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鬧 | nào | ①不安静:闹市。热闹。②搅扰:闹心。闹腾。③戏耍,耍笑:戏闹。闹洞房。④发生(疾病或灾害):闹病。闹事。闹水灾。⑤发泄,发作:闹气。闹情绪。⑥生机勃勃,旺盛,声势浩大,热火朝天地搞: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元宵。 |
闹炒 | nàochǎo | 喧闹,喧嚷。大声争吵,闹事。明 冯梦龙写有《喻世明言第一卷》吕公己自索了他二十两银子谢仪,随他闹炒,并不言语。 |
闹垓 | nàogāi | 吵闹;争吵。《霓裳续谱·杂曲·老头儿半百》:“这桩事教我擘画,终日里闹垓,闹得个老头儿无其奈。”《水浒传第二回》社稷从今云扰扰,兵戈到处闹垓垓。 |
闹花 | nàohuā | 形容繁花似闹。繁花,盛开的花。宋 陈亮《水龙吟 春恨》:“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 |
闹闹哄哄 | nàonàohōnghōng | 吵吵闹闹,指喧闹的场面。张洁《沉重的翅膀》:“刚才还是闹闹哄哄的一桌子人,一时全都静了下来,想着心事的样子。”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16章:“学习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整天闹闹哄哄地搞各种社会活动。” |
闹中取静 | nàozhōngqǔjìng | 指在热闹的环境中保持清静的心态。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您会云雨闹中取静,我寄音书忙里偷闲。”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我们就约在了这个闹中取静的地方。” |
闹装 | nàozhuāng | 亦作“闹粧”“闹妆”“閙粧”。指用金银珠宝等杂缀而成的腰带或鞍、辔之类饰物或闹装花。”元 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呀,你可便看我结束头巾砌珍珠,绣袄子绒铺,闹粧带兔鹘。”《金瓶梅词话》第四八回:“西门庆这里是金镶玉宝石闹妆一条,三百两银子。”《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七》取出羊脂玉闹妆一个递与俊卿,道:“以此奉令姊,权答此箭,作个信物。”清 佚名《燕台口号》之二:“乌金纸剪飞蝴蝶,嚷嚷婴孩插閙粧。” |
闹装带 | nàozhuāngdài | 用金银珠宝等杂缀而成的腰带,亦称闹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非五品以上毋得乘闹装银鞍。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三·闹装》闹装带,余游燕日,尝见于东市中。合众宝杂缀而成,故曰闹装。 |
淖 | nào I. | ①烂泥,泥沼:泥淖。污淖。淖泞(泥泞)。囊土逾淖。淖深数尺。参见“濯淖”。《通俗文》和泥曰淖。《资治通鉴 梁纪十八》马陷于小淖,贼聚刺之,骑将郭山石救之(柳仲礼),得免。唐 欧阳詹 《南阳孝子传》:“平田积水,潦淖到胫。”②地名。内蒙古巴彦淖尔。II.chuò古同"绰",淖约:柔弱、美好的样子。《逍遥游》淖约若处子。 |
淖溺 | nàonì | 柔软。《淮南子·原道训》: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於天下者,以其淖溺润滑也。 |
淖约 | nàoyuē | ①姿态柔美貌。淖,通“绰”。《庄子·逍遥游》:“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陆德明释文:“淖约,李云:‘柔弱貌。’司马云:‘好貌。’”《汉书·扬雄传上》:“闺中容竞淖约兮,相态以丽佳。”颜师古注:“淖约,善容止……淖音绰。”②指物性柔弱。《庄子·在宥》:“淖约柔乎刚彊。”成玄英疏:“淖约,柔弱也。矫情行於柔弱,欲制服於刚彊。”《荀子·宥坐》:“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 杨倞注:“淖当为绰;约,弱也。绰约,柔弱也。”《孔子家语·三恕》作“绰约”。 ③指姿态柔美的女子。苏曼殊《非梦记》:“子有夙慧,我深信之;毋近淖约,自不沉烦惑之海。” |
臑 | nào | ①牲畜前肢的下半截。②中医指人自肩至肘前侧靠近腋部的隆起的肌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