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山路不平,形声。从山,奇声。本义:崎岖,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

崎嵚历落

qíqīnlìluò

形容性行卓异磊落。元·郝敬《寄缪大质茂才》:“捧腹一笑,世上机阱都尽。每暗中摸索白昼观想,真崎嵚历落,可笑人也。”清·陈睿思《观丁将军古剑》诗:丁公小永孙子棻,崎嵚历落非庸人。

崎岖

qíqū

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崎岖山路。有时也比喻人生艰难。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晋书 葛洪传》时或寻书问义,不远数千里崎岖冒涉,期于必得。《南史·宋纪上·武帝》:“是故夕寐宵兴,援奬忠烈;潜构崎嶇,过於履虎;乘机奋发,义不图全。”宋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清 袁枚《山行杂咏》:“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②形容面部凹凸不平难看。茨威格《列夫 托尔斯泰》"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③也有用作动词。西汉·刘歆《上山海经表》“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释义:过去洪水泛滥,漫至中国各处,人民失去房屋、土地等生活依靠,逃难在丘陵山地上,在树木上做巢居住。)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犹以书工,崎岖碑碣之间,辛苦笔砚之役

曲折的堤岸。碕岸:曲折的河岸;碕潭:弯曲的水潭。汉·扬雄《羽猎赋》探岩排碕,薄索蛟螭。

qíyǐ

①山石不平貌。《楚辞·淮南小山 招隐士》:“嶔岑碕礒兮,硱磳磈硊。”洪兴祖补注:“碕礒,石貌。”南朝梁 江淹《赤虹赋》:“迤邐碕礒兮,大极之连山。”唐 徐彦伯 《淮亭吟》:“山碕礒兮隈曲,水涓涟兮洞汩。”②奇特;不平常。清 方文《噉椒堂诗》:“锡名曰噉椒,厥义何碕礒。”

①古代一种三足的釜。锜釜,均为烹饪器,有足为錡,无足为釜。左丘明《周郑交质》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 ②古代一种凿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