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打开:启封。启门。某某启。启齿。②开始:启用。启程。启运。③开导:启迪。启发。启蒙。启示。启明(古代指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出现在东方天空的金星)。承上启下。④陈述:启事。⑤书信:书启。小启。⑥文言,开拓;开创。《诗经·鲁颂·閟宫》:“大启尔宇,为周室辅。”《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启国承家,修废官,举俊逸,蠲除烦苛。

启齿

qǐchǐ

①开口,多表示有所请求。难以启齿。不便启齿。②指笑。《庄子 徐无鬼》奉事而有大功者,而吾君未尝戾齿。

启宠纳侮

qǐchǒngnàwǔ

谓开宠端而招致侮慢。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元年》:“启宠纳侮,其此之谓也。”

启处

qǐchǔ

谓安居。《诗·小雅·采薇》:“王事靡盬,不遑启处。”毛传:“启,跪;处,居也。”《后汉书·樊準传》:“东西诛战,不遑启处。”《宋书·武帝纪上》:“凡在有心,谁不扼腕。(刘)裕等所以叩心泣血,不遑启处者也。”《南齐书·高帝纪上》:“亿兆夷人,启处靡厝。”《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二年》:“远承信介,持示函书,具聆启处之详,殊副瞻怀之素。”《花月痕第八回》望云陟屺,方启处之不退。参见“启居”。

启烦qǐfán敬词。犹烦劳,劳驾。《水浒传第五十回》:“当时军师吴用启烦戴宗道:‘贤弟可与我回山寨去取铁面孔目裴宣、圣手书生萧让、通臂猿侯健、玉臂匠金大坚。’”

启告

qǐgào

启奏;告知。《三国志·蜀志·董和传》:“事有不至,至於十反,来相启告。”明·冯梦龙《卷三 上智部·诸葛亮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及赦也。

启瞶振聋

qǐguìzhènlóng

比喻唤醒糊涂与麻木不仁者。

启户

①开门。汉·焦赣《易林 临之姤》牙孽生齿,室堂启户。幽人利贞,鼓翼起舞。《古今小说 羊角哀舍命全交》(左伯桃)乃推开篱障,轻叩柴门。中有一人,启户而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八》(吴)曦启户欲逸,李贵前执之,刃中曦颊。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一》清晓启户,有一兔缓步而入。②指打开洞穴之口。《礼记 月令》蛰虫咸动,启户始出。孔颖达疏:户,谓穴也。陈澔集说:谓始穿其穴而出。

启诲


qǐhuì


开导教诲。《资治通鉴 魏纪三》太子(孙登)与西陵都督步骘书,求见启诲。《三国志·蜀志·董和传》:“(诸葛亮)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清 袁枚《随园诗话 卷九》:“试看诸葛武侯之集思广益,勤求启诲,此老是何等天分?”


启居

qǐjū

跪和坐。均为古人家居生活行为,因泛指安居。诗·小雅·采薇》:“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郑玄笺:“启,跪也。”淮南子·泰族训》﹝张仪 苏秦﹞浊乱天下,挠滑诸侯,使百姓不遑启居。南朝梁 江淹《萧骠骑让封第二表》静躬自察,启居匪地。《清史稿卷四·世祖纪一犹以贼渠未殄,不遑启居,爰命二王,誓师西讨。

启銮

qǐluán

起驾。旧指皇帝登舆出行。銮,銮舆。《清史稿·礼志四》帝临御园中,遇列圣诞辰,忌辰,令节,朔、望,并拈香行礼,谒陵,省方启銮,回跸,皆躬诣只告焉。《清史稿卷六圣祖本纪一》康熙十年九月)辛亥,上奉太皇太后、皇太后启銮。

启乞

qǐqǐ

请求;开口索要。《梁书·萧颖达传》:“风闻征虏将军臣萧颖达启乞鱼军税。”《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潘妃)父宝庆与诸小共逞姦毒,富人悉诬为罪,田宅貲财,莫不启乞。”

启求

qǐqiú

犹请求。《资治通鉴 齐纪二》豫章王(萧)嶷自以地位隆重,深怀退素,是岁,启求还第;上令其世子(萧)子廉代镇东府。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承圣末,已启求扬都 ,欲营迁厝。”《北史·独孤信传》:“信在陇右岁久,启求还朝,周文不许。”《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五年》:“唐江西元帅晋王景遂之赴洪州也,以时方用兵,启求大臣以自副。”

启手启足

启手足

qǐshǒuqǐzú

qǐshǒuzú

语本《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朱熹集注:“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於父母,不敢毁伤,故於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后因以“启手启足”为善终的代称。《晋书·陶侃传》:“臣年垂八十,位极人臣,启手啟足,当復何恨!”《周书·明帝纪》:“朕得启手启足,从先帝於地下,实无恨於心矣。”《北史·薛濬传》:“既而创鉅衅深,不胜荼毒,启手启足,幸及全归。”唐 白居易《故滁州刺史赠刑部尚书荥阳郑公墓志铭》:“逮启手足,卒如其志。”宋 苏轼《答孙志康书》:“藏之家笥,须不肖启手足日,乃出之也。”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一》:“若幸启手足,必当襚我以道服,瘞我于支提。”

启途

qǐtú

开道。《金史·抹捻尽忠传》我当先出,与诸启途。

启涂

qǐtú

起程。《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致和元年》辛亥萨里布哈至自江陵,言怀王(元文宗 图帖睦尔)已启涂。

启土

qǐtǔ

①开拓疆域。《尚书·武成》:“惟先王建邦启土。”《国语·晋语四》:“继文之业,定武之功,启土安疆,於此乎在矣,君其务之。”南朝梁 任昉《奏弹曹景宗》:“岂直受降可筑,涉安启土而已哉!”②分土;分封土地。《晋书 文帝纪》是用畴咨古训,稽诸典籍,命公崇位相国,加于群后,启土参墟,封以晋域。文选·史岑《出师颂》:“今我将军,启土上郡。”张铣注:“启,开也。上郡谓騭所封也。”南朝梁 沉约《常僧景等封侯诏》:“宜命爵启土,以奬厥劳。”唐 元稹《追封王蟠母李氏等制》:“追加启土之荣,用深罢社之痛。”③破土。指建造坟墓。《明史·石天柱传》:“孝贞纯皇后将葬,帝假启土为名,欲復巡幸。”清 蒋士铨《桂林霜·归骸》:“吩咐各匠启土,敬谨盛殮者。”

启闻

qǐwén

禀报、报告(上级)同义复合词又作“闻启”。具以启闻。《资治通鉴 宋纪十一》(张)伯超惧,说(刘)休茂曰:“主帅密疏官过失,欲以启闻,如此恐无好。”《南齐书 卷四十二.列传第二十三》:世祖在东宫,专断朝事,多不闻启,晏虑及罪,称疾自疏。

启沃

qǐwò

启沃,典故名,竭诚开导、辅佐君王。启沃宸衷。典出《尚书》卷十〈商书·说命上〉。商王武丁任用傅说为相时,命之曰:"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意为"比如年岁大旱,要用你作霖雨。敞开你的心泉来灌溉我的心吧!比如药物不猛烈,疾病就不会好。"《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四》朕(赵光义)每礼接群臣以求启沃,汝等当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守富贵而保令终。《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大臣以道事君,遇有不可,自当启沃,岂当使迹见于外!《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金主(完颜雍)悟而止,其(石琚)善启沃类此。

启寤qǐwù

同“启悟”。启发使觉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启衅

qǐxìn

引发嫌隙;挑起争端。《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六》知濠州李观民以赴任上殿,帝(宋高宗)戒以毋招集流亡,恐金人启衅也。明·张敬修等《文忠公行实》太师复以书抵王公曰:今之议者,皆谓和戎示弱,开市启衅,此殆不然。《明史·梁震传》"震曰:'凡启衅者,谓寇不扰边,我横挑邀功也。今数深入,乃不思一挫之耶?'"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二回:"是时明总兵李成梁,已由明廷谴责,说他无端启衅,褫职回籍。"

启蛰

qǐzhé

①节气名。动物经冬日蛰伏,至春又复出活动,故称"启蛰",今称"惊蛰"。 《续资治通鉴宋纪二十七》案《春秋传》,启蛰而郊,郊而后耕。②谓惊起蛰伏过冬的动物。

①踮着脚看,今用为盼望的意思:企盼。企足而待。企及(盼望达到,希望赶上)。企图(图谋)。《老子·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②开启。③姓。

企迟

qǐchí

谓急切等待。《晋书·殷浩传》:“自羯胡夭亡,羣凶殄灭,而百姓涂炭,企迟拯接。”宋书·柳元景传》:“大行届道,廓清惟始,企迟面对,展雪哀情。”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三年》:“大事垂捷,而帝无故自惊,深可怪也。然城内企迟,至必成功,不可稽留。”胡三省注:“迟……待也。”

企及

qǐjí

①踮起脚来才够着。谓勉力做到或勉力从事。②指希望或企求赶上。《晋书 葛洪传》夫僬侥之步而企及夸父之踪,近才所以踬碍也。③赶上,及得上。

企慕

qǐmù

仰慕。极相企慕。汉·崔寔《政论》:“富者不足僭差,贫而无所企慕。”唐·赵元一《奉天录》:“建中四祀,朱泚作乱,居我凤巢,忠臣义士,身死王事,可得而言者,咸悉载之,使后来英杰,贵风义而企慕。”清·顾炎武《与颜修来手札》:“大小阮才名已达之当事,如便中至郡,可投一刺,极相企慕也。”参见“企羡”。

企盼qǐpàn

踮起脚后跟,引申为仰望、盼望的意思。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唐使南来,国民咸以平和有望……企盼尤殷。”

企望

qǐwàng

盼望。《后汉书·袁绍传》:“桥瑁乃诈作三公移书,传驛州郡,説董卓罪恶,天子危逼,企望义兵,以释国难。”《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三》东士遭乱,企望官军之至,既而(刘)牢之等纵军士暴掠,士民失望,郡县城中无复人迹,月余乃稍有还者。宋 苏轼论叶温叟分擘度牒不公状:“乞特赐度牒二百道,召人入中米,外县吏民日夜企望朝廷施行,虽大旱望雨,执热思濯zhuó,未喻其急。”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刘企望一日,满拟必获如意,骤闻此变,不禁索然。” 鲁迅《坟·科学史教篇》:“培庚生时,于国民之富有,与实践之结果,企望极坚,越百年,科学益进而事乃不如其意。”

企羡

qǐxiàn

仰慕。《北史·阳休之传》:“休之始为行臺郎,便坦然投分,文酒会同,相得甚款,乡曲人士,莫不企羡焉。”《二刻拍案惊奇 卷二》:“王秀才看了谢天香容貌,谢天香看了王秀才仪表,两相企羡,自不必説。”钱锺书《围城 六》:“他企羡之余,不免模仿。”

企踵

qǐzhǒng

踮起脚跟。多形容急切仰望之状。翘首以待。《汉书·萧望之传》:“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効,以辅高明。”晋 刘琨《劝进表》义风既暢,则遐方企踵。晋 葛洪《抱朴子·明本》:“然而嘍嘍守於局隘,聪不经旷,明不彻离,而欲企踵以包三光,鼓腹以奋雷灵,不亦蔽乎!”《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七》宣恺悌之风,涤残秽之政,使群士向风,遗黎企踵。《资治通鉴 随纪八》河东县户曹任说(李)渊曰:“关中豪杰皆企踵以待义兵。…”左拾遗曲江张九龄又曰:“自君侯(姚元之)职相国之重,持用人之权,而浅中弱植之徒,已延颈企踵而至,谄亲戚以求誉,媚宾客以取容,其间岂不有才,怕失在于无耻。”元之嘉纳其言。宋 司马光《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二状》:“今天下之人,企踵而立,扶耳而听,以须明詔之下,然后人人自安,又何待而密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中原士民,延首企踵,欲复见中朝之制度者,三四十年,却不可得。清 顾炎武《三君诗·高祖》:“三章布国门,企踵咸乐从。”

企踵可待

qǐzhǒngkědài

比喻很快就可以等到。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符传》:“则萧、曹、周、韩之伦,何足不致,吴、邓、梁、窦之属,企踵可待。”宋·司马光《上皇帝疏》:“治平之期,企踵可待。”

企足

qǐzú

踮起脚。《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二》卫士尚疑之,企足引领而望之,曰:“真太子(李诵)也!”乃喜而泣。唐 韩愈 送穷文:“企足以待,寘我讎冤。”清 周亮工《岁暮远为客嘉平廿日赋》:“企足望隣墙,独客泪满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