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ǐng I.

①控制住物体并向里转或向外转:拧螺丝。墨水瓶盖儿太紧,拧不开了。②颠倒;错:他想说“狗嘴里长不出象牙”,说拧了,说成“象嘴里长不出狗牙”,引得大家哄堂大笑。③别扭;抵触:两个人越说越拧。II. 参见níng。III. 参见nìng。

拧眉攒目

nǐngméicuánmù

形容人着急或想不开时的表情。“拧眉”指的是皱起眉头,“攒目” 集中目光指眼睛紧闭或眯成一条缝。

拧眉立目nǐngméilìmù发怒的样子。

nìng I.

①情愿:宁肯。宁死不屈。宁缺毋滥。②岂,难道:汉 司马迁《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邪?畏之也。南朝 沈约《夜夜曲》:“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聊斋志异 云萝公主》夫人曰:“谚云:“水长则船亦高。’即为宰相,宁便大耶?” ③语助,无实际意义:不宁唯是。④平安,安定:宁静。宁谧。息事宁人。有的地方姓亦读nìng。II.参见níng。III. 参见zhù。

宁缺毋滥 nìngquēwúlàn

 宁:宁可;缺:缺少;毋:通“勿”;不要;滥:过多。宁可空缺一些;也决不降低要求。也作“宁缺勿滥”。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回:“即令宁缺勿滥,这开封是一省首府,祥符是开封首县,却是断缺不得的。”茅盾《子夜》五:前天晚上,我们不是决定了“宁缺毋滥”的宗旨么?

宁死不屈nìngsǐbùqū

宁:宁可;宁肯;屈:屈服。宁愿一死;决不屈服。明 赵弼《效颦集 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曲波《林海雪原》二:许大马棒转回身,提着枪,恶狠狠地瞅着宁死不屈工作队的同志们。

宁折不弯 nìngzhébùwān

本指白杨木受到外力作用,只会断折,不会弯曲变形。后用来比喻宁可死也绝不屈服妥协。《齐民要术 卷五 种榆白杨》:“白杨性甚劲直,堪为屋材,折则折矣,终不曲挠。”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原来尤五在十几年前,是倔强到底、宁折不弯的脾气。”

nìng I.

倔juè;固执:这孩子脾气真拧,不叫他去他偏要去。II.参见níng。III.参见nǐng。

nìng

烂泥:泥。路难行。

nìng

①有才智,旧时谦称:不佞。不佞说自己口才不好,态度也不很随和的样子。《论语·公冶长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论语·雍也篇》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论语·宪问》:“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②善辩,巧言谄媚。佞人(有口才而不正派的人)。佞幸(以谄媚而得宠幸)。佞史(为讨好当权者而歪曲篡改事实的历史)。佞臣。奸佞。《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佞,恐其乱义也。《资治通鉴 后周纪三》(南)唐主(李璟)性和柔,好文章,而喜人佞己,由是谄谀之臣多进用,政事日乱。

佞谄

nìngchǎn

亦作“佞讇”。谄媚奉承。《庄子·秋水》:“为在从众,不贱佞諂。”王先谦集解:“为顺众情,亦未尝以佞諂者为贱。”《汉书·李寻传》:“诸闒茸佞讇,抱虚求进。” 晋 葛洪《抱朴子·臣节》:“先意承指者,佞諂之徒也;匡过弼违者,社稷之骾也。”《新唐书·文艺传中·阎朝隐》:“其资佞讇如此。”《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三》不知谁主为佞谄之计,诬乱圣德如此者!

佞党nìngdǎng

指那些通过阿谀奉承、曲意逢迎来博取君主宠信的臣子或小团体。“佞”意为巧言谄媚,因此佞党通常带有贬义,指那些不正直、不诚实的行为。

佞兑

nìngduì

亦作“佞说”。亦作“ 佞侻 ”。 谓谄谀取悦。荀子·修身》:“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王先谦集解:“兑,悦也。言佞悦於人,以求饶乐之事。”又《臣道》:“然而巧敏佞説,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亦指谄媚取悦的奸人。荀子·王制》:“进退贵贱则举佞侻。”一说,兑通“ 鋭 ”。佞锐,谓善于谄谀,口才和行动便捷。

佞佛

nìngfó

谄媚讨好于佛。含义有争议。讥人盲目奉佛以求福。后以为迷信佛教之称。明·冯梦龙《智囊补·上智·孔子》如使佞佛者尽令出家,谄道者即为道士,则士大夫攻乎异端者息矣。《聊斋志异 伍秋月》(王)生素不佞佛,至此皈依甚虔。后亦无恙。

佞慧

nìnghuì

善于阿谀奉承而又狡黠。《三国志·蜀志·董允传》:“皓(黄皓)便僻佞慧,欲自容入。”

佞惑

nìnghuò

谄佞,媚惑。《汉书·王莽传 上》:“定陶太后欲立僭号,惮彼面刺幄坐之义,佞惑之雄,朱博之畴,……上下一心,谗贼交乱。”《东观记·来歙传》:“今乃欲从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四》足下推忠诚,既遣伯春委质,而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邪!

佞媚

nìngmèi

谄媚。《礼记·曲礼上》“礼不妄説人”郑玄注:“为近佞媚也。”《北史·拓拔徽传》:“徽性佞媚,善自取容。”《资治通鉴 梁纪五》初,元义既幽胡太后,常入直于魏主(孝明帝)所居殿侧,曲尽佞媚,帝由是宠信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怨怒》:“今人无礼,多涉於佞媚,不全於仁义。”

佞巧

nìngqiǎo

谄佞巧诈。史记·周本纪》:“石父为人佞巧,善諛好利。”《弟子规》: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二》贼乱既除,豪猾伏辜,即以佞巧废黜。

佞人

nìngrén

善于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朱熹集注:“佞人,卑諂辩给之人。”《史记·夏本纪》:“禹曰:‘能知能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 唐 韩愈《送石处士序》:“无务富其家而飢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

佞邪

nìngxié

①奸邪。《后汉书·吴良传》:“望佞邪之人,欺諂无状。”②指奸邪之人。《汉书·楚元王传》:“今佞邪与贤臣并在交戟之内,合党共谋,违善作恶。” 明 李东阳《寿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公九十诗序》:“弹压权势,劾佞邪而置之法。”《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放远佞邪之党,坏散险诐之聚…

佞幸

nìngxìng

①谓以善于谄谀得君主宠幸。宋 王禹偁《乡老献能书赋》然后佞幸之风不起,激劝之道自彼。②指佞幸之臣。《后汉书·桓鸾传》举贤才,审授用,黜佞幸。晋 葛洪《抱朴子·刺骄》何肎与俗人竞干佐之便僻,修佞幸之媚容,效上林喋喋之啬夫,为春蜩夏蝇之聒耳? 《明史 卷十五 孝宗》斥诸佞幸侍郎李孜省、太监梁芳、外戚万喜及其党,谪戍有差。明人归有光《序》佞幸疾之,欲置之死。

佞谀

nìngyú

以美言奉承讨好。《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三》(司马)元显无良师友,所亲信者率皆佞谀之人,或以为一时英杰,或以为风流名士。《宋书·始安王刘休仁传》:“休仁多计数,每以笑调佞諛悦之,故得推迁。” 《资治通鉴 唐纪一》(隋炀帝)专任佞谀,饰非拒谏。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续黄粱》:“星者见其意气,稍佞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