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ào

①窟窿,孔洞:七(耳、目、口、鼻)。参见“七窍生烟”“众窍”。②喻事情的关键:诀门儿。③贯通:窕。领天地。

窍穴

qiàoxué

洞穴;窟窿。《庄子·齐物论》:“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唐 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窍穴逶邃,堆阜突怒。唐 冯贽《云仙杂记·屋瓦皆镂》:“余宗伯屋瓦皆鏤窍穴千百,雨则散如真珠。”《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桂生看时,只见树根浮起处有个盏大的窍穴,那白老鼠兀自在穴边张望。”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四》:“祇觉四面层绕,皆云气嘘鬱,时有窍穴钩连,空悬无上处。”

qiào

用杠棒或尖利的工具借助支点拨动或挑(tiǎo)起东西:把瓶盖开。溜门锁。把这块大石头下来运走。杠(亦称“撬棍”)。

qiào I.

①相貌美好,漂亮:俏丽(俊俏美丽)。俏媚。俏爽。俊俏。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②货物的销路好,价格上涨:俏货。走俏。③烹调时为增加滋味、色泽而加上东西:俏头(a.烹调时加上的青蒜、香菜、木耳等;b.戏曲、曲艺中引入喜爱的身段、道白或穿插。“头”均读轻声)。俏点儿香菜。II. xiào古同“肖”,相似。

俏成俏败

qiàochéngqiàobài

近似于成或败,谓非真成真败。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力命》:“佹佹成者,俏成也,初非成也;佹佹败者,俏败者也,初非败也;故迷生于俏。”

俏眼qiàoyǎn

俊俏的眼睛。《说岳全传 第四十六回》兀术举眼观看,但见那妇人(秦桧妻子)星眸带露,俏眼含情。明 徐霖《绣襦记·剔目劝学》:“(旦)你喜我这一双眼么?(生)端的一双俏眼。”鲁迅《二心集·唐朝的钉梢》:“东风吹起印度绸衫子,显出腿儿肥,乱丢俏眼笑迷迷。”

俏语qiàoyǔ动听的话。《西游记第二七回》:“那女子笑吟吟,忙陪俏语道:‘……忽遇三位远来,却思父母好善,故将此饭斋僧。’”茅盾《子夜十二》:“他的思想,无论如何不能集中;尤其是刘玉英的妖媚的笑容,俏语,眼波,一次一次闯回来诱惑他的筹划大事的心神。”
俏倬qiàozhuō风流;俊俏。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教惺惺浪儿每都伏咱。不曾胡来,俏倬是生涯。”元 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香闺绣阁风流的美女佳人,大厦高堂俏倬的郎君子弟。”元 彭寿之《八声甘州套曲》:“平生放荡,俏倬声名,喧满平康。”《二刻拍案惊奇卷七》:“吕使君闻召,千欢万喜,打扮得十分俏倬,趋过船来。”

qiào

①山又高又陡:陡峭。峭壁。峻峭。峭立。峭丽(a.陡峭而多姿;b.文辞遒劲华美)。峭拔。②形容严峻:峭寒。峭急。峭劲。峭厉。

峭拔

qiàobá

①高而陡。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②挺拔。③文辞高超不凡。语言峭拔生新,点铁成金。④形容字体或笔墨雄健挺秀。

峭壁

qiàobì

陡峭的山崖。明 刘基《苦斋记》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

峭急


qiàojí

严厉急躁。东汉 王粲《为刘荆州与袁尚书》:“今青州天性峭急,迷於目前。”青州谓尚兄袁谭,时为青州刺史。《宋书·王准之传》:“王准之天性峭急,颇失縉绅之望。”清 姚鼐《翰林院庶吉士侍君权厝铭》:“君内行修,外重交游,有死生之谊,而性峭急。”


峭刻

qiàokè

①陡峭。明 宋濂《看松庵记》:“菴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峯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②严厉苛刻。唐 柳宗元《柳常侍行状》:“处事详諦,无依违故纵之败;奉法端审,无隐忌峭刻之文。”《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九》(窦)参为人刚果峭刻,无学术,多权数,每奏事,诸相出,参独居后,以奏度支事为辞,实专大政,多引亲党置要地,使为耳目。宋 司马光《司马府君墓志》:“虽练习律令,而不为峭刻,断狱必求厌人心。”③形容文笔锐利。清 钮琇《觚賸·槲叶集》:“雪木所著,槲叶集,冷艷峭刻,如其为人。”《孽海花第三回》:“他的文章和别人不同……有时朴茂峭刻,象水心陈碑;有时宏深博大,如黄冈石臺。”


峭论鲠议


qiàolùngěngyì


指议论严正刚直。宋 李纲《论节义》:“(颜真卿)其后归朝,峭论鲠议,为奸臣所挤,殒于贼手。”


峭直

qiàozhí

严峻刚正。《后汉书·第五伦传》:“伦虽峭直,然常疾俗吏苛刻。”《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九》(韩)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时望。《新唐书·刘祎之传》:“父子翼 ……峭直有行,尝面折僚友短,退无餘訾。”《宋史·包拯传》:“拯 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实,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清 唐孙华《喜姜西溟及第诗》:“迂踈每恕散人狂,峭直应知君子性。”

qiào

责备:让。讥呵。嘲讽。诮谤(讥诮毁谤《唐 薛逢 邻相反行》东家西家两相诮,西儿笑东东又笑。《资治通鉴 卷二百零四》时宗室诸女皆以娇奢相尚,诮楚媛(太宗十子李慎的女儿)独俭素,曰:“所贵于富贵者,得适志也;今独守勤苦,将以何求?”宋 欧阳修《朋党论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陆贽曰:故使忘身效节者获诮于等夷,率众先登者取怨于士卒,偾军蹙国者不怀于愧畏,缓救失期者自以为智能。《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九》(李)绅以书诮之(李虞),且以语于众人。《聊斋志异 锦瑟》夫妻年余,狎谑顾不识耶?我知罪矣。君受虚诮,我被实伤,怒亦可以少解。

诮薄

qiàobáo

讥刺和轻视。明 李贽《初潭集·君臣三·能言之臣》:“许初刺刘,最诮薄得好。”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任秀》:“母劝令设帐,而人终以其荡无检幅,咸诮薄之。”

诮骂

qiàomà

讥笑和谩骂。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霍女》:“数相诮骂,朱亦不甚分解。” 《聊斋志异 仙人岛》(王勉)心气颇高,善诮骂,多所凌折。清 秋瑾《精卫石 第一回》:“众人诮骂何曾恤,三等奴衔任我为。”

诮让

qiàoràng

责问。贾谊《新书·淮难》:“淮南王来入,赴千乘之君,陛下为顿顙谢罪皇太后之前,淮南王曾不誚让。”《资治通鉴 秦纪二》二世数诮让李斯《资治通鉴 卷九》楚王由此怨布,楚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后汉书 刘表传》蛮夷戎狄将有诮让之言,况我族类,而不痛心邪!《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六》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令其文降,帝玺书诮让相属。《资治通鉴 晋纪十七》私遣中人诮让(石)邃;邃怒,杀之。《资治通鉴 唐纪四》初,工部尚书独孤怀恩攻蒲反,久不下,失亡多,上(高祖李渊)数以敕书诮让之,怀恩由是怨望。《资治通鉴 唐纪十二》上(李世民)闻之,大怒,悉收称心等杀之,连坐死者数人,诮让太子(李承乾)甚至。唐 韩愈顺宗实录四:“赋税不登,观察使数誚让。” 《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三》朱全忠欲兼兖、郓,而以朱兄弟有功于已,攻之无名,乃诬招诱宣武军士,移书诮让。清 方苞《刘北固哀辞》:“或辨论相持,杂以誚让,而胸中所怀,无毫髮间隔。”

诮姗

qiàoshān

讽刺;讥笑。 蒲松龄《聊斋志异·青梅》:“戚友共诮姗之。”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堪舆》:“既而辞去,以煤炭大书一火字於碑阴,张见之,诮姗不已。”

诮讪

qiàoshàn

讥刺和诽谤。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娘》:“时妻党多任京秩,恐见诮讪。”《聊斋志异 吕无病》家人以其自投也,慢之,窃相诮讪,妇若不闻。

诮责

qiàozé

责备。《资治通鉴 晋纪十七》诮责笞棰,月至再三。《资治通鉴 宋纪七》义季自彭城王(刘)义康之贬,遂纵酒不事事。(刘宋文)帝以书诮责,且戒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王丞相轻蔡公 ”刘孝标注引南朝梁虞通之妒记:“时有妍妙,皆加誚责。”资治通鉴 齐纪四》太子(南齐萧长懋)皆藏之,由是大被诮责。唐 柳宗元《答问》:“今客又推当世贤智以深致誚责。”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父兄輒相誚责。”

qiào

帩头:即“幧头”qiāotóu: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也叫帩(qiào)头。


qiào I

装刀、剑的套子:刀。剑。II.shāo拴在鞭子末端的细皮条:鞭。宋 张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鞘里藏刀


qiàolǐcángdāo


刀室中藏着利刀。比喻暗藏杀心。我们不怕直接冲突,只是要提防那些鞘里藏刀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