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 qián | ①指空间,人面所向的一面;房屋等正门所向的一面;家具等靠外的一面,与“后”相对:前面。前边。前方。面前。前进。前程。②指时间,过去的,往日的,与“后”相对:以前。前人。前此。前科。前嫌。前言。前车之鉴。③顺序在先的:前五名。④向前行进:勇往直前。 |
前跋后疐 | qiánbáhòuzhì | 比喻进退两难。《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毛传:“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疐其尾,进退有难。”后以“前跋后疐”喻进退两难。宋·司马光《言医官札子》:“今闻诊御脉者,常以十数,工拙相杂,是非混淆,发言进药,更相倚仗,前跋后疐,左瞻右顾。”谭嗣同《报贝元征书》:“何至如中国前跋后疐,貌合神离,强遏自然之天乐,尽失自己之权利。” |
前不巴村 后不着店 | qiánbùbācūn hòubùzháodiàn | 指走远道处在无处落脚的境地。后又引申为“比喻处境尴尬或生活无依靠”的意思。《西游记第二十七回》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 |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 qiánbùjiàngǔrén hòubùjiànláizhě | 谓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 孟棨《本事诗·嘲戏》:“宋武帝尝吟谢庄月赋,称嘆良久,谓颜延之曰:‘希逸(庄字)此作,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宋 陈应行《于湖先生雅词序》:“至於託物寄情,弄翰戏墨,融取乐府之遗意,铸为毫端之妙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清 赵翼《瓯北诗话·李青莲诗》:“是其眼光所注,早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直欲於千载后上接风雅。”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上海的邵洵美之徒,在发议论骂我们之印笺谱,这些东西,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吃完许多米肉,搽了许多雪花膏之后,就什么也不留一点给未来的人们的--最末,是‘大出丧’而已。” |
前朝 | qiáncháo | ①以前。②过去的朝代。唐 杜牧《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③上一朝代。④前殿,正殿。 |
前车覆 后车诫 | qiánchēfù hòuchējiè | 比喻前人的挫折,可作后人的鉴戒。《苟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汉·贾谊《治安策》:“鄙谚曰:……‘前车覆,后车诫。’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从者,是不法圣智也。”封神演义八O》:“古云:‘前车已覆,后车当鉴。’” |
前车可鉴 前车之鉴 | qiánchēkějiàn qiánchēzhījiàn | 鉴:铜镜,引申为教训。前面翻车的教训。比喻把前人或以前的失败作为借鉴。同义词:覆车之鉴、前覆后戒、前事之鉴、以往鉴来、殷鉴不远。鄙语曰:“不知为吏,视已成事。”或曰:“前车覆,后车不诫,”是以后车覆也。故夏之所以亡者、而殷为之,殷之所以亡者、而周为之。故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诗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
前尘影事 | qiánchényǐngshì | 指往事。《楞严经卷十》:“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麤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河山如镜鉴明。”田汉《影事追怀录·引言》:“中国文人谈到往事喜欢叫它‘前尘影事’,意思是这些事像影子似的过去了。” |
前筹 | qiánchóu | ①犹前箸。座前的筷子。唐 杨巨源《酬卢员外诗》:“谢傅旌旗控上游,卢郎罇俎借前筹。” ②谓筹划。 唐 张说《右羽林大将军王氏神道碑》:“每至入朝奏謁,升殿论边,山川险易,立成於聚米,攻守方略,一决於前筹。”明 贺万祚《周侍御行部诗》:“不独难危忧水旱,前筹更欲请长缨。”《封神演义 第三回》白昼调兵输战策;黄昏劫寨失前筹。 |
前度 | qiándù | ①见“前图”。 ②前一次;上一回。唐 元稹《醉醒诗》:“积善坊中前度饮,谢家诸婢笑扶行。”宋 周邦彦《风流子词》:“羡金屋去来,旧时巢燕,土花繚绕,前度莓墙。”唐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宋 刘辰翁《兰陵王 送春去》:“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清 龚自珍《某生与友人书》:“豆蔻芳温启瓠犀,伤心前度语重题。”许地山《枯杨生花》:“前度曾来的门墙依然映入云姑底瞳子。” |
前度刘郎 | qiándùliúláng | 相传东汉永平年间,刘晨、阮肇在天台桃源洞遇仙,还乡后,又重到天台。后因称去而重来者即旧地重游者为“前度刘郎”。唐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宋 周邦彦《瑞龙吟词》:“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宋 辛弃疾《贺新郎词》:“前度刘郎今重到,问玄都、千树花存否?”元 张翥《满江红·钱舜举桃花折枝词》:“前度刘郎,重来访、玄都燕麦。”温见《香江席上示雪兄诗》:“故乡心事他乡梦,前度刘郎泪黯然。”《拟仿香山九老会引》爰选良辰,特开盛会,名园有主,知为前度刘郎。 |
前赴后继 | qiánfùhòujì | 赴:奔赴。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波涛汹涌的海浪,奔腾着,咆哮着,没有尽头。艾青《光的赞歌》:“光荣属于奋不顾身的人,光荣属于前赴后继的人。” |
前覆后戒 | qiánfùhòujiè |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汉 刘向《说苑 善说》:“前车覆,后车戒。” |
前俯后仰 | qiánfǔhòuyang | 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姜树茂《渔岛怒潮》第一章:“手臂一推一拉,腰肢前俯后仰,尖削的船头就切着浪水。”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四章:“皇太后有时直笑得前俯后仰,皇后没有办法,有时候只得止住笑给皇太后捶捶背缓缓气。”、 |
前歌后舞 | qián’gēhòuwǔ | 原指武王伐纣,军中士气旺盛,后用作对正义而战的军队的颂辞。《尚书大传》第三卷:“师乃慆,前歌后舞。”章炳麟《革命军约法问答》云南革命军,自河口至蒙自、江那,市井不惊,民安其业,庶几孟津观兵,前歌后舞。 |
前功尽废 前功尽灭 | qiángōngjìnfèi qiángōngjìnmiè | 以前的一切努力完全白费。你尚差一年大学毕业,若现在辍学,岂非前功尽废。西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64回:“倘或为其所破,则内外相合,粮一入城,前功尽废矣。” |
前功皆弃 前功尽弃 | qián’gōngjiēqì qián’gōngjìnqì | 以前的功劳、成绩完全丢失;或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西汉 司马迁《史记 周本纪》:“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九回:皇上叫你去带兵,或是打土匪,或是打洋人,打赢了还好,打输了,岂非前功尽弃,自寻苦恼。 |
前古 | qián’gǔ | 古代;往古。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今大王诚赦越王,则功冠於五霸,名越於前古。”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篇》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唐 韩愈《黄陵庙碑》:“湘旁有庙曰黄陵 ,自前古以祠尧之二女舜二妃者。” |
前古未闻 前古未有 | qián’gǔwèiwén qián’gǔwèiyǒu | 从来没有听说过。自古以来未曾有过。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赞》:“西域风土之载,前古未闻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惟太素脉、揣骨二家,前古未闻。”宋·徐度《却扫编》卷下:“而邓枢密洵武真以少保领院而不兼节钺,前所未有也。”鲁迅《三闲集》“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太祖长子术赤遂于其地即可汗位,可谓破前古未有之纪载矣。 |
前合后仰 | qiánhéhòuyǎng | 前合:身体向前弯曲。后仰:身体往后仰。指身体前后晃动。形容身体站立不稳。亦作“前仰后合”。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可惜玉山颓,尽教恁金波漾,拼了个前合后仰。”清·无名氏《隔帘花影》第34回:“好一似癞虾蟆吃苍蝇——前合后仰,通趴不起来。” |
前后 | qiánhòu | ①早于或迟于某一特定时间的一段时期。冬之望日前后。春节前后。②大约在特定的时间。在1969年前后。③指时间上从开始到结束。全场演出前后用了两小时。④总共。她前后来过四次。⑤时间的前后,事情发生的前后。瞻前顾后。《庄子·天下》不师知虑,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⑥某一地点的前面和后面。宅院前后都已绿化。⑦正面和背面。前后受敌。 |
前呼后应 | qiánhūhòuyìng | 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
前呼后拥 | qiánhūhòuyōng | 前面的人喝道;后面的人簇拥着。形容权贵们的气势。放学了,同学们前呼后拥地走出了校园。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士之学古入官,遭时得位,纡金拖紫,跃马食肉,前呼后拥,延赏宗族,此足以为荣矣。” |
前回 | qiánhuí | 上一次。唐 陆龟蒙《孤独怨诗》:“前回边使至,闻道交河战。”前蜀 韦庄《天仙子词》:“悵望前回梦里期,看花不语苦寻思。”《说岳全传 第三十四回》吉青道:我前回在青龙山中,中了这番奴‘调虎离山’之计,放走了粘罕,受了大哥许多埋怨。 |
前街后巷 | qiánjiēhòuxiàng | 指各处的街巷。《三国志平话》卷上:“(董卓)方欲兴兵,忽听得城内大喊声,闭了城门,急点军数千余人,前街后巷,罗纹结角,军兵都把了。”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回: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 |
前襟后裾 | qiánjīnhòujū | 形容年幼时兄弟间关系密切。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王利器 集解引吴讷《小学集解五曰》:“前襟后裾,谓兄前挽父母之襟,弟后牵父母之裾也。” |
前经 | qiánjīng | 以前的经。《南齐书·礼志上》:“是以成均焕於古,虎门炳於前经。”《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躬推为劝,义显前经,力农见赏,事昭往诰。唐 韩愈《答张彻诗》:“渍墨窜旧史,磨丹注前经。”宋 柳永《双声子词》:“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 |
前倨后卑 前倨后恭 | qiánjùhòubēi qiánjùhòugōng | 倨,即傲慢;恭,即恭敬。卑:谦卑,恭顺。前倨后恭,就是指先傲慢无礼,后来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对同一个人十分恭敬。亦作“前倨后恭”、“后恭前倨”。《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聊斋志异 甄后》美人扶之曰:“子何前倨而后恭也?”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
前烈 | qiánliè | 前人的功业、同时也有前贤的意思。《晋书 文帝纪》惟公功迈于前烈,而赏阙于旧式。《晋书 愍帝纪》咸黜异图,用融前烈。《晋书 元帝纪》令在事之人,仰鉴前烈,同心戮力,深思所以宽众息役,惠益百姓,无废朕命。《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三》昭宗(李晔yè)即位,体貌明粹,有英气,喜文学,以僖宗威令不振,朝廷日卑,有恢复前烈之志,尊礼大臣,焚相贤豪,践阼之始,中外忻忻焉。 |
前路 | qiánlù | ①前面的道路。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②比喻以往的岁月或未来的岁月。茫茫前路。 |
前箓 | qiánlù | 指前人之作。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笼张赵於往图,架卓鲁於前籙。” |
前马 | qiánmǎ | 在马前护卫或引导。《周礼·夏官·齐右》:“凡有牲事则前马。” 郑玄 注:“王见牲则拱而式,居马前却行备惊奔也。”《国语·越语上》:“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於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韦昭注:“前马,前驱,在马前也。”《庄子·徐无鬼》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谐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清 昭槤《啸亭杂录·金川之战》:“众惊曰:‘果我岳公也!’皆伏地请降,争为前马,导入帐中,手茶汤进。” |
前茅 | qiánmáo | ①古代行军时的前哨斥候以茅为旌,遇敌情则举旌向后军示警。②引申为先头部队、先行者。③谓考试成绩或其它方面与他人相比处于前列。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郭生》:“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 |
前目后凡 | qiánmùhòufán | 目:细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种笔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复出现,对前者详加说明,后者概略叙述。《公羊传·僖公五年》:“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戴。诸侯何以不序?一事而再见者,前目而后凡也。” |
前仆后踣 | qiánpúhòubó | 解释见“前仆后继”。唐·孙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马愠仆,前仆后踣。” |
前仆后继 | qiánpūhòujì | 仆:倒下;继:跟上。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唐 孙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马愠仆,前仆后踣。”清 秋瑾《吊吴烈士樾》前仆后继人应在,如君不愧轩辕孙! |
前愆 | qiánqiān | 以前的过失。《孔丛子·论书》:“忧思三年,追悔前愆。”《宋书·氐胡传》:“杨难当表如此悔谢前愆,可特恕宥,并特还章节。”唐 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晚闻多妙教,卒践塞前愆。” 郭沫若《苏联纪行·七月三十一日》:“他的长官曾向政府请求赦免他的前愆。” |
前前后后 | qiánqiánhòuhòu | 详情,细节,里里外外。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21回:“伍星把朱吉利害之言,前前后后一一说了。”钱宁《圣人》第九章:“车行的队伍,也不复壮观,前前后后,一共六乘。” |
前却 | qiánquè | ①进退。《吴子·治兵》:“前却有节,左右应麾。”宋 梅尧臣《旌义港阻风诗》:“远渚时出没,轻舟自前却。”《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八》方今国家草创,人情未一,愚者固宜前却,不足追也!②引申为操纵,摆布。《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权大怒欲自征渊 ”裴松之注引 晋 虞溥《江表传》:“权怒曰: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涌如山。不自截鼠子头以掷于海,无颜復临万国。就令颠沛,不以为恨。” 北魏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苻坚》:“猛曰:臣每览亚父之事,常谓前却人主,以此而为名将,窃未多之。” |
前荣 | qiánróng | ①谓先前兴旺或兴盛。晋 潘岳《笙赋》於是乃有始泰终约,前荣后悴,激愤於今贱,永怀乎故贵。南朝梁 刘孝标《广绝交论》或前荣而后悴,或始富而终穷。唐 李白《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前荣后枯相翻覆,何惜馀光及棣华。②房屋的南檐。唐 韩愈《示儿诗》:"前荣馔宾亲,冠婚之所於。"《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二》至是梁朽,前荣且坏,命有司缮治之。元 赵孟頫《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诗·织十一月》:"父母坐堂上,子孙列前荣。" |
前身 | qiánshēn | ①佛教语。前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人生在世,望於后身似不相属;及其殁后,则与前身似犹老少朝夕耳。②事物演变中原来的组织形态或名称。③上衣、袍子等前面的部分。 |
前失 | qiánshī | ①以前的过失。②马的前足失陷。《三国演义 第五十三回》急回头看时,见黄忠被战马前失,掀在地下。③失足向前跌倒。 |
前时 | qiánshí | 从前,以前。《史记·项羽本纪》:“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前时少年,勇於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宋 晏几道《踏莎行词》:“雪尽寒轻,月斜烟重,清懽犹计前时共。”潘漠华《雨点》:“站在门口探头向房内一看,前时那个伙计迎身出来。” |
前识 | qiánshí | 谓先见之明。《老子·第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王弼注:“前识者,前人而识也,下德之伦也。竭其聪明以为前识,役其智力以营庶事。”《韩非子·解老》:“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 宋 王安石《馀寒诗》:“岂时有必至,前识圣所藏。” |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后代元龟 | qiánshìbúwàn hòushìzhīshī hòudàiyuánguī | 《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意在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元龟”:比喻可资借鉴的往事。晋 刘琨《劝进表》前事之不忘,后代之元龟也。参见“元龟③”。 |
前书 | qiánshū | ①指书。《后汉书·儒林传序》:“前书云:田何传易授丁宽。”《后汉书·王丹传》“世称管鲍次则王贡”唐 李贤注:“前书,王吉字子阳 ,禹贡字少翁,并瑯邪人也。二人相善,时人为之语曰:‘王阳在位,禹贡弹冠。’言其趋舍同也。”②前次的书信。旧题 李陵《答苏武书》:“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促,未尽所怀,故復略而言之。”三国魏 曹丕《与杨德祖书》:“以孔璋之才,不闲於辞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前书嘲之,反作论盛道僕赞其文。”③前人之书,前人。《宋书 卷九 后废帝纪》夫寝梦期贤,往诰垂美,物色求良,前书称盛。《宋史·赵普传》:“前书有‘兵久生变’之言,深为可虑。” |
前思后想 | qiánsīhòuxiǎng | 往前想想,再退后想想。形容一再考虑。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66回:“他既得失心重,未有不前思后想。”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要娶媳妇,钱从哪来?他前思后想,左盘右算。” |
前死后生 | qiánsǐhòushēng | 前低后高。死,这里是低的意思;生,这里是高的意思。《淮南子地形训》:“高者为生,下者为死。”《孙子·行军》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
前绥 | qiánsuí | 车前供登车用的挽绳。《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良人惟古懽,枉驾惠前绥。”清 方文《吴日生见访瓦官有赠诗之一》:“前年遗尺素,此日惠前绥。” |
前所未闻 | qiánsuǒwèiwén | 从来没有听说过。宋 周密《齐东野语 黄婆》:“此事前所未闻,是知穷荒绝徼,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凌力《少年天子》第一章:“福临惑于前所未闻的隐秘,不由他不把吴良辅当作心腹。” |
前所未有 | qiánsuǒwèiyǒu | 以前从未有过的。表示某种新出现的事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我省今年工农业总产值超过历史最好水平,这是前所未有的。宋 徐度《却扫编》下卷:“而邓枢密洵武以少保领院而不兼节钺,前所未有也。” |
前庭悬鱼 | qiántíngxuányú | 比喻不吃请,不受贿。《后汉书·羊续传》:“续敝衣薄食,车马蠃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乃出前所县者,以杜其意。” |
前图 | qiántú | 前人的法度。《楚辞·九章·怀沙》:“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作“前度”。《晋书·郭璞传论》:“景纯之探策定数,考往知来,迈京管於前图,轶梓灶於遐篆。” |
前徒倒戈 | qiántúdǎogē | 前面的部队投降敌方,反过来打自己人。《尚书·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郭沫若《屈原研究》:“当兵的结果,故惹起‘前徒倒戈’的悲剧,便是俘虏兵掉头,或奴隶叛变。” |
前途 | qiántú | ①将行经的前方路途。唐·杜甫《石壕吏诗》:“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②喻未来的光景。前途光明。《世说新语·自新》况君前途尚可。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③他们;那一方。旧时居间者与人接洽时,隐去姓名,称另一方为前途。《老残游记》减半天五之数,前途愿出。④旧时与人接洽事情时,对方的代称。《官场现形记第三回》找到徐都老爷,说明来意,并说前途有五十金为寿,好歹求你赏一封信。 |
前途渺茫 | qiántúmiǎománg | 不知将来采取什么行动。茅盾《疲倦》:“剩下来还有什么呢?只觉得前途渺茫而已。”曹禺《学习鲁迅》:“但前途渺茫,因为易卜生也只说到妇女应离开那样的家庭。” |
前途未卜 | qiántúwèibǔ | 将来的光景如何难以预测。他觉得前途未卜就只好放弃。 |
前途无量 | qiántúwúliàng | 指一个人的前途没有限量。钱钟书《围城》:“鸿渐还低头不响——‘我只希望方先生前途无量。’”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吴迪是我的女朋友,一个前途无量、忠于爱情的大学生。” |
前挽后推 | qiánwǎnhòutuī | 形容前后都有人帮助。《左传·襄公十四年》:“卫君必入,夫二子者,或挽之,或推之,欲无入得乎?” |
前危后则 | qiánwēihòuzé | 前人的危亡,后人应引以为戒。犹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三年》:“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识,仪狄先知。纣丧殷邦,桀倾夏国,由此言之,前危后则。” |
前无古人 | qiánwúgǔrén | 以前从来没人做过的;即空前未有的。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宋 洪迈《容斋四笔》卷二:二者皆句语雄峻,前无古人。
|
前席 | qiánxí | 《史记·商君列传》:“卫鞅復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后以“前席”谓欲更接近而移坐向前。唐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清史稿卷十六 仁宗本纪》惟朕恪遵成宪,日日召见臣工,前席周谘,似不致於乖离。《聊斋志异 九山王》(李)生惑之,前席而请。《聊斋志异 续黄粱》曾(孝廉)得意,疾趋入朝。天子前席,温语良久。 |
前星 | qiánxīng | 指太子。《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心,大星,天王也。其前星,太子;后星,庶子也。"南朝梁 沉约《胤雅》:"前星比耀,克隆万寿。"唐 刘禹锡《贺皇太子受册笺》之一:"苍震发前星之辉,黄离表重轮之瑞。"《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九》属者椒寝未繁,前星不耀,孤立无助,有识寒心,天其或者深为陛下(宋高宗)追念祖宗仁心长虑之所及乎? |
前言往行 | qiányánwǎngxíng | 指前代圣贤的言行。《周易·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宋·陆友仁《研北杂志》第四卷:“余生好游,足迹所至,喜从长老问前言往行,必谨识之。” |
前仰后合 | qiányǎnghòuhé | 身体前后晃动,不能自持。形容大醉或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 第四十回》:“把李瓶儿笑的前仰后合。”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一回》:不承望身不由己,前仰后合的,朦朦两眼,一歪身就睡熟在床上。 |
前阴 | qiányīn | 又称下阴。指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外口的总称。《聊斋志异 仙人岛》王(勉)得间,急引明珰,绸缪备至。当晚,觉小腹微痛;痛已,而前阴尽缩。 |
前因后果 | qiányīnhòuguǒ | 佛教讲;先前种什么因;后来就结什么果;指事情发生的起因和它的结果。指事情的全部过程。梁 萧子显《南齐书 高逸传论》:“史臣曰:‘今树以前因,报以后果,业行交酬,连琐相袭。’”冯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一章:振德说完前因后果,深叹一声。 |
前猷 | qiányóu | 《宋书·文帝纪》永瞻前猷,思敷鸿烈。宋 周密《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肆惟皇上,充广前猷,炳炳宸奎,釐为四学,戔戔束帛,例及诸生。《清史稿卷四·世祖纪一》列祖创兴宏业,皇考式廓前猷,遂举旧邦,诞膺新命。 |
前缘 | qiányuán | 谓前定的缘分;前世的因缘。宋 严蕊《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
前载 | qiánzǎi | 前代的记载。晋 刘琨《劝进表》:“臣每览史籍,观之前载,厄运之极,古今未有。”《隋书·音乐志上》:“梁武帝本自诸生,博通前载。” |
前瞻后顾 | qiánzhānhòugù | 解释同“瞻前顾后”。看看前再看看后。有时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清·梁章钜《归田琐记·七十致仕》:“死期将至,尚留金紫之班,而必至日暮途远,夜行不休,前瞻后顾,无所栖归,不亦太可怜乎!”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29章:“斗争下去!不要前瞻后顾!” |
前哲 | qiánzhé | 亦作“前喆”。前代的贤哲。《左传·成公八年》:“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力。” 《周文 展禽论祀爰居》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民质也。南朝宋 谢灵运《山居赋》:“仰前哲之遗训,俯性情之所便。”唐 李德裕《追和太师颜公同清远道士游虎丘寺诗》:“逸人缀清藻,前哲留篇翰。”清 钱谦益《刑科给事中薛大中授征仕郎》:“在昔三原,粤有前喆,奏牘流播,炳若丹青。” |
前辙可鉴 | qiánzhékějiàn | 解释见“前车之鉴”。宋·陈亮《与石应之书》:“惟兄勉之,无失朋友之望,前辙可鉴。” |
前者 | qiánzhě | ①指所述两种情况的前一种;所述两物的前一物;所述的两人、两团体的前一人或前一团体。②以前。《晋书 文帝纪》前者明公西征灵州,北临沙漠,榆中以西,望风震服,羌戎来驰,回首内向,东诛叛逆,全军独克。 |
前政 | qiánzhèng | 前人的政绩。亦谓前任官员。《尚书·毕命》:“钦若先王成烈,以休於前政。”《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使前政选吏,以待俊乂,必谓铨衡允衷,朝纲应叙。《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今制:刺史守宰到官之日,仰自举民望忠信,以为选官,不听前政共相干冒。《南史·循吏传·虞愿》:“出为晋平太守。在郡不事生业。前政与百姓交关,质録其儿妇,愿遣人於道夺取将还。”《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刘生愈加敬信李老,再来问此去为官之方。李老云:‘只须一如前政。’” |
前知 | qiánzhī | 预知;有预见;事先知道。《礼记·中庸》:“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禎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胥(伍子胥)为人少好於文,长习於武,文治拜国,武定天下,执纲守戾,蒙垢受耻,虽寃不争,能成大事。此前知之士,安可致耶?”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一》:“序称天祐元年,金城冯贄取九世籍,撮其膏髓,别为一书,庶兵火煨烬之后来者不至束手。今百书遂无存者,则贄可谓前知矣。”《红楼梦 第一一四回》:“他背地里合我説,妙玉怎么前知,怎么参禪悟道,如今他遭此大难,如何自己都不知道?”《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中国驻日代办致柏林外部之电》:“德国私人之参与战事,当为德国政府所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