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 | qī | ①因婚姻联成的关系,表示亲近关系:亲戚。外戚。戚族。戚友。《孟子·梁惠王下》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庄子·盗跖》子不为行,即将疏戚无伦,贵贱无义,长幼无序。②忧愁,悲哀:戚然。凄戚。哀戚。休戚。无嗣之戚。《论语·八佾篇》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弟子规》: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资治通鉴 汉纪六》释之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汉书 王莽传中》予每念之,未尝不戚焉。《资治通鉴 汉纪六十》宪英叹曰:“太子(指曹丕),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惧,而反以为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聊斋志异 连城》(乔)生自知已死,亦无所戚。③古代兵器,像斧。参见“朱干玉戚”。《汉书·王莽传上》:“(王莽)左建朱鉞,右建金戚。”④姓。 |
戚党 | qīdǎng | 亲族。《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八》时(方)国珍戚党陈仲达,往来计议,陈其可降伏,台哈布哈率部众张受降旗乘潮,而船触沙不能行。明 杨慎《孝津行》戚党悲复感,闾里唁且哄。明 袁宏道《大人寿日戏作 诗》平明启扉闼,戚党相经过。《聊斋志异 冥宁》而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乔女》孟故无戚党,死后,村中无赖,悉凭陵之。《聊斋志异 酒狂》缪永定,江西拔贡生。素酗于酒,戚党多畏避之。 |
戚藩 | qīfān | 亦作“戚蕃”。近亲藩王。晋 刘琨《劝进表》:“社稷时难,则戚藩定其倾;郊庙或替,则宗哲纂其祀。”《文选·王俭》:“属值三季在辰,戚蕃内侮。”李周翰注:“戚蕃,谓诸王也。”《南齐书·高帝纪上》:“皇室多难,衅起戚蕃。”唐 刘知几《史通·品藻》:“王頍文章不足,武艺居多,躬诣戚藩,首阶逆乱。”宋 苏轼《赐济阳郡王曹佾罢散兴龙节道场香酒果口宣》:“卿宠冠戚藩,望隆旧德。” |
戚宦 | qīhuàn | 外戚和宦官。《后汉书·仲长统传》:“虫螟食稼,水旱为灾,此皆戚宦之臣所致然也。” |
戚醮 | qījiào | 烦恼。《庄子·盗跖》:“财积而无用,服膺而不舍,满心戚醮,求益而不止,可谓忧矣。”成玄英疏:“戚醮,烦恼也。”一说憔悴貌。陆德明释文引李颐曰:“戚醮,顦顇也。” |
戚里 | qīli | ①帝王外戚聚居的地方。《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捐,受书谒,徒其家长安中戚里。司马贞《索隐》引颜师古曰:"于上有姻戚者皆居之,故名其里为戚里。"②借指外戚。《后汉书·张霸传赞》霸贵知止,辞交戚里。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秋》中贵戚里,取索供卖。《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时戚里有分财不均者更相讼,又入宫自诉,(张)齐贤请自治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七》(张尧佐)晚节以戚里进,遽至崇显,恋嫪恩宠,为世所鄙。③泛指亲戚邻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新郎》村人有为子娶妇者,新人入门,戚里毕贺。 |
戚戚 | qīqī | ①相亲貌。《诗·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②忧惧貌;忧伤貌。《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何晏集解引郑玄曰:“长戚戚,多忧惧。”晋 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戚戚於贫贱,不汲汲於富贵。”唐 韩愈《与于襄阳书》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唐 韦应物《送杨氏女》:“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宋 李清照《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明 王守仁《瘗旅文》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聊斋志异 素秋》自审福薄,不堪仕进;且一入此途,遂不能不戚戚于得失,故不为也。③心动的样子。《孟子 梁惠王上》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
戚戚具尔 | qīqījùěr | 戚戚:互相亲爱的样子。具:俱,都。尔:迩,靠近。指兄弟友爱。《诗经·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三国魏 曹植《求通亲亲表》退省诸王,常有戚戚具尔之心。 |
戚然 | qīrán | ①警惕貌。《国语·吴语》:“越之在吴,犹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夫越王之不忘败吴,於其心也戚然,服士以伺吾閒。”韦昭 注:“戚,犹惕也。”戚,一本作“侙”。《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九》吏部郎中、直集贤院田锡应诏上疏,言陕西数十州苦于灵、夏之役,生民重困,帝(宋真宗赵恒)为之戚然。②忧伤貌。《列子·说符》:“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后汉书·锺离意传》:“比上天降旱,密云数会,朕戚然慙惧,思获嘉应。”明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惻然而悲,戚然而痛。”丁玲《韦护》第二章:“韦护戚然的躺在椅上,将脸望起,不做声。” |
戚容 | qīróng | 忧伤的面色。居丧无戚容。《左传·昭公十一年》:“君无戚容,不顾亲也。”晋 陆机《吊魏武帝文》:“矫戚容以赴节,掩零泪而荐觞。”《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宣皇帝宇文赟》大行在殡,曾无戚容,即通乱先帝宫人。《聊斋志异 冥宁》而女由是竟不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然竟日未尝有戚容。《聊斋志异 雷曹》见一人颀然而长,筋骨隆起,彷徨座侧,色黯淡有戚容。 |
戚属 | qīshǔ | 亲属。《汉书 王莽传》斥逐仁贤,诛残戚属。《晋书 武帝纪》宗室戚属,国之枝叶,欲令奉率德义,为天下式。《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慕容垂,燕之戚属,世雄东夏,宽仁惠下,恩结士庶,燕、赵之间咸有奉戴之意。清·方苞《狱中杂记》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 |
戚畹 | qīwǎn | 犹戚里,借指外戚、亲戚邻里,或帝王外戚聚居的地方。《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其(杨石和杨谷)老成静重,避远权势,治家教子,风采凛然,诚近世戚畹之所未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六》凡为此者,皆戚畹肺腑之亲,近习贵幸之臣,奔走使令之辈,外取货财,内坏纲纪。清 洪升《长生殿·贿权》荣夸帝里,恩连戚畹,兄妹都承天眷。 |
戚扬 | qīyáng | 古兵器。即斧钺。《诗·大雅·公刘》:“弓失斯张,干戈戚扬。”毛传:“戚、斧也;扬,鉞也。”明 张风翼《灌园记·田单破燕》:“循环奇正谋猷壮,前后干戈载戚扬。” |
戚友 | qīyǒu | 亲戚朋友。《花月痕第十一回》至戚友婢仆,沦陷贼中,指不胜屈。 |
嘁 | qī | ①嘁嘁喳喳:象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②嘁哩喀喳:形容说话做事干脆、利索。 |
鏚 | qī | 古同“戚”,古代一种形似斧的兵器:“干鏚羽旄。”《左传 子革对灵王》君王命剥圭以为鏚柲,敢请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