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èi

①挂,带:佩带。佩戴。佩剑。战国楚 屈原《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②古代系在衣带上的玉饰,亦指系佩玉的绶带。玉佩。《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③心悦诚服:佩服。钦佩。敬佩。可。《聊斋志异 董生》王(九思)益佩之,遂相欢待。

佩袋

pèidài

①以红纱制成的一种小袋子,专用以套在佩玉上。明 沈德符《野获编·礼部一·笏囊佩袋》其佩忽与上佩相纠结,赖中官始得解。敏行惶怖伏罪,上特宥之。命自今普用佩袋,以红纱囊之。虽中外称便,而广除中清越之音减矣。②装玉佩的纱袋。清 褚人获《坚瓠九集·佩袋》嘉靖中,世庙升殿,尚寳司卿谢敏行捧寳。玉佩飘颻,与上佩勾连不脱……因诏中外官俱制佩袋,以防勾结。

佩戴

pèidài

①(把徽章、符号等)挂在胸前、臂上、肩上等部位:佩戴校徽。佩戴肩章。也作佩带。②佩恩戴德;意思是感念不忘。《聊斋志异 连城》无何,女许字于鹾贾之子王化成,(乔)生始绝望;然梦魂中犹佩戴之。

佩刀

pèidāo

腰间佩带的刀。《汉书·李广苏建传》引佩刀自刺。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佩德勿谖pèidéwùxuān

佩德:指将恩德佩戴在身上,引申为铭记他人的恩惠。“谖”意为忘记,“勿谖”即永不遗忘。《红楼梦第九十九回》《与贾政议探春婚事书》中,周琼用此词表达对贾政过去允诺婚事的感激:“仰蒙雅爱,许结‘朱陈’,至今佩德勿谖。”此处强调对旧日恩惠的感念。

佩环

pèihuán

玉制的环形佩饰物。唐 柳宗元《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后多指妇女所佩的饰物。宋 姜夔《疏影词》:“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聊斋志异 莲花公主》移时,佩环声近,兰麝香浓,则公主至矣。

佩玦

pèijué

有缺口的环形佩玉。《庄子·田子方》:“缓佩玦者,事至而断。”成玄英疏:“缓者,五色絛绳,穿玉玦以饰佩也。”宋 陈师道《次韵麟等诗及破余酒戒》:“丈夫意气合,珮玦不循鉤。”②泛指佩玉。元 周巽《野有梅而托兴焉诗》:“吁嗟美人兮,赠我以琼英。酬以珮玦,聊结中情。”

参见“佩环”。

佩囊

pèináng

随身系带的用以放零星物品的小口袋。 宋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成都恶事》莫晓其为何物,姑收置之佩囊中。《清史稿·高宗本纪》二月甲午朔,获林爽文,赏福康安、海兰察御用佩囊,议叙将弁有差。参见" 佩袋

佩韦佩弦

pèiwéipèixián

韦:熟牛皮,弦:弓弦。原指西门豹性急,佩韦自戒;董安于性缓,佩弦自戒。原形容随时警戒自己。后常比喻有益的规劝。《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故佩弦以自急。”

佩韦自缓

pèiwéizìhuǎn

韦:皮带。身佩熟牛皮以提醒自己要像熟牛皮那样软韧。比喻警惕自己的缺点、错误,避免重新出现。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佩弦自急

pèixiánzìjí

弦:弓弦。身佩弓弦以提醒自己要像弓弦那样紧张。比喻警惕自己的缺点、错误,避免重新出现。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佩仰pèiyǎng

钦佩和敬仰。秦牧 《爱友·诤友》:“从精神上去领会,可见这位老人对于前代杰出画师的衷心佩仰。”

佩印

pèiyìn

佩挂官印。借指任命官职。古时官员身份象征。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六》佩印累累,而常虑贪渎之无厌。

佩玉

pèiyù

贵族身上所佩戴的玉器。佩戴玉器。唐 王勃滕王阁序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佩紫怀黄

pèizǐhuáihuáng

腰间佩挂紫色印绶,怀里揣着黄金官印。汉代丞相、太尉等皆金印紫绶。因以“佩紫怀黄”指身居高官。《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吾持粱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

pèi

同“佩”。 

珮环

佩环

pèihuán

①玉珮。《子华子·晏子问党》:“出则有鸾和,动则有珮环。”唐 柳宗元《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唐 常建《古意》诗之三:“寤寐见神女,金沙鸣珮环。”元 周文质《寨儿令》曲:“叮,疑是珮环声。”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莲花公主》:“移时,珮环声近,兰麝香浓,则公主至矣。”②指女子。宋 赵彦端《南乡子·同韩子东饮汪德召新楼》词:“风露晚珊珊,洛下湘中接珮环。急把一杯相劳苦,云端;只恐冰肌亦自寒。”清 赵翼《题琼花观图长卷》诗:“月下珮环招不得,卷中人可崔徽识。”③形容诗文韵调铿锵。唐 白居易《将发洛中枉令狐相公手札兼辱二篇宠行以长句答之》:“八行落泊飞云雨,五字鎗鏦动珮环。”宋 苏轼《鲜于君以诗文见寄作诗为谢》:“高论逼河汉,清诗鸣珮环。”④比喻月亮。清 曹寅《中秋西堂待月》诗:“空香浥路飘丝雨,重縠流云裹珮环。”

pèi

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妇女用的帔绣着各种花纹凤冠霞帔。《聊斋志异 凤阳士人》方反侧间,有一丽人,珠鬟绛帔,搴帷而入,笑问:“姊姊,得无欲见郎君乎?” 《聊斋志异 宫梦弼》女着帔顶髻,珠翠绮纨,散香气扑人。《聊斋志异 柳秀才》伺良久,果有妇高髻褐帔,独控老苍卫,缓蹇北度。

pèi

①水势湍急,行动迅疾的样子:沛然。沛沛。②充盛的样子:充沛。丰沛。《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八》(朱)元璋先世家沛,后自句容、泗州徙钟离。③有水有草的地方。④跌倒,倾仆:颠沛(挫折困顿)。⑤古同“”,旌旗。

沛然

pèirán

①充盛貌;盛大貌。《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离娄上》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孟子·尽心上》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宋 钱公辅《义田记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庐隐《两个小学生》:“这时候的雨,仍是沛然未息,新华门一带已变作血肉横飞的战场。”②行疾貌。《后汉书·袁术传:“董卓无道,陵虐王室……是以豪杰发愤,沛然俱起。”唐 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沛然乘天游,独往失所在。”宋 司马光《稷下赋》:“於是齐王沛然来游,欣然自喜,谓稷下之富,尽海内之美,慨乎有自得之志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为今之计,独有断自圣心,沛然发号,责躬求言,然后君臣相戒,痛自省改。③感动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於是天子沛然改容曰:‘俞乎,朕其试哉!’”颜师古注:“沛然,感动之意也。”王先谦补注:“文选‘沛’作‘俙’。李善注引张揖曰:‘俙xī ,感动之意也。俙,或为沛。’”

沛雨甘霖

pèiyǔgānlín

充足而甘美的雨水。比喻恩泽深厚。明 无名氏《四贤记》第二十八出:“情浓意长,情浓意长,沛雨甘霖,憔悴生香。”

沛泽

pèizé

①沼泽,水草茂密的低洼地。《管子·揆度》:“烧山林,破增藪,焚沛泽,逐禽兽。”《公羊传·僖公四年》:“(桓公)於是还师滨海而东,大陷于沛泽之中。”《孟子·滕文公下》:“邪説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②指古代 沛邑的大泽。传说为高祖斩白蛇之处。班彪《王命论》:“唐据火德,而绍之。始起 沛泽,则神母夜号,以彰赤帝之符。” 唐 骆宾王《上齐州张司马启》:“鹿走周 原,辅秦图而兴霸;蛇分沛泽,翼唐运以基皇。”③盛大的恩泽。宋 王明清《玉照新志 卷一》:“六十餘年,幽枉无诉,宜沾沛泽,用慰泉扃。” 清 张遂辰《屯房行》:“风雷虽行沛泽远,氓愚无知或惊喘。”

旆斾

pèi

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斾”古同“旆”:“织文鸟章,白央央。”①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②泛指旌旗。《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宣帝陈顼)智勇争奋,师出有名,扬旆分麾。《明史·太祖纪三》盖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旆而北。参见“旌旆”。

pèi

①大雨,亦喻帝王恩泽:霈泽。《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六》朝廷当先立省部以正纪纲,设监司以督诸路,霈恩泽以安反侧,退贪残以任贤能,颁俸禄以养廉,禁贿赂以防奸,庶能上下丕应,内外休息。②雨盛的样子:霈然作雨。霈然之恩。《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六》瑶华废后,累经大霈,其位号、礼数,令三省、枢密院详议以闻。③自满的样子:霈然自得。

霈泽

pèizé

①雨水。唐 杜甫《大雨》诗:"风雷飒万里,霈泽施蓬蒿。"宋 苏轼 《祭常山神文》:"若时赐霈泽,驱攘虫灾,以完我西成之资。"清 孙枝蔚《插秧》诗:"皇天悯老农,霈泽满前溪。"②喻恩泽。唐 李嘉佑 《江湖秋思》诗:"共望汉朝多霈泽,苍蝇早晚得先知。"《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九》二十载之霈泽,陛下宜纠之以旧章。宋 范仲淹《邓州谢上表》:"乃宣霈泽,以安黎元。"明 方孝孺 《郊祀颂》:"霈泽是施,大赉是庸。"③特指对罪犯的恩赦。唐 元稹 《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所犯虽经霈泽,庄田须有所归。"《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元年》:"方合正典刑,而遽逢霈泽。"《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九》谏议大夫张仲方上言,略曰:“鸿恩将布于天下而不行御前,霈泽遍被于昆虫而独遗崔发。”

pèi

①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辔头。鞍辔。按辔徐行。《资治通鉴 梁纪十七》陛下(梁武帝)若诛朱异等,臣则敛辔北归。参见“执辔”。②可指车马。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截来辕於谷口,杜妄轡於郊端。”吕延济:“来辕、妄轡,谓周顒之车乘也。”

辔策

pèicè

亦作“轡筴”。①御马的缰绳和马鞭。管子·小称:“造父有以感轡筴,故遫兽可及,远道可致。”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恣欲於马者,擅轡筴之制也。” 晋 葛洪抱朴子·诘鲍:“无轡筴而御奔马,弃柂櫓而乘轻舟,未见其可也。”②比喻控制的工具。《后汉书·虞诩传:“今其众新盛,难与争锋。兵不猒权,愿宽假轡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 晋 葛洪抱朴子·君道:“下堕则上崩,故倾穨莫之扶也,於是轡策去於我手,神物假而不还,力勤财匱,民不堪命。”

辔头

pèitóu

①马笼头。《乐府诗集 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②方言。谓放松辔头,让马奔跑。③借指快速行驶。④喻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