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鄰隣 | lín | ①住处接近的人家:四邻。左邻右舍。②接近,附近:邻国。邻家。邻座。邻里。邻邦。③接近,亲近:“邻以理者,知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四》初,布萨师恭赐第邻宁德宫,师恭屡得见太后(完颜亮母太后图克坦氏)。④古代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 |
邻保 | línbǎo | 邻居。一般涉及案件时尚关联。《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唐 皇甫枚《三水小牍·王公直》:“所由领公直至村,先集邻保,责手状皆称实,知王公直埋蚕,实无恶迹。”明 邵璨 《香囊记·起程》:“贫穷患难,亲戚相救,婚婣死丧,邻保相助。” 《聊斋志异 冤狱》邑令拘邻保,血肤取实,究无端绪。《红楼梦 第八六回》:“知县挂牌坐堂,传齐了一干邻保、证见、尸亲人等。” |
邻家 | línjiā | 邻居,相邻的住家。唐 王维《西施咏》:“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
邻里 | línlǐ | 邻居;家庭居所。邻里之间。邻居或同乡。《论语·雍也篇》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汉书 王莽传中》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宋 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词》:“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 |
邻女窥墙 | línnǚkuīqiáng | 战国时宋玉邻家有美女倾心于他,三年间常爬上墙头偷窥,但宋玉从未动心。后形容女子对男子的倾慕。先秦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
邻女詈人 | línnǚlìrén | 比喻各为其主。西汉 刘向《战国策.秦策一》楚人有两妻者,人誂其长者,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报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曰: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报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报我也;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后以“邻女詈人”喻各为其主。 |
邻伍 | línwǔ | 邻居。《汉书·王莽传下》:“闭门自守,又坐邻伍铸钱挟铜,姦吏因以愁民。”唐 张谓《代北州老翁答诗》:“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復伶俜去乡土。”宋 陈造《泊慈湖北岸诗》:“渔翁家苇间,蜗舍无邻伍。” |
邻亚 | línyà | 亦作“隣亚”。犹相近,接近。《宋书·始安王休仁传》:“休仁年与太宗(刘宋明帝)隣亚,俱好文籍,素相爱友。” |
邻右/邻佑 | línyòu | 指邻居。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回:“一面教拘集郑屠家邻佑人等,点了仵作行人,着仰本地坊官人,并坊厢里正,再三检验已了。” |
临臨 | lín I. | ①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照临。临渊羡鱼(看着深潭里的鱼,很希望得到;喻只作空想,不做实际工作)。居高临下。资治通鉴:贵以临贱,贱以承贵。唐 王勃《滕王阁序》飞阁流(一作 翔)丹,下临无地。宋 柳永《八声甘州词》:“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②监视,监督。《左传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上帝临女(汝),无贰尔心。③到,来:光临。莅临。亲临。亲近。《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三国魏 曹操《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④挨着,靠近:临近。临街。临终。临危。临阵磨枪。临夜。兵临城下。《晋书 武帝纪》(泰始四年十二月)庚寅,帝临听讼观,录廷尉洛阳狱囚,亲平决焉。唐 王维《归嵩山作诗》:“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唐 韦应物《夕次盱眙县》:“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宋 戴复古《江村晚眺》:“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清·纪昀《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⑤照样子摹仿字画:临摹。临帖。临写。⑥旧时指帝王上朝:临朝。临政。⑦临丧。《晋书 孝文帝纪》简文之崩也,时年十岁,至晡不临,左右进谏,答曰:“哀至则哭,何常之有?”参见“临丧”。⑧姓。II.参见lìn。 |
临安 | lín‘ān | 临安是南宋王朝的都城,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宋 陆游有《临安春雨初霁》诗一首。 |
临表 | línbiǎo | 面对表章。三国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晋 陆云《与陆书书之三》:“临表悲猥,絶笔餘哀,不知所次。” 明 瞿式耜《临难遗表》:“临表可胜,呜咽瞻仰之至。” |
临别赠言 临别赠语 | línbiézèngyán línbiézèngyǔ | 分别时赠送勉励的话或忠告。30年过去了,我还始终记得他的临别赠语。唐 王勃《滕王阁序》:“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团组织的教导,教师的嘱咐,妈妈的叮咛,同学们的临别赠语,又记取了多少?钱钟书《围城》:“他只准备聘约送来的时候,原物退还,附一封信,痛痛快快批评校政一下算是临别赠言,借此发泄这一年来的气愤。”” |
临财不苟 | líncáibùgǒu | 面对钱财不随便求取,廉洁自好。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气义》:“孰以显廉,临财不苟。” |
临长 | líncháng | 犹言监临领导。《周文 襄王不许请隧》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国语·晋语二》:“临长晋国者,非女其谁?”韦昭注:“临,监也;长,师也。” |
临朝 | líncháo | ①莅临朝廷掌握政权。《晋书 武帝纪》临朝宽裕,法度有恆。《晋书 惠帝纪》惠皇居尊,临朝听言。《晋书 孝武帝纪》(太元元年春正月)丙午,帝始临朝。《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所以昧旦临朝,不敢逸豫,一日万机,留心亲览。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②特指太后摄政称制。《南史本纪卷四高帝纪上》丞相乙浑谋逆,显祖年十二,居于谅暗,太后密定大策,诛浑,遂临朝听政。 |
临陈 | línchén | 尤“临阵”。《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诸葛)瞻怒,斩(邓)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 |
临池学书 | línchíxuéshū | 指刻苦练习书法。临:靠近,挨着;池:砚池;书:书法。《后汉书·张芝传》:“尤好草书,学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水为之黑。”明·张岱《家传》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 |
临楮 | línchǔ | 临纸。楮,纸,多指信笺。《封神演义 第二十九回》临楮不胜跂望之至!(姜)尚再拜。 明 陈衎《与邓彰甫书》:“临楮干冒,惶仄不既。”明 瞿式耜《与柴大参鸿生书》:“临楮无任翘企。”鲁迅《书信集·致蒋抑卮》:“临楮草草,不尽所言。” |
临川羡鱼 | línchuānxiànyú | 比喻空有愿望,而无实际行动。临川羡鱼是不现实的。汉 扬雄《河东赋》:“雄以为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网。”同“临渊羡鱼”“临河羡鱼”。 |
临存 | líncún | 亲临省问。到家看望。敬辞。《汉书·严助传》:“陛下若欲来内,处之中国,使重臣临存,施德垂赏以招致之,此必携幼扶老以归圣德。”颜师古注:“存谓省问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田七郎》:“切望七郎姑一临存,而七郎终以负债为憾,不肯至。”《聊斋志异 鸦头》遇里戚赵东楼,大贾也,常数年不归。见王,执手甚欢,便邀临存。《聊斋志异 嫦娥》尼亦王母守府者,妾初谴时,蒙其收恤,故暇时常一临存。 |
临敌 | líndí | 面对敌人。《吴子·论将》:“果者,临敌不怀生。”孔融《荐祢衡表》:“解疑释结,临敌有餘。”《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临敌常与士卒同在矢石之间,左右死伤者相继,而帝神色自若。唐 皮日休《斩丁公论》:“丁公临敌,捨敌无杀,诚惻隐之仁者。”明 余继登《故纪闻卷三》:“众至边上,常存戒心,虽不见敌,常若临敌,则不至有失矣。” |
临敌卖阵 | líndímàizhèn | 即将上阵杀敌时,却逃离阵地。形容十分胆怯。明·无名氏《三化邯郸》第四折:“因为你两军对垒,临敌卖阵,敕旨教斩了你哩!” |
临敌易将 | líndíyìjiàng | 易:改变,变换。临到作战之前调换将领。《隋书·李德林传》:“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宋·洪迈《容斋随笔·临敌易将》:“临敌易将,固兵家之所忌。” |
临吊 | líndiào | 临丧哭吊。《后汉书·侯霸传》:“十三年,霸薨,帝深伤惜之,亲自临吊。” 唐 韩愈《裴君墓志铭》:“丁后母丧,上使临吊。” 《聊斋志异 江城》女恨之,亦不临吊,惟日隔壁噪骂,故使翁姑闻。清 黄轩祖《游梁琐记·易内奇案》:“庞遣仆临吊,诡以择日对。” |
临风 | línfēng | 迎风;当风。《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南朝宋 谢庄《月赋》:“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唐 杜甫《与严二郎奉礼别诗》:“出涕同斜日,临风看去尘。”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宋 黄庭坚《念奴娇 断虹霁雨》:“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曲。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予在蜀,见其稿。今俗本改‘笛’为‘曲’以协韵,非也。然亦疑笛字太不入韵。及居蜀久,习其语音,乃知泸戎间谓‘笛’为‘独’,故鲁直得借用,亦因以戏之耳。”《水浒传 第三九回》:“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苏曼殊《寄调筝人诗》:“偷尝仙女脣中露,几度临风拭泪痕。”冰心《寄小读者 五》:“我想起我的母亲,不觉凭在甬道的窗边,临风偷洒了几点酸泪。” |
临风对月 | línfēngduìyuè | 面对清风明月。形容所处的景色非常容易引发人的思绪。元·丘处机《沁园春·示众》词:“向碧岩古洞,完全性命,临风对月,笑傲希夷。”明·无名氏《娱失金环》第三折:“前日小姐同婢妾,在此花园游玩,使佳人才子,临风对月。” |
临风玉树 | línfēngyùshù | 人风度潇洒,秀美多姿。宋·刘辰翁《摸鱼儿》词:“凌烟像,空倚临风玉树。”参见“玉树临风”。 |
临河羡鱼 | línhéxiànyú | 比喻空有愿望,而无实际行动。临河羡鱼,为时已晚。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又“临渊羡鱼”、“临川羡鱼”。 |
临机 | línjī | 谓面临变化的机会和情势。《三国志·魏志·贾诩传》“贾詡字文和 ……有良平之才”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蹈易解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享大名乎?”北齐 刘昼《新论·知人》:“若於临机能谋而知其智,犯难涉危乃见其勇,是凡夫之识,非明哲之鉴。”《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危亡弗恤,上下相蒙,众叛亲离,临机不寤。宋 陈亮《酌古论·崔浩》:“两军对垒,临机料之,曲折备之,此未足为智也。”元 耶律楚材《和公大禅师塔记》:“殊不知大善知识,临机应物,一抑一扬,一夺一纵,若珠之走盘,千变万化,詎可以一途而测邪?”苏曼殊《敬告十方佛弟子启》:“出家菩萨,临机权化,他戒许开,独於色欲有禁,当为声闻示仪范故。” |
临机应变 | línjīyìngbiàn | 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6卷:“不过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盖未论临机应变,方略不同。”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四境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臣,与群周旋,临机应变,臣不如蠡。 |
临机制胜 | línjīzhìshèng | 抓住机会,以谋略取胜。《东周列国志 第十六回》:"兵事临机制胜,非可预言,愿假臣一乘,使得预谋於行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二》临机制胜,固有不可预言者。 |
临晋 | línjìn | 临晋,为关中平原东部重镇。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临晋镇,有桑泉美称。《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坚自临晋登龙门,顾谓其群臣曰:“美载山河之固!” |
临镜 | línjìng | 对镜。唐 元稹《三兄遗白角巾诗》:“暗梳蓬髮羞临镜,私戴莲花耻见人。”唐 杜荀鹤《春宫怨》“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元 本高明《琵琶记·赵五娘忆夫》:“忆昔事君子,鷄鸣下君床,临镜理笄总,随君问高堂。” |
临决 | línjué | 谓亲自裁决。《汉书·宣帝纪》:“詔诸儒讲‘五经’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隋书 帝纪卷二高祖杨坚下》又诣武库,见署中芜秽不治,于是执武库令及诸受遗者,出开远门外,亲自临决,死者数十人。《旧唐书·宪宗纪论》:“德宗不委政宰相,人间细务,多自临决。”《元史·宦者传·朴不花》:“於是帝在位久,而皇太子春秋正盛,军国之事,皆其所临决。”清 侯方域《汤御史传》:“神宗皇帝将杀建言御史曹学程,命公临决。” |
临君 | línjūn | 感同身受的领导者。《晋书 元帝纪》先公武王、先考恭王临君琅邪四十余年,惠泽加于百姓,遗爱结于人情。 |
临渴穿井 临渴掘井 | lín’kěchuānjǐng línkějuéjǐng | 临:到,接近;穿:打。感到渴了才掘井,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才想办法。类似的词语有:临时抱佛脚;临阵磨枪。我们得有充分准备,不能临渴穿井。清 朱柏庐《朱子家训》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聊斋志异 于去恶》吾辈读书,岂临渴始掘井耶?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
临牢说彘 | línláoshuōzhì | 庄周用“祭祀官临牢栏而劝猪安食糟糠,处栏圈之内,养肥加诸雕俎中,充当祭品”为比,说明人自为谋,生求轩冕,死求棺郭,这与上述为猪设谋没有什么两样。在庄子看来,这样追求身外之物,均非达生之道。后用以讽刺追求荣华爵禄之人。 |
临莅 | línlì | 亦作“临蒞”。来到、来临。旧多指皇帝即位理政。《庄子·在宥》:“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临莅天下,谓就天子之位。王褒《四子讲德论》:“其所临莅,莫不肌栗慴伏。”《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吾临蒞五年,兵难骚动,未得休众息役,惠康士庶。”宋 叶适《平江县王文正公祠堂记》:“不然,则彼尝所临涖非不多,而获祠于民何其少也。”清 昭槤《啸亭杂录·善禅机》:“临莅后,尝告近臣曰:‘朕欲治世法十载,然后开明释法。’” |
临履 | línlǚ | ①见“临深履薄”。②谓实地察核。《资治通鉴·献帝建安二十年》:“初,操承凉州从事及武都降人之辞,説‘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信以为然。及往临履,不如所闻。”《晋书 宣帝纪》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资治通鉴·魏高贵乡公甘露三年》:“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胡三省注:“临履,谓亲临其地而履行营垒处所也。” |
临民 | línmín | 治民。《聊斋志异 潍水狐》愿临民者,以驴为戒,而求齿于狐,则德日进矣。《聊斋志异 李伯言》谁谓夜台无天日哉?第恨无火烧临民之堂耳! |
临命 | línmìng | 谓人将死之时。《后汉书·王允传》:“宏临命詬曰:‘宋翼竖儒,不足议大计!’”晋 潘岳《杨仲武诔》:“临命忘身,顾恋慈母。”宋 孔平仲《孔氏谈苑卷三》:“衍寻卒,临命自语人寃枉杀人。”章炳麟《狱中赠邹容诗》:“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
临摹 | línmó | 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过程叫做临摹。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是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广义的临摹,所仿制的不一定是字画,也可能是碑、帖等。《聊斋志异 小谢》于是折两纸为范,俾共临摹。 |
临难不避 | línnánbùbì | 避:回避。到了危难之时并不躲避。形容勇敢胆大。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4回:“夫料事能中,智也;尽心谋国,忠也;临难不避,勇也;杀身救国,仁也。” |
临难不惧 临难不恐 | línnànbùjǔ línnànbùkǒng | 临:到;难:灾难;惧:恐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惧怕。《韩非子 说疑》:“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旧唐书 郗士美李墉等传》见危致命,临难不恐。宋 苏轼《孔北海赞》世之议公者才气各有高卑,然皆以临难不惧,谈笑就死为雄。 |
临难苟免 | línnàngǒumiǎn | 遇到危难时苟且偷生。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临难毋苟免。”金·王若虚《臣事实辨中》:“靓身为军师,而临难苟免,又劝主帅俱亡,不忠甚矣。” |
临难无慑 | línnànwúshè | 慑:恐惧。面对危难,却无所恐惧。唐·张说《齐黄门侍郎卢公神道碑》:“公处屯安贞,赋诗颓饮,视得失蔑如也,临难无慑。” |
临难铸兵 | línnànzhùīng | 临到危难时,方才铸造兵器。比喻平时不作准备,临时才想办法。春秋齐 晏婴《晏子春秋 杂上二十》:“溺者不问队,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队,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梁书·韦叡传》:“贼已至城下,方复求军,临难铸兵,岂及马腹。” |
临年 | línnián | ①到达一定的年纪。指老年。《旧题 李陵 答苏武书》:“上念老母,临年被戮。” ②指盛壮之时。南朝齐 王融《求自试表》:“臣闻春庚秋蟀,集候相悲,露木风荣,临年共悦。” |
临盆 | línpén | 临产,就是分娩。正常的情况下,分娩时子宫微下垂,胎儿头部向下,骨盆变宽,开骨缝,经产道而出,因分娩时才会如此,所以分娩又叫做”临盆”。胎儿已降临至盆腔,指分娩。旧时分娩坐于盆中,故称。《聊斋志异 巩仙》会鲁王有爱妃临盆,三日不下,医穷于术。或有以尚生告者,立召入,一剂而产。 |
临歧 | línqí | 指古人送别在岔路口处分手。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柳永《采莲令》: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六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临歧不忍轻分别,执手依依各泪垂。 |
临邛 | línqióng | ①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置。治所在临邛。辖境约当今四川邛崃县地。隋开皇初废。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邛州为临邛郡。南朝梁 何逊《咏早梅诗》:“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唐 白居易《长恨歌》:“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意谓有个从临邛来长安的道士。临邛:今四川邛崃市。鸿都:东汉都城洛阳的宫门)②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雅州置。治所在严道(今雅安西)。辖境相当今四川雅安、芦山、名山、邛崃、汉源、荥经等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改雅州。 |
临去秋波 | línqùqiūbō | 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临走时的回眸一盼。形容别情依依。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
临人 | línrén | ①谓选拔人才。《后汉书·崔寔传》:“盖孔子对叶公以来远,哀公以临人, 景公以节礼,非其不同,所急异务也。”李贤注:“韩子曰,叶公问政於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鲁哀公问政於仲尼 。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於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此云‘临人’、‘节礼’,文不同也。”明 归有光《送童子鸣序》:“无怪乎其内不知修己之道,外不知临人之术。纷纷然日竞于荣利,以成流俗,而天下常有乏材之患也。”②居高临下地待人。《庄子·徐无鬼》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 |
临戎 | línróng | ①亲临战阵。《晋书 文帝纪》陛下宜暂临戎,使将士得凭天威。②从军。 |
临蓐 | línrù | 蓐,床上草垫。临产。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三僧》:“问之,则夫人临蓐得一子矣。”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晚霞》:“然无子,恐一旦临蓐,不见信于戚里,以谋女。” 《聊斋志异 阳武侯》后数年,太夫人临蓐,值雨骤至;适二指挥使奉命稽海,出其途,避雨户中。 |
临丧 | línsàng | 亲临丧礼。出自《论语·八佾》:“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晋 陆云《吊陈伯华书》:“今遣吏恭集薄祭,不得临丧以叙悲苦。”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周世盛德,有铭诔之文。大夫之才,临丧能诔。” |
临觞 | línshāng | 犹言面对着酒。觞,酒杯。 三国魏 曹植《求通亲亲表》:“左右惟僕隶,所对惟妻子,高谈无所与陈,发义无所与展,未尝不闻乐而拊心,临觴而叹息也。” 晋 陆机《短歌行》:“置酒高堂,悲歌临觴。” 唐 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之七》:“临觴忽不饮,忆我平生欢。” 宋 苏轼《劝履常饮诗》:“我本不畏酒,临觴未尝诉。”苏曼殊《燕子龛随笔引刘三诗》:“记得临觴呜咽,忽忽三日魂销。” |
临深履薄 | línshēnlǚbó | 《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面临深渊,脚踏薄冰。后因以“临深履薄”喻谨慎戒惧。《后汉书·杨终传》今君位地尊重,海内所望,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晋 葛洪《抱朴子·诘鲍》王者忧劳於上,台鼎顰顣於下,临深履薄,惧祸之及。唐 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清史稿·圣祖纪三》朕老矣,临深履薄之念,与日俱增,敢满假乎?晋 葛洪《抱朴子·君道》诚能事过乎俭,临深履冰,居安不忘乘奔之戒,处存不废虑亡之惧。亦省作“临履”。三国吴 薛综《与诸葛恪书》虽实国家威灵之所加,亦信元帅临履之所致也。 |
临时 | línshí | ①谓当其时其事。②一时;暂时;非正式的。③哭吊之时。《史记 孝文本纪》非旦夕临时,禁毋得擅哭。 |
临事而惧 | línshìérjù | 谓遇事谨慎戒惧。《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三国蜀 诸葛亮《街亭自贬疏》:“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鉞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闕。”《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夫庙算而后出军,犹临事而惧,况今庙算有闕而欲用之,臣诚未见其利也。” |
临水登山 | línshuǐdēngshān | 临:到,靠近。原意是到达水边又登上高山,写送别的情景。现也泛指游览山水名胜。唐·杨炯《送并州旻上人诗序》:“况乎人生天地,岳镇东驱,良时美景,始云蒸电激,临水登山,忽风流而雨散。”唐·刘禹锡《酬马大夫登洭口戍见寄》诗:“新辞将印拂朝缨,临水登山四体轻。” |
临水楼台 | línshuǐlóutái | 指靠近水边的楼台,比喻由于地处近便而获得优先的机会。宋·汤恢《祝英台近·中秋》词:“洞庭窄,谁道临水楼台,清光最先得。”参见“近水楼台”。 |
临洮 | líntáo | 古称狄道,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因境内有洮河而得名。唐 西鄙人《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
临眺 | líntiào | ①在高处远望。临眺林海。《南史·徐勉传》:“华楼回榭,颇有临眺之美。” ②泛指游玩。《聊斋志异 张鸿渐》君持作临眺之资;向暮,宜晚来,恐傍人所窥。 |
临潼斗宝 | líntóngdòubǎo | 比喻夸耀豪富、争强赌胜的行动。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5回:“于是天天宰猪割羊,屠鹅戮鸭,好似临潼斗宝一般,都要卖弄自己家的好厨役好烹炮。” |
临危不顾 | línwēibùgù | 临:遇到;危:危险。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三国志 魏志 陈留王传》:“和、琇、抚皆抗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周书·赵善传论》:“思赴蹈于仁义,临危不顾,前哲所难。” |
临危不惧 | línwēibùjù | 临:碰到;面临;惧:害怕;畏惧。面对危难;丝毫也不畏惧。方志敏烈士临危不惧,慷慨就义的英雄形象,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记忆里。《邓析子 无厚》:“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
临危不挠 | línwēibùnáo | 挠:屈,折。遇到危险时并不屈服。形容英勇坚贞。《周书·李棠柳桧传论》:“李棠、柳桧并临危不挠,视死如归,其壮志贞情,可与青松白玉比质也。” |
临危蹈难 | línwēidǎonàn | 临:面对、靠近;蹈:用脚踩。面对危险的局势,勇于赴汤蹈火,慷慨就义。唐·韩愈《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敌攻无坚,城守必完,临危蹈难,歔欷感发。” |
临危受命 | línwēishòumìng | 谓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三国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夏衍《心防第三幕》:“临危受命于先,哪儿能临阵脱逃于后?” |
临危制变 | línwēizhìbiàn | 面临危难时紧急应变。《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晋书 宣帝纪》天子曰:“司马公临危制变,计日擒之矣。”北齐 刘昼《新论·明权》:“循理守常曰道,临危制变曰权。”《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上至鄴,自为文祭魏太祖,曰:‘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餘,万乘之才不足。’” |
临危致命 | línwēizhìmìng | 在遇到危难时肯豁出性命。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清·方苞《书<杨维斗先生传>后》:“本朝临危致命诸臣,据事直书,无庸瞻顾。” |
临文 | línwén | 撰写或研读、抄录文辞。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练字》:“讽诵则绩在宫商,临文则能归字形矣。”宋 张载《正蒙·大易》:“往之为义,有已往,有方往,临文者不可不察。”清 龚炜《巢林笔谈·亲不贬尊》:“顾文康尝受业于嫡姪,临文称‘老姪先生’,盖亦不以亲故贬尊也。”参见“临文不讳”。 |
临文不讳 | línwénbùhuì | 临:及;讳:避讳。作文时不须避讳。《礼记·曲礼上》:“诗书不讳,临文不讳。”清·平步清《霞外捃屑 卷五》古人临文不讳,或谓史迁讳谈为同,然滑稽传有谈言解纷语,恐此说未确。 |
临问 | línwèn | 临视慰问。常指帝王亲自或派人慰问、谘询。《汉书·霍光传》:“地节二年春病篤,车驾自临问光病,上为之涕泣。”《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三》秋,王凤疾,天子数自临问。《南史·虞荔传》:“乘舆再三临问,手敕中使相望於道。”《宋史·礼志二四》:“既而召父老临问,赐以饮食茶绢,及五坊军士银绢有差。”清 顾炎武《菰中随笔》:“察其课效尤异者,或锡以车裘,或就加禄秩,或降使临问,并璽书慰勉。” |
临下 | línxià | ①从高望下。《国语·晋语七》:“悼公与司马侯升臺而望曰:‘乐夫!’对曰:‘临下之乐则乐矣,德义之乐则未也。’”②指治理下属。蔡邕《陈太丘碑》:“不徼訐以干时,不迁贰以临下。”南朝梁 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在上哀矜,临下庄敬。”《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而素严断临下,加之默识强记,百僚战栗,不敢为非。《北齐书·幼主纪论》:“罗俊乂,明察临下,文武名臣,尽其力用。”鲁迅《坟·论照相之类》:“治吴时候,如此骄纵酷虐的暴主(指孙皓),一降晋,却是如此卑劣无耻的奴才。中国常语说,临下骄者事上必谄,也就是看穿了这把戏的话。” |
临行 | línxíng | 将要离开,将要离别。临行匆匆,不及告别。唐 孟郊《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临幸 | línxìng | ①帝王亲自到达某处或与嫔妃同宿。帝王车驾所至曰"幸",故称。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晋武帝讲武於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勋戚之第,朝夕临幸。”元代 马致远《汉宫秋 第二折》妾身王嫱,自前日蒙恩临幸,不觉又旬月。蒋敬生《南包公 第五回》皇帝要到哪个妃子宫里住宿,不能叫住宿,要叫临幸。《清史稿卷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光绪十七年四月辛酉,颐和园蒇工,上奉皇太后临幸自此始。②跟妾同床。《聊斋志异 段氏》遂买两妾,听夫临幸,不之问。 |
临轩 | línxuān | ①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殿前堂陛之间近檐处两边有槛楯,如车之轩,故称。《后汉书·党锢传·李膺》:“让诉寃於帝,诏膺入殿,御亲临轩,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晋书 文帝纪》天子既以帝三世宰辅,政非己出,情不能安,又虑废辱,将临轩召百僚而行放黜。《晋书 武帝纪》:“(泰始)六年春正月丁亥朔,帝临轩,不设乐。”《晋书 武帝纪》(太康元年五月)丙寅,帝临轩大会,引(孙)皓升殿,群臣咸称万岁。《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过时不蚀,乃临轩。唐 王维《少年行》之四:“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然举人每至尚书省,不下五七千人,及临轩覆较,止及数百人,盖诗赋以声病杂犯,易为去留,若专取策论,必难升黜。《清史稿·礼志九》:“乾隆十四年,定命将仪三:一曰授敕印,经略大将军出师,皇帝临轩颁给。”②在窗前。轩,窗槛。唐 元稹《莺莺传》:"张生临轩独寝,忽有人觉之。"前蜀 杜光庭《虬髯客传》:"公既去,而执拂者临轩指吏曰:'问去者处士第几?住何处?'" |
临崖勒马 | línyálèmǎ | 走到悬崖边缘勒住了奔马。①比喻到了危险边缘能及时醒悟回头。②比喻运用笔墨,当意境入近高潮时,突然煞住笔锋。亦作“悬崖勒马”、“勒马悬崖”。元·郑光祖《钟离春智勇定齐》第三折:“你如今船到江心补漏迟,抵多少临崖勒马才收骑。”清·石玉昆《小五义》第13回:“这就叫‘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
临颖 | línyǐng | 提笔写信之时。颖,笔锋。《红楼梦第九十九回》临颖不胜待命之至:盼望答复的谦词。 |
临御 | línyù | ①谓君临天下,治理国政。《晋书·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当阳亲览,临御万国。”南朝陈 徐陵《陈公九锡文》:“折衝四表,临御八荒。”《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朕临御区宇,抚育黔黎,方欲康济浇薄,蠲省繁费。《旧唐书·宪宗纪论》:“及上自藩邸监国,以至临御,讫于元和,军国枢机,尽归之於宰相。”《宋史·外国传五·注辇》:“廓明明之德以临御下民,怀翼翼之心以昭事上帝。至仁不伤於行韦,大信爰及於渊鱼。”《儿女英雄传 第四十回》:“却説我大清圣祖康熙佛爷在位,临御六十一年,厚泽深仁,普被寰宇。”②谓皇帝坐朝或临幸至某地。明 王鏊《亲政篇》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明 沉德符《野获编·礼部一·朝班》:“朝班自有定式,今上久不临御,班行遂无定序。”《清史稿·礼志四》:“帝临御园中,遇列圣诞辰,忌辰,令节,朔、望、并拈香行礼。” |
临渊羡鱼 | línyuānxiànyú | 站在水边想得到鱼。同“临川羡鱼”“临河羡鱼”。《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汉书·董仲舒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明·朱之渝《答小宅生顺问六十一条》此为之数年,便可见效,十年便可有成,何不试之,而徒作临渊羡鱼之叹。参见“羡鱼”。 |
临照 | línzhào | 本谓天日之照耀。多喻指君王的仪范或恩德。《左传·桓公二年》:“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唐 陈鸿《东城老父传》:“朝覲之礼容,临照之恩泽,衣之锦絮,饲之酒食,使展事而去,都中无留外国宾。”宋 曾巩《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以陛下之临照,谁敢不应之以公?” |
临阵 | línzhèn | 亦作“临陈”,身临战阵。汉 李陵《答苏武书》:“单于临阵,亲自合围。”《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往者洮西之战,将吏士民或临陈战亡,或沉溺洮水,骸骨不收,弃於原野。”明·徐光启《疏辩》:“在法,初逃者从重捆打,再逃则斩矣;临阵脱逃,初次即斩矣,亦求危其怨乎。”《三国演义 第九一回》:“吾自随先帝以来,临阵不退,遇敌则先。”参见“临陈”。 |
临阵磨刀 临阵磨枪 | línzhènmódāo línzhènmóqiāng | 临:到;快要;阵:军队作战时布置的阵势;这里指上阵打仗。枪:梭镖一类的兵器。到快要上阵打仗时才磨刀磨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学习要靠平时努力,不要临阵磨枪,到考试前才用功。临阵磨刀也不顶用,只有靠平时的努力。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临阵磨枪’也不中用!有这会子着急,天天写写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
临阵脱逃 | línzhèntuōtáo | 脱:离开。临到上阵打仗时却逃跑了。指贪生怕死;没有胆量。一有义务劳动,他就临阵脱逃,不是有事,就是有病。清 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你们中国的兵勇,一到有起事来,不是半途溃散,便是临阵脱逃,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
临淄 临菑 | línzī | 齐国故城。在山东省淄博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周初封吕尚于齐,建都于此,名营丘,齐胡公迁都薄姑,齐献公元年又迁回,称临淄。春秋战国时先后作为姜齐与田齐的国都达630多年,是当时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为列国中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故城包括大城与小城两部分,总面积达15馀平方公里。城内文化遗存丰富。城东北有韶院村,传为孔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之地。解放后故城内设临淄文物管理所,辟有出土文物陈列室。《资治通鉴 周纪二》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因从入关,故立都为齐王,都临菑。《史记 淮阴侯列传》齐已听郦生,即留纵酒,罢备汉守御,信因袭齐历下军,遂至临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