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 | qiē I. | 用刀从上往下用力:切菜。切除。切磋(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在业务、思想各方面互相吸取长处,纠正缺点,如“切磋琢磨”)。II.参见qiè。 |
切磋 | qiēcuō | ①源于古代加工兽骨、象牙、玉、石时分别称为切、磋、琢、磨,经常用到形容人与人之间在道德学问方面相互研讨勉励。后以“切磋琢磨”或“切磋”比喻道德学问上的互相研讨、砥砺;知交之于朋友,亦有切磋琢磨之义;故相与议论之间;切磋最为难。《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荀子·天论》:“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唐 韩愈《石鼓歌》:“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②喻痛恻。汉 王褒《九怀·株昭》:“悲哉于嗟兮,心内切磋。” |
切磋琢磨 切瑳琢磨 | qiēcuōzhuómó | 切:指加工骨头;磋:指加工象牙;琢:指加工玉石;磨:指加工石头。原指对玉石、象牙等的细加工;现指讨论问题;取长补短。汉 王充《论衡 量知篇》:“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盖以朋友之臧否,文艺之优劣,切磋琢磨,匪朝伊夕,抑扬去就,与众共之。 |
切己 | qiējǐ | 身受窘迫;密切联系自身,和自己有密切关系;贴心。明 李贽《答周若庄书》:今之谈者,切己自反,果能常寂而常定乎?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八 杨八老越国奇逢》杨官人,你千乡万里,出外为客,若没有切己的亲戚,那个知疼着热?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反观内照,近於切己体察。 |
切谏 | qiējiàn | 直言极谏。《史记·汲郑列传》:“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諫,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后汉书·何敞传》:“敞数切諫,言诸竇罪过,宪等深怨之。”《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权大怒,欲自征(公孙)渊,尚书仆射薛综等切谏乃止。《资治通鉴 晋纪八》(郭)舒常切谏,以为宜爱民养兵,保全州境,(王)澄不从。《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上》高祖以法令滋章,非兴化之道,切谏,不纳。唐 张鷟《朝野佥载 卷四》:“(狄仁杰)箴规切諫有古人之风,剪伐淫词有烈士之操。”明 陶宗仪辍耕录·切谏:“夫以王之切諫不已,而上终纳之,可谓君明臣良者矣。” |
切近的当 | qiējìndedāng | ①恰切得当。②谓意浅语实。 |
切峻 | qiējùn | 严厉;严峻。晋 李密《陈情事表》:“詔书切峻,责臣逋慢。”《北齐书·刘贵传》:“修营城郭,督责切峻,非理杀害,视下如草芥。”唐 李匡乂《资暇集卷下》:“时穆氏家法切峻,寧命诸子直饌,愁不如意则杖之。” |
切理会心 切理厌心 切理餍心 | qiēlǐhuìxīn qiēlǐyànxīn qiēlǐyànxīn | 切合事理而令人心满意足。宋·叶适《太学博士主君墓志铭》:“江淮士人零落,既闻君讲说,切理会心,坐席皆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叙》:“道通天地之外,思入风云之中,批隙导窾,切理餍心。” |
切磨箴规 | qiēmózhēnguī | 切:切磋;箴规:规谏,劝戒。互相批评,互相帮助。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
切让 | qiēràng | 严厉责备。《汉书·霍光传》:“光闻之,切让王莽 。”《后汉书·陈忠传》:“近以地震策免司空陈襃,今者灾异,復欲切让三公。”《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六》(苻坚)使黄门侍郎韦华持节切让(苻)丕等…《资治通鉴·唐高宗永徽二年》:“金州刺史滕王元婴骄奢纵逸……上赐书切让之。”《明史·胡宗宪传》:“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剋期平贼。” |
切树倒根 | qiēshùdǎogēn | 比喻彻底。 |
切偲 | qiēsī | 切切偲偲,亦作“切切节节”。相互敬重切磋勉励貌。《论语 子路》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六》朱熹、张栻、吕祖谦,志同道合,切偲讲磨,择精语详,开牖后学,圣道大明。元秦简夫《剪发待宾 第二折》孔子云与朋友切切偲偲,有朋自远方至,如此怕不我重管待! |
切惟 | qiēwéi | 犹窃惟。谓私下考虑。表示个人想法的谦词。《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二年》:“(薛)虎子上表,以为:‘国家欲取江东,先须积穀彭城 。切惟在镇之兵,不减数万,资粮之绢,人十二匹;用度无準,未及代下,不免飢寒,公私损费。’”《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今外官要切惟转运使,卿等可先择人,后令举之。按,魏书作“窃”。 |
切诣 | qiēyì | 谓发音迅急。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 |
切韵 | qiēyùn | ①犹反切。宋 沉括《梦溪笔谈·艺文二》:“切韵者,上字为切,下字为韵。”宋 姚宽《西溪丛语卷下引高氏小史》:“周顒字彦伦 ,始置四声切韵行於时。”②为韵书名。依反切发声以分音,收声以分韵,故曰切韵。 隋 陆法言等撰,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存残本,为研究中古语语音重要资料。 |
切直 | qiēzhí | 恳切率直。《史记·田叔列传》:“切直廉平,赵王贤之。”《资治通鉴 晋纪一》(陆)凯寻卒,吴主素衔其切直,且日闻何(定)之谮,久之,竟徙凯家于建安。唐 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二》初,太常寺丞陈尧佐为开封府推官,坐言事切直,贬潮州通判。明 刘基《犁眉公集 序》:“其志忠,故其辞感激而切直。”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崔駰在东和帝时为大将军窦宪的主簿,由于切直,为宪所疏远,使出为乐浪郡的长岑县令。” |
切至 | qiēzhì | ①犹切当。《汉书·刘辅传》:“窃见諫大夫刘辅,前以县令求见,擢为諫大夫,此其言必有卓诡切至,当圣心者,故得拔至於此。”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引朱熹小简》:“谚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此言虽浅,然实切至之论,千万勉之。”②切直尽理。《后汉书·杨震传》:“震前后所上,转有切至,帝既不平之,而樊丰等皆侧目愤怨。”《北齐书·文帝纪》:“有论事上书苦言切至者,皆优容之。”《新唐书·崔日用传》:“神龙中,郑普思纳女后宫,日用劾奏,中宗 初不省,廷争切至,普思由是得罪。”《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一》观京房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而终不能寤,悲夫!③恳切周至。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祝盟》:“祈幽灵以取鉴,指九天以为正,感激以立诚,切至以敷辞,此其所同也。” 宋 苏舜钦《答范资政书》:“训爱切至,情义并隆。” 明 李贽《寒灯小话》:“怜人爱人之状,好不切至。” 清 刘大櫆《少宰尹公行状》:“其平时为人谋,或与人言,无不周详切至。” |
切切偲偲 | qiēqiēsīsī | 亦作“切切节节”。 相互敬重切磋勉励貌。《论语·子路》:“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切切偲偲,相切责之皃。”邢昺疏:“朋友以道义切磋琢磨,故施於朋友也。”《诗·小雅·常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毛传“朋友以义,切切然” 唐 陆德明《释文》:“切切然,定本作切切偲偲然。”唐 孔颖达疏:“朋友之交则以义,其聚集切切节节然,相劝竞以道德,相勉励以立身,使其日有所得,故兄弟不如友生也。切切节节者,切磋勉励之貌。” 元 秦简夫《剪发待宾第二折》:“孔子云与朋友切切偲偲,有朋自远方至,如此怕不我重管待!” 明 汤显祖《紫钗记·花前遇侠》:“听他刎颈交切切偲偲,惹的俺断肠人急急孜孜。”亦省作“切偲”。 南朝齐 谢朓《酬德赋》:“指代匠而切偲,比治素而引喻。” 宋 吕南公《与傅公济书》:“聊申憃言,以备切偲,听之怒之,唯命而已。” 清 梁章鉅《退庵随笔·交际》:“按古今之论友道者,皆主切偲。” |
切言 | qiēyán | 犹直言。《汉书·成帝纪》:“冀闻切言嘉谋,匡朕之不逮。”刘向《说苑·贵德》:“忠良切言,皆鬱於胸。” 西汉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八年》:“时大臣有不欲者,於詔语中设六事以禁切言者。” 清 冯定远《钝吟杂录》:“诗之为文,一出一入,有切言者,有微言者,轻重无準,唯在达其志耳。” |
切正 | qiēzhèng | ①切磋相正。《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嚶嚶”郑玄笺:“言昔日未居位在农之时,与友生於山巖伐木,为勤苦之事,犹以道德相切正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至鄴已来,唯见崔子约崔瞻叔姪,李祖仁李蔚兄弟,颇事言词,少为切正。”②恰切平正。《后汉书·周举传》:“举后举茂才,为平丘令。上书言当世得失,辞甚切正。”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奏启》:“刘隗切正,而刻文阔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