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以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被彭大录用的,享受副教授的待遇。当时的彭大,副教授都是稀罕物。一次文艺演出有人筹备了个教授合唱节目,把我也拉了进去,大概十来个人,我还算是最年轻的一个,有很多比我年龄大一些的老师仍然还是讲师或工程师职称。我自然关心如何才能转成大学副教授的程序,不能老是中学高级教师,名不正是不行的。人事部门告诉我要有大学教龄,要有正式发表的大学英语教学论文或学术论文,也就是说,中学英语教学的论文再多也不行了, 我只好投入大量精力来写作论文,并要争取尽快发表,以便在教龄满足时及时申报。

  张美兰的高中同学张太宏在徐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当馆长,和学报的编辑熟悉,他是个热心人,愿意把我的文章推荐给编辑老师。写一篇什么样的论文能够对得起推荐人呢?绝对不能滥竽充数,让编辑磨不开人情。经过思考,我还得从我熟悉的夸克语法大全入手。

  由于我读了夸克的前后两本语法,就可以进行比较寻找作者研究发展的思路。状语成分是句子结构的附加成分,但它们语义广泛,表达形式多样,在句中可以多处出现,位置灵活,具有独特的语法功能,因此状语的分类是一件十分麻烦的工作。我们平常人对句子的状语成分是根据其内容含义命名的,譬如地点、时间、方式、程度、条件等。然而夸克在他的第一部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当代英语语法)中根据是否具备其它基本结构的成分的特性将状语分成两类,具备的叫作adjunct, 不具备有两种,有连接作用的叫conjunct,没有连接作用的叫disjunct;到了第二部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英语语法大全),把具备其它基本结构的成分的特性状语也分成两部分,核心部分仍然叫adjunct,边缘部分叫作subjunct 

  科学研究需要分类,但分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一定要牢记类与类之间是没有明显天然的界限的,而人为划分界限一定是强制的,不准确的。正因为如此,模糊逻辑理论应运而生,即类与类之间总有模糊的部分。简单说一些例子吧:什么是天热,什么是天暖和,精确地说,热和暖和的温度分界点在何处?什么是高个子,什么是中等身材,高个子和中等身材其高度的分界点是多少厘米?男女区别似乎不容置疑,但阴阳人算男性还是女性?难怪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要对男性和女性进行定义。澳大利亚城市交通以市中心为圆心分成两个或三个同心圆形成一区、二区或三区(zone 1, zone 2, zone 3)类别,对区内和跨区交通进行定价,进行电子管理。设计决策人员是懂得模糊逻辑的,把在圆的周长线上的和里外靠近周长线的车站定义为跨区车站,既是一区,也是二区,或既是二区又是三区,使得乘车付费的消费者获得心理平衡。各国的个人所得税需要分类,如果制定政策的人懂点模糊逻辑,也应该允许模糊区域的存在,这就不至于多一元的收入就要累进到上一个档次的税率,就要多交很多的税款。

  夸克等人对分类的复杂性十分了解,他们把名词和动词之间的模糊部分使用了大量例句进行了阐述,但没有称其为模糊逻辑,而使用了一个名为“梯度”的术语,同样对状语的新的分类方法也必然存在着模糊和梯度的问题。譬如根据内容含义命名的“观点状语”(architecturally, morally, politically, technically etc.)夸克他们先说他们应该是adjunct的核心部分,即具有句子基本成分的所有特性,后来又把它称作viewpoint subjuncts, 即基本不具有句子基本成分的特性。我直接给夸克教授去信,将他一军,使用句子基本成分的特性来测试“观点状语”的副词,看是否能被接受。夸克给我回信说我用于测试的这些句子既不能否定,也不能轻易打开绿灯放行。我因此得出结论,夸克等人对状语分类还得继续完善或者还需要人们使用模糊逻辑进行很好地令人信服的分析。

  根据这些内容,我经过一个多月的思考,形成了一篇长篇论文交给了徐师大学报的编辑周棉。周老师约我到张太宏家里审阅了我的这篇论文,认为很有深度,可以安排刊登。

  这是我首次通过熟人介绍发表论文,总觉得与我的个性不很吻合。接着我继续阅读夸克,并再次去信和夸克教授进行磋商,并形成新的大块论文,向重点外语大学的学报发起冲刺。

  重点外语大学首先是北京,接着是上海。不通过熟人关系,要这样的全国知名的外国语大学的学报刊登自己的论文难度可想而知。还得从夸克的巨著出发,因为我在阅读的时候发现了书中的破绽。中国古人说的一句话一点不错,“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夸克教授是世界知名学者,在我国,英语学到一定程度的人无人不知。这位智者在其巨著中有多处过失让我感觉到了,反复思索使我变得确定无疑。我决定向他发起挑战,采用充分说理的办法,征服核心期刊的编辑,从而说服读者。

  动手的第一个目标是一个相对比较通俗的问题,那就是“名词1+及物动词+名词2+不定式+名词3(N1+V+N2+toV+N3)句型的结构问题。几乎国内所有语法书和各级英语教材中都把以下三句归类到主动宾补结构,即复合宾语结构,也就是不定式充当宾语补足语: 


N1

V

N2

to V

N3

(1)

We

like

all parents 

to visit 

the school.

(2)

They 

expected

James

to win 

the race.

(3)

Mr. Tate

is teaching

his boy

to read

a poet.

          夸克等人认为以上这三个例句表面结构完全一样,但其深层的语法结构是不一样的,请看下面这张图表所表达的三个例句不同的句子结构:



N1

V

N2       to V      N3

(1)

S(主语)

We

V(动词)

like 

          O(宾语)

all parents  to visit the school.

(2)

S

They

V

expected

O

James

Co (宾补)

to win the race.

(3)

S

Mr. Tate

V

is teaching

Oi(间宾)

his boy

 Od(直宾)

to read a poet.

  夸克他们之所以把句(1)看成是主动宾而不是主动宾补结构其主要理由是,like, love, hate, cant bear等这类动词,既可以跟不定式,也可以用动名词作宾语,在用动名词作宾语时,其前可以加一个逻辑主语,当这个逻辑主语是代词时还可以用其宾格形式,尽管如此我们不能把动名词的逻辑主语看作是前面动词的宾语。如The child couldnt bear me being away so long. (我离开这么久,孩子们受不了。)如果我们将该句中动名词换成不定式,其前面的me仍然不能看作是前面动词的宾语,而应将其看作是后面不定式的逻辑主语:The child couldnt bear me to be away so long. 从意义角度考察句(1)表达的是“我们喜欢/欢迎家长来校参观”,而不是表示“我们喜欢家长”。

  夸克等人把句(3)看作双宾结构的理由有好几条,最让人理解的是我们可以用what这个疑问词对直接宾语to V + N3 进行提问:---What is Mr. Tate teaching his boy? ---He is teaching him to read a poet. 

令人遗憾的是,夸克等人在论述第三个例句即主动双宾结构时,一开始就犯了一个错误,把下面动词ask的例句看成了是双宾结构:

They asked the children to bring some food.

句中的动词ask表示的是“命令”、“吩咐”,即“order”,“direct”,在作这个意义讲时ask是不能跟双宾的,只有在表示“询问”,即“request”时才跟双宾语。由于夸克等人疏忽了一个动词所表达的意思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句子结构,居然把下面这些动词形成的主动宾补结构的句子错误地划归到了双宾结构:

I told/advised/persuade Mark to see a doctor.

我把形成N1 + V + N2 + to V + N3句型的三种深层结构的动词进行了归纳,纠正了夸克等人错误:

1.     用带逻辑主语的不定式作宾语的动词不多,表示的是喜欢不喜欢,想要想不要等,它们有:cant bear, desire, hate, like, love, prefer, want, wish等。

2.     用动词不定式充当宾语补足语的动词很多,可以分成两大组。第一组要求用静态动词的不定式作宾补,主要是to be不定式,以及完成、进行和被动不定式,典型动词有report(报告),assume(估计),believe(相信),consider(认为),find(发现)等。第二组有表示“命令、要求”意义的order, ask, tell, require, direct;表示“打算”义的intend, mean;表示“导致”义的cause, drive, force, lead, get;表示“允许”、“禁止”等情态义的allow, enable, oblige, permit 等。

3.     用动词不定式作直接宾语的动词也不多,其最大的特点是to V动作既可能是N2发出的,也可能是N1发出的,甚至是N1N2共同发出的。例如:He promised me to take the medicine for cough.(他答应我要服咳嗽药。)take这个动作就是N1而不是N2发出的。相反,第(1)句中,N2就是to V逻辑主语,不是V的宾语;第(2)句复合宾语结构N2既是V的宾语,又是to V的主语。

  思索如同十月怀胎,写作如一朝分娩。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思考再思考,整理和再整理,用了两三天时间我就完成了一篇大块头的论文。寄发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外国语》不久就收到了回复,称三审一致通过,这使我非常亢奋,真可谓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外国语》学报是双月刊,19cm X 26cm,我的这篇论文一共占了7页。文章最后我写了本篇论文形成的过程,现抄录如下,以作纪念:

  这篇文章从酝酿到成文前后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开始阅读CGE的第16章时,笔者被作者对“N1 + V + N2 + to V + N3”的精辟论述所折服,我顺着作者的思路,开始了自己理解与消化的过程。但在谈及到双宾结构的有关段落时,我开始对作者的某些论述产生了疑问。硬着头皮数次反复阅读讨论,强迫自己顺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可仍然是百思不得要领。我思路给搞乱了,弄得寝食不安,只好暂时搁置下来。过了一段时间后重新又将这个题目拾起来,并对作者罗列的可用不定式做直接宾语的动词一一进行耐心细致的研究调查,终于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所在。障碍被推到,思路的闸门重新被打开,一气呵成本篇拙作,真可谓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本文的观点能否站住脚跟还有待于读者的鉴定,同仁的评述以及CGE作者的认可。笔者唯一的心愿是为完善新的语法体系,从而加快它的普及速度而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劳。

              在撰写以上两篇大块头论文前后,我还根据教学需要形成一些短篇文章,获得公开发表的几篇列表如下: 

时间

刊物

论文标题

主办单位

1991/09

科技英语学习

多音节单词重读规则

上海交大出版社

1991/10

英语自学

形容词和名词(或代词)之间的of

上海外国语学院

1992/04

英语知识

Approximately, About, Around, Roughly辨析

大连外国语学院

1992/04

中小学外语教学

短语动词的含义

北京师范大学

1992/07

科技英语学习

英语中表示“基础”的词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2/08

英语学习

几个表示“职业”的单词辨析

北京外国语学院


        公元19933月份,本人申报,要求把我的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转评为高校副教授的任职资格,自己觉得已经水到渠成,高校教龄够了,不到三年发表了这么多研究论文,无需找人托关系的。结果真如我估计的那样,19936月我正式获得了江苏省高教系列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的批准,具备了副教授的任职资格。

副教授资格证书.jpg

副教授资格证书

   相反校内还有好几个年龄比我大的老师仍然没有被批准为副教授,其痛苦的表情无法掩饰。另外几个引进的工程师和研究员,继续申报工程和研究员系列的副高职称,因为那两个系列的高称评定相对要比高教系列容易多了。

 

2010331日于徐州

2012224日校对于芝加哥

2023年8月6日上传于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