蹊 | qī I. | 蹊跷(qiāo)奇怪,可疑:这事有点儿蹊跷。II.xī ①小路:“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伏兵山蹊。蹊径(途径,如“独辟蹊径”)。《资治通鉴 秦纪一》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资治通鉴 晋纪十九》青州上言:“济南平陵城北石虎一夕移于城东南,有狼狐千余迹随之,迹皆成蹊。”《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狄)仁杰曰:“城中闻官军至,逾城出降者四面成蹊,明公(张光辅)纵将士暴掠,杀已降以为功,流血丹野,非万贞(李贞)而何!”《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常扫凈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独有此律,不谬蹊径。②践踏:“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聊斋志异 成仙》先是,黄吏部家牧佣,牛蹊周田,以是相诟。 |
蹊跷 跷蹊 | qīqiāo | 奇怪,可疑 |
蹊隧 蹊遂 | qīsuì/xīsuì | ①小路。《庄子·马蹄》:“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五》曹玮又言:“边民应募为弓箭手者,皆习障塞蹊隧,解羌、胡语,耐寒苦,有警可参正兵为前锋;”宋 苏辙《祭八新妇黄氏文》:“风波恐惧,蹊遂颠绝。”章炳麟《訄书·定版籍》:“穷巷之宅,不当蹊隧者,视露田而弱,当孔道者,鱼池勿如别为差品。”②门径,门路。唐 元稹《上门下裴相公书》:“当时一二年间,几至於奸无蹊隧,而政有根本矣。 |
蹊要 | qīyào | ①犹险要。《三国志·魏志·田畴传》:“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今平阳阳平县北一十里,有故莘亭,道阸限蹊要,自卫适齐之道也。”②比喻要害。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熔裁》:“蹊要所施,职在鎔裁,櫽括情理,矫揉文采也。” |
㬤 | qī | 东西湿了之后将要干,未全干:雨过了,太阳一晒,路上就渐渐㬤了。用沙土等吸收水分:地上有水,铺上点儿沙子㬤一㬤。 |
缉 | qī I。 | 一种缝纫方法。一针连着一针密密地缝:缉边。缉鞋口。II. jī搜捕;捉拿:缉私。通缉。 |
沏 | qī | (用开水)冲;泡:沏茶。用开水把糖沏开。《红楼梦》紫鹃,把你们的好茶沏碗我喝。 |
桤 | qī | 桤木,落叶乔木。果穗椭圆形、下垂。嫩叶可作茶叶代用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