义)出新制琴阮示近臣。琴七弦,今增为九,曰君、臣、文、武、礼、乐、正、民、心。阮四弦玄,今增为五,曰金、木、水、火、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一》(蒙古太宗)皇后遣人覆视之(耶律楚材),唯琴阮十馀,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十卷,乃止。

琴瑟

qínsè

①乐器,琴和瑟。明 梁辰鱼《浣纱记·见王》:“桐作琴瑟,音调和也。”《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朱熹集传:“椅、桐、梓、漆,四木皆琴瑟之材也。”《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今欲更调律吕,改张琴瑟。郭沫若《历史人物·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琴瑟的输入,大约在春秋初年。”②指琴瑟之声,古人以之为雅乐正声。荀子·非相》:“听人以言,乐於钟鼓琴瑟。”③弹奏琴瑟。诗·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后比喻夫妇间感情和谐。亦借指夫妇、匹配。宋 苏轼《答求亲启》:“许敦兄弟之好,永结琴瑟之欢。”明 王錂《春芜记·感叹》:“我年已逼桑榆,尔尚未谐琴瑟。”④比喻朋友的融洽情谊。喻夫妻。琴瑟和鸣。《聊斋志异 连琐》君如齿妾在琴瑟之数,必不听自为生活。唐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遶山川。”

琴瑟不调

qínsèbùtiáo

琴瑟:古乐器名,比喻夫妇。指琴瑟合奏时,声音没有调整得和谐。比喻夫妻不和。《汉书 礼乐志》:“辟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唐·赵璘《因话录》卷一:郭暖尝与升平公主琴瑟不调。

琴瑟和好

琴瑟和谐

qínsèhéhǎo

qínsèhéxié

比喻夫妻关系和谐。亦作“琴瑟静好”、“琴瑟之好”、“琴瑟之欢”、“琴瑟之乐”、“琴瑟和同”、“琴瑟和调”。《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明·沈受先《三元记·团圆》:“夫妻和顺从今定,这段姻缘夙世成,琴瑟和谐乐万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孙生》:“孙由是琴瑟和好。生一男一女。十余年从无角口之事。”

琴瑟调和

qínsètiáohé

比喻夫妻恩爱。《群音类选 <玉钗记 桂亭赏月>》:“琴瑟调和,百年相聚。”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52回:“若是少年夫妇,琴瑟调和,女貌郎才,如鱼得水。”

琴瑟甚笃

qínsèshèndǔ

指两人关系很好,相交甚笃,琴瑟和鸣的意思,一般指夫妻关系很好,指夫妻之间志趣相投,有如琴和瑟共同合作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比喻夫妇感情融洽谐乐。《聊斋志异 红玉》女勤俭,有顺德,琴瑟甚笃。《聊斋志异 土偶》沂水马姓者,娶妻王氏,琴瑟甚敦。

琴瑟之好

qínsèzhīhǎo

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聊斋志异 宦娘》宦娘凄然曰:“君琴瑟之好,自相知音;薄命人乌有此福。如有缘,再世可相聚耳。”

琴书

qínshū

①一种在扬琴伴奏下说唱故事的曲艺形式。柳州琴书。②作动词,弹琴读书。晋 陶潜《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琴丝

qínsī

琴弦。亦指琴声。宋 杨亿《初秋属疾诗》:“密雪才高閒赋笔,流波意远托琴丝。”宋 姜夔《齐天乐 蟋蟀》:“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元 倪瓒《己酉八月雨霁赋五言呈德常诗》:“积雨琴丝缓,沿阶蘚碧滋。”

琴台

qíntái

①作为弹琴场所的一种高而平的建筑物。南朝齐 谢朓《奉和随王殿下》:“宴私移烛饮,游赏藉琴臺。②安放琴的座垫。③台名。在四川成都浣花溪 畔,相传为司马相如弹琴之所。北周 庾信《为梁上黄侯世子与妇书》:“龙飞剑匣,鹤别琴臺。”倪璠注:“益州记曰:‘司马相如宅在州西笮桥北百步许。’李膺曰:‘市桥西二百里,得相如旧宅。今按梅安寺南有琴臺。’” 唐 岑参《司马相如琴台诗》:“ 相如琴臺古,人去臺亦空。”唐 杜甫《琴台诗》:“酒肆人间世,琴臺日暮云。”《二刻拍案惊奇卷九》:“从来女侠会怜才,到底姻成亦快哉;也有惊分终不偶,独含幽怨向琴臺。”④台名。相传为春秋时单父宰宓子贱弹琴之所。在山东省单县东南之旧城北。唐 岑参《梁园歌》:“单父古来称宓生,祗今为政有吾兄,輶轩若过梁园道,应傍琴臺闻政声。”清 陈维崧《金菊对芙蓉·访单县琴台词题注》:“邑为宓子贱巫马期旧治,臺有二贤祠。”⑤台名。在河南省鲁山县城北,唐 元德秀所建。金 元好问《元鲁县琴台诗》:“荒城草木合,破屋风雨侵,千年一琴臺,睠焉涕盈襟。”⑥台名。在江苏省苏州灵岩山上。宋 吴文英《八声甘州 灵岩陪庾幕诸公游》:“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清 汪懋麟《雨中重游灵岩诗》:“取径直造琴臺颠,白云一气杳难破。”

琴挑文君

qíntiāowénjūn

挑:挑逗、挑引。比喻挑动对方的爱慕之情,并表达自己的爱意。亦作“琴心相挑”。

琴心

qínxīn

①琴声表达的情意。《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唐 白居易《和殷协律琴思》:“烦君玉指分明语,知是琴心佯不闻。”宋 晏几道《采桑子词》:“试佛么絃,却恐琴心可暗传?”清 魏源《别陈筠心诗》:“琴心既不存,操縵復安会。”②犹春心。明 陆采《明珠记·宫怨》:“春眉懒向东风展,幽意肯逐琴心斜。”清 李渔《风筝误·嘱鹞》:“新诗为我逗琴心,更仗新诗索好音。”③书名。相传涓子所著。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参以酒德,间以琴心。”李善注:“列仙传曰:涓子作琴心三篇。”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④书名。黄庭内景经的别名。《黄庭内景经·序》:“黄庭内景者,一名太上琴心文。”元 张仲深《金华洞诗》:“黄冠秀玉飘,琴心语胎仙。”

琴心剑胆

qínxīnjiàndǎn

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胆识(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元 吴莱《寄董与几》诗:“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清·嬴宗季女《六月霜》第三出:“你如莫邪刚,并剪快,哀梨脆,琴心剑胆羞姿媚。”

琴心三叠

qínxīnsāndié

气功术语。指意识思维活动如琴音和谐,三丹田之气和合而为一。《黄庭内景经·上清章》:“琴心三叠舞胎仙,九气映明出霄间。”琴为琴音,心为意识活动,三叠为三丹田合一。道家修炼术语,一种心神宁静的境界。唐 李白《庐山谣》:“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