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 | piāo | 随风飞动:飘扬。飘摆。飘散(sàn)。飘洒。飘逸(洒脱自然,与众不同)。飘溢(飘荡洋溢)。飘拂。飘忽(a.风云等轻快地移动;b.摇摆,浮动)。飘荡。飘泊(同“漂泊”)。飘渺(同“漂渺”)。飘摇。飘零(a.飘荡;b.漂泊,流落无依)。飘飘然。 |
飘泊 | piāobó | 同“漂泊”。唐 崔涂《除夜》:“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
飘泊无定 | piāobówúdìng | 飘泊:随水漂流或停泊;泊:停留;暂住。随水漂流到哪儿就停在哪儿;没有一定的方向。比喻东奔西走;生活不安定。他一生都是飘泊无定,到处流浪。宋 范成大《元夜忆群从》:“遥怜好兄弟,飘泊雨江村。” |
飘荡 | piāodàng | ①在水上浮动。渔船在湖中飘荡。南北朝 吴均《与朱元思书》:从流飘荡,任意东西。②在空中飘浮,飘摆或飞升。漂亮的头发在她的肩上飘荡。③漂泊。宋 叶梦得《水调歌头 秋色渐将晚》:“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
飘籓坠溷 | piāofānzhuìhùn | 解释同“飘茵堕溷”。 |
飘樊落溷 | piāofánluòhùn | 解释见“飘籓坠溷”。清·王韬《海陬冶游附录》中卷:“凡良家女子,遇风雨之摧残,而堕烟花之小劫者,随在皆是,飘樊落溷,狼籍堪悲;逐水沾泥,凄凉何极!” |
飘风 | piāofēng | ①旋风,暴风。《诗经.大雅.卷阿》:有卷者阿,飘风自南。汉.毛亨传:飘风,回风也。《老子.第二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庄子·齐物论》:“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庄子·盗跖》:“且跖之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庄子·天下》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三国魏 曹丕《杂诗 二首之二》: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三国魏 繁钦〈定情〉诗:日中兮不来,飘风吹我裳。唐 杜甫《柟树为风雨所拔叹》诗:“东南飘风动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气。” 《聊斋志异 吕无病》媪虑其纤步为累,无病乃先趋以俟之,疾若飘风,媪力奔始能及。(英)赤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②旧指逛妓院、吃花酒之类行径。《金瓶梅词话 第三五回》:“饮酒赌博,飘风宿娼,无所不为。” |
飘风暴雨 | piāofēngbàoyǔ | 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管仲《管子 小匡》:“时雨甘露不将,飘风暴雨数臻。”唐·郭仁表《梦中辞》诗:飘风暴雨可思惟,鹤望巢门敛翅飞。 |
飘风过耳 | piāofēngguòěr | 比喻对某件事情漠不关心或不当一回事。明·天然痴叟《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任你说得舌敝唇穿,也只当做飘风过耳。” |
飘风急雨 | piāofēngjíyǔ | 解释同“飘风暴雨”。宋·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宋·郭熙淳《林泉高致·画诀》:“夏山雨过,浓云欲雨,骤风急雨,又曰飘风急雨。” |
飘风苦雨 | piāofēngkǔyǔ | 形容天气恶劣。战国宋·墨翟《墨子·尚同上》:“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
飘风骤雨 | piāofēngzhòuyǔ | 解释同“飘风暴雨”。《老子》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唐·李白《草书歌行》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
飘零 | piāolíng | ①(花叶等)凋谢脱落;飘落。黄叶飘零。唐 骆宾王《在狱咏蝉》:“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宋 欧阳修《秋声赋》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宋 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②比喻漂泊流落。宋 佚名《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宋 秦观《千秋岁 水边沙外》:“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宋 卢祖皋《江城子》:“年华空自感飘零。拥春酲,对谁醒?” |
飘零书剑 | piāolíngshūjiàn | 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6回:“如今虽是飘零书剑,家里也还有一百亩田,三四带房子住着。” |
飘流 | piāoliú | 同“漂流”。宋 周邦彦《满庭芳词》:“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
飘落 | piāoluò | 轻飘飘地降落。南朝梁 何逊《咏早梅诗》:“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
飘溺 | piāonì | 指被洪水冲走淹没。《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三》提挈万里,逾险浮深,离坟墓,弃生业,田宅不可复售,舟车无从而得,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将顿仆道涂,飘溺江川,仅有达者。唐 康骈《剧谈录·洛中大水》:“是夕飘溺尤甚,京邑遂至萧条。” |
飘蓬 | piāopéng | 随风飘荡的飞蓬,比喻漂泊或漂泊的人。身世飘蓬。杜甫《铁堂峡》:“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五代 徐昌图《临江仙 饮散离亭西去》:“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
飘蓬断梗 | piāopéngduàngěng | 飘飞的蓬草和随波逐流的断树枝。比喻到处漂泊,行踪无定。宋 宗泽《上郑龙图求船书》:“全家百指,如飘蓬断梗,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吴梅《风洞山·旅吟》惊岁月之逝波,伤美人之迟暮,飘蓬断梗,不复问人世事矣。 |
飘飘 | piāopiāo | ①风吹貌。 晋 陶潜《与殷晋安别诗》:“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宋 蒋捷《一剪梅 舟过吴江》:“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秋娘渡指吴江渡)②飞扬貌。元 张埜《水龙吟·咏游丝词》:“落花天气初晴,随风几缕来何处。飘飘冉冉,悠悠颺颺,欲留还去。”③飞翔貌。文选·潘岳《秋兴赋》:“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李善注:“飘飘,飞貌。”④轻盈舒缓,超尘脱俗的样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説,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閒意。”唐 白居易〈长恨歌〉:“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宋 苏轼〈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⑤形容动荡不安、不平静。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怨怒》:“波澜飘飘,风雨任运推转,何必越性干祈。”⑥漂泊貌。形容行止无定。晋 陆机《从军行》:“苦哉远征人,飘飘穷四遐。”唐 杜甫《旅夜书怀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明 王云凤《送客诗》:“云气溟濛雨欲丝,飘飘游子别离时。”⑦迅疾貌,倏忽貌。明 何景明《暮春诗》:“飘飘岁月此双燕,渺渺江湖聊一槎。”⑧形容思想、意趣高远。三国魏 曹植《七启》:“志飘飘焉,嶢嶢焉,似若狭六合而隘九州。”⑨形容遥远、久远。三国魏 徐干《室思诗》:“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飘飘不可寄,徙倚徒相思。”明 何景明《送望之赴汶上诗之二》:“賔朋半海内,弟妹各天涯。驻马临岐处,飘飘独望家。” |
飘飘零零 | piāopiāolínglíng | 指花、叶等凋谢脱落。比喻人漂泊流落。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99回:“把手去移动时,只见花瓣儿多飘飘零零的落将下来。” |
飘飘摇摇 | piāopiāoyáoyáo | 物体在空中随风漂浮摇动。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那风筝飘飘摇摇,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不知落到那里去了。” |
飘飘飖飖 | piāopiāoyáoyáo | 形容物体在空中随风飘摇、飘动的样子。描绘轻盈、灵动的物体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比如风筝、旗帜或衣袖等。《红楼梦第七十回》那风筝飘飘飖飖,只管往后退了去。 |
飘飘欲仙 | piāopiāoyùxiān | 飘飘然将要飞升成仙。比喻人的神态、动作轻盈飘忽如同神仙;多形容人的感受轻松爽快;沾沾自喜。 出处 清 刘鹗《老残游记》:“到了次日,老残起来,见那天色阴得很重,西北风虽不甚大,觉得棉袍子在身上有飘飘欲仙之致。”清·归庄《顾天石诗序》七古、近体,豪宕磊落,飘飘欲仙。 |
飘萍断梗 | piāopíngduàngěng | 随波逐流的浮萍和植物的断茎。比喻飘泊无定的身世。宋·周行己《再和文叔》:“契阔十年才道旧,问关千里又言旋。飘萍断梗无根柢,愁唤羸童理破鞯。” |
飘萍浪迹 | piāopínglàngjì | 飘泊无定。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小生飘蓬浪迹,幸蒙令尊一见如故,解衣推食,恩已过甚。” |
飘然 | piāorán | 形容飘摇的样子。形容轻飘飘像要飞扬的样子。飘然欲仙。形容心情轻松的样子。宋 苏轼《上梅直讲书》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宋 史达祖《双双燕 咏燕》:“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
飘然若仙 | piāoránruòxiān | 飘然:神形潇洒的样子。神形潇洒好像神仙。形容人的动作潇洒自如轻盈优美。她那飘然若仙的样子让人着迷。 |
飘然欲仙 | piāorányùxiān | 飘飘然将要飞升成仙。比喻人的神态、动作轻盈飘忽如同神仙,也形容人的感受轻松爽快、沾沾自喜。宋·邓牧《伯牙琴·续补·自陶山游云门》:“奇诡万状,使人飘然欲仙,不知在人间世。”老舍《老张的哲学》第27回:“长头发散在项后,上中下三部迎风乱舞,真是飘然欲仙。” |
飘然远翥 | piāorányuǎnzhù | 翥:向高处飞。轻快地向高处飞去。比喻放弃权利之争,远离庸俗的官场。蔡锷《致唐继尧皓电》:“侪辈中果有三数人身先引退,飘然远翥,实足以对于今日号称伟人志士、英雄豪杰一流直接下一针砭,为后来留一榜样。” |
飘如游云 | piāorúyóuyún | 飘:飘逸;游云:流动的云彩。形容书法和人的仪容俊逸潇洒。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
飘洒 | piāosǎ | (姿态)自然,不呆板。他写的字很飘洒。唐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
飘瓦 | piāowǎ | ①坠落的瓦片。《庄子·达生》:“復讎者不折鏌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成玄英疏:“飘落之瓦,偶尔伤人,虽忮逆褊心之夫,终不怨恨,为瓦是无心之物。”②比喻外来的祸患。宋 辛弃疾《卜算子·用庄语词》:“江海任虚舟,风雨从飘瓦。醉者乘车坠不伤,全得於天也。”③比喻飘忽无定的事物。明 高瑞南《新水令·悼内套曲》:“人生大梦如飘瓦,早不觉两髩青霜梦里华。”④比喻无用或微不足道之物。 明 汤显祖《牡丹亭·谒遇》:“(浄:)疑惑这宝物欠真么?(生:)老大人,便是真,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看他似虚舟飘瓦。”明 陈子龙《结交绝交行之二》:“昔人絶交争天下,今人翻覆争飘瓦。” |
飘瓦虚舟 | piāowǎxūzhōu | 比喻凭空加害于人而又无从追究的事物。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清·查慎行《惠研溪庶常从京……》:“飘瓦虚舟岂有因,谁当入爨惜劳薪。” |
飘香 | piāoxiāng | 飘来淡淡的清香。宋 卢祖皋《江城子》:“画楼帘幕卷新晴。掩银屏,晓寒轻。坠粉飘香,日日唤愁生。” |
飘洋过海 | piāoyángguòhǎi | 渡过海洋。多指去异国他乡或远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第一觉得外国人的花样厉害,飘洋过海,不当回事。” |
飘洋航海 | piāoyánghánghǎi | 解释同“飘洋过海”。 |
飘摇 | piāoyáo | 以不稳或不受控制的方式移动;在空中随风摇动。晋 徐干《室思》:“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飘摇不可寄,徙倚徒相思。”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
飘飖 | piāoyáo | ①风吹貌。②飘荡;飞扬。③形容动荡、起伏。唐 高适《燕歌行》:“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④摇动;晃动。⑤飞翔貌。⑥形容举止轻盈、洒脱。唐 白居易《长恨歌》:“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⑦流落;飘泊。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坐此被责,飘飖舟渚,一百许日,卒不得去。⑧形容驰思高远。⑨遥远貌。⑩指缥渺貌。 |
飘逸 | piāoyì | ①疾飞貌。②谓神态举止瀟洒脱俗。③形容文学作品风格清新洒脱,意境高远。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④指书画家笔势飞动灵活。⑤轻率,不稳重。⑥轻柔飘动。 |
飘茵堕溷 | piāoyīnduòhùn | 比喻由于偶然的机缘而有富贵贫贱的不同命运。亦多指女子堕落风尘。《梁书·儒林传·范缜》:“子良(竟陵王萧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贱贫?’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混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飘茵堕溷各前因,地下怜香有几人?抵死只逢皮相士,伤心岂独是真真。 |
飘茵落溷 | piāoyīnluòhùn | 随风而落,有的飘在茵席上,有的落在粪坑里。比喻由于偶然的机缘而有富贵贫贱的不同命运。也指女子堕落风尘。《梁书 儒林传 范缜》:“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清·竹恬《青溪杂忆诗柬捧花生同赋》:“飘茵落溷事争差,狼藉高枝一朵花。今日回头声价减,可怜彩凤已随雅。” |
飘茵随溷 | piāoyīnsuíhùn | 比喻由于偶然的机缘而有富贵贫贱的不同命运。清·吴梅《风洞山·殉烈》:“虽然是苦结局伤心断魂,煞强如没收煞飘茵随溷。” |
飘转 | piāozhuǎn | ①回旋飘飞。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掛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②飘泊转徙。宋 王安石《嘲白发诗》:“久应飘转作蓬飞,眷惜冠巾未忍违。”宋 叶适《故朝奉大夫知峡州宋公墓志铭》:“至於父子兄弟不能相保,飘转数千里外,死生莫辨,疑信不分。” 清 刘大櫆《游晋祠记》:“山川常在,而昔之人皆已泯灭其无存,浮生之飘转无定,而余幸游於此,无异鸟跡之在太空。” |
翲 | piāo | ①轻:《史记·太史公自序》:“律历更相治,间不容翲忽。”②高飞。 |
翲忽 | piāohū | 微细。《史记·太史公自序》:“律居阴而治阳,历居阳而治阴,律历更相治,间不容翲忽。”司马贞索隐:“忽者,总文之微也。翲者,轻也。言律历穷阴阳之妙,其閒不容丝忽也。”章炳麟《訄书·原人》:“意大利初并于日耳曼,逾年百五十,而米兰与伦巴多人始立民主,斯其为殊类也,閒不容翲忽耳,然犹不欲以畀佗人。” |
骉驫 | piāo | 众马奔腾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