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

①哺乳动物,四肢细长,尾短。雄鹿头上有树枝状的角。毛多为棕褐色,有的有花斑或条纹。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梅花鹿、水鹿、白唇鹿、马鹿等。②方形的粮仓:“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③粗,粗劣:鹿裘。鹿布。鹿床。④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参见“逐鹿中原”⑤姓。

鹿柴

lùchái

①地名。唐 王维《辋川集诗序》:“余别业在輞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 ……与裴迪閒暇,各赋絶句云尔。”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②篱落。比喻隐居之处。清 顾炎武《赠黄职方师正诗》:“生违鹿柴居,死欠狐丘首。”

鹿车共挽

lùchēgòngwǎn

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挽:拉。旧时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后汉书·鲍宣妻传》:“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元·吴亮《劝忍百箴》:“鹿车共挽,桓氏不恃富而凌鲍宣。”

鹿顶lùdǐng

①指东西房和南北房连接转角的地方。《红楼梦》第三回:“儀門内大院落,上面五間大正房,兩邊厢房鹿頂,耳門鑽山,四通八達,軒昂壯麗。”②借指厢房。《红楼梦》第七一回:“這丫頭應了便出去,到二門外鹿頂内,--乃是管事的女人議事取齊之所。

鹿顶耳房钻山lùdǐng’ěrfángzuānshān

鹿顶,即盝顶,顶部是平的。耳房,正房旁边的小房子。钻山,山墙打通后与别的房子连通。

鹿独lùdú

犹落拓。颠沛流离貌。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

鹿伏鹤行lùfúhèxíng

像鹿那样潜伏,像鹤一样飞行。形容小心警惕的样子。瞧他那鹿伏鹤行的样子,真可笑

鹿角
lùjiǎo

①雄鹿的角。亦指为阻止敌军前进而设置的树枝、荆棘之类的障碍物。《三国志·魏志·李通传》:“(通)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曹仁)军。”《晋书 宣帝纪》(曹)爽不通奏,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树为鹿角,发屯兵数千人以守。《续资治通鉴 卷第三十三》内出《北面榆柳图》示辅臣,数逾三百万。帝(宋真宗)曰:“此可代鹿角也。②指官府衙门外布置的障碍物。都卯《三馀赘笔》:“今官府衙门列木于外,谓之鹿角。”

鹿门

mén

古城门名。《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紇斩鹿门之关以出,奔邾。” 杜预注:“鲁南城东门。”鹿门山之省称。在湖北省襄阳县。后庞德公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不返。后因用指隐士所居之地。唐 杜甫《冬日有怀李白诗》:“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唐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明 杨慎《霞邱归引》:“鹿门栖隐处,行与老庞邻。”清 姚鼐《柬王禹卿病中诗》:“但须鹿门携妻子,休俟临卭致骑从。”

鹿鸣宴

lùmíngyàn

①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起于唐代。明清沿此,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和内外帘官等,歌《诗经》中《鹿鸣》篇,司称“鹿鸣宴”。明 张岱《陶庵梦忆序》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宋代殿试文武两榜状元设宴,同年团拜,亦称“鹿鸣宴”。《聊斋志异 曾友于》俄报友于父子同科,(曾)祖亦副榜,大喜。不赴鹿鸣,先归展墓。

鹿裘

lùqiú

鹿皮做的大衣。常用为丧服及隐士之服。《礼记·檀弓上》:“鹿裘衡、长、袪。”孔颖达疏:“鹿裘者,亦小祥后也,为冬时吉凶衣,里皆有裘。吉时则贵贱有异,丧时则同用大鹿皮为之,鹿色近白,与丧相宜也。”《列子·天瑞》:“孔子游於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史记 太史公自序》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唐 黄滔《寄少常卢同年诗》:“官拜少常休,青緺换鹿裘。”明 唐寅《焦山诗》:“鹿裘高士帝王师,井灶犹存旧隐基。”

鹿裘不完

lùqiúbùwán

比喻检朴节俭。《汉书·虞延传》:“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

鹿豕

lùshǐ

鹿和猪。比喻山野无知之物。《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於深山之野人者几希。”清 方文《访沉昆铜村居诗》:“天寒且作鱼龙卧,地僻应同鹿豕羣。”②比喻愚蠢的人。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惜此女蠢若鹿豕,惟知饱食酣眠。”巴金《雪 第六章》:“他们一个个都是蠢如鹿豕的东西。”②比喻好群聚的人们。《孔丛子·儒服》:“人生则有四方之志,岂鹿豕也哉,而常聚乎?”清 钮琇《觚賸·酒兵》:“人生鹿豕岂长聚,客散天涯我归浙。”

鹿蜀lùshǔ

传说中的兽名。《山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鹿死不择音

lùsǐbùzéyīn

指庇荫的地方。音,通“阴”。鹿到了快要死的时候,不选择庇荫的地方。鹿死不择荫。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左传·文公十七年》:“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鋌而走险,急何能择?”杜预注:“音,所茠荫之处,古字声同皆相假借。” 孔颖达疏:“言鹿死不择庇荫之处,喻己不择所从之国,欲从楚也。”《后汉书·皇甫规传》:“传称:‘鹿死不择音’,谨冒昧略上。”亦作“ 鹿死不择廕 ”。明 袁宏道《乞改稿三》:“不则,职之重命,必且重於官,鹿死不择廕,微臣有褫,无以加焉,在台臺必有大不忍者。”

鹿死谁手

lùsǐshuíshǒu

鹿:猎取的对象。追鹿不知落入谁手。指政权不知落入谁人之手;后借指不知胜利归属何人。《晋书 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七章:古人把争天下比做“逐鹿中原”。也只有稳据中原,才能定鹿死谁手。

鹿囿

lùyòu

饲养鹿的园囿。《左传·成公十八年》筑鹿囿。《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南朝梁陆倕《思田赋》:瞻鹿囿而窃高,仰疆臺而慕义。”《续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十六》以京西鹿囿赐民。《续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二十七》癸未,金以西京鹿囿为民田。

鹿走苏台

lùzǒusūtái

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东汉 班固《汉书 伍被传》:“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明·陈所闻《驻马听·吴山拜伍相庙》曲:“不能勾鲸吞越国,翻教鹿走苏台,鸱泛江风。”

①摇动,也。《周礼·夏官·大司马》三鼓摝铎。《注》掩上振之为摝,止行息气也。或作𢮑②捞取:河里失钱河里摝。

使干涸,使枯干。淘洗过滤。王充论衡》林焚池漉。《聊斋志异 医术》见一妇漉野菜,菜多水寡,盎中浓浊如涎。水漫漫地渗下;过滤。漉的本义为用鹿骨锯断而成的滤酒器过滤酒,因骨腔内有蜂窝状组织,像海绵,骨关节一头有通过神经束的小孔,所以能起到过滤器作用。漉洒(滤洒)。《战国策·楚策》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三顾魏 曹植《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聊斋志异 八大王》彭泽之漉以葛巾。

竹篾编的盛物器,形状不一 。《说文》簏,竹高箧也。从竹,鹿声。《聊斋志异 雹神》适有稗贩客,释肩门外,忽弃双簏,趋祠中,…《聊斋志异 云翠仙》至则门洞敞,家荒荒如败寺,床簏什器俱杳,惟有绳床败案,是己家旧物,零落犹存。

辘辘:象声词。形容车行声。唐 元稹《田家词》:“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唐 杜牧阿房宫赋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宋 蒋氏女《减字木兰花 题雄州驿》:“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辘辘:象声词。形容饥饿时肠中虚鸣声。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续黄粱》:“日随乞儿托钵,腹辘辘然常不得一饱。”何垠注:“辘辘,肠中虚鸣,如车轮之转也。”转动貌。④井上汲水的工具。孙犁 《白洋淀纪事·村歌上篇》:“我们组里只有一把小辘辘,一个人浇,一个人就得闲着。”

辘轳

lùlu

①安在井上绞起汲水斗的器具。北宋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②机械上的绞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一》又设拍竿,长十馀丈,上置巨石,下作辘轳,遇官军船近,即倒拍竿击碎之,官军以此辄败。

①山脚下:山。华山北唐 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永州实惟九疑之麓。苏轼《放鹤亭记》“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清 姚鼐《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②底部。《聊斋志异 巧娘》挑灯遍翻箱麓,得黑丸,授(傅)生,令即吞下,秘嘱勿吪,乃出。古代主管山林苑囿的官吏。《说文》麓,守山林吏也。④箱子。《聊斋志异 西湖主》幸扳一竹麓,漂泊终夜,絓木而止。⑤参见“大麓”。

lù I.

炼的意思。IIāo同“ㄠ”,古同“熬”,煮的意思。(赣语)炼出其中油脂。爊肉(红烧肉;做红烧肉)。例句:爊盘肉呷;爊肉火不要大得,会烧焦。酒保道:“加料麻辣熝豆腐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