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 | qiān | 虚心,不自满,不自高自大:谦下。谦让。谦冲(谦虚)。谦和。谦卑。谦厚。谦逊。谦恭。谦虚。谦受益。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尚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
谦冲 | qiānchōng | 犹谦虚。谦冲务实。谦冲辞免。三国魏 曹操《报荀彧书》:“前后谦冲,欲慕鲁连先生乎?”《晋书 文帝纪》岂可以公谦冲而久淹弘典哉?《晋书 武帝纪》陈留王(曹奂)操尚谦冲,每事辄表,非所以优崇之也。《资治通鉴 晋纪一》(陆抗)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四》若以恩制已行,宜令皇后(唐中宗韦皇后)固让,则益增谦冲之德矣。《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乃谥曰让皇帝。其(李隆基兄李宪)子汝阳王,上表追述先志,谦冲不敢当帝号;上(玄宗李隆基)不许。《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五》陆贽曰:“尊号之兴,本非古制。行于安泰之日,已累谦冲,袭乎丧乱之时,尤伤事体。”宋 苏轼《赐皇叔改封徐王颢上表辞免册礼允诏之一》:“虽莫称朕所以极褒崇之心,而将使卿庶几获谦冲之福。”唐弢桥:“是的,我也正要向你介绍黄承彦,一个和蔼,谦冲,洁身自好的老人。” |
谦恭下士 谦躬下士 | qiān‘gōngxiàshì | 旧时指达官贵人对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谦虚而有礼貌。《陈书 始兴王伯茂传》:“伯茂性聪敏,好学,谦恭下士。”邹韬奋《患难余生记 流亡》他亲自送至车旁,亲自代关车门,行一深鞠躬礼而别,颇能谦恭下士。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一章:“听说李闯王谦躬下士,对读书人十分珍重。” |
谦光 | qiānguāng | 尊者虽谦抑退让,但其德性更见光明磊落。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八回》三公子着实谦光,当下同诸位作了揖。诸位祝寿,三公子断不敢当,又谢了诸位,奉坐。 |
谦亨 | qiānhēng | 《易·谦》:“谦:亨。君子有终。”此言人谦虚则亨通。后以“谦亨”指谦恭有德。《资治通鉴·宣帝甘露二年》:“外夷稽首称藩,中国让而不臣,此则羈縻之谊,谦亨之福也。” 宋 刘敞《回阳郭郎中启》:“某官风义相先,忠爱有素;远形庆问,深諭谦亨。” |
谦拒 | qiānjù | 谦让推辞。《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惟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南朝陈 徐陵《为陈武帝即位告天文》:“僉以百姓须主,万机难旷,皇灵眷命,非可谦拒。”《旧唐书·礼仪志二》:“臣之愚诚,亦望陛下斟酌繁省,为其节文,不可谦拒,以淹大。” |
谦惧 | qiānjù | 谦虚谨慎,小心翼翼。《汉书·杜周传》:“愿将军由周公之谦惧,损穰侯之威,放武安之欲,毋使范雎之徒得间其説。” |
谦默 | qiānmò | 谦抑静默。《后汉书·李固传》:“虽外託谦默,不干州郡,而諂伪之徒,望风进举。”《旧唐书·郑絪传》:“絪谦默多无所事,由是贬秩为太子宾客。”明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镜花缘 第四十一回》智识精明,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扬。 |
谦谦 | qiānqiān | ①谦逊貌。《汉书 王莽传中》皇帝谦谦,既备固让。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二女承事舜於畎亩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骄盈怠嫚,犹谦谦恭俭,思尽妇道。”宋 陈傅良《祭苏训直文》:“某幸兹为寮,情相后先,即之谦谦,听之便便,一日不见,而我弃捐。” 章炳麟《思乡原上》:“曹攄、陆云则循吏,任昉、江淹于是乎为司直,唯退亦谦谦不竞。”柯灵《香雪海·红》:“它们安静地躺在玻璃柜里,默无一言,像谦谦的君子。”参见“谦谦君子”。②满足;快意。元 李文蔚《蒋神灵应第二折》:“赢了的似那无声之乐,无故生欢,謳歌小令,鼓腹忻然,巧言相戏,冷语相搀,精神抖擞,语话谦谦。”明 沉璟《义侠记·止观》:“意谦谦,愁容变喜,宾主两无嫌。” |
谦谦君子 | qiānqiānjūnzǐ | 指谦虚而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俺这等谦谦君子,须不比泛泛庸徒。 |
谦让 | qiānràng | 谦虚退让。《史记 淮阴侯列传》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史记·孝文本纪论》:“廪廪乡改正服封禪矣,谦让未成於今。”《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君敦尚谦让,俾民兴行,少长有礼,上下咸和,是用锡君轩县之乐,六佾之舞。《晋书 宣帝纪》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晋书 武帝纪》(太康元年)九月,群臣以天下一统,屡请封禅,帝谦让弗许。 |
谦让未遑 | qiānràngwèihuáng | 遑:闲暇。谦让都来不及。指不好意思接受别人的推崇。《汉书·贾谊传》:“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皇(遑)也。” |
谦素 | qiānsù | 谦恭恬淡。《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其外亲有谦素义行者,輒假借温言,赏以财位。”《三国志·蜀志·费祎传》“禕当国功名” 裴松之注引费祎别传:“禕雅性谦素,家不积财。” 唐 张说《元城府左果毅赠郎将葛公碑》:“父某,守其谦素,弘此艺能,未展才术,奄从凋殞。” |
谦损 | qiānsǔn | 谦让;谦退。汉 王符《潜夫论·遏利》:"有勋德於民而谦损者,未尝不光荣也。"《晋书 文帝纪》而公远蹈谦损,深履冲让,固辞策命,至于八九。《晋书 怀帝纪》在东宫,恂恂谦损,接引朝士,讲论书籍。《新唐书·田神功传》:"始,尝倨骄自如,见光弼待官属钧礼,乃折节谦损。"《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元佐(赵光义长子)等尚幼,欲其知谦损之道,卿勿多辞!" |
谦退 | qiāntuì | 谦让。《史记·乐书》:“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汉书 王莽传上》揖大福之恩,事事谦退,动而固辞。《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大王虽执谦退,奈宗庙社稷何!宋 叶适《朝请大夫司农少卿高公墓志铭》:“始,公课郡最,入朝前后七迁得少卿,在廷中谦退甚,不敢与同列齿。”老舍《四世同堂 十六》:“桐芳把权利让给了招弟,表示谦退,事实上她是怕和大赤包因一张牌也许又吵闹起来。” |
谦婉 | qiānwǎn | 犹谦和。清 沉捷 《增订心相百二十善》:“阍人谦婉,人求见不辄拒绝。”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于去恶》:“少年亭亭似玉,意度谦婉, 陶(圣俞)甚爱之。” |
谦喜 | qiānxǐ | 谦恭和悦。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陈云栖》:“扣其关,果有女道士三四人,谦喜承迎,仪度皆洁。” |
谦下 | qiānxià | 谦逊,屈己待人。《庄子·天下》:“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宋 陆游《吏部郎中苏君墓志铭》:“而公色辞愈谦下。”《“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学界风潮纪下编》:“中国人民之和平谦下,力田自食者,固与一班腐败之官吏不相同。” |
谦虚谨慎 | qiānxūjǐnshèn | 谦虚:虚心;不自满;谨慎:慎重小心。形容人虚心礼让;小心谨慎。对人要谦虚谨慎,不能粗鲁莽撞。只有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能保持已经取得的成绩。《晋书 张宾载记》:“封濮阳侯,任遇优显,宠冠当时,而谦虚敬慎,开襟下士。” |
谦虚敬慎 | qiānxūjìngshèn | 解释见“谦虚谨慎”。《晋书·张宾记》:“封濮阳侯,任遇优显,衣冠当时,而谦虚敬慎,开襟下士。” |
谦驯 | qiānxùn | 谦让善良。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青蛙神》:“十娘虽谦驯,但善怒,颇不善昆生所为。” |
谦抑 | qiānyì | 犹谦逊。唐 沉传师《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员外游道林岳麓寺题示诗》:“含香珥笔皆眷旧,谦抑自忘臺省尊。”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三·宰相对联》:“然词旨谦抑,胜张之夸詡多矣。”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十六》:“王灵仙便谦抑地把功德都推在老佛的身上,说明了自己的清高。”《资治通鉴 汉纪六十》(陆)逊至陆口,为书与(关)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聊斋志异 考弊司》闻人生,河南人。抱病经日,见一秀才人,伏谒床下,谦抑尽礼。 |
谦挹 | qiānyì | 谦逊退让。《宋书·王弘传》国耻既雪,允膺茅土,而并执谦挹,志不命逾,故用伫朝典,将有后命。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 卷上》王太尉为相,过万户,而谦挹不封。《清史稿卷八 圣祖本纪三》上谦挹有素,终不之许。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花姑子》叟方谦挹,忽闻女郎惊号。 |
谦约 | qiānyuē | 谦慎检束。《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皇后其刻心秉德,毋违先后之制度,力谊勉行,称顺妇道,减省羣事,谦约为右。"东汉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顷闻诸将出入,各尚谦约,不从人兵,甚非备虑爱身之谓。《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六》后(宋真宗皇后郭氏)性谦约,宽仁惠下。尤恶奢靡,族属入谒禁中,或服饰华侈,必加戒勖。 |
谦尊而光 谦光 | qiānzūnérguāng | 谓尊者谦虚而显示其光明美德;谦虚。语本《易·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 孔颖达疏:“尊者有谦而更光明盛大,卑谦而不可踰越。”清 阮元《校勘记》:“《集解》作‘卑者有谦而不踰越’。”一说,尊,通“撙”。退让。 王引之《经义述闻·周易下》:“尊读撙节退让之撙……尊与退让同义。”《魏书·李彪传》:“先皇有大功二十,加以谦尊而光,为而弗有,可谓四三皇而六五帝矣。”《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五》(虞)翻曰:“明府言不如王会稽,谦光之谭/谈耳;精兵不如会稽,实如尊教。……”《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今听所执,出表示外,以章公之谦光焉。” 《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符)坚曰:“苟不暂抑朕心,何以显卿谦光之美!已诏有司权听所守;…”《资治通鉴 梁纪一》苟历数所在,虽欲谦光,亦不可得已。《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五》陆贽曰:“是知人主轻重,不在名称。损之有谦光稽古之善,崇之获矜能纳谄之讥。”唐 柳宗元《为百官上尊号表》之二:“伏惟皇帝陛下,允恭克让,约己谦尊,参天雨地之功,为而不有,安上理人之德,置而不论。”《儿女英雄传 第三九回》:“安老爷向来诸处谦光,只有遇着人拜他作老师,从不推让。” |
嗛 | qiān I. | 通"谦"。谦虚。嗛小(谦虚谨慎);嗛退(谦逊退让);嗛约(谦恭检束);嗛嗛(谦逊的样子)。《庄子·齐物论》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II. qiàn ①不足:“满则虑嗛。”②歉收:“一谷不升谓之嗛。”III. 参见qiè。IV. 参见qiǎn。V.参见xián。 |
嗛退 | qiāntuì | 指谦逊退让。《汉书·尹翁归传》:“翁归为政虽任刑……然温良嗛退,不以行能骄人。” 颜师古注:“嗛,古以为谦字。” |
磏 | qiān I. | 大磏dàqiān,地名,在贵州。II. lián一种磨刀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