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 | nà | ①收入,放进:出纳。藏污纳垢。《后汉书 刘表传》曹操因此进攻鄴,审配将冯礼为内应,开突门内操兵三百余人。②接受:采纳。笑纳。纳谏。③享受:纳福。纳凉。④缴付,交纳:纳税。《聊斋志异 神女》逾数日,傅公子登堂申谢,纳黄金百两。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⑤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纳鞋底。⑥接待。《左传·桓公六年》:“(鬭伯比曰:)‘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王毁军而纳少师。” ⑦姓。 |
纳币 | nàbì | 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纳吉之后,择日具书,送聘礼至女家,女家受物复书,婚姻乃定。亦称文定,俗称过定。春秋·庄公二十二年:“冬,公如齐纳币。”《资治通鉴 梁纪十一》魏主(孝武帝)纳丞相(高)欢女为后,命太常卿李元忠纳币于晋阳。宋 苏轼《书刘庭式事》:“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约而未纳币也。”《聊斋志异 青娥》即委县尉、教谕,纳币于武。夫人喜,婚乃定。《聊斋志异 小翠》公子然之,纳币于锺太史之家。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细询始末,乃知女十岁失母,鞠于外氏五六年,纳币后始归。” |
纳陛 | nàbì | 古代帝王赐给有殊勋的诸侯或大臣的“九锡”之一。凿殿基为登升的陛级,纳之于檐下,不使尊者露而升,故名。《汉书·王莽传上》:"朱户、纳陛。"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纳,内也,谓凿殿基际为陛,不使露也。”一说,纳陛为致于殿两阶之间,便于上殿。见《文选·潘勖〈册魏公九锡文〉》"是用锡君纳陛以登"李周翰注。后代亦以为对大臣的优遇。《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君运其才谋,官方任贤,是用锡君纳陛以登。《宋史·吕端传》:"又以端躯体洪大,宫庭阶戺稍峻,特令梓人为纳陛。"此为木制者。 |
纳财 | nàcái | ①谓所食之米。《礼记·丧大记》:“君之丧,子、大夫、公子、众士皆三日不食。子、大夫、公子、众士食粥,纳财,朝一溢米,莫一溢米,食之无算。”郑玄注:“纳财,谓食穀也。”孔颖达疏:“纳财者,财谓穀也,谓所食之米也。”②谓接受钱财。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 |
纳采 | nàcǎi | 古婚礼六礼之一。男方向女方送求婚礼物。《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鴈。”贾公彦疏:“纳采,言纳者,以其始相采择,恐女家不许,故言纳。”《汉书·平帝纪》:“(元始)三年春,詔有司为皇帝纳采安公莽女。”《汉书 王莽传》太后遣长乐少府、宗正、尚书令纳采见(莽)女。 |
纳贡 | nàgòng | ①古代诸侯向天子贡献财物土产。《晋书 文帝纪》“是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狂狡贪悍,世为寇雠者,皆感义怀惠,款塞内附,或委命纳贡,或求置官司。”②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明准许纳资入监(国子监),凡由生员身份纳捐的称纳贡;没有生员身份的亦可纳捐入监,称例监。纳贡的性质与清的例贡略同。③附属国向宗主国进贡。《聊斋志异 胡四娘》东海李兰台见而器之,收诸幕中,资以膏火,为之纳贡,使应顺天举;连战皆捷,授庶吉士。④君主国里臣民献上礼物给君主。 |
纳贡称臣 | nàgòngchēngchén | 缴纳贡品,自称为臣下。后来也用以比喻心悦诚服,甘拜下风。《清史稿·太宗本纪》:“宜要其纳贡称臣,以黄河为界。”老舍《四世同堂》:“因为对于一个也许就走马上任的特务主任是理当纳贡称臣的。” |
纳垢藏污 | nàgòucángwū | 垢、污: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左传 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明 陈汝元《金莲记 构畔》受人钱甘心纳垢藏污。 |
纳官 | nàguān | ①官名,以宣传帝命为职,王莽改制,据以设纳言将军。北周改官制,先改侍中为御伯中大夫,继又改为纳言。后又另置侍中为加官。隋文帝以父名忠,避讳不用“中”字,又改侍中为纳言。《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程)颐因三上章,乞纳官归田里,不报;又乞致仕,亦不报。②一种仪式。是为死人安葬的一种仪式。③向官府交纳谷物。《诗·小雅·甫田》我取其陈,食我农人。唐 孔颖达疏:待秋收,然后取民新穀,以纳官也。④捐官。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局诈》:“乃知道士之纳官,皆为琴也。”⑤授官。《国语·越语上》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韦昭注:官,仕也,仕其子而教,以廪食之也。官,一本作“宦”。《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五 》(韩维)时年八十一,诸子乞尽纳己官,听父里居,且告章惇云:“父执政,与(司马)光议论多不合。”故得旨免行。 |
纳罕 | nàhǎ | 诧异;惊奇。《红楼梦 第一一九回》:“只见寳釵的眼泪直流下来,众人更是纳罕。” |
纳还 | nàhuán | 归还。亦可简为“纳”。《东周列国志》第六回:"寤生再拜奉书陈贤侯殿下:君方膺王宠,寡人亦忝为王臣,理宜相好,共效屏藩。近者请成不获,边吏遂妄疑吾二国有隙,擅行侵掠。寡人闻之,卧不安枕。今将所俘人口辎重,尽数纳还,遣下臣颍考叔谢罪。寡人愿与君结兄弟之好。惟君许焉。"《水浒传 第十二回》:"既然是杨制使,就请到山寨吃三杯水酒,纳还行李如何?"《水浒传第一一九回》今既大事已毕,欲同主人纳还原受官诰,私去隐迹埋名,寻个僻净去处,以终天年。《水浒传第一一九回》情愿自将官诰纳,不求富贵不求荣。 |
纳贿 | nàhuì | 行贿或受贿。《北史·樊子盖传》臣安能清止是,小心不敢纳贿耳。宋 梅尧臣《碧云騢》赵稹纳贿中官罗崇勋,而引为枢密副使。《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江南考官方犹、钱开宗等坐纳贿弃市。 |
纳诲 | nàhuì | 进献善言。输忠纳诲。《尚书·说命上》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孔传:言当纳谏诲直辞,以辅我德。蔡沉集传:朝夕纳诲者,无时不进善言也。《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必有三老五更,以崇至敬,乞言纳诲,著在惇史。唐 元稹《萧俛等加勋制》王功曰勋,兹用报汝,尚克纳诲,毋忘协心。《明史·张居正传》先生有师保之责,与诸臣异。其为我朝夕纳诲,以辅台德,用终先帝凭几之谊。 |
纳监 | nàjiān | 明清科举时代富家子弟纳资为监生。《笑林广记 酸臭》小虎谓老虎曰:“今日出山,搏得一人食之,滋味甚异,上半截酸,下半截臭,究竟不知是何等人。”老虎曰:“此必是秀才纳监者。” |
纳谏如流 | nàjiànrúliú | 虚心听取谏议。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为我王纳谏如流,因此上丞相奏准。”明·无名氏《庞掠四郡》第四折:玄德公纳谏如流,敬贤礼士。 |
纳交 | nàjiāo | 结交。初,韩侂胄欲纳交于大中,大中不许,而上书极论其奸,因辞官屏居,绝口不及时事。 |
纳节 | nàjié | 纳还朝廷所赐的旌节。亦借指辞官。《新唐书·齐映传》:"滑毫节度使令狐彰署掌书记,彰疾甚,引映托后事。映因说彰纳节,归诸子京师。"《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八》故事,文臣自使相除枢相,必纳节还旧官,独(夏)竦不然。《清 吴伟业 史·岳飞传》:"飞与庶书:'今岁若不举兵,当纳节请闲。'" |
纳屦踵决 纳履决踵 | nàjùzhǒngjué nàlǚjuézhǒng | 纳:穿;履:鞋;决:破裂;踵:脚后跟。穿鞋而后跟即破。比喻穷困、窘迫。明 程登吉《幼学琼林 贫富》:“曾子捉襟见肘,纳履决踵,贫不胜言。”穿上鞋子,破了后跟。形容衣着褴褛。《庄子·让王》:“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
纳款 | nàkuǎn | 归顺;降服。纳款军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宋太祖赵匡胤)以良药敷其(卫融)疮,因使致书北汉主,求周光逊等,纳款,归融太原;北汉主不报。《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五》元昊国中疲困,欲纳款而耻先言,及(李)文贵还,闻(庞)籍言,大喜,使文贵复持旺荣等书抵籍议和。清 魏源《圣武记》卷一:“许定国诱杀高杰,遂与李际遇先后纳款。” 《聊斋志异 厍将军》祖(述舜)格拒伤手,因就缚之,纳款于总督蔡。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纳款、通敌的鬼蜮行为,一到现在,就好像都是‘前进’的光明事业。” |
纳赂 | nàlù | ①行贿。《国语·晋语九》:“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赂於魏献子,献子将许之。”②受贿。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庆历八年,有言博士以美謚加於人,以利濡润,有同纳赂。《资治通鉴 随纪六》(隋炀)帝问曰:“汝舅来何迟?”王氏以疾对,帝曰:“可得死否?”(李)渊闻之,惧,因纵酒纳赂以自晦。 |
纳禄 | nàlù | 归还俸禄。谓辞官。《国语·鲁语上》:"若罪也,则请纳禄与车服而违署。"韦昭注:"纳,归也;禄,田邑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一》镇国军节度使、驸马都尉李遵勖属疾,奏请纳禄,援唐韦嗣立故事求山林号,诏不许。宋 陆游《跋》:"时予纳禄已三年,居会稽山阴之三山。"宋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高逸》:"(朱昂)晚年以工部侍郎乞骸骨……内侍传诏各赋诗饯行。凡四十八篇,独李翰长维诗最奇绝,云:'清朝纳禄犹强健,白首还家正太平。'" |
纳闷 | nàmèn | 同义词:疑惑。反义词:明白。因为怀疑而发闷。《水浒传第九十二回》且说钮文忠见折了二将,计点军士,折去二千余名,正在帐中纳闷… |
纳命 | nàmìng | 犹送死。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故谚云:‘宣医纳命,敕葬破家。’”《水浒传第七七回》:“那渔人回转船头,指着岸上童贯大駡道:‘乱国贼臣,害民的禽兽,来这裡纳命!’”《西游记第五回》:“快早皈依,免教这些生灵纳命!” |
纳女 | nànǚ | 谓献女于天子、诸侯等。《礼记·曲礼下》纳女於天子,曰备百姓;於国君,曰备酒浆;於大夫,曰备埽洒。《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八》遣太傅额克入中兴招谕,夏主纳女请和。清 顾炎武《日知录·杂事》古之士大夫以纳女后宫为耻,今人则以为荣矣。 |
纳聘 | nàpìn | 纳币。古代婚礼“六礼”之一。《史记·大宛列传》:“天子问群臣,议计,皆曰‘必先纳聘,然后乃遣女’。” |
纳奇录异 | nàqílùyì | 纳:接纳;录:录用。接纳录用有奇异才能的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今吾孙将军亲贤礼士,纳奇录异,世所罕有。” |
纳士招贤 | nàshìzhāoxián |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战国策 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 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明 无名氏《薛苞认母》第四折:贤士有如此博学广文,高才大德,见如今圣人纳士招贤,何不进取功名。 |
纳粟 | nàsù | ①古代富人捐粟以取得官爵或赎罪。宋 程大昌《演繁露·纳粟拜爵》:“秦始皇四年,令民纳粟千石拜爵一级。按此即晁错之所祖效,非错剏意也。”按,《史记·秦始皇本纪》:“四年……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内,“纳”的古字。宋 胡继宗《书言故事·卖爵》:“买官曰纳粟。”《朱熹传》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清 李渔《奈何天·虑婚》:“这是条青云路,早着鞭,不似那纳粟求官的资格浅。”②明清两代富家子弟捐纳财货进国子监为监生,可直接参加省城、京都的考试,称纳粟。《明史·选举志一》:“例监始於景泰元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目今兵兴之际,粮餉未充,暂开纳粟入监之例。” |
纳头便拜 | nàtóubiànbài | 纳头;低头。一见面就低头行下拜礼。形容人谦虚有礼貌。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回:“进了大门,二层厅上立定,万中书纳头便拜。” |
纳土 | nàtǔ | 献纳土地。谓归附。《三国演义 第78回》“臣孙权久知天命已归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臣即率群下纳土归降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二月,丙子朔,播州杨文贵纳土,以其地置遵义军。《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七》归化州岑从毅纳土输赋,诏改为来安州,从毅知州事,世袭。 |
纳土归宋 | nàtǔguīsòng |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继位,南征北战,统一了北方,而当时东南一隅的吴越国国力强盛,有抗衡之资。吴越国王钱镠(liú)之孙钱弘俶,遵循王祖钱镠“善事中原,维护一统”的家训,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不受大的损失,避免生灵涂炭,做了一次伟大的放弃——取消吴越王位,尊赵氏为帝,舍别归总,将所部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五十五万六百八十户、十一万五千一十六士卒,悉数献给宋朝,促成中华统一。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纳土归宋。也称为淮海纳土。纳土归宋,开创了中国和平统一的先河,当时,长江以南,唯独吴越国治下百姓免于燐青骨白之苦,其庇斯民甚厚。明 归有光《沧浪亭记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 |
纳污藏秽 | nàwūcánghuì | 纳:容纳;秽:肮脏,污秽。包藏容纳污浊肮脏的东西。比喻包容坏人坏事。宋·叶适《东嘉开河记》:“故大川浅不胜舟,而小者纳污藏秽,流泉不来,感为疠疫,民之病此,积四五十年矣。”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遂使首善贤士之关,翻为纳污藏秽之府。” |
纳污藏疾 | nàwūcángjí | 纳:接受;疾:弊病,缺点。包藏容纳罪过缺失。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长孙无忌等诸诛志冲。上手诏:‘五岳陵霄,四海亘地,纳污藏疾,无损高深。” |
纳污含垢 纳污藏垢 | nàwūhángòu nàwūcánggòu | 纳:容纳;垢:污秽。比喻包容坏人坏事。例子我不想去那纳污藏垢的地方。包藏容纳污秽之物。比喻包容坏人坏事。《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八》吕好问谓(李)纲曰:“王业艰难,正纳污含垢之时,遽绳以峻法,惧者众矣。”纲不纳。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所最可痛者,旧病未去,新病复来,日积月涂,纳污藏垢,驯至良医束手,岌岌待亡。” |
纳下 | nàxià | ①采纳下面的意见。王符《潜夫论·明闇》:“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诬,而远人不得欺也。”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②交下。同纳还。《三国演义 第六十回》:“孔明曰:‘将军要去,谁为副将?’忠曰:‘老将严颜,可同我去。但有疏虞,先纳下这白头。’”《水浒传第一百二十回》今情愿纳下官诰,要去泰安州岳庙里,陪堂求闲,过了此生,实为万幸。 |
纳新吐故 | nàxīntǔgù | 吸入新鲜的吐出陈旧的。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 吕岩》:“熊经鸟伸,纳新吐故,无七情以夺魂魄。”明·陆采《明珠记·买药》夜夜朝朝,纳新吐故,潜收静处功夫。 |
纳言 | nàyán | 古官名。主出纳王命。《尚书·舜》:“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孔传:“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於上,受上言宣於下,必以信。”按,秦不置,王莽依古制,改大司农为纳言,有纳言将军严尤。北周初有御伯中大夫,掌出入侍从。保定四年改御伯为纳言。宣帝末又置侍中。隋避文帝父杨忠诔,改侍中为纳言,炀帝大业十二年又改纳言为侍内。唐初为纳言,唐武德四年改为侍中。《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二》狄仁杰兼纳言。 |
纳质 | nàzhì | 送纳人质。《后汉书·和帝纪》:"(永元三年)诏曰:'北狄破灭,名王仍降, 西域诸国,纳质内附。'"唐 李翱《岭南节度使徐公行状》:"大首领黄氏帅其属纳质供赋。"宋 王禹偁《前普州刺史康公预撰神道碑》:"西汉时康居国王纳质於大单于。"《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四》辛未,原、渭等州言西蕃八部、二十五族纳质来归。《明史·云南土司传三·车里》:"(永乐)四年遣子刀典入国学,实阴自纳质。" |
纳忠 | nàzhōng | 献纳忠心;效忠。《汉书·司马迁传》:“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后汉书·宦者传论》:“至元帝之世,史游为黄门令,勤心纳忠,有所补益。”宋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明史·宋思颜传》:“他日又进曰:‘句容虎为害,既捕获,宜除之,今豢养民间何益?’太祖欣然,即命杀虎。其随事纳忠类如此。” |
纳忠效信 | nàzhōngxiàoxìn | 纳;献纳;效:献出。献出忠心和诤言。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 |
内 | nà I. | 古同“纳”,收入;接受;娶入。《孟子·滕文公下》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战国 李斯《谏逐客书》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史记·屈原列传》(楚怀王)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汉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史记 高祖本纪》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私使乳医淳于衍行毒药杀许后,因劝光内成君,代立为后。”“上欲内其(金日磾)女后宫,不肯。”《汉书 王莽传》光年小于莽子宇,莽使同日内妇,宾客满堂。(内妇:娶媳妇)《晋书·王羲之传》:“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二》军士皆曰:“李公欲内麾下二千为腹心,吾辈妻子其可保乎!”《聊斋志异 小谢》友人故使妓奔就之,亦笑内不拒。《聊斋志异 房文淑》曰:“自母家归。适晚。知姊独居,故求 寄宿。”娄(氏)内之。II.参见nèi。 |
呐 | nà I. | ①表示呐喊、大叫;大声呼喊,如"呐呐助威"、"摇旗呐呐"。②表示提醒注意。吉学沛《田野里的追逐》呐,我们可以开始了。II.参见nè。 |
呐喊 | nàhǎn | 大声呼喊;尤指士兵在战斗或追击时大声叫喊助威。《水浒》且说史进就中堂又放起火来,大开了庄门,呐声喊,杀将出来。 |
肭 | nà | 腽肭wànà:肥软貌。 |
钠 | nà | 金属元素,符号Na,原子序数11。银白色,质软,在空气中容易氧化,遇水猛烈反应而起火。平常保存在煤油中。 用作有机合成的还原剂,熔融金属钠在增殖反应堆中可作热交换剂。 |
衲 | nà | ①僧徒的衣服,常用许多碎布补缀而成,因即以为僧衣的代称。基本字义僧衣、僧人,如“老衲”,与“纳”同义。明 张岱《陶庵梦忆序》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煖也。《聊斋志异 种梨》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 《聊斋志异 丐僧》僧怒,于衲中出短刀,自剖其腹;以手入内,理肠于道,而气随绝。②缝补,补缀。 |
衲子 | nàzǐ | 僧人。《封神演义 第五回》云中子曰:听衲子说来:但观三教,惟道至尊。上不朝于天子;下不谒于公卿。 |
魶 | nà | ①鲵。②鲸。③海鹞鸟,即“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