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 | lū | ①捋(luō):挽着裤脚,撸起袖子。把树枝上的叶子撸下来。②撤销(职务):他因犯了错误,职务也给撸了。③训斥;斥责:挨了一顿撸。 |
噜 | lū | 噜苏lūsū/lūsu:啰唆。说话唠叨。语言繁复。事情琐碎;麻烦。 |
芦蘆 | lú I. | ①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芦花”、“芦根”、“芦笛”、“芦席”、“芦荡”;亦简称“苇”,如“芦丛”、“芦塘”、“芦箔”、“芦荡”。②姓。II. 参见lǔ。 |
芦荻 | lúdí | 芦与荻。唐 杜荀鹤《溪岸秋思诗》:“秋风忽起溪滩白,零落岸边芦荻花。”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明 梁辰鱼《浣纱记·伐越》:“潜身芦荻,父怨方酬魂未返。”汪曾祺《岁寒三友》:“到处是坟头、野树、荒草、芦荻。” |
芦管 | lúguǎn | ①芦苇的茎。《水浒传 第五六回》:“时迁溜下来,去身边取个芦管儿,就窗櫺眼里只一吹,把那碗灯早吹灭了。”②即芦笳。芦笛。唐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 元稹《遣行诗之九》:“猿声芦管调,羌笛竹鸡声。”参见“芦笳”。 |
芦笳 | lújiā | 古代的一种管乐器。以芦叶为管,管口有哨簧,管面有音孔,下端范铜为喇叭嘴状,吹时用指启闭音孔,以调音节。清代兵营巡哨多用之。宋 曾慥《类说·集韵》:胡人卷芦叶而吹,谓之芦笳。宋 陆游《鼓楼铺醉歌》:壮哉利阆间,崖谷何谽谺。地荒多牧卒,往往闻芦笳。我行春未动,原野今无花。稚子入旅梦,挽须劝还家。元 王逢《题蔡琰还汉图 诗》:残生既免氊裘鬼,哀衷莫尽芦笳曲。 |
芦酒 | lújiǔ | 以芦管插酒桶中吸而饮之。这种饮酒方法称“芦酒”。唐 杜甫《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诗》:“黄羊飫不羶,芦酒多还醉。”《三国演义 第三十七回》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明 杨慎《艺林伐山·芦酒》:“芦酒,以芦为筒,吸而饮之。今之咂酒也。” |
芦花 | lúhuā | ①芦絮。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宋 戴复古《江村晚眺》:“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宋 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宋 张炎《清平乐 候蛩凄断》:“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②借指芦衣。” |
芦课 | lúkè | 清代把江南、湖广、江西沿江海河湖地区划作芦田,由民工种芦,按等级纳课额,有正项、耗羡等名目。《清史稿卷十 高宗本纪一》除江苏苏州等九府坍没芦课。 |
芦芽 | lúyá | 芦芽是芦苇的嫩芽,由于它的外表和笋类似,所以也叫芦笋。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晓景二首》:“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庐廬 | lú | ①房舍:茅庐。三顾茅庐。庐墓(a.古人于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守护坟墓,在墓旁搭盖的小屋居住;b.庐舍和坟墓)。②官署。《汉书 王莽传》安汉公庐为摄省,府为摄殿,第为摄宫。”③姓。 |
庐第 | lúdì | 宅第。后书·皇甫规传:“省去游娱不急之务,割减庐第无益之饰。” |
庐儿 | lú’ér | 家奴;仆从。《汉书·鲍宣传》:“苍头庐儿,皆用致富。” 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名奴为苍头。诸给殿中者所居为庐,苍头侍从,因呼为庐儿。”唐 韦应物《长安道 诗》:“既请诸侯封部曲,还将金印授庐儿。”宋 叶适《周君南仲墓志铭》:“今庙堂无能,尽出胥吏,苍头庐儿,干政接踵。” |
庐井 | lújǐng | ①古代井田制,八家共一井,因称共一井的八家庐舍为庐井。《汉书 王莽传中》:“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秦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讫今海内未厌其敝。”②泛指房舍田园。 |
庐落 | lúluò | 庐舍,房舍。庐帐;毡帐。《聊斋志异 湘裙》(晏)仲大悲,随之而入。见庐落亦复整顿,因问:“兄何在?”曰:“责负未归。” |
庐陵 | lúlíng | 庐陵,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吉安市在隋朝成为庐陵郡,故吉安古时又称庐陵。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
庐墓 | lúmù | ①指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后汉书·申屠蟠传》:"玉之节义,足以感无耻之孙,激忍辱之子。不遭明时,尚当表旌庐墓,况在清听,而不加哀矜!"《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八》张浚见(岳)飞,具道上(宋高宗)之眷遇,且责其不俟报弃军而庐墓。《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妻死,其六子庐墓下,更宿守之。《明史·刘珝传》:" 珝初遭母丧,庐墓三年。"②房舍和祖墓。《清史稿·循吏传四·牛树梅》:"有父母兄弟妻子之仇,有田园庐墓之恋" 章士钊《在他致台湾友人的信》:"奉化之庐墓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 |
庐山 | lúshān | 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又名匡山、匡庐。相传周有匡姓七兄弟结庐隐居于此,故名。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庐山面目 | lúshānmiànmù |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我们要揭开他的庐山面目。清 段雪亭《<聊斋志异>遗稿例言》:“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槧,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
庐山真面 | lúshānzhēnmiàn | 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庐舍 | lúshè | ①田野间的屋舍。反:楼台。《汉书 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余二十畮,以为庐舍。《晋书 武帝纪》(咸宁五年夏四月)丁亥,郡国八雨雹,伤秋稼,坏百姓庐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三》谢方叔言衢、婺庐舍亦多漂荡,宜一体救恤。②建在墓侧的屋舍。《周礼 天官 宫正》大丧则授庐舍,辨其亲疏贵贱之居。③军队临时的居所。《史记 卷七 项羽本记》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 |
庐庑 | lúwǔ | 房屋。《史记·苏秦列传》:“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廡之数,曾无所芻牧。” |
庐冢 | lúzhǒng | 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做庐冢。庐,屋舍,冢,坟墓。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