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ān

①亲自写姓名或画上符号:签名。签字。签到。签发。签收。签署。签押。签订。②简要地写出意见:签注。签呈。签证。③用竹木等物做成的细棍或片状物:牙签儿。④书册里作标志的纸片或其他物体上作标志的东西:书签。标签。⑤粗粗地缝合起来。⑥用于占卜或赌博的细长竹片或细棍:签筒。求签。

签军

qiānjūn

①金元间凡遇战事,签发所有汉人丁壮当兵,谓之签军。宋·汪藻《论侨寓州郡札子》比金人入寇,多驱两河人民,列之行阵,号签军。《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九》探报,伪齐签军自六十以上则减之,五十以上则增之,科条之烦,民不堪命。《元史·世祖纪五》:“ 阿朮、阿里海牙因言:‘我师东征,必分为三,旧军不足,非益兵十万不可。’詔中书省签军十万人。”②指被强行抽调的丁壮组成的军队。宋·李纲《奏陈防秋利害札子》:“其侵犯淮淝及光山、六安等处,止是李成孔彦舟叛将签军。”

qiānpǔ

犹签诗。《花月痕第五回》:“(痴珠)问过信筄,便有斋婆送过籤谱。”

签省qiānshěng

南北朝官职签帅和省事的并称。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至於臺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籤省,并晓习吏用。”卢文弨补注:“籤谓籤帅,省谓省事。自主书监帅以下,名位卑微,志故不载,而时见於列传中。” 

签诗qiānshī

寺庙中供卜问吉凶所编的诗句。多写于竹制签牌上,贮于签筒内,由卜问者抽取,而后据诗意附会人事吉凶。

签书

qiānshū

①签字署名。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凡文书非与长吏同签书者,所在不得承受施行。”宋 苏辙《乞定差管军臣僚札子》:“右丞许将既随众签书进拟,而復论奏其不便,因此进拟文字,为圣旨所却。”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往时执政签书文字,卒著帽衣盘领紫背子,至宣和犹不变也。”②官名。宋代枢密使的副官,掌管办理军事文书事宜。本作“签署”,宋人因避英宗(赵曙)讳,改作“签书”。宋·高承《事物纪原·师保辅相·签枢》:“又《宋朝会要》曰,太平兴国四年正月以石熙载为枢密直学士,签署枢密院事。签书之名,自此始也。治平中避英宗嫌名,改曰签书。”《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六》以徐处仁为中书侍郎,宇文虚中签书枢密院事。

签押房qiānyāfáng

旧时官府中主管长官的办公室。《文明小史第一回》:“这里知府便让参府到签押房里共商大事。”《老残游记第十九回》:“姚公着家人通知官保的家人,过了一刻,请入签押房内相会。”《官场现形记第四回》一霎时回到本衙,吃过了饭,正在签押房里过瘾。

qiān

①众人,大家。佥言(众人的意见);佥望(众望);佥谋(众人筹划);佥议(众人公开评议)。《汉书 王莽传中》:“博谋卿士,佥曰天人同应,昭然著明。”“佥曰:‘宜奉如上天威命。’于是乃改元定号,海内更始。”《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群下佥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②调动官职,多指升职。《清平山堂话本》除佥杭州判官。《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五》(宋徽宗)诏:“太师致仕蔡京领讲议司,听就私第裁处,仍免佥书,毋致勤劳。《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五》(宋徽宗)以耿南仲佥书枢密院事。《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五》札实除佥浙西廉访司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十四南宋神宗朝熙宁年间,汴梁有个官人,姓李,名懿,由杞县知县,除佥杭州判官。《聊斋志异 吕无病》既葬,孙将践其言,告诸宗党,佥谓不可;女亦固辞,遂止。③用同"签"。签署。《三国演义》汝等各自佥名,共成此事。

佥谋

qiānmóu

众人筹画。佥谋公议。唐 贾公彦《仪礼正义 序》僉谋已定,庶可施矣。旧唐书·武宗纪》虽朕以恩不听,而羣臣以义固争,询自僉谋,谅非获已。《纪泰山铭》百辟佥谋,唱余封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若弃佥谋,徇私见,而有独御区宇之心,则适以蔽其四达之明,而左右私昵之臣将有乘之以干天下之公议者矣。

佥判

qiānpàn

①即签判。签书判官厅公事的简称。为宋代各州幕职,协助州长官处理政务及文书案牍。《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王安石)初任浙江庆元府鄞县知县……转任扬州佥判。"②指做佥判官。明 汪廷讷《狮吼记访友》:"下官佥判凤翔三年,蒙恩召直史馆。"

佥士

qiānshì

奸人;小人。佥,通“憸”。明·冯梦龙《智囊补·上智·孔子》:“壬人佥士,凡明主能诛之。”

佥事

qiānshì

官名。金代,按察司属官有佥事。元代,诸卫、诸亲军及肃政廉访司宣抚司安抚司等皆有佥事,明代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管理一省监察、司法的长官)属官有佥事,无定员,分道巡察。《续资治通鉴 元纪八》河西人锡栋罕,领兵为宣慰,其吏诣廉访司告其三十六事,檄佥事簿问事,而锡栋罕率军人禽问者辱之,且夺告者以去。

佥同

qiāntóng

一致赞同。《尚书·大禹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续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零五》凡省、院、台、百司庶政,询谋佥同,标译所奏,以告于朕(元明宗)。明 张敬修等《文忠公行实》天下事有未发者,密不使闻,佥同乃可决尔。清 魏源《海运全案序》维时辅臣力赞,大府佥同。

佥押qiānyā

在文书上签名画押表示负责。亦指官府处理公务。《三国演义四十七回》(曹)操命写榜佥押付(庞)统。

《西游记第五十三回》把通关文牒用了印,再请女王写个手字花押,佥押了交付与我们。

佥言

qiānyán

①众人的意见。宋 孙奕《履斋示儿编·经说·九官相逊不相逊》夫舜之命禹、垂、益、伯夷也,皆出於佥言;惟其出於佥言也,故不容於不相逊。至於稷、契、皋陶之与夔、龙也,则不待於佥言;惟其不待於佥言,故不用於相逊。《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朕(宋孝宗)既遣使谕之,得其利害以归,复谋诸在廷,佥言惟允,始为之更令,许通商贩而杜官鬻,民固以为利矣。②皆云,都说。《魏书·和跋传》忽遇暴风,云雾四塞。世祖怪而问之,羣下佥言:跋世居此土,祠冢犹存,其或者能致斯变。

佥议

qiānyì

①众人的意见。多用于群臣百官。《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六年》:“(宋璟)又奏:‘大理卿元行冲素称才行,初用之时,实允僉议;当事之后,颇非称职,请復以为左散骑常侍。’”《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陆)贽上奏,其略曰:“其后幸臣专朝,舍佥议而重己权,废公举而行私惠,是使周行庶品,苟不出时宰之意,则莫致也。”②共同商议。宋史·胡銓传:“檜之遂非愎諫,已自可见,而乃建白令臺諫、侍臣僉议可否,是盖畏天下议己,而令臺諫、侍臣共分谤耳。”《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五》韦澳曰:“主上(宣宗李忱)不与宰辅佥议,私欲用我,人必谓我以他歧得之,何以自明!且尔知时事浸不佳乎?由吾曹贪名位所致耳。”《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三年》:“先是全斌受詔,每制置必与诸将僉议,因是虽小事亦各为异同,不能即决。”

佥院

qiānyuàn

明朝官名。置签署枢密院事(后改签署为签书),简称签枢,亦称佥院,位次于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三》吴(指朱元璋)佥院胡大海率元帅王玉等攻绍兴,军至蒋家渡,遇张士诚兵,击败之,获战舰五十馀。

佥云qiānyún寓意着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精神,同时也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广阔的前程。《吴三桂》臣工众庶,佥云神助不可违,舆情不可负,宜登大位,表正万邦。

佥允

qiānyǔn

公允。公平恰当:持论佥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若令杂举,则须众论佥允,庶几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