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 | qiǎn | ①派,送,打发:派遣。让。遣送。差(chāi)遣。调(diào)遣。遣返(遣送回到原来的地方)。遣散(sàn)。遣词(说话、写文章运用词语)。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唐 王建《新嫁娘 诗》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宋 欧阳修《卖油翁》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送走)②排解,发泄:遣闷。消遣。遣兴(xìng)。遣怀。唐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聊斋志异 细侯》闭户相对,君读妾织,暇则诗酒可遣,千户侯何足贵!《聊斋志异 梅女》今长夜莫遣,聊与君为交线之戏。清 石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③使,让。如:遣令(犹指使);遣唤(犹传唤)又可表示叮咛之意。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唐 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宋 张孝祥《六州歌头词》:“笳鼓悲鸣。遣人惊。”④休,即女子被夫家赶回家。汉 佚名《孔雀东南飞》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
遣兵调将 | qiǎnbīngdiàojiàng | 犹调兵遣将。亦作“遣将调兵”、“遣将征兵”《禅真逸史》第二八回:“再说延州府丞汤思忠遣兵调将已定,然后自领马步军兵,离寨伺候。”陈英士《致黄克强书》中山先生以为袁氏手握大权,发号施令,遣兵调将,极称自由。 |
遣愁索笑 | qiǎnchóusuǒxiào | 消愁求乐。清孙原湘《<履园丛话>序》:“履园主人于灌园之暇,就耳目所睹闻,着《丛话》二十卷,间以示予曰:‘吾以是遣愁索笑也。’” |
遣词/遣辞 | qiǎncí | 用词,使用词语。遣词造句。遣词炼句。高手遣辞,皆手法超妙,涵义丰盈。 |
遣词措意 遣辞措意 | qiǎncícuòyì | 指写文章、说话时的用词立意。写文章时要注意遣词措意。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前辈读诗与作诗既多,则遣辞措意,皆相缘以起,有不自知其然者。”宋·吴开《优古堂诗话》:“前辈读诗与作诗既多,则遣词措意,皆相缘以起,有不自知其然者。” |
遣词立意 遣词造意 | qiǎncílìyì qiǎncízàoyì | 解释同“遣辞措意”。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0回:“你这小妮子,学得几时唱,就晓得遣词立意。”吴晗《学习集·葬花诗和<白头吟>》:“虽然文字不同,但遣词造意,却是有一脉相通之处的。” |
遣归 | qiǎnguī | ①贬谪、释放或休弃而令归。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遣回娘家)《汉书·孔光传》太后从弟子傅迁在左右尤倾邪,上免官遣归故郡。《汉书 王莽传》将当遂行其赏,遣归就第也?《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五》(雅克特穆尔)取泰定帝后为夫人,前后尚宗室之女四十人,或有交礼三日遽遣归者。②犹遣返。明 张敬修《张文忠公行实》厚礼那吉,遣归,俺答感泣。 |
遣嫁 | qiǎnjià | 犹出嫁。清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二》:“以女年长,将遣嫁。访得某翁所在,貽书告之。”清 方式济《蜀锦曲》:“姊妹綺年俱遣嫁,空闺寂处兰膏卸。”《笑林广记 鹰啄》母生一子一女,而女尤钟爱。及遣嫁后,思念不已。 |
遣将调兵 遣将征兵 | qiǎnjiāngdiàobīng qiǎnjiāngzhēngbīng | 解释见“遣兵调将”。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0回:“你既是昆仑之士,理当遣将调兵,共决雌雄。”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28回:“然则王遣将调兵,天王知否?”蔡东藩《南北史通俗演义》第七回:“原来魏主嗣欲乘丧南侵,报复旧怨,因将宋史执回,即日遣将征兵,进攻滑台。” |
缱绻 | qiǎnquǎn | ①纠缠萦绕;固结不解。②引申为不离散。③缠绵。形容感情深厚。可特指男女恋情。引申为幽会。指夫妻关系。《杨家将 第四十二回》重阳女轻身入帐中相见,六使不胜之喜。二人各诉往事,极尽缱绻。④引申为结交。 |
缱绻羡爱 | qiǎnquǎnxiàn’ài | 形容情意缠绵,互相爱慕。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如今秦宝二人一来了,见了他两也不免缱绻羡爱。” |
遣戍 | qiǎnshù | 放逐犯人至边境戍守。《史记 卷六 秦始皇本纪》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清史稿卷二十一 穆宗本纪一》贼匪窜永年、邯郸等处,以迁延贻误褫文煜、遮克敦布职,并遣戍。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第136》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 |
遣书 | qiǎnshū | 发信。三国魏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是故按兵守次,遣书致意。”三国魏 应璩《与满公琰书》:“适欲遣书,会承来命。”《晋书 愍帝纪》行矣遣书,朕意决矣。 |
遣送 | qiǎnsòng | ①带有强制性地把人送走。遣送回原籍。②嫁妆费用。《宋书 本纪武帝下》诸主出适,遣送不过二十万,无锦绣金玉。 |
遣问 | qiǎnwèn | ①犹言传语问候。《聊斋志异 吕无病》若甥遣问阿姨。公子欲归,路赊乏骑,留奴暂寄此耳。②派遣访问。刘大观《玉磬山房诗集》卷十《怀州三集》《上伯玉亭夫子》诗:“梦魂方坦坦,车马旋促促。破格蒙帝恩,遣问河东俗。” |
遣兴 | qiǎnxìng | 抒发情怀,解闷散心。宋 辛弃疾有词名《西江月 遣兴》。清 袁枚有诗名《遣兴》。 |
遣兴陶情 | qiǎnxìngtáoqíng | 遣释意兴,陶冶情趣。经常吟诗是可以遣兴陶情的。《二刻拍案惊奇》卷八:“这首词说着人世上诸般戏事,皆可遣兴陶情。” |
遣言措意 | qiǎnyáncuòyì | 解释同“遣辞措意”。宋·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陆贽之文,遣言措意,切近的当,有执事之实。” |
遣制 | qiǎnzhì | 指袪逐制服。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周三》:“泰安张太华,富吏也。家有狐扰,遣制罔效。” |
谴 | qiǎn | ①责备;追责,责问:谴让(斥责)。谴责。《庄子·天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②贬谪:谴谪。明 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
谴笞 | qiǎnchī | 责其罪而鞭挞之。《汉书·赵广传》:“事下廷尉治(罪),实丞相自以过谴笞傅婢,出至外弟/第乃死,不如广言。” |
谴黜 | qiǎnchù | 谪降贬黜。《后汉书·张奋传》自昭帝封安世,至吉,传国八世,经历篡乱,二百年闲,未尝谴黜,封者莫与为比。唐 白居易《曲江感秋 诗之一》元和二年秋,我年三十七。长庆二年秋,我年五十一。中间十四年,六年居谴黜。《清史稿卷六 圣祖本纪一》馀坐谴黜。 |
谴负 | qiǎnfù | 犹罪责。《晋书·后妃传上·惠贾皇后》:“给使张泓曰:‘太子不学,而答詔引义,必责作草主,更益谴负。不如直以意对。’”《周书·崔猷传》:“近者长星为灾,乃上玄所以垂鉴诫也。诚宜修德以禳天变,岂可穷兵极武而重其谴负哉?” |
谴告 | qiǎngào | 谴责警告。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异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晋 袁宏《后汉纪·桓帝纪上》:"乃者暴风迅疾,殆必有异,上天不言,以灾异谴告。"《晋书 孝武帝纪》顷者上天垂监,谴告屡彰,朕有惧焉,震惕于心。《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七》夫贤君见变,修道除凶;乱世无象,天下谴告。今幸天见之变,是陛下修己之日,岂可忽哉!明 杨涟《劾魏忠贤疏》:"天祚圣明,屡行谴告,去年以荧惑守斗告,今年以长日风霾告。" |
谴何 | qiǎnhé | 责问。亦“谴诃”,“谴呵”。《汉书·贾谊传》:“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白冠氂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辠耳,上不执缚係引而行也。”颜师古注:“谴,责也。何,问也。” |
谴戒 | qiǎnjiè | 亦作“谴诫”。谴责告戒。《后汉书·皇甫规传》:“而地震之后,雾气白浊,日月不光,旱魃为虐,大贼从横,流血丹野,庶品不安,谴诫累至,殆以姦臣权重之所致也。”《晋书·元帝纪》:“雷震暴雨,盖天灾谴戒,所以彰朕之不德也。”宋 欧阳修《论罢修奉先寺等状》:“开宝、兴国两寺塔殿,并皆焚烧荡尽,足以见天意厌土木之华侈,为陛下惜国力民财,谴戒丁寧,前后非一。” |
谴举 | qiǎnjǔ | 责罚或荐举,指赏罚之事。《史记·李斯列传》:“且陛下富於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於大臣,非所以示神明於天下也。”《资治通鉴 秦纪三》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 |
谴怒 | qiǎnnù | 犹谴责。《诗·小雅·小明》:“念彼共人,睠睠怀顾,岂不怀归?畏此谴怒!” 《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一》时上寝疾,久不平,以为祖宗谴怒,故尽复之;唯郡国庙遂废云。朱熹集传:“谴怒,罪责也。” 刘向《列女传·周南之妻》:“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后汉书 刘表传》今释众擅来,必见谴怒。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霹雳石》:“若以为神道谴怒而降之罚,又何待一拳之石以成其威耶!” |
谴却 | qiǎnquè | ①责问并拒绝受理。《后汉书·陈蕃传》:“宦官由此疾蕃弥甚,选举奏议,輒以中詔谴却。”②斥退。《隋书·杨素传》:“素时贵倖,言无不从,其从素征伐者,微功必録,至於他将,虽有大功,多为文吏所谴却。” |
谴责 | qiǎnzé | 严肃申斥。指对荒谬言行或错误政策进行严厉责备,带有庄重色彩。意思是指斥责;责备。《史记·外戚世家》:"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三》(宋哲宗赵煦)诏曰:“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刘挚等,各以等第行遣责降讫。蔡东藩《清史演义 第二回》:"是时明总兵李成梁,已由明廷谴责,说他无端启衅,褫职回籍。"《聊斋志异 崔猛》母谴责备至,崔唯唯听命,出门辄忘。 |
缱 | qiǎn | ①缱绻:情意缠绵,感情好得离不开。②(繾) |
缱绻 | qiǎnquǎn | ①牢结;不离散。《说文新附》缱,缱绻,不相离也。《诗·大雅》无纵诡随,以谨缱绻。《资治通鉴 晋纪十六》时饥馑米贵,(苏)峻问遗,(刘)超一无所受。缱绻朝夕,臣节愈恭。②情意深厚。少尽缱绻。缱绻深情。唐·李朝威《柳毅传》以后对饮对唱,缠绵缱绻。《红楼梦》绸缪缱绻,两情缱绻。《聊斋志异 王成》百年前,与君祖缱绻。君祖殁,老身遂隐。《聊斋志异 陆判》自是三数日辄一来,时而留宿缱绻,家中事就便经纪。《聊斋志异 野狐》既为仙人,自当无求不得。既蒙缱绻,宁不以数金济我贫? |
缱绻羡爱 | qiǎnquǎnxiàn’ài | 形容情意缠绵,互相爱慕。清·曹雪芹 |
肷 | I. | ①身体两旁肋骨和胯骨之间的部分(多指兽类的)。肷窝。农民通过观察家畜肷窝的变化,能够及时发现并调整饲养管理策略。这头牛的肷窝显得凹陷,可能是因为最近饲料不足营养跟不上。②见“狐肷”。毛皮业上指狐狸的胸腹部和腋下的毛皮。那只狐狸的狐肷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柔滑,仿佛是夜的精灵。在这个寒冷的冬夜,狐狸蜷缩成一团,用狐肷紧贴着地面以保存体温。II.xù肷,牛肉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