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 | nú | ①阶级社会中受压迫、剥削、役使的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农奴。奴隶。奴婢(男女奴仆)。奴颜婢膝。奴性。《汉书 王莽传》莽杜门自守,其中子获杀奴,莽切责获,令自杀。②像对待奴隶那样地:奴役。奴使。③使人甘受奴役地:奴化。④视之如奴,轻视之意。唐 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续资治通鉴宋纪七十六》初,王中正在河东,奴视转运司官,凡有须索,不行文书,但遣人口传指挥,转运司不敢违。唐 韩愈《原道》入者主之,出者奴之。明 方孝孺《张孟兼传》:“孟兼固负自能为文,常奴视同辈。”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其邻曰张七,舜庭故奴视之。”⑤自称的谦词。妇女自称。《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异方歌乐,不解奴愁。五代 佚名《王江南 天上月》:“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与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卷二》:若惜奴一个,有大祸三条。宋 严蕊《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
奴婢 | núbì | ①旧时指丧失自由、为主人无偿服劳役的人。其来源有罪人、俘虏及其家属,亦有从贫民家购得者。通常男称奴,女称婢。后亦用为男女仆人的泛称。《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晋书 惠帝纪》方决千金堨,水碓皆涸。乃发王公奴婢手舂给兵禀,一品已下不从征者、男子十三以上皆从役。《晋书 元帝纪》昔汉二祖及魏武皆免良人,(晋)武帝时,凉州覆败,诸为奴婢亦皆复籍,此累代成规也。②宦官对帝、后的自称。 |
奴产子 | núchǎnzǐ | 奴婢的子女,身份仍为奴。秦汉称奴产子,晋唐以后又称家生。以区别于新卖身的或投充的奴婢。秦汉称奴产子,晋唐以后又称家生。以区别于新卖身的或投充的奴婢。《汉书.陈胜传》:“秦令少府章邯免骊山徒、人奴产子,悉发以击楚军。”颜师古注:“服虔曰:‘家人之产奴也。’奴产子,犹今人云家生奴也。”晋干宝《搜神记 卷十九》:“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红楼梦 第四六回》:“可惜你是这里的家生女儿,不知我们两个人是单在这里。” |
奴几 | nújǐ | 古典戏曲中婢女、丫鬟的通称,常用于描述这些女性角色的身份和地位。《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咱们也不想一想是奴几,也配使两三个丫头! |
奴家 | nújiā | 旧时女子自称。《敦煌变文集·破魔变文》:“奴家愛着綺羅裳,不勳沉麝自然香。”《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是奴家要往爹娘家去。”《水浒传》第三回:“奴家是 東京 人氏。”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八 杨八老越国奇逢》我母亲只为终身无靠,将奴家嫁你,幸喜有这点骨血。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拒媒》:“奴家已嫁 侯郎 ,豈肯改志。” |
奴虏 | núlǔ | ①俘虏;奴隶。司马相如《难蜀父老》:“父老不辜,幼孤为奴虏。”荀悦《汉纪·高祖纪二》:“王侮慢人,駡詈诸侯王如奴虏耳。”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不幸而为奴虏之胎,一出世即永为奴虏矣……子子孙孙世袭为隶。”②视作俘虏、奴隶。《史记·项羽本纪》:“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 |
奴隶 | núlì | ①为奴隶主无偿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或杀害。②引申为被奴役被压迫的人。③婢仆,仆役。唐 韩愈《杂说四·马说》: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④奴役,役使。 |
奴戮 奴僇 | núlù | 谓施以刑辱,使为奴隶。《汉书·王莽传中》:“书曰:‘予则奴戮女。’”颜师古注:“奴戮,戮之以为奴也。”《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赞》:“及至困戹奴僇,苟活而不变,何也?” |
奴颜婢睐 | núyánbìlài | 形容低声下气,谄媚奉承的嘴脸。晋·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睐者,为晓解当世。”宋·王禹偁《送柳宜通判全州序》:“与夫谄权媚势,奴颜婢色,因采风谣司漕运者言而得之者远矣。” |
奴颜婢膝 | núyánbìxī | 原指奴才一样满脸堆笑的面容,婢女一样跪地求饶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比喻人奴才相十足,低三下四、拍马讨好。《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睐者为晓解当世。”“奴颜婢膝”由句中的“奴颜婢睐”演变而来。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
奴颜媚骨 | núyánmèigǔ | 奴颜:奴才的面孔;媚:献媚。一张奴才的面孔;一副献媚的骨头。形容奴气十足低三下四地讨好别人的丑态。耿可贵《孙中山与宋庆龄》第七场:“莲妹,请去传我的话:宋庆龄不愿见到奴颜媚骨之徒。”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
驽駑 | nú | ①劣马,走不快的马:驽骀(“骀”也是劣马,喻庸才)。驽马十驾(喻愚钝的人只要不断努力,也能有成就)。《晋书 葛洪传》岂况大塊禀我以寻常之短羽,造化假我以至驽之蹇足?②喻愚钝无能:驽钝。驽弱。驽散(愚钝懒散)。驽蹇(喻才能平庸低下)。《资治通鉴 周纪四》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
驽才 驽材 | núcái | 平庸低劣之材。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贵游子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新五代史·杂传十三·朱守殷》王彦章攻德胜,守殷无备,遂破南城,庄宗骂曰:'驽才,果悮予事!'"《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元年》朱全忠 ……召诸将谓曰:“王柯驽材,恃太原自骄汰,吾今断长蛇之腰,诸君为我以一绳缚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其(秦桧)任将帅,必选驽才。 |
驽钝 | núdùn | 驽:劣马;钝:不锋利的刀。指平庸的才能。头脑迟钝;缺乏想象力。作自谦之词。老臣虽驽钝,愿随将军一往。诸葛亮《出师表》“庶竭驽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四》赵鼎曰:“臣等躬闻圣训,敢不自竭驽钝,少副陛下(宋高宗)责实之意!”参见“庶竭驽钝shùjiénúdùn” |
驽骥同辕 | nújìtóngyuán | 驽:劣马;骥:良马;辕:车前直木。劣马和良马同拉一辆车。比喻庸人与贤人混在一起。《孔丛子·对魏王》:“驽骥同辕,伯乐为之咨嗟;玉石相揉,和氏为之叹息。” |
驽蹇 | nújiǎn | 劣马。谓能力低劣。喻庸劣的才力。唐 骆宾王《上兖州崔长史启》:"得使伏枥驽蹇,希骐骥而蹀足。"明 方孝孺《辕马说》:"其或所服之不称,则虽善御者不能调也,驽蹇者力不能胜,狡愤者易惧而变,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资治通鉴 后周纪五》司马光曰:顾以驽蹇,无施而可,是以专事铅椠,用酬大恩,庶竭涓尘,少裨海岳。 |
驽蹇之乘 | nújiǎnzhīchéng | 驽:劣马;蹇:跛驴。用劣马或跛驴拉的车子。比喻能力低下。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上》:“驽蹇之乘,不骋千里之途。”南朝·齐·谢朓《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驽蹇之乘,希沃若而中疲。” |
驽箭离弦 | nújiànlíxián | 比喻非常迅速。 |
驽劣 | núliè | 低劣的才能或形容才能低劣。《后汉书·段颎传》:"臣庶竭驽劣,伏待节度。"《宋书·蔡兴宗传》:"虽臣驽劣,府任非轻。"《旧五代史·晋书·李专美传》:"臣才力驽劣,属当兴运,陛下猥垂禄任,无以禆益圣朝。"明 李东阳《奏疏》之九:"顾以驽劣之才,绵薄之力,诚不足以动物,术不足以捄时。" |
驽马 | númǎ | 不能快跑的马。累垮了的、劣性的或无用的马。筋疲力竭的、衰弱得不能动的或者在其他方面不健康的马。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楚辞·卜居》:“寧与騏驥亢軛乎?将随駑马之迹乎?”《史记 淮阴侯列传》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 |
驽马恋栈 | númǎliànzhàn | 驽马:劣马,跑不快的马;栈:指马棚。劣马惦着的只是马棚里的饲料。比喻无能的人只贪图安逸,无远大志向。《晋书 宣帝纪》:“爽与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清·许奉恩《里乘》第三卷:“语云:驽马恋栈,久必蹶赛。” |
驽马铅刀 | númǎqiāndāo | 铅刀:铅质的刀。蹩脚的马,不快的刀。比喻才力很弱。《后汉书·隗嚣传》:“昔文王三分,犹服事殷。但驽马铅刀,不可强扶。” |
驽马十驾 驽马十舍 | númǎshíjià númǎshíshě | 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学习上要有驽马十驾的精神。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淮南子·齐俗训》:“夫骐骥千里,一日而通;驽马十舍,旬亦至之。” |
驽怯 | núqiè | 驽下怯弱。《汉书 霍光传》王行自绝于天,臣等驽怯,不能杀身报德。《汉书 苏武传》(李)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三国演义 第105回》臣虽驽怯,敢忘诤臣之义?《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八》臣(宗泽)虽驽怯,当躬冒矢石,为诸将先。清 姚鼐《晴雪楼记》:"余驽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 |
驽弱 | núruò | 谓才能低下,力量薄弱。晋 傅咸《摄司隶上表》:“臣既駑弱,不胜重任。”唐 韩愈《祭鳄鱼文》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宋 陆游《答王樵秀才书》:“某駑弱,畏以避事得罪,遂黽勉入院。”《明史·熊廷弼传》:“(廷弼)及见官兵駑弱,遽尔乞骸以归,将置君恩何地?” |
驽骀 | nútái | ①指劣马。《楚辞·九辩》却騏驥而不乗兮,策駑駘而取路。唐 李群玉《骢马》诗:青芻与白水,空笑駑駘肥。《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六》(彭)辂乘间见(苏)师旦,自言世西人,今西蕃多善马,特茶司损其值,故以驽骀入市。②喻低劣的才能。喻才能低劣者。《晋书·荀崧传》臣学不章句,才不弘通……思竭駑駘,庶增万分。元 无名氏《谢金吾 第一折》割捨了我个老裙釵,博着你个泼駑駘。《聊斋志异 娇娜》少年曰:“倘不以驽骀见斥,愿拜门墙。” 《聊斋志异 司文郎》非也。驽骀之才,无志腾骧久矣。《聊斋志异 刘夫人》虽有两孙,非鸱鸮,即驽骀耳。 |
驽下 | núxià | 谓资质驽钝,才能低下。《战国策·燕策三》:“荆軻曰:‘此国之大事,臣駑下,恐不足任使。’”《汉书·卜式传》:“臣闻主媿臣死。羣臣宜尽其死节,其駑下者宜出财以佐军。”诸葛亮《后出师表》: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宋司马《光辞修起居注第二状》:“臣非恶居显荣,乐在疎贱,顾以駑下之质,不相当称。” 严复《道学外传》:“质虽駑下,无创得之智,无远略之怀……意者亦必有可观者焉。”《资治通鉴 汉纪五》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 |
孥 | nú | 子女,亦指妻子和儿女:妻孥。孥稚(指儿童)。孥戮(诛及妻子、儿女)。妻孥难顾。《孟子·梁惠王下》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七》父兄相代残身,妻孥相视分裂。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止一岁,请归取其孥。参见“不孥”。 |
孥戮 | núlù | ①诛及子孙。《尚书·甘誓》:"予则孥戮汝。"孔传:"孥,子也。非但止汝身,辱及汝子,言耻累也。"《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一》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上表请王涯等罪名,且言:臣欲身诣阙庭,面陈臧否,恐并陷孥戮,事亦无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用命有厚赉,违则孥戮。《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三》今后凡负国之臣,籍没奴婢财产,不必罪其妻子。当典刑者,则孥戮之,不必断付他人,庶使妇人均得守节,请著为令。②说或作奴隶,或加杀戮。颜师古《匡谬正俗 卷二》:"按孥戮者,或以为奴,或加刑戮,无有所赦耳。此非孥子之孥。"③多用为杀戮之意。《后汉书·张纲传》:"既陷不义,实恐投兵之日,不免孥戮。"《旧唐书·李全略传》:" 全略 忌而杀之,仍孥戮其属。"《新唐书》作"族其家"。《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四年》:"且首从差一等耳,今首已孥戮,而从者皆不问,主上能不以吾辈庇奸人乎?" |
笯 | nú | 鸟笼。金笼玉笯。《楚辞·九章·怀沙》:“凤皇在笯兮,鸡鶩翔舞。”王逸注:“言贤人困厄,小人得志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