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 píng | ①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平地。平面。平原。②均等:平分。平行(xíng)。抱打不平。公平合理。③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平列。平局。平辈。④安定、安静:平安。平服。⑤治理,镇压:平定。《宋书 本纪武帝下》平关中,得姚兴从女,有盛宠,以之废事。⑥抑止(怒气):他把气平了下去。⑦和好:“宋人及楚人平”。《公羊传 宋人及楚人平》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参见“大其”和“平乎己”。⑧一般的,普通的:平民。平庸。平价。平凡。⑨往常,一向:平生(a.从来;b.终身)。平素。⑩汉语四声之一:平声。平仄。11.使动词,使夷为平地。列子《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12.〔平假(jiǎ)名〕日本文所用的草书字母。13.古同“评”,评议。评判。三国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夫难平者,事也。14. 姓。 |
平安 | píng’ān | ①没有事故,没有危险。平安无事。唐 岑参《逢入京使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②冒了险而未遭受损伤或损失的。经过艰难的历程后平安到家。③指心境平静安定。心很平安。 |
平安家书 | píng’ānjiāshū | 报告家人平安的书信。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我如今修一封平安家书,差人岳母行报知。” |
平安无事 | píngānwúshì | 平平安安,没出什么事故。元 无名氏《昊天塔孟良盗骨》第二折:“哥哥将令,着兄弟巡界河去,平安无事,回哥哥的话来。”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我把选书的九十几两银子给了他,才买回这个东西来,而今幸得平安无事。 |
平白无辜 | píngbáiwúgū | 清白无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一回:“这样说,你竟是个平白无辜人了。” |
平白无故 | píngbáiwúgù | 平白:凭空;故:缘故;原因。没有道理;没有原因。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平白无故的生出这等毒计。”梁斌《红旗谱》三十二:眼看平白无故被他们拿去。不,这等于是他们砸明火、路劫! |
平步登天 平步登云 | píngbùdēngtiān píngbùdēngyún | 平步:平地迈步。比喻一下子就达到很高的地位或境界。学习上的提高总得有个过程,不可能平步登天。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2卷:“滞色已开,只在三日内自有奇遇,平步登天。”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假虎威古玩流殃》:“得了个官……这便是平步登云,落了好处了。”孙犁《契诃夫》:“他们想找些简便的办法,平步登云,和那些人站在一道去。” |
平步青霄 | píngbùqīngxiāo | 解释见“平步青云”。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有一日平步青霄,不信鸿鹄同燕雀。” |
平步青云 | píngbùqīngyún | 平:平稳;稳当;步:行步;走上;登上;青云:青天。比喻官位很高。比喻一下子轻易地登上了很高的官位。旧时用以形容科举及第;或陡然富贵。同“平地青云”。宋 袁文《瓮牖闲评》第三卷:“廉宣仲才高,幼年及第,宰相张邦昌纳为婿。当徽宗时自谓平步青云。”元 关汉卿《谢天香》楔子:本图平步上青云,直为红颜滞此身。 |
平畴 | píngchóu | 平坦的田野。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当其放意,平畴千里。清 沈德潜《过许州》:“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 |
平淡无奇 平澹无奇 | píngdànwúqí | 奇:特殊。平平淡淡;没有什么显著的、出色的地方。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听起安老爷这几句话,说得也平淡无奇。”郭沫若《涂家埠》八:江西境内的风物,太平淡无奇了,这儿和长江沿岸所见到的别无二致。 |
平旦 | píngdàn | ①清晨。《孟子·告子上》:“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南朝宋 鲍照《代放歌行》:“鷄鸣洛城里,禁门平旦开。”唐 白居易《郡亭诗》:“平旦起视事,亭午卧掩关。”清 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下》:“凡诊病脉,平旦为準,虚静寧神,调息细审。”《资治通鉴 汉纪二》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资治通鉴 汉纪六十》庞德在堤上,被甲持弓,箭不虚发,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关)羽攻益急。②平日,平时。《醒世姻缘传·引起》:“絶义相持,岂无平旦良心?”③古代十二时之一。相当于后来的寅时。 |
平澹 | píngdàn | 澹:恬静、安然的样子:澹泊。澹漠。澹薄。恬澹。水波纡缓的样子。见"平淡"。 |
平当 | píngdāng | 公平允当。三国魏 曹操《以高柔为理曹掾令》:“掾清识平当,明于宪。”《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开布诚心,厝怀平当,亲礼国士,友接佳流。”《隋书·骨仪传》:“开皇初,为侍御史,处法平当,不为势利所回。” |
平地波澜 | píngdìbōlán | 波澜:波涛。比喻突然发生的事端或变故。唐·刘禹锡《竹枝词》:“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7回:“后又于酒肆之中无中生有,起一平地波澜,引诱他说出奸情。” |
平地登云 | píngdìdēngyún | 解释见“平地青云”。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9回:“若你克我者为官鬼,必主平地登云之喜,添官进禄之荣。” |
平地风波 | píngdìfēngbō | 平地上起风浪。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纠纷或事故。唐 刘禹锡《竹枝词》:“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回:纣王见贾氏坠楼而死,好懊恼,平地风波,悔之不及。 |
平地风雷 | píngdìfēngléi | 犹言平地一声雷。元·汤式《南吕一枝花·言志》:“若说道董仲舒入朝,公孙弘见招,看平地风雷奋头角。” |
平地楼台 | píngdìlóutái | 比喻原来没有底子而白手建立起来的事业。宋·楼钥《攻瑰集·游大梅山护圣寺二首》:“行尽高山天欲半,不知平地有楼台。”《画学秘诀》:“平地楼台,偏宜高柳映人家。” |
平地起家 | píngdìqǐjiā | 比喻原来没有基础而建立了一番事业。他平地起家,却能在数年间建立如此庞大的基业,人们莫不啧啧称奇。 |
平地起雷 | píngdìqǐléi | 犹言平地一声雷。许地山《海角底孤星》:“这一回,真是个平地起雷咧!” |
平地青云 | píngdìqīngyún | 平:平稳;青云:高空。比喻境遇突然变好,顺利无阻地一下子达到很高的地位。同“平步青云”。金 元好问《送端甫西行》:“渭城朝雨三年别,平地青云万里程。”清·梁启超《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二:自唐以降,设科取士,平地青云,更无论矣。 |
平地生波 | píngdìshēngbō | 平地:平坦的地。平地上起风浪。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纠纷或事故。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十回:“还不肯放松一步,必欲剪草除根,听信那娼妇平地生波。”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72回:“谁知平地生波,竟有这无法无天之事。” |
平分 | píngfēn | 对等均分,对半分。平分土地。宋 毛滂《惜分飞 泪湿阑干花著露》:“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
平分秋色 | píngfēnqiūsè | 秋色:秋天景色。把秋天的景色平均分配;昼夜各得一半;多指中秋或秋分这一天;后指平均分享财物声誉等。这场足球赛,两队势均力敌,平分秋色,最后以1:1握手言和。唐 韩愈《昌黎集 卷二 合江亭》诗:“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 |
平风静浪 | píngfēngjìnglàng | 风平浪静。多以喻平静无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8回:“时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明,平风静浪。”瞿秋白《饿乡纪程》:“饿乡之‘饿’如其不轧窒他的机括,前途大约就可以见平风静浪的海镜。” |
平赋 | pínɡfù | 公平课税。南朝宋 何承天《社颂》称物平赋,百姓熙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五》苟于诸国既平之后,创法立制,敷布条纲,任将相,选贤能,平赋足用,屯农足食,内治既举,外御亦备。 |
平复 | píngfù | ①恢复平静。风沙日渐平复。等他情绪平复后再说。《史记·梁孝王世家》:"太后闻之,立起坐餐,气平复。"②痊愈复原。伤口平复了。病体日渐平复。《汉书·王褒传》:"疾平复,乃归。"《后汉书·华佗传》:"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帝(宋高宗)赐诏曰:“卿(秦桧)比失调护,日冀勿药之喜,遽览封奏,深骇听闻。加意保摄,以遂平复,副朕所望。”③犹平定。宋 李上交《近事会元·唐德宗兴元元年》:"贼泚平复,府库空虚。" |
平复如故 | píngfùrúgù | 平复:痊愈复原。形容病愈康复。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十卷:“弟父之为医也,以莞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之,发十言耳,诸扶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 |
平复如旧 | píngfùrújiù | 平复:痊愈复原。形容病愈康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5回:“君侯箭疮虽治,然须爱护,切勿怒气伤触。过百日后,平复如旧矣。” |
平冈 | pínggāng | 指山脊平坦处。南朝梁 沉约《宿东园诗》:“茅栋啸愁鴟,平冈走寒兔。” 宋 柳永《临江仙引词》:“渡口、向晚,乘瘦马、陟平冈。”宋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南循东下之脊而上,半里,得平冈。” |
平皋/平皐 | pínggāo | 水边平展之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汩淢噏习以永逝兮,注平皋之广衍。”三国魏 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四》:“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南朝梁 江淹《自序》:“青春爰谢,则接武平皋;素秋澄景,则独酌虚室。”明 陈子龙《九日昆山道中诗》:“平皋霽杪秋,行迈臻令节。”清 吴敏树《听雨楼记》:“山村隖集,非有平皋旷壤,通川之流。” |
平乎己 | pínghūjǐ | 平:和好、讲和。媾和;和好。乎:于,对。己:自己,本人。自己主动讲和。公羊高《宋人及楚人平》“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 参见“大其”。 |
平津 | píngjīn | ①坦途;大道。晋 陶潜《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平津苟不由,栖迟詎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唐 昙翼《招隐诗》:“连峯数千里,修林带平津。”②古地名。时为平津邑,武帝封丞相公孙弘为平津侯,即此。后多用为,亦以泛指丞相等高级官僚。前蜀 贯休《酬韦相公见寄诗》:“空讽平津好珠玉,不知更得及门么?”宋 欧阳修《寄题相州荣归堂诗》:“不须授简樽前客,好学平津自有文。”清 吴伟业《东莱行诗》:“侍中叩阁数彊諫,上书对仗弹平津。”③旧时北平(今北京)、天津的并称。平津战役。茅盾《欢迎古物》:“平津尚未陷落,而古物已经装箱待运。” |
平静无事 | píngjìngwúshì | 形容非常安全,没有事情发生。毛泽东《批判大汉族主义》:“有些是很严重的问题,表面上看来平静无事……故须进行认真的教育,以期一步一步地解决这个问题。” |
平居 | píngjū | 平日,平素。西汉·贾谊《治安策》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之。宋 苏轼《教战守》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宋 苏轼《留侯论》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一》魏国大长公主虽丧明,平居隐几,冲澹自若。《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五》祖禹平居恂恂,口不言人过;至遇事,别白是非,不少借隐。 |
平空 | pínɡkōnɡ | ①凭空;突然;无缘无故。②旧时缮写上行公文,换行抬写衔、名,谓之"平空"。《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五》(李)宗谔在舍人院,尝牒御史台,不平空,中丞吕文仲移文诘之,宗谔答以两省与台司非统摄。③平掉空头仓位,转为做多,是专业交易员语言。 |
平旷 | píngkuàng | 平坦宽广。土地平旷。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
平乐 | pínglè | ①和平安乐。《史记·匈奴列传》:“使少者得成其长,老者安其处,世世平乐。”②谓平坦富饶。《楚辞·九章·哀郢》:“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王逸注:“閔惜乡邑之富饶也。”③代宫观名。后泛指园林馆阁。文选·曹植《名都篇》:“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李善注:“平乐,观名。”唐 李白《将进酒》:“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唐 韩翃《赠张千牛诗》:“急管昼催平乐酒,春衣夜宿杜陵花。”《板桥杂记附录》引明沉周《盒子会辞》:“平乐灯宵閙如沸,灯火烘春笑声内。” |
平林 | pínglín | 平原上的林木。《诗经·小雅·车舝》:“依彼平林,有集维鷮。”毛传:“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唐 李白《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南唐 冯延巳《鹊踏枝》词:“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
平流缓进 | píngliúhuǎnjìn | 本指船在缓流中慢慢前进。后比喻稳步前进。唐·白居易《泛小轮》诗:“船缓进,水平流,一茎竹篙剔船尾,两幅青幕幅船头。” |
平陆 | pínglù | 平原;陆地。《孙子·行军》:“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晋 陶潜《停云诗》:“八表同昏,平陆成江。”唐 僧鸾《苦热行》:“烛龙衔火飞天地,平陆无风海波沸。”唐 王维《桃源行》:“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清 林则徐《批上海请常留龙华港大坝截潮案》:“浑水内灌,致积泥沙,不一二年,仍如平陆。” |
平民百姓 | píngmínbǎixìng | 指普通百姓。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卷:“假如桀是个平民百姓,还造得许多恶业否?”孙犁《小说杂谈》:“对于一般的事物,即平民百姓,惩劝时可以直抒胸臆,用不着忌讳。” |
平明 | píngmíng | ①天亮的时候。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三国演义》魏延暗喜,分付众军士二更造饭,三更起兵,平明要到邓贤寨边。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 王昌龄《长信秋词》之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裴回。”唐 王维《桃源行》:“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唐 张祜《集灵台·其二》“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涴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唐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唐 卢纶《塞下曲 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三国演义·第七四回》于是众皆奋力御敌。自平明战至日中,勇力倍增。《资治通鉴 汉纪三》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②公正严明。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平宁 | píngníng | 同义词:平安,宁静,安宁。犹安定,安宁。唐 元稹《处分幽州德音》:“四十年间,海内滋殖,风俗谨朴,君臣平寧,人无事端。”宋 陈师道《上曾枢密书》:“谈者必谓世方平寧,兵不足虞,人无姦雄,有不足畏。”《西游记第六十六回》今日静享武当山,安逸太和殿,一向海岳平宁,乾坤清泰。 |
平平安安 | píngpíngānān | 没有事故,没有危险。曾朴《孽海花》第28回:“令兄还在丁公馆里,和丁成同榻宿了一宵,平平安安的回来。”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14章:“少平少安,平平安安!这玉厚还会起名字哩!” |
平平常常 | píngpíngchángcháng | 普普通通,不值得注意,缺乏魅力。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5回:“可是数十年来也不过做了一个无功无过平平常常的女子。”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一章:“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濛濛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 |
平平淡淡 | píngpíngdàndàn | 质量中等或低于中等水平,普普通通。钱钟书《围城》:“像现在平平淡淡,情感在心上不成为负担这也是顶好的,至少是顶舒服的。”朱自清《房东太太》:“至少也平平淡淡告诉你,决不垂头丧气。” |
平平泛泛 | píngpíngfànfàn | 平常,一般。我只想平平泛泛地过日子,不想有什么坎坷。 |
平平静静 | píngpíngjìngjìng | 安宁,没有骚扰动荡。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18章:“谁挨了打也不会平平静静,但人家的做法就和一般人不一样。” |
平平稳稳 | píngpíngwěnwěn | 平安稳当,平和稳重。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7卷:“自此完了公事,平平稳稳到了家中。”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拿钢来说,平平稳稳地发展,起码也可以生产五千万吨到六千万吨,而且合用。” |
平平庸庸 | píngpíngyōngyōng | 寻常,凡庸,不高明。邓小平《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或者人民认为是个平平庸庸体现不出中国前途的班子,将来闹事的情形就还会很多很多,那就真正要永无宁日。”曹禺《杂感》:“种种社会的漏洞我们将不平平庸庸地让它过去。” |
平平整整 | píngpíngzhěngzhěng | 指平坦整齐。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47章:“从入城开始到十字街的一段路面,都修补得平平整整。”丁玲《风雪人间》下卷:“把去厕所的路面垫渣垫上,修得平平整整。” |
平铺 | píngpū | ①平着铺展开。唐 白居易《南湖早春诗》:“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緑水苹生。”宋 陆游《晨起坐南堂书触目诗》:“奇峰角立千螺晓,远水平铺匹练秋。”宋 张孝祥《西江月 阻风三峰下》:“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鲁迅《书信集·致颜黎民》:“北京的房屋是平铺的,院子大,上海的房屋却是直迭的,连泥土也不容易看见。”②谓说话或写文章平直地叙述出来。《朱子全书 卷十》:“圣贤言语平铺地説在那里,如夫子説‘学而时习之’,自家是学何事,便须著时习。”明 李东阳《杂记·诗话》:“长篇中须有节奏,有操有纵,有正有变,若平铺稳布,虽多无益。”明 朱国祯《高先生墓志铭》:“工夫喫紧沉著,岂可平铺轻説。” |
平铺直叙 | píngpūzhíxù | 平:没有起伏;铺:铺陈;直:没有曲折;叙:叙述。形容说话、写文章不加修饰;按顺序直接了当地叙述。也指说话;写文章平平淡淡;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这篇小说尽管大都是平铺直叙,但读起来却令人潸然泪下。明 祁彪佳《远山堂曲品 具品 狐裘》:“记孟尝君事,平铺直叙,祥略稍未得法。” |
平起平坐 | píngqǐpíngzuò | 平:没有高低;相同。原指封建时代地位相同的人同时站起;同时坐下。现比喻地位相同;权力相等。他和县长平起平坐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坏了学校规矩。” |
平气 | píngqì | ①平和之气。《管子·侈靡》:“沮平气之阳,若如辞静。”尹知章注:“言欲沮败平和之阳气,默至而无形声如辞言之静者。”一说,谓正气。 郭沫若等集校:“‘平气’谓正气。正气方兴,在上者每思有以‘沮’之。”②谓使心平气和。《庄子·庚桑楚》:“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郭象注:“平气则静。”③又称“恒气”。推算节气的一种方法。即把一个回归年平分为二十四等分,对应二十四个节气,节气之间平均即得十五天多。我国古历除清代颁行者外,都采用平气。 |
平羌 | píngqiāng | ①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唐 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②平羌县是一个已经撤销的古县,地处四川盆地,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历史悠久,2000年前就为蜀王故治,古称嘉州。 |
平戎 | píngróng | 原谓与戎人媾和。后指对外族采取和解政策,或平定外族。《左传·僖公十二年》:“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于晋。”杜预注:“平,和也。”唐 王维《奉和圣制赋乐贤诗应制》:“将非富民宠,信以平戎故。” 宋 张孝祥《踏莎行词》:“日月开明,风云感会。切须稳上平戎计。”宋 辛弃疾《鹧鸪天》:“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清 孙枝蔚《记梦诗》:“开筵为赏平戎策,下马先成露布文。” |
平沙 | píngshā | ①指广阔的沙原。沙滩。南朝梁 何逊《慈姥矶诗》:“野雁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唐 张仲素《塞下曲》:“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歷乱转蓬根。”唐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唐 王昌龄《塞下曲》:“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宋 张孝祥《水调歌头·桂林集句词》:“平沙细浪欲尽,陡起忽千寻。”宋 秦观《望海潮·洛阳怀古词》:“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宋 贺铸《石州慢 薄雨收寒》:“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平沙消尽龙荒雪。”宋 戴复古《江村晚眺》:“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②含沙量一般的沙地。对“轻沙”、“重沙”而言。《清史稿·食货志一》:“河南沙荒地三万三千餘顷。可垦者分三等:曰轻沙,曰平沙,曰重沙。” |
平生 | píngshēng | ①终身,一生。婚姻是一个人的平生大事。唐 杜甫《梦李白 其二》:“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宋 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宋 晏殊《清平乐词》:“红笺小字,説尽平生意。”宋 苏轼《定风坡 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宋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宋 辛弃疾《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明 戚继光《马上作》:“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②向来,素来。他平生是很勤俭的。唐 元稹《遣悲怀诗之三》:“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宋 辛弃疾《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宋 刘克庄《贺新郎 九日》:“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清·林觉民《与妻书》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秋瑾《满江红 小住京华》:“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
平生之好 | píngshēngzhīhào | 平生:一生;好:爱好。指一生的爱好。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臧洪传》:“惟平生之好,以屈节而苟生。” |
平生之愿 | píngshēngzhīyuàn | 平生:一生。指一生的志愿。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4卷:“公子听说,两手加额:‘趁我平生之愿矣。’”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7回:“倘蒙娘子垂怜,肯结秦晋之缘,足称平生之愿。” |
平生之志 | píngshēngzhīzhì | 平生:一生。指一生的志向。唐·杜甫《梦李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宋·洪迈《容斋随笔·陶潜去彭泽》:“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
平世 | píngshì | ①太平清明的时代。《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②志在平治天下。《庄子·刻意》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 |
平天冠 | píngtiānguān | 冕的俗称。《笑林广记 启奏》上传旨云:“卿须忍耐,皇后有些惫赖,与朕一言不合,平天冠打得粉碎。你的纱帽只算得个卵袋。” |
平殄 | píngtiǎn | 平定殄灭。《资治通鉴 晋纪四十》从事中郎张显上疏,以为:“…臣谓殿下非但不能平殄蒙逊,亦惧蒙逊方为社稷之忧。…”南朝陈 徐陵《移齐文》:“获去月二十日移,承羯寇平殄,同怀庆悦,眷言邻睦,深副情佇。”《隋书·音乐志中》:“汉《上邪》改名《平瀚海》,言蠕蠕尽部落入寇武州之塞,而文宣命将出征,平殄北荒,灭其国也。” 宋 岳飞《奏乞出师札子》:“贼困于奔命,势穷力殫,纵今年未终平殄,来岁必得所欲。” 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兵部·家丁》:“李如松以平殄在邇,不欲他兵分其功。” |
平粜 | píngtiào | 遇荒年时,米粮价格高涨,官府为平衡物价,而将官仓里的米粮以平价卖出,称为“平粜”。战国时魏国李悝提出的扶植、调剂农业生产的主张。方法是丰年由官府平价收购农民的余粟(平籴);荒年用平价出售积粟(平粜)。《清史稿卷八 圣祖本纪三》诏截留湖广、江西漕粮四十万石,留於江南六府平粜。 |
平头百姓 | píngtóubǎixìng | 平头:古人不做官的人。指普通百姓。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古华《芙蓉镇》第一章:“山镇上的平头百姓啊,他们的财产不多。” |
平头正脸 | píngtóuzhèngliǎn | 形容相貌端正。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这个大老爷,真真太下作了!略平头正脸的,他就不能放手了。” |
平土 | píngtǔ | ①指平原之地。《孟子·滕文公下》:“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蔡琰《悲愤诗二章之一》:“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 宋 梅尧臣《送刘秀才归当涂诗》:“梧桐与竹实,安得在平土。” 清 朱大韶《实事求是斋经义·初税亩说》:“盖田可井者,必平畴沃壤, 班 所云平土可以为法者是也。”②平整土地。 林斤澜《母女》:“四女儿平土如和面,是个平土家。” |
平吞 | píngtūn全吞;一口吞没。唐 章碣《赠边将诗》:“千千铁骑拥尘红,去去平吞万里空。”宋 苏辙《同子瞻泛汴泗明日复赋诗》:“平吞百涧暴,灭尽三洪恶。”《三国演义第六五回》:“关上张飞恨不得平吞马超,三五番皆被玄德当住。”《水浒传第六十九回》宋江见打了两个,怒气填胸,便要平吞州郡。 | |
平芜 | píngwú | 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
平昔 | píngxī | 以往,过去。我平昔很少读小说,忽然来了兴趣。宋 叶梦得《水调歌头 秋色渐将晚》:“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秋先平昔最恨的是攀枝折朵。 |
平心 | pínɡxīn | ①谓用心公平;态度公正。《荀子·大略》:“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死焉。”东汉 班固《苏武传》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②使心情平和;态度冷静。宋 司马光《与范景仁第四书》:“窃谓医书治已病,平心和气治未病。”宋 欧阳修《送杨寘序》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元 刘壎《隐居通议·朱陆二》:“观文公之言,平心服善如此,何尝如后来学者抑扬毁誉之过实哉!” |
平心持正 | píngxīnchízhèng | 主持公正,无所偏倚。东汉·班固《汉书·苏武传》:“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
平心定气 | píngxīndìngqì | 指心情平和,态度冷静。宋 陆九渊《与刘深父书》:“开卷读书时,整冠肃容,平心定气。”宋·吕本中《官箴》须平心定气,与之委曲,使之相从而后已。 |
平心而论 | píngxīnérlùn | 论:说。指采取冷静客观的态度作公允的评论;不掺杂任何感情因素。元 刘壎《隐居通议 文章六》:“而佳者反弃去,殆不可晓。平心而论,则惟《天地长留集》所取为当。”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司文郎》当前踧落,固是数之不偶,平心而论,文亦未便登峰。 |
平心静气 | píngxīnjìngqì | 心情平稳;态度冷静;不鲁莽行事。希望你平心静气地想一想,不要意气用事。宋 吕本中《官箴》:“又如监司郡守严刻过当者,须平心定气与之委曲详尽,使之相从而后已。” |
平心易气 | píngxīnyìqì | 解释见“平心静气”。宋·朱熹《朱子语类》第33卷:“横渠论看诗,教人平心易气求之,到他说诗,又却不然。”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凡读古人文字,务须平心易气,熟参上下语脉,得其立言本意乃可。” |
平繇 | píngyáo | 平均使用力役。《汉书·沟洫志》令吏民勉农,尽地利,平繇行水,勿使失时。颜师古注:平繇者,均齐渠堰之力役,谓俱得水利也。繇读曰徭。 |
平野 | píngyě | 城市以外平坦空旷的地区。广大开阔的土地。唐 杜甫《旅夜书怀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 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平一 | píngyī | 平定统一。平一宇内。《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上推以赤心,各展其用,不逾期月,克定三边,未及十年,平一四海。 |
平易 | píngyì | ①谦逊和蔼。平易近人。②(文章)浅近易懂。③妥当简易。其理平易。《庄子·刻意》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④平坦宽广。地势平易。可作动词,表示“使平坦”。《左传 子产坏晋馆垣》库厩缮修,司空以时平易道路,圬人以时塓馆宫室。 |
平易近民 | píngyìjìnmín | 解释见“平易近人”。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宋·陈亮《与韩子师侍郎书》:“和州之政平易近民,百姓至今德如父母。” |
平易近人 | píngyìjìnrén | 平易:原指道路平坦宽广;后比喻态度平和;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西汉 司马迁《史记 鲁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清 赵翼《瓯北诗话》卷三:凡昌黎(韩愈)与东野(孟郊)联句,必字字争胜,与他人联句,则平易近人。 |
平庸之辈 | píngyōngzhībèi | 思想品质或成就完全不出色的或使人毫无印象的人,无足轻重的人,才疏者或平庸者。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2章:“在农村这个天地里,他原来就不是平庸之辈。”余华《文学和文学史》:“可是她名字的左右时常会出现几位平庸之辈。” |
平原 | píngyuán | ①广阔平坦的原野。②指战国时赵国公子平原君。汉 贾谊《过秦论》:“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③指晋陆机。 |
平原督邮 | píngyuándūyóu | 平原:古代地名;督邮:古代官名。劣酒、浊酒的隐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六回尽是青州从事,那有平原督邮。 |
平原易野 | píngyuányìyě | 平坦而无险阻的原野。宋·周密《齐东野语·张魏公三战本末略》:“浚于是欲谋大举,乃召端问之,端曰:‘平原易野,贼便于冲突。’” |
平允 | píngyǔn | ①公平适当。分配得很平允。《后汉书·虞诩传》祖父经,为郡县狱吏,案法平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交、广去朝廷远,当选操心平允,能安远人者任之。②性情谦和。《晋书·齐王攸传》少而岐嶷,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 |
平韵 | píngyùn | 指平声韵。 |
平章 | píngzhāng | ①品评、评论;商议处理。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风操》近在议曹,其平章百官秩禄。《北史 卷四十 李彪传》平章古今,商略人物。宋 张元干《贺新郎 曳杖危楼去词》:“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宋 刘克庄《贺新郎 送陈真州子华》:“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明.陈与郊《昭君出塞》无情是画笔平章,沉吟自想!《聊斋志异 连城》我为君平章已确,即教小娘子从君返魂,好否? ②辨别清楚。《书经 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亦作“便章”、“辨章”、“辩章”。 ③职官名。唐代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因官高权重,不常设置,选任其他官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简称"同平章事",同参国事。唐宋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之职,元置平章为丞相之副。《初刻拍案惊奇 卷九》那里管女儿肯不肯,别许了平章阔阔出之子,僧家奴。 |
平章政事 | píngzhāngzhèngshì | 平章政事云者,乃商议国家大事之谓也,是为官名;平章云者,乃辨别而章明之意。《续资治通鉴 元纪五》以锡栋罕为中书省平章政事。 |
平者 | píngzhě | ①平庸的人。②媾和的人。平:平定;平息。媾和;和好。平安;太平。公羊高《宋人及楚人平》“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
平政 | píngzhèng | ①谓修明政治。《荀子·王制》:“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后汉书·梁统传》:“大狱一起,无辜者众,死囚久繫,纤微成大,非所以顺迎和气,平政成化也。”《晋书 王羲之传》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清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孟子·离娄下篇二》:“‘行辟人’,亦是平政之事。”②平征,均平其税。《周礼·地官·小司徒》:“乃分地域,而辨其守,施其职,而平其政。”郑玄注:“政,税也。政当作征。”《周礼·地官·遂人》:“以土均平政。”郑玄注:“政读为征。土均,掌均平其税。” |
平治 | píngzhì | ①治理;整顿。平治水土。②太平安定。《孟子·公孙丑下》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
平治天下 | píngzhìtiānxià | 平:平定;天下:指全中国。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清 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一:夫人君之所以能平治天下者,以能居高而听卑耳。 |
平仲 | píngzhòng | 银杏的别名。北周 庾信《枯树赋》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槎枿千年。 |
平准 | píngzhǔn | ①平稳物价,使其合于一定的标准。《史记 卷三十 平准书》: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六》国家平昔无事之时,在京则有平准务,在外则有平货务,边计之馀,内裨国用,无虑二十万缗,其效固已可见。②职官名。汉武帝时设置掌管物价平准事宜的官员。《史记 卷三十 平准书》: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汉书 卷十九》百官公卿表上: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 |
评 | píng | ①议论,评论:评议。评语。评改。评点。评估。评审。评述。短评。②判出高下:评比。评定。评理。评判。 |
评驳 | píngbó | 评议和驳正;评论。明 沈德符《野获编·历法·厘正历法》:“今后造历,悉照洪武、永乐旧式。读帝此旨,评驳精确,顿令星官缄口。”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雨钱》:“秀才故旷达,亦不为怪。遂与评驳今古。” |
评裁 | píngcái | 品评裁断。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新唐书·长孙无忌传》:“马周敏鋭而正,评裁人物,直道而行,所任皆称朕意。” |
评功摆好 | pínggōngbǎihǎo | 指评定成绩,摆出优点。周梅森《中国制第二章》秀才,这种为我个人评功摆好的书,我劝你别写。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他又一次在军党委会上甩帽,为陈老总评功摆好。” |
评头品足 评头论脚 评头论足 | píngtóupǐnzú píngtóulùnjiǎo píngtóulùnzú | ①原指轻浮、无聊地评论女子的容貌。评论女性的容貌。(多表为贬义) 《大马扁 第四回》:“只见各妓纷纷应酬,康有为也忘却方才所发的议论,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个好颜色,那个好态度,评头品足。”聂绀弩《体貌篇》:“女演员,女招待,女向导,都与体貌直接有关,其被评头品足,理之当然。”周立波《暴风骤雨 第二部二七》:“她们的眼睛老瞅着新娘,有时也看看新郎,她们肩挨着肩,手拉着手,评头论脚,叽叽嘈嘈地小声地吵嚷个不休。”②现泛指对人对物多挑剔,随便评说。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与中性的评议不同。孙犁《秀露集·悼念李季同志》:“作家、诗人,自己虽无领导才干,也无领导兴趣,却常常苛求于人,评头论足。”杨朔《王禄小记》:“每逢见到我这个被他称做‘喜欢评头品足的文人’,也爱说长论短,告诉我许多事情。 |
评章 | píngzhāng | 评论与分辨。《北史·西域传》小事则世子及二公随状断决,评章录记,事迄即除。宋 卢钺《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
评骘 | píngzhì | 评定。唐 柳宗元《柳常侍行状》:“敢用评隲旧行,敷赞遗风。”集注引童宗说曰:“《说文》云:隲,定也,升也。隲,音质。”《聊斋志异 瞳人语》友伪为不知也者,评骘殊亵。《聊斋志异 林四娘》又每与公评骘诗词,瑕辄疵之;至好句,则曼声娇吟。 |
坪 | píng | ①平地(原指山区或黄土高原上的,多用于地名):草坪。停机坪。杨家坪(在陕西)。②土地或房屋面积单位,1坪约合3.3平方米。 |
枰 | píng | ①棋盘:棋枰。推枰认负。②特指:木名。即平仲,银杏的别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