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权力的变迁
前篇即第68篇说到北周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百官各统领己职,听命于宇文护。武帝吸取两位兄长的教训,表面上与堂兄宇文护相安无事,任其专权,暗中却在慢慢积聚力量,寻机诛护。终于在572年,宇文邕见时机成熟,除掉了宇文护,扫清亲政的障碍。
578年,宇文邕在亲征突厥的途中病倒,不久病情加重,在回到洛阳当天就病逝了,时年三十六岁,遗诏皇太子宇文贇继位。宇文赟即位后沉湎酒色,暴虐荒淫。他居然立五位皇后,其中包括杨坚的女儿杨丽华。他大肆装饰宫殿,且滥施刑罚,经常派亲信监视大臣言行,一时强盛的北周国势日渐衰落。
杨坚其人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随桓公,568年去世,杨坚袭爵。
北周国主武帝一向厚待杨坚。大将王轨突然对武帝说:“皇太子(指宇文贇)不配做一国之主。普六茹坚(普六茹鲜卑姓氏是其父杨忠受西魏恭帝所赐的。后杨坚掌权后恢复汉姓‘杨’)面貌有反相。”武帝听了很不高兴,说:“这是天命所决定的,那又怎么办!”杨坚听说后,十分害怕,自己竭力隐蔽自己,不出头露面。
宇文赟即位后自称天元皇帝。杨皇后(杨坚女儿)性格柔顺,不妒忌,所以其他四位皇后以及后宫中的九嫔、侍御等都爱戴并敬重她。宇文赟越来越昏庸暴虐,喜怒无常,曾无故责备杨皇后,想强加给她罪名。但是杨皇后举止安祥,言语态度没有曲挠服软的表示,所以天元皇帝十分愤怒,将杨皇后赐死,逼令他自杀。杨皇后的母亲独孤氏即杨坚的老婆闻讯后,急忙进宫,为杨皇后求情,以至叩头流血,杨皇后才免于一死。
天元皇帝宇文赟一直猜忌杨坚,有一次发怒时对杨皇后说:“我一定要将你家灭族。”于是传令杨坚进宫,对左右侍从说:“他如果变了脸色,就立即把他杀死。”杨坚来到以后,神色自若,天元皇帝才没有杀他。
小御正博陵人刘昉一向以狡黠谄媚得到天元皇帝的宠爱,与御正大夫颜之仪一起受到天元皇帝的信任。天元皇帝宇文赟召见刘昉、颜之仪到卧室,想向他们托付后事,但因病发音困难,不能再说话。刘昉见长子宇文阐年纪幼小,而杨坚是杨皇后的父亲,声名显赫,于是和众臣商议,邀请杨坚辅政。杨坚坚辞不接受,刘昉就对他说:“您如果想干,就赶快上任;如果不想干,我就自己干。”杨坚这才答应,对外则宣称接到天元皇帝诏命,要他住进宫中侍奉疾病。《北史》原话:“御正下大夫刘昉与内史上大夫郑译矫制以随公杨坚受遗辅政。”“矫制”即假托君命行事。制,制书。
刘昉郑译矫制遗诏,杨坚受遗辅政
当天,天元皇帝宇文赟去世,宫中对外秘而不宣。颜之仪知道诏命杨坚辅政不是天元皇帝的命令,就拒绝服从。刘昉等人起草好诏书并分别署上自己的名字后,就逼颜之仪也签上名字,颜之仪厉声说:“天元皇帝已经升天,继位的皇帝还很年幼,总理朝政的重任应该由宗室中有才能的人担任,怎么能够把天下的权柄授与他姓之人呢!我颜之仪宁死而已,绝不能欺骗先帝的在天之灵。”刘昉等人知道无法使颜之仪屈从,就代替颜之仪签上名字,然后颁行下去。北周负责保卫京师和皇宫的禁卫军各部队既然都接到了天元皇帝宇文赟的诏命,就都接受了杨坚的指挥。
杨坚立稳脚跟
北周宗室诸王多次想乘机除掉杨坚,杨坚的都督临泾人李圆通经常保护他,因此得免于难。杨坚索要天元皇帝的兵符玺印,颜之仪严厉地拒绝道:“这是天子使用的东西,自然有人掌管,宰相凭什么索要天子的兵符印玺呢?”杨坚听了勃然大怒,命令将颜之仪拉出宫去,准备杀了他。但是考虑到颜之仪在朝廷上下都很有声望,于是就派他去做了西部边疆的郡守。
581年二月初四,随王杨坚始接受相国、统辖百官的职务和九锡礼仪,并建立随国台省、设置官吏。
杨坚受禅灭周
北周开府仪同三司庾季才劝说随王杨坚应该在甲子日顺应天命,接受皇位。太傅李穆、开府仪同大将军卢贲也向杨坚劝进。同年,即581年2月14日正好是甲子,9岁的北周静帝宇文阐被迫颁下诏书,迁居别宫,禅位于随王宰相杨坚。因杨坚原为随国公,但“随”字的“辶”意为“忽走忽停(不稳定)”,于是杨坚便弃了“辶”,创了“隋”这个新字作为王朝之名。隋文帝按照皇帝每年正月初一朝见百官群臣的元会礼仪登基称帝为隋文帝,北周灭亡。文帝下令大赦天下,命令有关官员捧着册书前往南郊祭天,禀告上天,隋已承天受命。
杨坚代周立隋
隋文帝力排众议,对北周宇文氏开杀戒,对杨家人封王,封皇子雁门公杨广为晋王,暗害了北周静帝宇文阐,并为他举行了葬礼。
起初,刘昉假传北周天元皇帝宇文赟诏命引用隋文帝辅政,天元杨皇后虽然没有参预谋划,却因为静帝宇文阐年幼,恐怕政权落入别族手中,所以听说父亲辅政非常高兴。后来杨皇后察觉到父亲杨坚怀有异图,密谋篡权,心中愤愤不平,从言语态度上表现出来。及至北周静帝禅位于隋文帝,她异常愤怒和悲伤。隋文帝也感到非常对不起女儿,于是改封她为乐平公主。过了一段时间,隋文帝想作主将女儿改嫁,乐平公主誓死不从,隋文帝只好作罢。
杨丽华由皇后变公主
609年,杨丽华跟隋弟弟隋炀帝杨广巡幸张掖时,在河西去世,时年四十九。
张正立评议:
本篇杨坚始建宏业。标题处有个笔误“随”。
宋:已经改正。我没有分清“随”和“隋”,全文把“隋”写成“随”有好几处。经你提醒我这才认真查认了一下,原来是因杨坚原为随国公,但“随”字的“辶”意为“忽走忽停(不稳定)”,于是杨坚便弃了“辶”,创了“隋”这个新字作为王朝之名。原来我根本没有注意到“随”“隋”的不同。
张:杨坚袭爵时是“随国公”,故建朝前用“随”,建朝即改为“隋”了。
宋:经过这一翻捣鼓,不会再把隋朝写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