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 | qí I. | 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耆老。耆年。耆绅。耆宿(sù )(指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年人)。《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五》毕士安年耆目眊,读书缮写不辍,尤精意词翰。虽贵,奉养无异平素,未尝植产为子孙计,故天下称其清。II.Shì 古同“嗜”,爱好。参见“同耆”。 |
耆艾 | qí’ài | ①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泛指老年人。(耆,老;艾,此处意为艾叶的颜色苍白,引为老之意)《庄子·寓言》是为耆艾,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汉书·武帝纪》:"然则於乡里先耆艾,奉高年,古之道也。"颜师古注:"六十曰耆,五十曰艾。"《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九》所云收拔当世之耆艾以陪辅王室,臣谓当世之耆艾,乃(蔡)确昔日之所抑远者也。②师傅,师长。《国语·周语上》:"瞽史教诲,耆艾修之。"韦昭注:"耆艾,师傅也。" |
耆德 | qídé | 年高德劭、素孚众望者之称。《尚书·伊训》:"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唐 韩愈《论孔戣致仕状》:"忧国忘家,用意深远,所谓朝之耆德老成人者。"《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三》帝(宋哲宗赵煦)曰:“卿耆德硕望,朝廷所倚赖,今虽在外,凡时政有可裨益者,但入文字言之,无事形迹。”(范)纯仁顿首受命。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 卷十四》:"卿忠言嘉谏,宜时有陈奏,以副朕眷待耆德求治之意。" |
耆德硕老 | qídéshuòlǎo | 盛德高年的人。唐 李翱《卓异记 三拜左仆射》:“其后以南省事疏,乃带平章之号,然非耆德硕老有嘉名者,莫得居之焉。” |
耆阇 | qídū | 耆阇寺,一作祗阇寺、普缘寺:耆阇寺东晋时所建也,在鸡笼山西,前有纱市,市中有蚕室内,为六朝皇后躬桑之所,齐梁以来,有高僧道登、安廪迭居此寺,陈张正见陪衡阳王登览于此赋诗,至隋师渡江,后主命樊毅屯兵寺前,国亡寺废,明重建名普缘寺云。耆阇寺位置: 关于耆阇寺的地理位置,众多古籍中都记载位于鸡鸣山西、神策门内耆阇山。《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后主遣骠骑大将军、司徒豫章王叔英屯朝堂,萧摩诃屯乐游苑,樊毅屯耆阇寺。 |
耆耉 | qígǒu | 指六十岁以上的人。宋 苏轼 《凤翔八观·石鼓》诗:“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耉。”清 侯方域 《赠郑大夫序》:“昔者礼教大行,乡国一俗,莫不尊延耆耉。” |
耆龟 | qíguī | 老龟。文选·张衡《西京赋》:“摭紫贝,搏耆龟。”薛综注:“耆,老也。龟之老者,神。”《资治通鉴 汉纪十六》愿将军详大义,参以耆龟岂宜,褒显先使入侍,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后决定大策,天下幸甚! |
耆旧 | qíjiù | 年高望重者。《汉书·萧育传》:“上以育耆旧名臣,乃以三公使车,载育入殿中受策。” 《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一》(王)琚性豪侈,与李邕皆自谓耆旧,久在外,意怏怏,李林甫恶其负材使气,故因事除之。唐 杜甫《忆昔诗之二》:“伤心不忍问耆旧,復恐初从乱离説。”元 苏武慢《虞集词》:“空自笑洛下书生,襄阳耆旧,梦底几时曾见。”清 方苞《白云先生传》:“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郑泽《壬子秋日作诗奉呈》:“煌煌邱与索,渊粹惟耆旧。先生守遗经,清风淡儒素。” |
耆俊 | qíjùn | 年老而才能优异者。《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一》李训所奖拔,率皆狂险之士,然亦时取天下重望以顺人心,如裴度、令狐楚、郑覃皆累朝耆俊,久为当路所轧,置之散地,训皆引居崇秩。明 方孝孺《癸酉岁述事》诗:"放怀礼法地,取乐文翰场,耆俊满大廷,济济会冠裳。"《明史·儒林传二·吴悌》:"时吴岳、胡松、毛恺并以耆俊为卿贰,与悌称'南都四君子'。"章炳麟《革命道德说》:"及乎板荡之后而念老成,播迁之馀而思耆俊,庸有及乎!" |
耆老 | qílǎo | 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老年人。《汉书·宣帝纪》:“朕惟耆老之人,髮齿堕落,血气衰微,亦亡暴虐之心。”《晋书 武帝纪》“见长吏,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存问耆老,亲见百年。”《晋书 符坚记载上》七日而至于安阳,过旧闾,引诸耆老语及祖父之事,泫然流涕,乃停信宿。宋 叶适《宋杜君墓志铭》:“如君之安于一丘,而能自信独乐,耆老不倦,以尽其死,是可贤也。”《木兰奇女传》:当日二官接了誊黄抄报,并邑侯角文,差人到观音寺,设立文帝龙位,分头去请绅士、耆老。 |
耆利 | qílì | 贪利。《汉书·陈平传》:“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顿耆利无耻者,亦多归 。” 贾谊《治安策》:“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 清 梅曾亮《送韩珠船序》:“(英吉利)耆利昧生死,越国万里,踔一船环扣海疆,诈言求和,惊恐民吏。” |
耆年 | qínián | 老年人。六十岁以上。指高年。《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国老黄耇以上,假中散大夫、郡守;耆年以上,假给事中、县令;庶老,直假郡县。南朝齐 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耆年闕市井之游,稚齿丰车马之好。”唐 聂夷中《短歌》:“耆年无一善,何殊食乳儿。”宋 陆游《北望诗》:“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三》:“归愚先生虽耆年重望,意不属也。” |
耆年硕德 | qíniánshuòdé | 耆:古称六十岁为耆,泛指年高。硕:大。比喻年高而德望很重。郑观应《盛世危言·海防》:“当今王大臣耆年硕德,虽不乏人,求其能深知水军事务,胆识俱优者,恐难其选。” |
耆儒 | qírú | 德高的老儒。礼致耆儒。汉扬雄《剧秦美新》:“是以耆儒硕老,抱其书而远逊;礼官博士,卷其舌而不谈。”《后汉书‧张皓传》:“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二》帝(宋英宗)谓(李)柬之曰:“卿耆儒通识,期于咨访以辅不逮,岂止经术而已!”《续资治通鉴 元纪四》四曰翰苑亦颁阿哈玛特功德,宜博访南北耆儒以重此选。 |
耆儒硕望 耆儒硕老 | qírúshuòwàng qírúshuòlǎo | 耆:六十岁以上的人。指年高德重的儒者或年高德劭的儒者。汉·扬雄《剧秦美新》:“是以耆儒硕老抢其书而远逊。”《元史·崔彧传》四曰翰苑亦颂阿合马功德,宜博访南北耆儒硕望,以重此选。 |
耆寿耇老 | qíshòugǒulǎo | 年高德劭者。亦泛指老寿之人。耆,指六十岁老人;耇,指九十岁老人。耇老,亦作“耈老”。年高有德的贤人。长寿老人。晋 向秀《难嵇叔夜 养生论》纵时有耆寿耇老,此自特受一气,犹木之有松柏,非导养之所致。 |
耆硕 | qíshuò | 高年硕德者。唐 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况今俊乂至多,耆硕咸在,苟以登用,皆逾於臣。《明史·马文升传》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清史稿卷八 圣祖本纪三》诏原任侍郎任克溥年逾九十,洵为耆硕,加尚书衔。 |
耆叟 | qísǒu | 老叟。《晋书·文帝纪》:“耆叟荷崇养之德,鰥寡蒙矜卹之施。” |
耆宿 | qísù | 特指年高有德望者。朋侪推独步,耆宿避三舍。晋 葛洪《抱朴子·酒诫》:“臣子失礼於君亲之前,幼贱悖慢於耆宿之坐。”《旧唐书·宦官传·高力士》:“代宗以其耆宿,保护先朝,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 |
耆贤 | qíxián | 年高贤德之人。 王闿运《巡抚吴尚书六十寿颂》:“歷选耆贤,名者赵陈骆而已。” |
耆彦 | qíyàn | 年高望重的人。耆: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耆老、耆年、耆绅、耆宿。彦:古代指有才学、德行的人:俊彦、彦士。《明史 卷十四 宪宗二》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明史·文苑传二·陈亮》结草屋沧洲中,与三山耆彦为九老会,终其身不仕。 |
耆英 | qíyīng | 对高年硕德者之称。《拟仿香山九老会引》文潞公开筵东洛,图绘耆英杜祁公置酒南京,诗传元老皆踵,乐天之故事竟成旷世之美谈。 |
耆欲 | qíyù | 亦作“耆慾”。嗜欲。《礼记·月令》:“(仲夏之月)节耆欲,定心气。”《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庄子·大宗师》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徐无鬼》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汉书·晁错传》:“宫室过度,耆慾亡极。”颜师古注:“耆读曰嗜。”《新唐书·杜兼传》:“所至大杀戮,裒艺财貲,极耆欲。”西汉·贾谊《治安策》夫胡、粤之人,生而同声,耆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数译而不能相通,行者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 |
耆长 | qízhǎng | 亦称"耆户长"。古代差役名,职司逐捕盗贼。《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五年》庚子,诏诸州并乡村率以百户为团,团置耆长三人。胡三省注:耆,老也,每团以老者三人为之长。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 卷十二》绍圣元年,耆户长、壮丁复雇募法,不许以保正长、保丁充代。《宋史·食货志上五》以里正,户长、乡书手课督赋税,以耆长、弓手、壮丁逐捕盗贼。《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国家立保正之法,愿兼耆长者听,故数十年来,承役之初,县道必抑使兼充。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胥吏》耆长、弓手、壮丁以逐捕盗贼,今弓兵捕盗之类。 |
鳍 | qí | 鱼类的运动器官,由薄膜和硬刺组成,按它所在部位,可分为胸鳍、腹鳍、脊鳍、臀鳍、尾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