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 | qián | ①隐在水面下活动:潜水。潜泳。潜坝。潜行(a.在水面以下行动;b.在外边秘密行动)。②隐藏的,秘密地;作名词,表示内心的想法;隐居:潜藏。潜伏。潜遁。潜逃。潜力。潜心。潜师。潜在。潜台词。潜移默化。《礼记·中庸》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资治通鉴 晋纪六》事觉,八月,诏废(司马)蕤为庶人,诛舆三族,徒蕤于上庸,上庸内史陈锺、承旨潜杀之。《宋书 本纪武帝上》征虏参军庾赜之等,潜相连结,以为内应。③姓。 |
潜包 | qiánbāo | 亦作“潜苞”。犹包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唐 柳宗元《辨伏神文》:“潜苞水土兮,混杂蝝蚳。” |
潜德秘行 潜德隐行 | qiándémìxíng qiándéyǐnxíng | 谓不为人知的德行。宋·欧阳修《右班殿直赠右羽林军将军唐君墓志铭》:“士之为善者,虽潜德隐行,必有时而发。”明·宋濂《陈府君墓志铭》:“其绩用昭著者,易于言;而潜德秘行者,难于形容也。” |
潜邸 | qiándǐ | 指皇帝即位前的住所。借指太子尚未即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八》枢密副都承旨龙大渊,带御器械曾觌,皆潜邸旧人,欲擅利权,数言国用当加省察,于是帝(宋孝宗)数以手诏诘户部钱谷出入之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三》如朕(宋孝宗)在潜邸,但知读书为文。清 龚自珍《为龙泉寺募造藏经楼启》又诏以潜邸之雍和宫为奉佛处,以大臣专领之。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第五十章》成祖在潜邸时候,已为文人们的东道主。宋德富《中国通史故事第150篇》(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乾隆生母)后年十三,事世宗(雍正)潜邸,号格格。 |
潜遁 | qiándùn | ①隐退。《三国志·魏志·王烈传》:“龙凤隐耀,应德而臻,明哲潜遁,俟时而动。”《三国志·蜀志·彭羕传》:“(秦宓)枕石漱流,吟咏緼袍,偃息於仁义之途,恬惔於浩然之域,高概节行,守贞不亏;虽古人潜遁,蔑以加旃。”唐 陈子昂《昭夷子赵氏碑》:“见乌支丹穴,密有潜遁之意。”宋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 ②暗逃。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二》:“师旷邢伯闻鸟乌之声,知齐师潜遁。”宋 叶适《蔡知閤墓志铭》:“中外讹言益甚,或言‘某将輒奔赴’,或传‘某军私聚哭’,大抵皆反矣;朝士潜遁者前后数人,私窃以家去者甚众。”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一夜暴风雨,乃乘长老方祷,潜遁出寺。” |
潜藩 | qiánfān | ①指尚未即位的帝王。②指帝王为王侯时的封地。(宋理宗)诏:“邵州系潜藩,升为宝庆府。筠州与御名声近,改为瑞州。” |
潜构 | qiángòu | ①潛構:暗害。唐 李翱《故检校工部员外郎任君墓志铭》:“及驾还京,为同列潜构,功不得论。”②谓无形中造成。唐 宋之问《自洪府舟行直书其事诗:“安位衅潜搆,退耕祸犹起。”③秘密行动。《南史·宋纪上·武帝》:“是故夕寐宵兴,援奬忠烈;潜构崎嶇,过於履虎;乘机奋发,义不图全。” |
潜光隐德 | qiánguāngyǐndé | 指隐藏德才。南朝梁·慧皎《高僧传·道渊》:“众经数论,靡不通达,而潜光隐德,世莫之知。” |
潜光匿曜 潜光隐耀 | qiánguāngnìyào qiánguāngyǐnyào | 隐藏光采。常指隐居。《后汉书·郑玄传》:“又南山四皓有园公、夏黄公,潜光隐耀,世嘉其高,皆悉称公。”南朝梁·王僧孺《忏悔礼佛文》:“自双树八枝,潜光匿曜;宝城不梓,慧扇方掩。” |
潜画 | qiánhuà | 暗中谋划。《晋书·景帝纪》:“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 |
潜济 | qiánjì | 偷渡。《晋书 宣帝纪》乃泛舟潜济以出其北,与贼营相逼,沈舟焚梁,傍辽水作长围,弃贼而向襄平。《资治通鉴·隋文帝仁寿四年》:“祥简精鋭於下流潜济,公理闻之,引兵拒之。”清 赵翼《瓯北诗话·吴梅村诗》:“而我军已乘雾潜济,如韩擒虎之入新林,陈人犹不知也。” |
潜蛟困凤 | qiánjiāokùnfèng | 比喻被埋没的贤才。明·王士桢《鸣凤记·邹慰夏孤》:“有日皇风动,黎民欢颂,那里呵,看潜蛟困凤,终须腾踊。” |
潜精积思 潜精研思 | qiánjīngjīsī qiánjīngyánsī | 谓专心钻研。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固传》:“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固传》:“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
潜鳞戢羽 | qiánlínjíyǔ | 谓隐藏形迹。明·张煌言《曹云霖中丞〈从龙诗集〉序》:“潜鳞戢羽,幸舟逢鄂君。” |
潜龙 | qiánlóng | ①谓阳气潜藏。②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潜龙腾渊,鳞爪飞扬。”③比喻贤才失时不遇。 |
潜龙邸 | qiánlóngdǐ | 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如果皇帝即位前为太子,自然居于东宫,便没有潜邸;如果“自籓邸绍承大统",也就是属于有封藩府邸的庶子、旁支等,就称其原来的住所为“潜邸"。《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五》今(苏)师旦乃以潜邸随龙,(周)筠以皇后亲属,俱得大官。不知陛下(宋宁宗)在潜邸时,果识所谓苏师旦者乎? |
潜龙伏虎 | qiánlóngfúhǔ | 潜藏的蛟龙,潜伏的猛虎。比喻人才尚未被擢用。明·何文焕《双珠记·西市认母》:“今日里笔生香,冠礼闱,似潜龙伏虎际风云会。” |
潜龙勿用 | qiánlóngwùyòng | 蛟龙潜伏着不为人知。比喻人才未被重用。《周易·乾》:“初九,潜龙勿用。”《艺文类聚》第46卷:“函崤重险,钟鼎沦覆,潜龙勿用,瞻鸟在室。” |
潜谋 | qiánmóu | 暗中谋划。《晋书 景帝纪》而帝亦虑难作,潜谋废立,乃密讽魏永宁太后。《晋书 文帝纪》:“以庸蜀未宾,蛮荆作猾,潜谋独断,整军经武。”“(钟)会潜谋叛逆,因密使谮(邓)艾。”晋 干宝《晋纪总论》:“潜谋虽密,而在几必兆。”唐 刘禹锡《贺德音表》:“贵使下情尽达,寧虞厚貌潜谋?”《明史·宦官传一·郑和》:“和使使招諭,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
潜匿 | qiánnì | 隐藏。《资治通鉴·隋恭帝义宁元年》:“我一妇人,易以潜匿,当自为计。”《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七》(里)晟谓诸将曰:“始吾忧贼潜匿不出,今来送死,此天赞我,不可失也!”《清史稿·兵志四》:“诚恐江南、安徽、河南、山东从前被兵处所,不免伏莽潜匿,乘隙为害。”何其芳《画梦录·岩》:“于是极端的苦辛遂潜匿于一个无语的灵魂。” |
潜窃阳剽 | qiánqièyángpiāo | 公开或不公开地剽窃。明·方孝孺《答张廷璧书》:“今天下学者靡靡焉,惟习之所同;潜窃阳剽,无所顾忌。” |
潜然 | qiánrán | ①隐伏貌。《太平广记卷四九○》引唐 王洙《东阳夜怪录》:“中正将谓有讥,潜然遁去。”②暗中燃火。然,通“燃”。文选·木华《海赋》:“阳冰不冶,阴火潜然。”李善注:“言其阳则有不冶之冰,其阴则有潜然之火也。”③黯然貌。唐 窦弘馀《广谪仙怨词序》:“因上马索长笛吹,笛成,潜然流涕,佇立久之。”《杨家将 第二十三回》六郎因潜然出涕,遂撤席而散。《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施还答言:‘先人薄业已罄,老母甘旨尚缺,何暇及此!’支翁潜然泪下。” |
潜濡默被 | qiánrúmòbèi | 犹潜移默化。明·文征明《王武宁去思颂》:“惟夫浚德渊微,潜濡默被,出于至诚,而泯于无迹。” |
潜濡默化 | qiánrúmòhuà | 解释犹潜移默化。刘揆一《黄兴传记》:“今就湘省而论,军学界革命思想,日见发达,市民亦潜濡默化。” |
潜山隐市 | qiánshānyǐnshì | 潜身于山林,隐迹于市井。唐·杜牧《送薛处士序》:“处士之名,何哉?潜山隐市,皆处士也。” |
潜神嘿规 | qiánshénhēiguī | 专心谋划。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元年》:“愿陛下抑威任计,暂宁六师,潜神嘿规,以为后图。” |
潜神默记 | qiánshénmòjì | 潜神:潜下心来,用神专注。形容用心专注,默默记诵。汉·班固《答宾戏》:“独摅意乎宇宙之外,锐思于毫芒之内,潜神默记,恒以年岁。” |
潜通 | qiántōng | 暗通;私通。应劭《风俗通·皇霸·三皇》:“指天画地,神化潜通。”《旧唐书·哥舒翰传》:“(哥舒翰)诬奏户部尚书安思顺与禄山潜通。”宋 万俟咏《三台 清明应制》:“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明 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一·吏部见客》:“前辈如严文靖之为太宰, 陆庄简之为选郎,私宅皆无日不通宾客,未闻有讥评之者,况要津之嘱挟,簠簋之潜通,岂朝房公署所能絶耶!”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封王制书里说封王的原因是洱河诸部潜通犬戎(吐蕃),蒙归义率兵征讨有功。” |
潜图 | qiántú | 暗中谋划。《后汉书·方术传上·李郃》:“潜图大计,以安社稷。”晋 欧阳建《临终诗》:“潜图密已构,成此祸福端。”《宋书 卷九 后废帝纪》齐王顺天人之心,潜图废立,与直阁将军王敬则谋之。邹鲁《中国同盟会》:“入天津与袁世凯联络,不得要领而返。乃转谋回各省,潜图举义。” |
潜消 | qiánxiāo | 暗中消除。唐 元稹《崔弘礼郑州刺史制》春秋时郑多良士,是以师子大叔之政,而羣盗之气潜消。《老残游记 第十一回》南革之乱……至庚戌,辰戌一冲而爆发,然其兴也渐进,其灭也潜消,南方之强也。《清史稿 卷一 太祖本纪》迨归附日众,阻贰潜消。志达《保满与排满》在满人而言满汉平等,不过以此说笼络汉民,以潜消其革命。 |
潜消默化 | qiánxiāomòhuà | 暗地消除。明·吴承恩《赠郡伯古愚邵公报政序》:“而潜消默化者,又不可以枚举也。” |
潜心 | qiánxīn | 用心专一、深沉:潜心于科学研究;潜心典籍,孜孜不倦。潜心修学、潜心工作等。《三国志·蜀志·向郎传》:"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唐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宋·苏籀《栾城先生遗言》:"想尔时与坡公同学,潜心稽考,老大著述大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六》朝廷通好息民,兴崇学校,多士潜心经史,而终岁未有升进之望。茅盾《雨天杂写之二》:"佛教虽盛极一时,真能潜心内典的和尚却有许多不自由。" |
潜心涤虑 | qiánxīndílǜ | 谓专心致志。梁启超《天演学初祖尔文之学说及其略传》:“(达尔文)千百四十二年,遂去伦敦,卜居于京特省附近之一村落,屏绝尘俗,潜心涤虑,将航海五年内所搜之材料,所悟之新说,整齐之,锻炼之。” |
潜心笃志 | qiánxīndǔzhì | 专心致志。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7回:“潜心笃志同参佛,努力修身共炼魔。” |
潜行 | qiánxíng | ①在水下行走。潜水员在水下潜行。《庄子·达生》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②秘密行走。在夜间潜行。唐 杜甫《哀江头》诗:“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③专心修行。 |
潜形 | qiánxíng | 隐藏形迹。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唐 吕岩《酹江月 词》:“水虎潜形,火龙伏体,万丈毫光烈。”明 郎瑛《七修续稿·事物·戴进传》:“戴尝奔走南北,动由万里,潜形捉笔,经几春秋,无利禄以繫之也。”明 张四维《双烈记·灭丑》:“天兵到此,鬼魅即潜形。” |
潜形谲迹 潜形匿迹 潜形匿影 | qiánxíngjuéjì qiánxíngnìjì qiánxíngnìyǐng | 潜:隐藏。隐藏形迹,不使人知。宋·王谠《唐语林·豪爽》:“持法清峻,犯之者无宥,有严张之风也。狡吏奸豪,潜形匿迹。”明·刘基《巫山高》诗:“潜形谲迹托梦寐,变幻涕泪成琼瑰。”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四》:“或会徒于广信鹅湖之寺,或呈身于长沙敬简之堂,潜形匿迹,如鬼如魅。”《文献通考·职役二》:“为民者以寇戎视其吏,潜形匿影,日虞怀壁之为殃。” |
潜休隐德 | qiánxiūyǐndé | 隐藏美德。明·方孝孺《宋氏为善堂记》:“而推荣二代,潜休隐德,见称于圣主,而大白于四方。” |
潜移暗化 潜移默化 | qiányíànhuà qiányímòhuà | 潜:暗地里;不见形迹。指人思想、性格在长期的外界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亦“默化潜移”。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慕贤》:“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朱自清《民众文学的讨论》民众文学当有一种“潜移默化”之功,以纯正的博大的趣味,替代旧有读物、戏剧等底不洁的、褊狭的趣味。 |
潜移嘿夺 潜移默夺 | qiányíhēiduó qiányímòduó | 谓不露形迹地改变或取得。明·归有光《〈洪范〉传》:“然有养之、厚之、节之、教之、不伤之,所不能及者,故必有潜移默夺于冥冥之中。”明·李贽《藏书·外臣传·冯道》:“今观五季相禅,潜移嘿夺,纵有兵革,不闻争城。”清·严有禧《漱华随笔·先文靖》想当时纶扉之地潜移默夺,华亭因不肯归美于人,先文靖亦不以告人也。 |
潜移默运 潜移默转 | qiányímòyùn qiányímòzhuǎn | 不露行迹、自然而然地转移或转变。《辛亥革命·保路运动·四川铁路档案》:“尔丰受事之初,已窥其隐患,故思潜移默运,收拾人心。”沈从文《新景与旧谊·新湘行记》:“现在这个小地方,却正不声不响,一如同日月交替,潜移默运的在变化着。”梁启超《亚洲地理大势论》:“希腊之文明,潜移默转,而入于罗马。” |
潜隐 | qiányǐn | ①潜藏;隐藏。《后汉书·崔駰传》:“穷至賾於幽微,测潜隐之无源。”《易·乾》“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王弼注“初则不彰,三则乾乾”唐 孔颖达疏:“‘初则不彰’者,谓潜隐不彰显也。”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叶圣陶《在民间》:“她们也有潜隐的可贵的心灵,她们也有独到的深切的见解。” ②隐居。蔡邕《郭有道碑文》:“尔乃潜隐衡门,收朋勤诲,童蒙赖焉。”《晋书·艺术传·王嘉》:“潜隐於终南山,结菴卢而止。” |
潜跃 | qiányuè | ①出没。多用以比喻出仕和退隐。晋 陶潜《感士不遇赋》:“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逯钦立注:“潜跃,以鳞甲类的出没比喻人们出仕和退隐两种情况。”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②谓帝王未登基之时。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上自潜跃以来,多详延故老,问以前代兴废之由,铭之於心,以为鑑戒。”《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淑德、懿德或佐潜跃之前,或承藩邸之际,盖未尝正位中宫,母仪天下。” |
潜踪匿影 潜踪蹑迹 潜踪隐迹 | qiánzōngnìyǐng qiánzōngnièjì qiánzōngyǐnjì | 隐蔽踪迹。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潜踪匿影,方暗中扪壁窃行,突火光一掣,朗若月明。”明·徐元《八义记·锄麑触槐》:“听得谯楼鼓二更,是我潜踪蹑迹,欲刺权臣。”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卷:“我到此地了,你们却潜踪隐迹,没处追寻。” |
羬 | qián I. | ①六尺长的羊。羬羊:古代传说中的兽名。《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三百里,曰牡山,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䉋,其兽多㸲牛、羬羊,鸟多赤鷩。②古代传说中一种似羊而长马尾的怪兽。II.xián细角羚羊。III.yán古书上说的一种大野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