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 | nài | ①忍,受得住:忍耐。耐久。耐人寻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帝(宋孝宗)曰:“立功业,耐官职,须有才德福厚者能之。”②古同“奈”,奈何。 |
耐久朋 | nàijiǔpéng | 谓能长久保持友谊的朋友。《旧唐书·魏玄同传》:“玄同素与裴炎结交,能保终始,时人呼为‘耐久朋’。”《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魏)玄同素与裴炎善,时人以其终始不渝,谓之耐久朋。宋 陆游《寓叹 诗》:“眼底谁为耐久朋,倚肩按膝一乌藤。”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夙昔自谓盟车笠,订金兰,得一二耐久朋,为终身胶漆,不意翻覆若此,不敢復言交游矣。” |
耐冬 | nàidōng | 山东对山茶花的称呼,聊斋原文中描写,耐冬是青岛崂山下清宫千年古树成精,幻化人形名叫绛雪,隆冬季节,冰封雪飘,绿树红花,红白相映,气傲霜雪,故而得名“耐冬”。《聊斋志异 香玉》则道士将建屋,有一耐冬,碍其营造,工师将纵斤矣。 |
耐人咀嚼 | nàirénjǔjué | 指耐人寻味。清 赵翼《瓯北诗话 白香山诗一》:“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
耐人寻味 | nàirénxúnwèi | 耐:经得住;寻味:认真体会。经得住认真体味。这个故事的结尾留下了一个悬念,耐人寻味。清 张贵胜《遣愁集 卷一 绝倒》:“卢家子年暮而为校书郎‘条眉批’,从对面托出,耐人寻味。” |
耐罪 | nàizuì | 古代剃去鬓须的刑罚。《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耐罪亡命,吏以文除之。 |
奈 | nài | 如何,怎样:奈何。怎奈。无奈何(无可如何)。奈……何(中间加代词,如“奈我何”)。《花月痕第一回》奈心方不圆,肠直不曲,眼高不低,坐此文章不中有司绳尺,言语直触当事逆鳞。 |
奈河 | nàihé | 奈河桥是中国道教观念中鬼魂历经十殿阎罗旅途后,准备投胎的必经之地。传说死者到了奈河桥,生前有罪的要被两旁的牛头马面推入“血河池”遭受虫蚁毒蛇的折磨,而生前行善的死者过桥,却非常简单。《聊斋志异 王十》彼肆商者,不但使之淘奈河,直当使涤狱厕耳! |
奈何 | nàihé | ①怎么办。怎么做到。无可奈何。《庄子·人间世》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墨子《兼爱》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谷梁传 郑伯克段于鄢》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项羽《垓下歌》:“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汉 刘彻《秋风辞》“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唐 张九龄《感遇诗之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宋 辛弃疾《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淑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②如何。奈何不礼。《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不予我城奈何。《史记 项羽本纪》为之奈何。③又且为之奈何。唐 杜牧《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奈何饮于酒肆。④什么意思。《战国策·齐策四 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曰:“市义奈何?” ⑤惩治;对付。等我慢慢的奈何他。 |
奈何天 | nàihétiān | ①令人无可奈何的时光。表示百无聊赖的思绪。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②谓对付天公。 |
奈上祝下 | nàishàngzhùxià | 指畏首畏尾的很为难的样子。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三回:“刚才都在前厅上栽我,我又有些奈上祝下的,只恐娘嫌我嘴长耳大。” |
奈向 | nàixiàng | 奈何,如何。宋 晏殊《殢人娇词》:“罗巾掩泪,任粉痕霑污,争奈向,千留万留不住?”宋 梅尧臣《汝坟贫女诗》:“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宋 黄庭坚《归田乐引词之一》:“前欢算未已,奈向如今愁无计。”宋 秦观《八六子 倚危亭》:“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
奈心 | nàixīn | 耐心。心里不急躁,不厌烦。奈,通“耐”。《水浒传第四三回》:“奈心坐一坐,我去寻水来你吃。” |
奈缘 | nàiyuán | 犹怎奈。《水浒传第十九回》林冲道:“小可有失恭敬。虽有奉承之心,奈缘不在其位,望乞恕罪。”《水浒传第八一回》:“你这一班义士,久闻大名,只是奈缘中间无有好人与你们众位作成,因此上屈沉水泊。”《水浒传第四一回》:“奈缘力薄才疏,不能接待,以遂平生之愿。” |
奈之何 | nàizhīhé | 等于如之何、若之何,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怎么办,为什么、怎么。唐 韩愈《原道》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明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
萘 | nài | ①有机化合物,化学式C10H8。白色晶体,有特殊气味,容易升华。用来制染料、树脂、药品等。②姓。 |
柰 | nài | ①苹果的一种,通称“柰子”;亦称“花红”、“沙果”。②同“奈”,怎样,如何。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周纪一》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柰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 |
鼐 | nài | 本义大鼎。特指:大鼎、头鼎。古代周代天子用九鼎,诸侯最多可用七鼎,大夫最多可用五鼎,元士最多可用三鼎,士可用一鼎。平民百姓无权用鼎。鼎鼐调和:比喻处理国政。《战国策·庄辛论幸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史记 孝武本纪》颂云‘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不虞不骜,胡考之休’。 |
褦 | nài | 褦襶nàidài:衣服粗重宽,既不合身,也不合时;比喻不晓事;无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