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 | ǒu I. | 吐(tù)。呕血。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作呕(恶心,厌恶)。《左传·哀公二年》:吾伏呕呕血。参见II.ōu III. òu IV. xū |
呕逆 | ǒunì | 气逆而产生呕吐的感觉。《金史·方伎传·张元素》:“头痛脉紧,呕逆不食。”《三国演义第四九回》:“瑜(周瑜)曰:‘心中呕逆,药不能下。’”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二》:“丙子九月,余患暑疟,早饮吕医药,至日昳,忽呕逆,头眩不止。” |
呕心抽肠 | ǒuxīnchōucháng | 呕:吐。形容十分悲伤。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一卷:“那些呕心抽肠的鬼,更不知哭到几时,才是住手!” |
呕心滴血 呕心沥血 | ǒuxīndīxuè ǒuxīnlìxuè | 呕:吐;沥:滴。比喻极度劳心苦思。多用于文艺创作或研究。亦指倾吐真情或怀抱真诚。唐 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清·秋瑾《精卫石·序》:“余愿呕心滴血以拜求之,祈余二万万女同胞无负此国民责任也。”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呕心滴血’了。”臧克家《老舍永在》呕心沥血,讴歌社会主义,受到群众的欢迎。 |
呕心镂骨 | ǒuxīnlòugǔ | 呕:吐。形容费尽心血,历尽艰辛。清·袁枚《随园诗话》第一卷:“李义山《咏柳》云‘堤远意相随’之句,皆是呕心镂骨而成。” |
呕心吐胆 | ǒuxīntǔdǎn | 呕:吐。形容费尽心血,历尽艰辛。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隐秀》:“呕心吐胆,不足语穷;锻发炼年,奚能喻苦?” |
呕哕 | ǒuyuě | ①呕吐。南朝梁 慧皎《高僧传·译经中·鸠摩罗什》:“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噦也。”《西游记第七三回》:“须臾,药味入腹,便就一齐呕噦,遂吐出毒味,得了性命。”②容痛苦的情状。 宋 苏洵《上余青州书》:“达者安於逸乐而习为高岸之节,顾视四海饥寒穷困之士,莫不嚬蹙呕噦而不乐。” |
偶 | ǒu | ①本义:镜像人,某人的镜像。特指:仿照某个特定人形而制成的木偶。泛指:人形玩具、玩具娃娃。②匹对;配偶。清·林觉民《与妻书》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偶,动词。与…为配偶,这里作"嫁"字解释。)③假借为"遇"。遇合,得到赏识。"禺"为"遇"省,义为"照面"、"碰头"。唐 綦毋潜《春泛若耶溪》“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元年》:"将乐杨时初登进士第,闻程颢兄弟讲学,以师礼见颢于颍昌…… 颢卒,又师事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④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偶或。偶然。偶合。偶尔。偶感。偶发事件。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⑤对立。《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司马光《资治通鉴 第四卷》(卫嗣君)又爱泄姬,重如耳,而恐其因爱重以壅己也,乃贵薄疑以敌如耳,尊魏妃以偶泄姬,曰:“以是相参也。”参见“彼是”。 |
偶变投隙 | ǒubiàntóuxì | 隙:漏洞,机会;投隙:投机。随机应变,投机取巧。宋·秦观《谢王学士书》:“每观今时偶变投隙之士,操数寸之管,书方尺之纸,无不拾取青紫为宗族荣耀。” |
偶成 | ǒuchéng | ①配成婚姻。元 白朴《东墙记第二折》:“你待教媒人偶成……俺姐姐念旧盟,想旧情,何须媒证?”②偶然成功。宋 韩琦《别录》:“某平生仗孤忠以进,每遇大事,即以死自处,幸而不死,事皆偶成,实天扶持,非某所能也。”③偶然写成。多用于诗词题中。如唐白居易有分司洛中多暇数与诸客宴游醉后狂吟偶成十韵诗,宋曾觌有木兰花慢·长乐台晚望偶成词,宋张栻有立春偶成诗。 |
偶对 | ǒuduì | 指诗文的对偶。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今世音律谐靡,章句偶对,讳避精详,贤於往昔多矣。”《旧唐书·韩愈传》:“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誥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復振起矣。” |
偶视 | ǒushì | 相对而视。《荀子·修身》:“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杨倞注:“偶视,对视也。” |
偶言 | ǒuyán | 谓相聚议论。《资治通鉴·哀帝元寿元年》:“(董贤)父子、兄弟横蒙拔擢,赏赐空竭帑藏,万民諠譁,偶言道路,诚不当天心也。”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 |
偶一为之 | ǒuyīwéizhī | 偶:偶尔;偶然;为:做;干;之:代词;代某件事。偶尔做一回。我不会写诗,那不过是偶一为之而已。宋 欧阳修《纵囚论》:“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
偶影独游 | ǒuyǐngdúyóu | 偶:配偶,伴侣。以影为伴,独自游览。比喻孤单。晋 陶潜《时运 序》:“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独游,欣慨交心。” |
偶语 | ǒuyǔ | 相聚议论或窃窃私语。《史记·高祖本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聊斋志异 耿十八》又闻御人偶语云:“今日㔍三人。”耿又骇。 |
偶语弃市 | ǒuyǔqìshì | 偶语:相对私语;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指在暴政下,二人相对私语也会遭到杀身之祸。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八十章注八:“这一时期,新疆变成了一个偶语弃市、到处监狱的恐怖世界。” |
偶烛施明 | ǒuzhúshīmíng | 偶:双;施:施行。两支蜡烛大放光明。比喻两种事物相得益彰。汉 王符《潜夫论》:“尧舜之德,譬犹偶烛施明于幽室也,前烛照之,后烛益明,非前烛昧,后烛彰也,乃二烛相因而成大光。” |
藕 | ǒu | 莲的地下茎,肥大有节,中间有管状小孔,折断后有丝,可食:藕粉。藕断丝连。藕色。藕荷(淡紫色)。藕节。 |
藕断丝连 藕断丝联 藕断丝长 | ǒuduànsīlián ǒuduànsīcháng | 连:牵连。藕已断开;丝还连接着。比喻表面上关系已断绝;而实际上仍有牵连。唐 孟郊《去妇》诗:“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宋 黄机《满庭芳 时欲之宫永兴》词:“人道郴阳无雁,奈情钟,藕断丝联。”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回:“拭泪珠而洗面,藕断丝长。”欧阳山《三家巷》二二:算了吧,你也不必看得过于眼紧,反正他们是藕断丝连的。 |
藕断丝不断 | ǒuduànsībùduàn | 比喻表面上关系已断,实际上仍有牵连。虽然他们已经离了婚,但实际上他们是藕断丝不断。 |
藕荷色 | ǒuhésè | 一种颜色,泛指浅紫而略带粉红的颜色。比浅紫要暗些。淡淡的紫色,还带点粉色的样子。属于 |
藕花 | ǒuhuā | 即荷花。宋 道潜《临平道中》:“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宋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耦 | ǒu | ①两个人在一起耕地。《论语·微子篇》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三国志 吴书吴主传》今孤父子亲自受田,车中八牛以为四耦,虽未及古人,亦欲与众均等其劳也。②耦合:物理学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③同“偶”。配偶。如:自择良耦;正为嘉耦。《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古人相信人有灵魂,灵魂与肉身成双配对,这里表示魂不附体)《聊斋志异 鲁公女》夫妇居室,俨如小耦,不知者多误以子妇为姑嫜焉。《聊斋志异 五通》某大喜,闻万无耦,是夕即以所备床寝,使与女合卺焉。 |
耦国 | ǒuguó | 大城足与国都相抗衡。《左传·桓公十八年》:"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杜预注:"都如国。"《左传·闵公二年》:"内宠并后,外宠二政,嬖子配嫡,大都耦国,乱之本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左传上》:"《闵公二年传》曰'大都耦国',即此所云'耦国'也。" |
耦合 | ǒuhé | ①在电子学和电信领域, 指能量从一个介质(例如一个金属线、光导纤维)传播到另一种介质的过程。②人机耦合即人机互相帮助。 |
耦居无猜 | ǒujūwúcāi | 耦:通“偶”。住在一起,关系融洽,没有猜忌。清 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46首:“得与云、山、书、史,耦居无猜,不可谓非人生之幸。” |
耦俱无猜 | ǒujùwúcāi | 耦:两者;猜:猜忌。两方面都不至于猜忌。春秋 鲁 左丘明《左传 僖公九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无猜,贞也。” |
耦世 | ǒushì | 随顺世俗,适应社会。《吕氏春秋·赞能》: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若我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