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男子的配偶:妻子。妻室(指妻子)。妻小(妻子和儿女)。妻离子散。II.参见qì。

妻党

qīdǎng

妻族也就是妻子的娘家亲族《晏子春秋·杂下十二》且以君之赐,父之党无不乘车者,母之党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党无冻馁者。《汉书·谷永传》后宫亲属,饶之以财,勿与政事,以远皇父之类,损妻党之权。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二》天宝初,有范氏尼者,知人休咎。颜鲁公妻党之亲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其(龚茂良)荐察官以妻党林虙为首,拟除后省则用乡人林光朝,可诛四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娘》时妻党多任京秩,恐见诮讪,乃易旧名。

妻儿老少

妻儿老小

qīérlǎoshào

qīérlǎoxiǎo

指全家人。用在表示家族负担。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9卷:“引了妻儿老少,和刘青等心腹三十余人,径投望江县天荒湖来。”明 梁辰鱼《浣纱记 见王》:“你一向远出,可速与妻儿老小相聚。”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4回:“男子汉都去做工了,丢下妻儿老小,好难存活。”

妻舅qījiù

妻子的弟兄。舅兄,舅弟,舅子。《水浒传第十七回》这个拿叉的,便是小人的妻舅。

妻离子散

qīlízǐsàn

妻子离异;子女流散。表示一家人被迫离散。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毛泽东《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种答案》无辜人民之死伤成千累万,妻离子散啼饥号寒者到处皆是。

妻梅子鹤

qīménzǐhè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表示清高。清·徐釚《词苑丛谈》卷三:“林处士妻梅子鹤,可称千古高风矣。”

妻孥

妻帑

qīnú/qītang

妻子和儿女。诗·小雅·常棣》:“宜尔家室,乐尔妻帑。”毛传:“帑,子也。”国语·越语上》:“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係妻孥。”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諂,身首被梟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资治通鉴 晋纪十六》朝士以京邑危逼,多遣家人入东避难,左卫将军刘超独迁妻孥入居宫内。唐 杜甫 《羌村》诗之一:“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明史·王冕传》:“(王冕)携妻孥隐九里山。”郭沫若《狐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我假如能变换得若干钱来,拯救我可怜的妻孥,我也可以感受些清淡的安乐呢。”

妻荣夫贵

qīróngfūguì

荣:荣耀。贵:显贵。指因妻子的显赫地位夫婿也能得到好处。参见“夫贵妻荣”。

妻子

qīzǐ

①男子的正式配偶。②妻子和儿女。《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西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横被口语,身幽北阙,妻子满狱。三国魏 曹植《梁甫行》:“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③夫妻。《礼记·中庸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郪江,水名,在四川,流入涪江。郪国,周诸侯国名。先秦时,在四川境内有蜀国、巴国、巴子国和郪国四个诸侯国。

①萋萋:形容草生长茂盛的样子,如“芳草萋萋”。宋 李重元《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②萋斐:a.形容花纹错杂的样子,如“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潛人者,亦已大甚!”b.喻谗言,如“吞决之情深,则萋斐之辞作。” ③通作“凄”。(使)凄然向尽。两汉《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迴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緑。”

萋斐

萋菲

qīfěi

比喻谗言。原义:花纹错杂貌。语本《诗·小雅·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大甚!”孔颖达疏:“《论语》云:‘斐然成章。’是斐为文章之貌,萋与斐同类而云成锦,故为文章相错也。”《北齐书·幼主纪》:“忠信不闻,萋斐必入。”《旧唐书·朱敬则传》:“去萋菲之牙角,顿奸险之锋芒。”《续资治通鉴宋纪二十六》非合面奏公事,不得上殿,盖防人之多言,浸成萋斐也。《聊斋志异 续黄粱》召对方承于阙下,萋菲辄进于君前,委蛇才退于自公,声歌已起于后苑。

萋萋

qīqī

①草木茂盛的样子。《诗·秦风·蒹葭》:“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唐·崔颢登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宋 秦观《八六子 倚危亭》:“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李梦霁《一生欠安》(周)作人似是井底微澜,让形容枯槁的时日芳草萋萋。②乌云密布,即将下雨的样子。亦作凄凄。清 沈炯《题听松山人雨蕉书屋图》诗:"卷图烈日忽遮藏,天半萋萋野云起。"

①寒冷:风雨凄凄。凄风苦雨。凄清。凄寒。唐 李颀《琴歌》:“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②悲伤:凄惨。凄恻。凄楚。凄怆。凄然。凄切。凄怨。凄厉。凄咽。凄婉。凄惶:悲伤惶恐;凄惨不安。③冷落静寂:凄凉。凄寂。凄艳。芳草凄凄,秀木森森

凄悲

qībēi

哀伤。唐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有仙姬数十,奏诸异乐,婉转清亮,曲调悽悲,非人间之所闻听。”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天地为愁,草木凄悲。

凄惨

qīcǎn


凄凉悲惨。凄惨的情景。宋 李清照《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凄恻

qīcè

因情景凄凉而悲伤。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军士各与父兄昆弟取诀,国人悲哀,皆作离别相去之词……於是观者莫不悽惻。”《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八》因泣下凄恻。南朝梁 江淹《别赋》:“是以行子肠断,百感悽惻。” 唐 白行简《李娃传》:“一旦大雪,生为冻馁所驱,冒雪而出,乞食之声甚苦,闻见者莫不悽惻。”宋 周邦彦《兰陵王·柳词》:“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清 顾炎武《禹陵诗》:“会稽山色好,悽惻独攀登。”《聊斋志异 耿十八》但内室隐隐,如笼烟雾。凄恻不自胜。

凄楚

qīchǔ

凄凉悲哀。《花月痕第十八回》秋痕见痴珠为他凄楚,心中十分感激,便拉了痴珠的手,重新又哭。


凄怆

qīchuàng

①悲伤;悲凉。凄凉悲怆。汉·王粲《登楼赋》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今省上事,款诚深至,心用慨然,悽愴动容。”唐 高适《登子贱琴堂赋诗之一》:“临眺忽悽愴,人琴安在哉!”明 陆采《怀香记·京邸遇旧》:“今得聚萍踪梗跡,顿消悽愴。”苏曼殊《焚剑记》:“老人言已,悽愴不乐。”《资治通鉴 汉纪九》一人有饥寒不终其天年而死者,为之凄怆于心。宋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宋 姜夔《长亭怨慢 渐吹尽 序》: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②严寒貌。汉 秦嘉《赠妇诗》:“严霜悽愴,飞雪覆庭。”《汉书·王褒传》:“故服絺络之凉者,不苦盛夏之鬱燠;袭貂狐之煗者,不忧至寒之悽愴。”颜师古注:“悽愴,寒冷也。”

凄断

qīduàn

①谓极其凄凉或伤心。《浣溪沙》:“雨花凄断不堪听。”宋 曹勋《饮马歌 序》:“此腔自虏传至边,饮牛马即横笛吹之,不鼓不拍,声甚凄断。”宋 张炎《清平乐 候蛩凄断》:“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聊斋志异 连琐》夜阑秉烛,方复凄断。②犹凄绝。

凄风

qīfēng

①寒风。《左传·昭公四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杜预注:“凄,寒也。”汉 王粲《赠蔡子笃》诗:“烈烈冬日,肃肃凄风。”宋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风凄露下,走磷飞萤!②西南风。一说,凉风。《吕氏春秋·有始》:“西南曰凄风。”高诱注:“一曰凉风。”南朝宋 鲍照《代白紵舞歌辞 之一》:“凄风夏起素云回,车怠马烦客忘归。”

凄风楚雨

qīfēngchǔyǔ

解释见“凄风苦雨”。清·程麟《此中人语·田螺妖》:“(女)每于凄风楚雨之时,常思归去。”

凄风寒雨

qīfēnghányǔ

解释见“凄风苦雨”。 清·葆光子《物妖志·木类·柳》:“方其凄风寒雨,杏褪桃残,山路萧条,愁云千里,苔荒藓败,情扬魂销,不可谓无忧也。”

凄风苦雨

qīfēngkǔyǔ

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处境悲惨凄凉。他被迫流浪,在凄风苦雨中飘泊了四年,直到解放才回到家乡。她远离家乡,在凄风苦雨中度过了这个佳期。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四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凄风冷雨

qīfēnglěngyǔ

见“凄风苦雨”。《左传·昭公四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时遇秋天,怎当那凄风冷雨,过雁吟虫,眼前景物,无一件不是牵愁触闷的。

凄寒

qīhán

寒冷。月色凄寒。三国魏 何晏《景福殿赋》:“冬不凄寒,夏无炎燀,钧调中适,可以永年。”唐 李郢《江亭雪霁》诗:“春风掩映千门柳,晓色凄寒万井烟。”唐 柳宗元《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惶qīhuáng

悲伤不安、匆遽不安。悲伤惶恐;凄惨不安。悲伤惶恐;困苦难堪。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不信好人言,必有凄惶事。《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母子二人凄惶了一夜,天明算了店钱,起身回姑苏而来。

凄紧

qījǐn

①谓寒风疾厉,寒意逼人。宋 柳永《八月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②形容寒而急。

凄恋

qīliàn

凄凉眷念,表示一种孤独的情感。《聊斋志异 冥宁》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聊斋志异 云萝公主》过数月,又欲归宁。主殊凄恋。

凄凉

qīliáng

孤寂冷落。夜景凄凉。悲凉。字字凄凉。唐 刘禹锡《蜀先主庙诗》:“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唐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唐 李商隐《风雨》“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宋 晏几道《蝶恋花 醉别西楼醒不记》:“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宋 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宋 仲殊《南歌子 忆旧》:“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宋徽宗 赵佶《燕山亭·见杏花作词》:“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宋 房舜卿《忆秦娥》:“与君别。相思一夜梅花发。梅花发。凄凉南浦,断桥斜月。”宋 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词》:“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宋 刘克庄《贺新郎 九日》:“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凄迷

qīmí

①悲伤怅惘。②景物凄凉迷茫。

凄凄

qīqī

①形容寒凉。唐 李白《长相思 其一》:“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唐 韩翃《同题游仙观》: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唐·杜牧《阿房宫赋》舞殿冷袖,风雨凄凄。②形容悲伤凄凉。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唐 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宋 姜夔《齐天乐词》:“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

凄其

qīqí

①凄凉悲伤。南朝宋 谢灵运《初发石首城诗》:“钦圣若旦暮,怀贤亦凄其。”唐 杜甫《晚登瀼上堂诗》:“凄其望吕葛,不復梦周孔。”元 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三折》:“对无穷景色,总是伤悲,好教我动旅怀,难成醉,枉了也壮志如虹英雄辈,都做助江天景物凄其。”明 徐祯卿《在武昌作诗》:“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②寒凉貌。元 张养浩《长安孝子诗》:“退省百无有,满屋风凄其。”柳亚子《题张苍水集 诗》:“盲风晦雨凄其夜,起读先生正气歌。”

凄切

qīqiè

凄凉悲切。宋 柳永《雨霖铃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 欧阳修《秋声赋》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凄清qīqīng

凄凉冷清。形容冷清,悲凉。凄清的月光。鲁迅彷徨·在酒楼上》:“深冬雪后,风景凄清。”

凄然

qīrán

①寒凉。萧瑟凄然的晚秋。《庄子·大宗师》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②凄凉悲伤。凄然泪下。凄然变容。宋 苏轼《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凄入肝脾

qīrùgānpí

形容非常悲伤。三国魏·繁休伯《与魏文帝笺》:“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凄入肝脾,哀感顽艳。”

凄咽

qīyān

形容声音悲凉呜咽。宋 张镃《满庭芳·促织儿词》:“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 卷十二》:“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佗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

凄异

qīyì

①哀伤变色。唐 孟棨《本事诗·情感》:“王召饼师使见之。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时王座客十餘人,皆当时文士,无不悽异。”②谓凄惨悲凉。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 三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絶。”清 龚自珍《知归子赞》:“不知有佛也,乃遁而之於惝怳、曲屈、凄异、幽灵、孤譎之一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