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三年春天我不但申报转评副教授,同时还申报了当时江苏省教育委员会通知的优秀教学成果奖。我到彭大才两年半的时间,拿什么成绩去申报这个优秀成果奖呢?考虑了一下还得拿出我的杀手锏---把我已经发表的研究论文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编写我的申报材料,首先要在学校里进行一番角逐。这份申报材料一直没有丢失,全文抄录如下:

 

抓住重点难点,搞好基础英语教学

宋德富

    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学生进入高校后都急于迅速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我们英语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帮助他们进一步打实基础,以适应今后专业阅读获取大量国外信息的需要,与国际友人交往,进行口笔头交际需要。

本着这一认识,我在公共英语教学中始终抓住三个基本---基本语音,基本词汇和基本语法,并注意避免简单的、原地转圈的循环重复,而是做到每一循环都有新的内容,以旧引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步步提高。

新生入学后我总要花费四个课时全面复习归纳基本语音及拼写规则。为了把发音和拼写规则讲好,我不满足于国外国内报刊杂志书籍上公开发表的成果,而是自己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上的所有词汇进行归类整理,在吸收消化别人成果的基础上,对某些音节提出了新的处理方法,例如:对-re, -rre和-tion, -ision, -ician, -itial等双音节命名为“双音节组合音节”,其特征就是不能将它们分开;用一句话概括了中间只有一个辅音的双音节单词的音节划分问题,即除了第一个音节为重读闭音节,这个辅音要往前划,其余情况一律将这个辅音字母划给后面的音节。我反复检验论证我的总结,进一步增强了自信心,讲起课来得心应手,经得起学生的提问,对他们的发音和拼写帮助较大。我的“单词发音与拼写规则”的讲稿经山西中学生英语报总编辑黄国斌的举荐,现已得到山西人民出版社的回信,目前正在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文字斟酌工作。

为了使学生能够有重点的把握发音与拼写规则,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还将各种音节与拼写规则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绝大部分同学已基本掌握的,如开音节、闭音节、单r音节、部分元音字母组合音节;第二类是有一定难度的元音字母组合音节、双r音节;第三部分是难度最大的双元音+r音节、-re音节和一些轻读音节。这样分类后我就可以将重点反复归纳,反复讲解,并充分利用练习和测试手段将重点难点进行大运动量的强化训练,这样对学生读准记准单词帮助很大。

语音教学中的另一难点是单词的重音,尤其是多音节单词的重音。英语中单词的重音几乎无规则可循,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重音读错了就常常造成意义的偏离,或者根本无法让人听懂意思。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翻阅了许多国内外的语言学家的著作,终于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有一个著名语法学家认为,英语单词的重音究竟落在第几个音节上不是从前往后数,而是要倒过来,在某些后缀前面的一个音节上。抓住这一点,我如获至宝,不怕辛劳,将我所教的两套教科书后面所有单词根据它们的后缀归类,发现了八条规则。我把这些规则写成讲稿开始授课,学生反映良好。后又作了些补充和修改,发往上海交通大学,得到了交大科技英语中心的认可,并公开发表在1991年的第9期的《科技英语学习》杂志上。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丢掉了它也就丢掉了英语的教学。英语词汇浩如烟海,总数达200万之多。如何抓住重点进行教学呢?根据一些语言学家的研究,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单词大概是两千个左右。伦敦朗曼公司出了好几本词典,所有词条都是用这两千个单词解释的,其中的所有例句也是控制在这两千个词汇之内,也就是说如果能掌握这两千个单词就可以表达各种意思了。我在教学时把这两千个单词作为基本词汇,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做到四会,即听得懂,说得来,读得准,会拼写。每到词汇练习,我总是将学生的学号,姓名高高写在黑板上,当场评分亮分。第二类为中级词汇,也就是我国四级考试的四千个单词。对于基本词汇以外的另外两千个单词在初学时要求学生会读会认,然后再逐渐达到会说会写的地步,即从领会逐渐过渡到复用。超出中级词汇表的单词不对学生提出什么要求。为了抓住词汇重点,每次备课我都不怕麻烦,查阅资料,确认要学的新单词究竟属于基本词汇,中级词汇还是高级词汇,然后向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们见有了重点,并且相信重点的科学性,记忆的劲头也来了。

随着词汇量的扩大,难免会涌现出许多同义和近义词。如何对它们进行教学困扰了我好长时间。我曾经采取过不予理睬的政策,只是说它们同义就放过去了。后来我也曾经在课堂上花好多时间举例讲解同义词的异同点,但又觉得实在没有必要。最后的选择是“厚积薄发”,这就是在教师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争取“一语道破”或“数语中的”阐明其间的异同。在这方面我花去了巨大的劳动,把一些常用同义词进行分组辨析。为了教学的需要,我总要在辨析后用几句话进行高度概括,形成了我的词汇辨析文章的特点。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英语学习》,上海交通大学的《科技英语学习》,大连外国语学院的《英语知识》等杂志在1992年均刊用过我的词汇辨析文章。这些成果对我的课堂基本词汇的教学帮助很大。

进入高校后,学生对基本语法的方方面面无需投入过大劲力。语法学习的重点应该是熟练掌握基本句子结构并把它应用到对比较复杂的长句的理解上。基本句子结构的核心是动词,动词类型应该作为基本功反复操练。判断基本句子结构并非易事,这是因为有许多表层结构一样的句型其深层含义却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往往会导致对句子含义理解的差异。老师在这方面基本功必须扎实,这样才能做到高屋建瓴,居高临下,无须多言就能道出其间的区别。例如为了归纳V(动词)+ N1(名词)+ to V(不定式)+ N2(名词)这一表层结构的各种深层含义,我将夸克等人的“the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即《英语语法大全》的有关章节反复阅读,并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自己理解的方法与之对照,觉得夸克等人的看法有不妥当的地方。我直接写信去伦敦大学,谈了自己的看法。夸克教授对我的看法表示了充分肯定意见,说我make a thoughtful and important point(提出了很有见解的重要观点)。后来我又将自己的看法整理成约一万字的论文发表在1992年第5期的上海外国语学院《外国语》学报上。这类在教学中发现的难点我总是舍得花大劲去突破。老师真正搞通了,课堂上讲起来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通过二十余年基础英语教学的实践,我觉得所谓重点就是英语语言中使用频率高,各行各业中都用的着的那些东西,在这个范围内学生有感到学起来困难的,老师觉得讲起来很不方便的便是重点难点。在整个基础英语教学过程中绝不能离开重点而去抓难点,如果这样做了,那就脱离了基础英语教学的根本宗旨。突破了难点也就有利于重点内容的教学,这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所摸索到的重点与难点的关系。

 

当时校内组织了一个评审小组,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长以及部分副教授组成。我们这些申报人向他们宣读材料,当面亮出自己的成果,然后评审成员发表意见并投票决定谁的材料上报省教委。很快结果就出来了,我的材料获得了通过。当年九月,省教委公布了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册,我的成果也名列其中,获得了三等奖。按理说三等奖何足挂齿,我也觉得有点脸红。但请理解一下,彭城职业大学在江苏高校中是名列最后的,能给一个三等就不错了。另外这个奖项给我后来申报教授职务增添了信心,对我的教学和治学生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还是值得在此一书的。

 

           201044日于徐州

           2012225日于芝加哥

            2023年8月6日上传于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