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 | liú | ①液体移动:流水。流汗。流血。流泪。流程。流泻。流质。流水不腐。汗流浃背。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喻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②像水那样流动不定:流转(zhuǎn)。流通。流寇。流浪。流离。流散。流失。流沙。流露。流萤。③传播:流言。流传。流芳。流弊。流毒。流行(xíng)。④指江河的流水:河流。江流。溪流。激流。奔流。⑤像水流的东西:气流。暖流。电流。⑥向坏的方面转变:流于形式。⑦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流放。流配。《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唐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公曹诗》:“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⑧品类,等级:流辈。流派。参见“依流平进”。⑨指不正派:二流子。⑩义同“求”,此指顺水势摘采。《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流辈 | liúbèi | 同辈;同一流的人。明 宋廉《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
流磻 | liúbō | 谓习射。磻,结于箭身丝绳上的石块。三国魏 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四》:“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
流逋 | liúbū | 流亡的人。唐 韩愈《柳州罗池庙碑》:"於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七》逾年,堰成,流逋归者二千六百馀户。 |
流布 | liúbù | ①流传散布。清·田兰芳《蓬莱(袁可立别业)纪胜杂体小引》:“掌夏欲刊以流布四方,慕道之士必谓驷王虬并、紫鸾骖驔,缤纷将弭节乎睢涣之间。”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138》明代印刷术的进步,刻书业的发展,也为小说创作的刊行流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促进小说创作的繁荣。⑥王西彦 《古屋》第二部五:“太阳已透出地平线,稀薄的玫瑰色的光采流布在天边。”②流露,表达。元·吴师道 《吴礼部诗话》:“世称宋诗人,句律流丽,必曰陈简斋;对偶工切,必曰陆放翁 。今子西 (唐子西)所作,流布自然,用故事故语,融化深稳,前乎二公已有若人矣。”③王莽所铸钱币的一种。金·元好问 《续夷坚志》卷三:“ 王莽大钱作燕尾状者,比今所有,其大四倍,文曰端布,当千,背后有两字,有丝布、泉布、货布、流布,如是近十布。” |
流歠 | liúchuò | 一口气喝下去。歠,通“啜”。《礼记·曲礼上》:“毋放饭,毋流歠。”孔颖达疏:“毋流歠者,谓开口大歠,汁入口如水流,则欲多而速,是伤廉也。”《孟子·尽心上》:“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赵岐注:“流歠,长歠也。” 南朝梁 刘潜《谢晋安王赉虾酱启》:“嘉宾流歠,羞无辞窶。” |
流丹 | liúdān | ①流动着红色。形容色彩飞动。唐 王勃《滕王阁序》:“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十六日》:“正厅七间,巡檐白石,鏤刻极工,楼上流丹错采,陈设富丽。” ②指流血。清 钱谦益《李忠文公文水全集 序》:“为朋友,刚肠热血,流丹化碧。” |
流宕 | liúdànɡ | ①谓远游。《文选·张协》:"羁旅怀土之徒,流宕百罹之畴。"吕向注:"流宕,谓远游。"南朝梁 丘迟《永嘉郡教》:"遨游鄽里,酣酺卒岁,越伍乖邻,流宕忘返。"②漂泊,流浪。《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许靖)自流宕已来,与羣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一三二》:"我流宕三年了,并没有饿死。"参见"流荡"。③放荡,不受约束。《后汉书·方术传序》:"意者多迷其统,取遣颇偏,甚有虽流宕过诞亦失也。"晋 陶潜《闲情赋》序:"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於讽谏。"《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八》帝(宋真宗赵恒)曰:“词臣学者宗师,安可不戒其流宕!” |
流荡 | liúdàng | ①流动;飘荡:天空中流荡着朵朵白云。②流荡;漂泊:在外流荡。《玉台新咏·古乐府·艳歌行》:"兄弟两三人,流荡在他县。"荡,一本作"宕"。唐 灵一《江行寄张舍人》诗:"流荡此心难共说,千峯澄霁隔琼枝。"沈从文《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民六夏我便离开了家乡,在沅水流域十三县开始过流荡生活。" ③(心思)不定,无所依托。三国魏 阮籍《清思赋》:"意流汤而改虑兮,心震动而有思。"④放荡,不受拘束。晋 袁宏《后汉纪·安帝纪一》:"恣其嗜欲,而莫之禁御,性气既成,不可变易,情意流荡,不可收复。"⑤迷恋,留恋。明 宋濂《赠梁建中序》:"乃溺於文辞,流荡忘返,不知老之将至。"清 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五:"心摹手追,流荡忘反,适成一代之风气。" |
流递 | liúdì | ①流放;发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八》流递,犹编窜也。《水浒传 第八三回》 “宋江叩头称谢,端简启奏:‘臣乃鄙猥小吏,误犯刑典,流递江州。’”元 马致远《青衫泪 第三折》:“想着那引萧娘写恨书千里,搬倩女离魂酒一杯,携文君逃走琴三尺,恁秀才每那一桩儿不该流递。”②佛教谓生死展转轮回。明 叶宪祖《北邙说法》:“万劫轮廻,多生流递,从初最到的今日,滚滚如汤沸。” |
流遁 | liúdùn | ①流荡逃遁。《庄子·外物》:“夫流遁之志,决绝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与!”晋 葛洪《抱朴子·刺骄》:“道化凌迟,流遁遂往。”②耽乐放纵。《文选·张衡》:“若乃流遁忘反,放心不觉,乐而无节,后离其戚。” 薛综注:“言若流情放心,不自反寤,恣意所为,淫乐无礼以无节,终后卒当罹其忧祸。”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於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③同“流循”。《淮南子·原道训》:“天下之物莫柔弱於水……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 |
流芳 | liúfāng | 流传美名。流芳百世。万古流芳。宋 欧阳修《诉衷情 眉意》:“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
流芳百世 | liúfāngbǎishì | 流:流传;芳:花草的香气;比喻好的名声;百世:古人以30年为一世;形容极为久远的时间。美好的名声在后世永久流传。也作“流芳千古”。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尤悔》:“桓公卧语曰:‘作此寂寞,将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回:将军若扶汉室,乃忠臣也,青史传名,流芳百世。 |
流芳后世 | liúfānghòushì | 美名留传于后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桓温)既而抚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
流芳千古 | liúfāngqiāngǔ | 指美名永远流传下去。《天地会诗歌选 金台开山歌》:“争回疆土功劳大,流芳百世永无涯。” |
流风 | liúfēng | ①前代流传下来的风气。多指好的风气。《孟子·公孙丑上》:“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宋 叶适《祭石似之文》:“初美俗之愿成,扶众俊以济艰;及流风之欲泯,忌独洁之胜顽。”郑振铎《文学杂论·谴责小说》:“这个时候,小说真成了谴责的工具,小说家真成为人家隐事的侦探者与揭发者了。其流风至今而未衰。”②随风流行。《楚辞·九章·悲回风》:“凌大波而流风兮,託彭咸之所居。”洪兴祖补注:“言乘风波而流行也。”张衡《南都赋》:“弹琴擫籥,流风徘徊。”③疾风;长风。 司马相如《美人赋》:“流风惨冽,素雪飘零。” 唐 李邕《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流风入座飘歌扇,瀑水当阶溅舞衣。” 郭沫若《登阅江楼怀叶挺及独立团诸同志诗》:“閲江楼上流风远,心绕延河烈士园。” |
流风回雪 流风迴雪 | liúfēnghuíxuě | 轻逸飘摇貌。三国魏 曹植《洛神赋》:“髣髴兮若轻雪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迴雪。”南朝梁 锺嵘《诗品卷中》:“范(范云)诗清便宛转,如流风迴雪。”明 杨慎《升庵诗话·艳雪》:“曹子建洛神赋以‘流风迴雪’比美人之飘摇。”亦作“流风回雪”。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二》:“梁钟嶸云:范云诗宛转清便,如流风回雪。” |
流风遗迹 | liúfēngyíjì | 指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和陈迹。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
流风余俗 | liúfēngyúsú | 指遗留的风气、习俗。宋·王安石《虔州学记》:“同四海于一堂之上,而流风余俗,咏叹之不息,凡以此也。”达时《夫己氏之支那观》:“惟自中古以来所输入之旧文物,犹未全废,而流风余俗尚有所寄。” |
流风余韵 | liúfēngyúyùn | 前人流传下来的风度、情操。清 方宗诚《<古文简要>序》:“高人逸士之流风余韵,可以廉顽而立懦者。”清 方宗诚《桐城文录序》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入。 |
流官 | liúguān | 是相对于"土官"而言,"土官"是封建王朝封赐的独霸一方能世袭的官员或统治者。"流官"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八》凡士庶为国宣力,自备粮米供给军储者,照依定拟地方实授常选流官,依例升转、封荫。《清史稿卷九 世宗本纪》雍正十二年六月丁未,湖广忠峒等十五土司改设流官。 |
流观 | liúguān | 泛观,约略地看;浏览。《楚辞·九章·哀郢》:“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明·夏完淳《望家园作》诗:“流观穷四野,草木荡绿滋。”晋·陶潜《读山海经 诗之一》:“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清·曹寅《题王南村焦麓剔铭图 诗之二》:“何许孙刘真事业,流观泛览足平生。” |
流光 | liúguāng | ①谓福泽流传至后世。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 卷六》:“若从孔孟治地之法,则仁者必寿,善者必福,清明之志气如神,厚德之流光寖远。”②流动、闪烁的光彩。汉 司马相如《上林赋》:“应駍声,击流光,野尽山穷,囊括其雌雄。”《南史·宋元凶劭传》:“时主夕卧,见流光相随,状若萤火。”③特指如水般流泻的月光。三国魏 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唐 长孙佐辅《横吹曲辞·关山月》:“忽忆秦楼妇,流光应共有。”宋 苏轼《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④指如流水般逝去的时光。宋 宋祁《浪淘沙·别刘原父》词:“少年不管,流光如箭,因循不觉韶华换。”宋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柯灵《香雪海·春节书红》:“又是一年过去了,真是流光如驶!” |
流光瞬息 | liúguāngshùnxī | 形容时间极短。我们不能放过这流光瞬息。明 徐霖《绣襦记 鸣珂嘲客》:“流光瞬息驹过隙,莫把青春枉抛掷。” |
流光溢彩 | liúguāngyìcǎi | 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光芒耀眼,色彩明亮。李梦霁《鲁迅之妻朱安 一生欠安》青春是一阕流光溢彩背后本能的张皇, |
流光易逝 | liúguāngyìshì |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宋·宋祁《浪淘沙近》:“少年不管,流光如箭,因循不觉韶光换。”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六回:胜会难逢,流光易逝。 |
流汗浃背 | liúhànjiābèi | ①形容出汗多,湿透了背上的衣服。②形容惭愧不安之极。宋·无名氏《青琐后集》:“每延英奏对,虽严冬盛寒亦流汗浃背。”明·宋濂《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大千禅师照公石坟碑文》:“一日阅真净语至头陀石掷笔峰处,默识悬解,流汗浃背。” 亦“汗流浃背” |
流黄 | liúhuáng | ①褐黄色。文选·江淹《别赋》:“慙幽闺之琴瑟,晦高臺之流黄。”李善注引环济要略:“间色有五:紺、红、縹、紫、流黄也。”《西京杂记卷二》:“会稽岁时献竹簟供御,世号为流黄簟。”宋 高似孙《纬略卷七》:“潁子颜曰……中央土,土色黄,黄加黑为流黄,流黄为中央之间色。”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上》:“凡地球以上,人种五,其色黄、白、黑、赤、流黄。”②褐黄色的物品。特指绢。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可指帷帐,一说指衣裳。唐 沉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诗》:“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九·相逢行》:“大妇织綺罗,中妇织流黄。”明 郑若庸《玉玦记·掳掠》:“(丑)手执流黄。(浄)你会织作,一发从我罢。”清 周宸藻《浪淘沙词》:“玉梭和泪织流黄,蹙得远山眉又浅,怕整残妆。”③玉名。《淮南子·本经训》:“甘露下,竹实满,流黄出而朱草生。”高诱注:“流黄,玉也。”④香名。《太平御览卷九八》二引三国吴 康泰《吴时外国传》:“流黄香出都昆国,在扶南南三千餘里。”⑤即硫黄。文选·张衡《南都赋》:“赭堊流黄。”李善注引本草经:“石流黄生东海牧阳山谷中。”前蜀 贯休《送僧归日本诗》:“流黄山火著,碇石索雷鸣。” |
流箭 | liújiàn | 流矢。《后汉书·刘表传》:“(孙坚)围襄阳,会表将黄祖救至,坚为流箭所中死,餘众退走。” |
流金铄石 | liújīnshuòshí | 形容天气酷热,好象金石都快要熔化。战国楚 屈原《楚辞 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南史 梁武帝诸子传》季月烦暑,流金铄石,聚蚊成雪,封狐千里。 |
流景 | liújǐng | ①闪耀的光彩。张衡《西京赋》:“流景内照,引曜日月。”三国魏 曹植《七启》:“佩则结緑悬黎,宝之妙微,符采照烂,流景扬辉。”②谓如流的光阴。唐 武平一《妾薄命诗》:“流景一何速,年华不可追。”宋 张先《天仙子词》:“送青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明 杨慎《升庵诗话·京师易春晚》:“杜审言诗:‘始出凤凰池,京师易春晚。’奇句也。盖言繁华之地,流景易迈。” |
流口常谈 | liúkǒuchángtán | 人人挂在嘴上的老话。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这四个字,久已作了小说部中千人一面的流口常谈。” |
流脍人口 | liúkuàirénkǒu | 谓(诗文等)被人广为传颂称美。明·王世贞《曲藻》:“杨状元慎才情盖世,所著有《洞天玄记》、《陶情乐府》、《续陶情乐府》,流脍人口,而颇不为当家所许。” |
流离 | liúlí | ①因饥荒战祸而居无定所,到处逃难。流离失散。西汉 李陵《答苏武书》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汉书 王莽传下》枯旱霜蝗,饥馑荐臻,百姓困乏,流离道路,于春尤甚,予甚悼之。《后汉书和殇帝纪》黎民流离,困于道路。唐 白居易《望月有感诗》:“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②流动离开。南北朝 佚名《陇头歌辞 三首》:“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③犹淋漓。④光彩纷繁貌。⑤流利而富文采。⑥流转、圆转貌。⑦指用捕捉禽鸟,使之无所逃遁。⑧枭的别名。⑨即琉璃。宝石名。后亦指一种烧制成的釉料或玻璃。⑩流淌。“离”同“漓”。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宰严限追比,旬餘,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 |
流离播迁 | liúlíbōqiān | 解释见“流离播越”。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92回:“一旦变起仓卒,遂至流离播迁,犹幸天命未改,人心未去,天子虽不免蒙尘,储君却已得践祚。”孙中山《致黄兴书》:“二十年间,文与公奔走海外,流离播迁,同气之应,匪伊朝夕。” |
流离播越 | liúlíbōyuè | 流转迁徙。晋·葛洪《抱朴子·自叙》:“乃草创子书,会遇兵乱,流离播越,有所亡失。”叶名沣《桥西杂记·蔡夫人书孝经卷》(蔡润石)流离播越,不脱衰绖。 |
流离颠顿 | liúlídiāndùn | 解释见“流离颠沛”。宋·曾巩《永兴尉章佑夫人张氏墓志铭》:“维能顺其性,所以居流离颠顿之间,而不为悲哀愁忧乱其志也。” |
流离颠沛 | liúlídiānpèi | 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宋 洪迈《容斋续笔 杜老不忘君》:“前辈谓杜少陵当流离颠沛之际,一饭未尝忘君。”田汉《丽人行》第五场:“你曾想到那些在风里、雨里、炮火里、轰炸里流离颠沛的女人和小孩没有?” |
流离颠疐 | liúlídiānzhì | 解释见“流离颠沛”。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褒赠伊川》:“又从而排陷之,卒使流离颠疐,无所为而死。” |
流离失所 | liúlíshīsuǒ | 流离:流落;失散;失所:失去住所。流落离散;无处安身。《金史 完颜匡传》:“今已四月,农事已晚,边民连岁流离失所,扶携道路,即望复业,过此农时,遂失一岁之望。”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年荒劫大,百姓们不是离家逃荒,流离失所,便是等待饿死。 |
流离琐尾 | liúlísuǒwěi | 比喻处境由顺利转为艰难。《诗经 邶风 旌丘》:“琐兮尾兮,流离之子”。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0回:“流离琐尾之人,蒙上国提携,已属万幸,又蒙盛款,实为赧颜。” |
流离转徙 | liúlízhuǎnxǐ | 辗转迁移,无处安身。清 戴名世《周烈妇传》:“与其妇翁皆贱业,两人流离转徙者久之。”田汉《田汉选集 前记》:“在我长期流离转徙的生活中许多存稿存书都散佚了。” |
流里流气 | liúlǐliúqì | 举止轻浮,品行不端。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8章:“一些农村姑娘羞羞答答在照相摊前造作地摆好姿势,等待城里来的流里流气的摄影师按快门。”王朔《我是你爸爸》:“你今儿是怎么啦?说话流里流气的。” |
流连 | liúlián | 不愿意离开。留连忘返。《孟子·梁惠王下》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明 宋濂《阅江楼记》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
流连忘返 流连忘反 | liúliánwàngfǎn | 流连:留恋;舍不得离开。返:回;归。指沉迷于游乐而忘归。后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从流下而忘返谓之流,从流上而忘返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茺,乐酒无厌谓之亡。”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四时随意出游,弦管相逐,流连忘返。 |
流落 | liúluò | 穷困失意,在外漂泊。流落他乡。唐 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宋 刘辰翁《兰陵王 送春去》:“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
流落风尘 | liúluòfēngchén | 流落:因生活所迫而留居他乡;风尘:指纷扰的生活。穷困潦倒,漂泊江湖。元 范子安《竹叶舟》楔子:“我则为十载萤窗苦学文,惭愧杀万里鹏程未致身,因此上甘流落在风尘。” |
流落江湖 | liúluòjiānghú | 形容穷困潦倒,漂泊异乡。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6回:“言之不尽,自从父亲亡故之后,时乖运蹇,一向流落江湖。”郁达夫《感伤的行旅》:“因为两三年来,流落江湖,不敢出头露面的结果。” |
流落失所 | liúluòshīsuǒ | 流转沦落,没有安身的地方。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单符郎全州佳偶》:“吾至亲骨肉流落失所,理当收拾,此乃万不得已之事。” |
流落他乡 | liúluòtāxiāng | 他乡:不是自己的故乡;外地。被迫离开家乡;漂泊在外地。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舍父逃走,流落他乡,撞东磕西,苦哉,阿弥陀佛。”魏孝淳《杨柳怨》:“这种流落他乡的酸甜苦辣,又有谁能理解,谁能同情? |
流落天涯 | liúluòtiānyá | 流落:因生活所迫而留居他乡;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穷困潦倒;离开家乡;到外漂泊。宋 德祐太学生《祝英台近(德祐乙亥)》:“叹离阻!有恨流落天涯,谁念泣孤旅?”李栋、周毅如《碧落黄泉》:“他变卖了家产,背起药囊,流落天涯,寻师认能,当起游方郎中来。 |
流马 | liúmǎ | 木制的带有货箱的人力步行或者轮行或者步行轮行结合式运输器具。《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下》:“木牛暂息,则师人有乏爨之忧;流马尽行,则丁壮有无聊之苦。” |
流媚 | liúmèi | 犹柔媚。明 李东阳《兰舟诗送邱苏州南归》:“幽兰出山泽,移植秋风时。清芬寡流媚,借问爱者谁?”《老残游记第九回》那女子嫣然一笑,秋波流媚,向子平睇了一眼。 |
流湎 | liúmiǎn | ①放纵无度。《礼记·乐记》:"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荀子·非十二子》:"多言无法而流湎然,虽辩,小人也。"杨倞注:"湎,沉也。流者不复返,沉者不复出也。"《隋书·音乐志上》:"夫人者,两仪之播气,而性情之所起也,恣其流湎,往而不归。"②沉溺于酒。《晋书·虞预传》:"醉酒流湎,无复限度,伤财败俗,所亏不少。"《旧唐书·魏徵传》:"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 |
流民 | liúmín | 因受灾而流亡外地、生活没有着落的人。《汉书 王莽传下》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乃置养赡官禀食之。 |
流沫 | liúmò | ①谓水势激湍腾沫。《庄子·达生》:“孔子观於吕梁,县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黿鼉鱼鳖之所不能游也。”南朝宋 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诗》:“流沫不足险,石林岂为艰。”宋 苏轼《百步洪诗之一》:“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②飞溅的浪花。《淮南子·俶真训》:“人莫鉴於流沫而鉴於止水者,以其静也。”明 方孝孺《观海楼记》:“苟识其理,则浮沤流沫,举足为学者师。”③谓口中流涎沫。扬雄《解嘲》:“顩颐折頞,涕唾流沫。”南朝梁 刘孝标《广绝交论》:“顩颐蹙頞,涕唾流沫。”④传布。梁启超《经世文新编 序》:“於是新法新理,新器新製,新学新政,日出月盛,流沫於各邦,芬芳於大地。” |
流内铨 | liúnèiquán | 宋官署名。属吏部。掌幕职、州县官以下注拟、磨勘等事。北宋初年,京官七品以下流内官员的任免、考课等,仍属吏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八》命资政殿学士晏殊与三司、审官、三班院、吏部流内铨参议,皆以为然,故有是诏。《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八》二月,丁未,诏流内铨:“应纳粟授官人,不除司理、司法参军洎上州判官;资深无过犯,方注主簿、县尉;如循资入县令、录事参军者,诠司依格注拟,止令临监物务。”先是(欧阳)修守南京,以母忧去,服除入见,帝恻然怜修发白,问在外几年,今年几何,恩意甚至,命判吏部流内铨。 |
流溺忘反 | liúnìwàngfǎn | 犹言流连忘反。《宋书·傅亮传》:“流溺忘反,而以身轻于物也。” |
流年 | liúnián | ①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宋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宋 叶梦得《水调歌头 秋色渐将晚》:“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②旧时算命看相的人称人一年的运气。贾平凹《废都 第一集》就踅近去,也要一位卦师推自己的流年运气。 |
流年不利 | liúniánbùlì | 流年:旧时算命的人逐年推算一个人运气的好坏;叫“流年”;这里指某一个年头、时间。时运不好。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想是我流年不利,故此没福消受,以致如此。”康式昭、奎曾《大学春秋》而自己呢,虽然前一段身处逆境,流年不利,但倚恃个人的顽强奋斗,终究否极泰来,转败为胜。 |
流年似水 | liúniánsìshuǐ | 流年:光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
流弩 | liúnǔ | 机动的弩兵。游动的弩兵。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长兵在前,短兵在后,为之流弩,以助其急者。” |
流殍 流莩 | liúpiǎo | ①灾民流亡而饿死。流殍相望。《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四年》农家岁凶则死於流殍,岁丰则伤於谷贱,丰凶皆病者,惟农家为然。宋 苏轼《答漕使启》承宣帝泽,民忘流殍之灾。《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岁虽凶,民无流殍。②指流亡他乡的饥民。《新唐书·李栖筠传》苏州豪士方清因岁凶诱流殍为盗,积数万。宋 田况《儒林公议 卷上》明道中,江淮荐饥,乃命王随为安抚使。随素无才术,不能拯伤救敝,以活流殍。 |
流品 | liúpǐn | 本指官阶,亦可指派別、職等或門第。泛指人的社會地位。《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二》六月,丁丑,上(文宗李昂)以其事问宰相杨嗣复,对曰:“(韦)温志在澄清流品。若有吏能者皆不得清流,则天下之事孰为陛下理之!恐似衰晋之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六》艰难以来,流品猥众,进用殊常,而制禄之数,一循旧法,理宜不给。明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娶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清唐孙华《国学进士题名碑》:"流品澄清官序肃,稂莠不许侵嘉禾。" |
流憩 | liúqì | 散步或休息。游息,就是没有固定的地方,到处走走歇歇。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
流泉 | liúquán | ①流动的泉水。《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宋 周密《齐东野语·潘庭坚王实之》:“庭坚被酒豪甚,竟脱巾髽髻,裸立流泉之衝,且高唱濯缨之章。”清 朱彝尊《出居庸关》:“居庸关上子规啼,饮马流泉落日低。”碧野《雪路云程》:“这石潭是由群山上的雪水流泉汇成的。”②古代钱币名。泛指钱币。《隋书·刑法志》:“公平难遇其人,流泉易启其齿。” |
流人 | liúrén | ①被流放的人,古代中原流放关外的犯人;离开家乡,流浪外地的人;浪子。《庄子·徐无鬼》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汉 桓宽《盐铁论·执务》天下安乐,盗贼不起;流人还归,各反其田里。宋 苏轼《上富丞相书》明公居於山东,而倾河朔之流人,父弃其子,夫弃其妻,而自归於明公者百馀万。《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王佐受命讨陈峒,念将校无可用者,惟流人冯湛以勇闻,乃许其湔雪,檄权湖南路兵马钤辖。《金瓶梅词话 第六八回》银姐,见了那个流人儿,好歹休要说。②流民。《晋书 怀帝纪》(永嘉四年十二月)乙酉,平阳人李洪帅流人入定陵作乱。《晋书 孝武帝纪》(太元元年)冬十月,移准北流人于淮南。 |
流冗 | liúrǒng | ①流散;流离失所。《汉书·成帝纪》:“水旱为灾,关东流冗者众,青、幽、冀部尤剧。”颜师古注:“冗,散失其事业也。”《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更始破败,弃城逃走,妻子裸袒,流冗道路。唐 杜甫夏日叹诗:“万人尚流冗,举目惟蒿莱。”《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五》百姓饥穷流冗者数十万户,冀州尤甚。②指流离失所的人。《新唐书·泉男生传》:“仪凤二年,詔安抚辽东,并置州县,招流冗,平敛赋,罢力役,民悦其宽。”清 钱谦益《大学士孙公行状》:“杏山十万之义兵岂忍其委於夷虏?关城数万之流冗,岂忍其尽为捐瘠?” |
流沙 | liúshā | ①沙漠。沙常因风吹而流动,故称。②指西域地区。前秦窦滔妻苏惠织锦为回文诗以寄其夫。晋窦滔妻苏惠字若兰,善属文。滔仕前秦符坚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在家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用以赠滔。诗长八百四十字,可以宛转循环以读,词甚凄惋。③指冲刷入江海中的细沙土。④沙漠地区中不固定的、常常随风流动转移的沙。 |
流杀 | liúshā | 谓淹死。《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其后则有北宫井溢,南流逆理,数郡水出,流杀人民。”唐 韩愈《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元和)八年五月,涌水出他界,过其地,防穿不补,没邑屋,流杀居人。”《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三》贾黯疏言:“二三执政建两统贰父之说,故七庙神灵震怒,天降雨水,流杀人民。” |
流觞曲水 | liúshāngqǔshuǐ | 古代习俗,每逢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人们于水边相聚宴饮,认为可祓除不祥。后人仿行,于环曲的水流旁宴集,在水的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饮,称为“流觞曲水”。觞:酒杯。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觴曲水。” |
流矢 | liúshǐ | 乱飞的或无端飞来的箭。《礼记·檀弓上》:“圉yǔ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晋书 愍帝纪》(建兴二年)秋七月,(刘)曜、(赵)冉等又逼京都,领军将军麹允讨破之,冉中流矢而死。宋 司马光《肥水之战》(苻)坚中流矢,单骑走至淮北,饥甚,民有进壶飧、豚髀者,坚食之,赐帛十匹、绵十斤。《资治通鉴 晋纪十九》高诩、刘佩皆中流矢卒。《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杜)天合中流矢死,贼众大溃。宋 孔平仲《孔氏谈苑狄青为名将》:“(狄青)四年间大小二十五阵,八中流矢,人呼为狄天使。”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葛苍公传》:“将军李大开,率劲旅出救,战於西门,中流矢死。” |
流霜 | liúshuāng | 飞霜。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
流水 | liúshuǐ | ①流动的水。常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落花流水春去也。唐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五代 孙光宪《浣溪沙》:“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南唐 李煜《乌夜啼》:“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宋 秦观《八六子 倚危亭》:“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明 高攀龙《枕石》:“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寂寂深山暮,微闻钟磬声。”清 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②商店销售额。流水收入。③立即,赶快,急急忙忙。他流水就说。④流畅的音乐。唐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参见“高山流水”。⑤表示流绵不断,绵绵不断。魏晋 徐干《室思》:“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
流水朝宗 | liúshuǐcháozōng | 朝宗:原指古代诸侯天子,借指百川入海。比喻人心所向。《诗·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
流水对 | liúshuǐduì | 汉语对偶的一种。指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相对,而是上下相承,两句不能互相脱离,更不能颠倒,在语言结构上有一定的前后秩序。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这两句之间有前后承接关系,必须是先到水穷之处,然后才能坐下来,看云起云落。这两句的先后次序不能倒置,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流水对往往出现在尾联中。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唐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骆宾的“王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唐 杜甫的“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元稹的“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清 沉德潜《说诗晬语 卷上》:“(五言律)中联以虚实对、流水对为上。” |
流水高山 | liúshuǐgāoshān |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亦“高山流水”。《列子 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元 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一折:金垆焚宝烟,瑶琴鸣素弦,无非是流水高山调,和那堆风积雪篇。 |
流水落花 | liúshuǐluòhuā | 形容残春景象。亦“落花流水”。南唐 李煜《浪淘沙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宋 秦观《蝶恋花词》:“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元 程鉅夫《清平乐词》:“流水落花归思,苍烟白石生涯。”《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那顾肯堂重新和了弦弹起来,弹得一时金戈铁马破空而来,一时流水落花悠然而去。” |
流水桃花 | liúshuǐtáohuā | 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唐·李白《山中问答》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明 徐宏祖《徐霞客游记 盘江考》流水桃花,不出人间。 |
流水无情 | liúshuǐwúqíng | 流水一去不回,毫无情意。比喻光阴不再。唐·白居易《过元家履信宅》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唐 杜牧《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
流水行云 | liúshuǐxíngyún | ①流动的水和飘浮的云彩。②比喻旋踵即逝的东西。③比喻自然流畅,不拘泥。宋·洪咨夔《朝中措·寿章君举》:“流水行云才思,光风霁月精神。”明·汤显祖《邯郸记·极欲》容止则光风霁月,应对则流水行云。 |
流水游龙 | liúshuǐyóulong | 《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褠,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后因以“流水游龙”比喻川流不息的车马。清·李慈铭《大风有感》诗:流水游龙日夜弛,品题素竹与哀丝。 |
流澌 | liúsī | 亦作“流凘”。 ①江河解冻时流动的冰块。《楚辞·九歌·河伯》:“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 王逸 注:“流澌,解冰也。” 刘歆《遂初赋》:“激流凘之漻泪兮,窥九渊之潜淋。” 三国魏 曹操《步出夏门行·河朔寒》:“流澌浮漂,舟船行难。”《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三》代王(拓跋)什翼犍击刘卫辰,河冰未合,什翼犍命以苇约流澌。俄而冰合,然犹未坚。 唐 岑参《送严维下第还江东诗》:“敝裘沾暮雪,归棹带流凘。” 清 唐孙华《雪次东坡聚星堂韵禁体物语》:“夜半流澌霤结条,多年布衾真似铁。”《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一》候吏还白“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八》王珂势穷,将奔京师,而人心离贰,会浮梁坏,流澌塞河,舟行甚难,珂挈其族数百欲夜登舟,亲谕守城者,皆不应。②流水。 唐 元稹《江陵三梦诗之一》:“寂默深想像,泪下如流澌。” 清 吴兆骞《谪宁古塔记》:“其石冈濶三十里,长三百餘里,嵌空玲瓏,下有流澌潺湲。” |
流苏 | liúsū | 一种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子,常用于舞台服装的裙边下摆等处。唐代妇女流行的头饰步摇,是其中一种。还有冕旒,帝王头上的流苏,以珍珠串成,按等级划分,数量有所不同。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前蜀 韦庄《菩萨蛮词》:“红楼别夜堪惆悵,香灯半捲流苏帐。”《聊斋志异 罗刹海市》女浓妆坐伺。珊瑚之床,饰以八宝;帐外流苏,缀明珠如斗大。 |
流俗 | liúsú | 世俗,一般的风俗习惯。诋尽流俗。也指一般的风俗习惯。另指世俗之人。《孟子·尽心下》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司马迁《报任安书》文史星历近乎仆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
流涕 | liútì | 流泪。涕,古代一般指眼泪,用泗指鼻涕。如涕泗交流。后来泪代替了涕,涕代替了泗,泗一般不再使用。晋 陶潜《咏荆轲》:“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
流天澈地 | liútiānchèdì | 形容液体漫溢。 |
流湍 | liútuān | 急流。 汉 张衡 《南都赋》流湍投濈,砏汃輣轧。《清史稿卷二十 文宗本纪》查明军将功过,乌兰泰先胜后败,由於猛追中伏,贼人壅流设伏,后军死流湍者百馀 |
流瓦 | liúwǎ | 即瓦。宋 周邦彦《解语花·元宵词》:“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
流丸 | liúwán | ①滚动的丸。《荀子·大略》:“语曰: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知者。”宋 司马光《新迁书斋颇为清旷偶书呈全董二秀才并示侄良富》诗:“壮年不再来,急景如流丸。”清 梁章鉅《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流丸自向甌臾止,但笑蚍蜉撼树狂。”②即流弹。《惩毖录》:“流丸中舜臣左肩,血流至踵。” |
流亡 | liúwáng | 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流落逃亡在外。唐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诗》:“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
流闻 | liúwén | 辗转传闻;流播。指传闻之事。《后汉书·刘盆子传》:“吏人负献,輒见剽劫,流闻四方,莫不怨恨。”《新唐书·房琯传》:“始,邠以武将领刺史,故纲目废弛,即治府为营,吏攘民居相淆讙。琯至,一切革之,人以便安,政声流闻。”清 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盖其少年欲有所济於天下,而托之讽諭,冀以流闻宫禁,裨益时政。”《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今即位十五年,继嗣不立,日日驾车而出,泆行流闻,海内传之,甚於京师。”宋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 |
流霞 | liúxiá | ①亦作“流瑕”、“流赮”。浮动的彩云。文选·扬雄《甘泉赋》:“吸清云之流瑕兮,饮若木之露英。”李善注:“‘霞’与‘瑕’古字通。”《旧唐书·刘洎传》:“综宝思於天文,则长河韜映;摛玉字於仙札,则流霞成彩。”明 刘基《朱鹭诗》:“朱鷺来,赩流赮,饮赤水,食丹砂。” 刘半农《晓诗》:“是天上疏疏密密的云?是地上的池沼?丘陵?草木?是流霞?辨别不出。”②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饮料。王充《论衡·道虚》:“(项曼都)曰:‘有仙人数人,将我上天,离月数里而止……口饥欲食,仙人輒饮我以流霞一杯,每饮一杯,数月不饥。’”晋 葛洪《抱朴子·逸民》:“安得悬虚空湌,咀流霞,而使之不居乎地,不食乎穀哉?”唐 颜荛《戏张道人不饮酒诗》:“吾师不饮人间酒,应待流霞即举杯。”③泛指美酒。北周 庾信《卫王赠桑落酒奉答诗》:“愁人坐狭邪,喜得送流霞。”唐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诗》:“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明 徐复祚《投梭记·叙饮》:“雪花酿流霞满壶,烹葵韭香浮朝露。” |
流霰 | liúxiàn | 飞降雪粒。常形容流泪。南朝齐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佳期悵何许,泪下如流霰。”唐 许敬宗《奉和喜雪应制》:“何如御京洛,流霰下天津。”清 吴伟业《避乱诗之五》:“孤蓬铁笛声,闻之泪流霰。” |
流响 | liúxiǎng | ①传播响声。亦指传出的声响。晋 成公绥《啸赋》:“音要妙而流响,声激嚁而清厉。”晋 傅玄《杂诗》:“女景随形运,流响归空房。”唐 虞世南《蝉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疎桐。”②指流传名声。清 陈田《明诗纪事戊籤·唐顺之》:“应德诗称名家……妙处并足流响词林。” |
流星赶月 | liúxīnggǎnyuè | 象流星追赶月亮一样。形容行动迅速。《新编五代史平话 汉史上》:“自投军后,时通运泰,武艺过人,走马似逐电追风,放箭若流星赶月。”《西游记第九十六回》你看那上汤的上汤,添饭的添饭,一往一来,真如流星赶月。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一回:“阮小七真个流星赶月的一般,吃了一回。” |
流形 | liúxíng | ①谓万物受自然之滋育而运动变化其形体。《易·乾》:“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高亨注:“流形谓运动其形体。此二句言天有云行雨降,万物受其滋育,始能运动形体于宇宙之间。”宋 苏轼《告文宣王文》:“虽光辉之成彩,未离乎散聚以流形。”②万物运动变化的形体。 晋 郭璞《江赋》:“焕大块之流形,混万尽於一科。” 宋 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
流行坎止 | liúxíngkǎnzhǐ | 流:水顺势流;坎:低陷不平。顺流而行,遇险即止。比喻顺利时出仁,遇挫时退隐。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乘流则逝,得坎则止;纵躯委命,不私与已。”清·郁植《悲歌》:“流行坎止随所如,入世那能量枘凿。” |
流幸 | liúxìng | 帝王被流放。《南史·宋纪上·武帝》:“主上播越,流幸非所,神器沉辱,七庙毁坠。” |
流绪微梦 | liúxùwēimèng | 指一种轻忽飘渺的情感,就好像流动的思绪,细微的梦。思绪如水流得缝过,微眠无法入梦来。各种不知名的思绪竞相从脑海里静静的流淌。流绪微梦就是这样的小清新思绪情感的表达。每当看书看乏累时,流绪微梦间觉得正是可以酣睡一场时。又一次搬家,一些雪泥鸿爪被我从日记本中起出,一时间流绪微梦生。 |
流烟 | liúyān | 谓飘动的雾气。《花月痕第十五回》:“(荷生)仰观初月弯环,星河皎洁,俯视流烟澹沱,水木清华,…”
|
流言蜚语 流言飞语 | liúyánfēiyǔ | 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的诬蔑、中伤的说法。《礼记·儒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乃有蜚语,为恶言闻上。”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修鳞》:“流言飞语,何足凭信。”杨朔《渔笛》村里人传开了流言蜚语,说什么夏家的寡妇不正派,伤风败俗。海岩《堕落人间》:“他说他母亲不知从哪里听到一些关于我的流言飞语。” |
流言惑众 | liúyánhuòzhòng | 流言:无根据的话。指制造谣言以欺骗、迷惑群众。《汉书·翟方进传》:“今翟义、刘信等谋反大逆,流言惑众,欲以篡位。” |
流衍 | liúyǎn | ①广泛流布。《后汉书·王符传》:“夫五代之臣,以道事君,泽及草木,仁被率土,是以福祚流衍,本支百世。” 清 沉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秦以来,乐府代兴;六代继之,流衍靡曼。”李大钊《鲁豫陕等省的红枪会》:“红枪会……其起源实发于山东,而渐流衍于豫陕。”②充溢。《旧唐书·卢怀慎传》:“倘水旱成灾,租税减入,水衡无贯朽之蓄,京庾闕流衍之储……陛下将何以济之乎?”《资治通鉴 晋纪十》昔太宗居治安之世,粟帛流衍,犹爱百金之费,息露台之役。宋 苏舜钦《火疏》:“天下富庶,帑府流衍。”鲁迅《坟·文化偏至论》餘力流衍,乃扰远东。 |
流移 | liúyí | 流亡;迁移。指流离失所的人。恤流移。《晋书 符坚载纪 上》诸因乱流移,避仇远徙,欲还旧业者,悉听之。《旧唐书·回纥传》(回纥)无君长,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宋 司马光《论赈济札子》凡人情恋土,各愿安居,苟非无以自存,岂愿流移他境。《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去秋水涝,朕(宋孝宗)甚以百姓之食为忧。今却无流移之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金诏:“诸流移人老病者,官与养济。”《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淳祐二年》卿宜务忠实以革欺诞,施威信以戢溃衄,广惠爱以抚流移。 |
流莺 | liúyīng | 亦作“流鸎”。即莺。流,谓其鸣声婉转。宋 苏舜钦《夏意》:“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
流萤 | liúyíng | 飞行无定的萤。飞动的萤火虫。南朝齐 谢朓《玉阶怨诗》:“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復息。”唐 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明 汤显祖《江宿》:“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碧野《金鸡菊》:“特别有趣的是,黑夜,有一点点流萤在草丛中穿飞。” |
流影 | liúyǐng | 指月光。唐 齐浣《相和歌辞·长门怨》:“携琴就玉阶,调悲声未谐。将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怀。”清 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在月下吹笛》:“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
流庸 | liúyōng | 亦作"流佣"。指流亡在外受人雇佣的人。流庸四集。《汉书·昭帝纪》:"比岁不登,民匮於食,流庸未尽还。"颜师古注:"流庸,谓去其本乡而行为人庸作。"《宋书·何偃传》:"然淮泗数州,实亦雕耗,流佣未归,创痍未起。"唐 刘禹锡《谢分司东都表》:"闾里获安,流庸尽复。"《明史·赵锦传》:"淮兖数百里,民多流佣,乞宽租徭,简廷臣督有司拊循。" |
流寓 | liúyù | 在异乡日久而定居。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庾信传长年流寓东南亚。《资治通鉴 晋纪十八》冀阳流寓之士共杀太守宋烛以降于(后)赵。《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七》自今诸州流寓举人,每十五名解一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古有布衣入相者,闻宋亦多用山东、河南流寓疏远之人,皆不拘于贵近也。《聊斋志异 连琐》妾陇西人,随父流寓。十七暴疾殂谢,今二十余年矣。《聊斋志异 菱角》遂流寓湖北,治田庐焉。《聊斋志异 嫦娥》太原宗子美,从父游学,流寓广陵。 |
流泽 | liúzé | 谓流布恩德。《荀子·礼论》:“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所以别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晋书 文帝纪》仁风兴于中夏,流泽布于遐荒。宋 欧阳修《明堂庆成诗》:“欢呼响山岳,流泽浹根茎。”明 王守仁《象祠记》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鲁迅《坟·摩罗诗力说》:“次復入斯拉夫族而新其精神,流泽之长,莫可阐述。” |
流照 | liúzhào | 光辉照射。唐 沉如筠《闺怨诗》:“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前蜀 杜光庭《谢独引令宣付编入国史表》:“伏惟陛下大明御历,至圣宣功,廓覆载以覃恩,并曦舒而流照。” |
流徵 | liúzhǐ | 音调名。战国楚 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晋 成公绥《啸赋》:“杂商羽於流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