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栗树。栗子。②(使)发抖,因害怕或寒冷肢体颤动:战诸将栗然。《庄子·人间世》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汉书 王莽传下》乃壬午餔时,有列风雷雨发屋折木之变,予甚弁焉,予甚栗焉,予甚恐焉。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唐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资治通鉴 宋纪十》及司徒(崔浩)得罪,起于纤微,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聊斋志异 西湖主》(陈)生心悸肌栗,恨无翅翎,惟延颈俟死。

栗暴

lìbào

用握成拳头或半拳的手指骨节敲击人头,被击处成栗状的肿块。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第十卷》牵住他衣袖儿,捻起拳头,一连七八个栗暴,打得头皮都青肿了。

栗栗

lìlì

①众多貌。《诗·周颂·良耜》:"获之挃挃,积之栗栗。"郑玄笺:"栗栗,众多也。"②戒惧貌。颤抖貌。《韩非子·初见秦》:"战战栗栗,日慎一日。"《汉书·元帝纪》:"朕承先帝之休烈,夙夜栗栗,惧不克任。" 王禹偁《和冯中允炉边偶作》:"春日雨丝暖融融,人日雪花寒栗栗。"《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八》栗栗震惕,敢不钦承。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是时,每举人一名,命护军二员,持刀夹两旁,与试者咸栗栗危惧。"

栗栗危惧

lìlìwēijù

栗栗:发抖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尚书 汤浩》: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 无名氏《杜诗言志》卷十:夫以我一人所遭之无依著若此。而带累妻子,举世行乎栗栗危惧之涂,吾能无缺然哉!

栗冽

lìliè

栗烈。栗,通“凓”。宋 苏轼《次韵子由月季花再生》:“乘时出婉娩,为我暖栗冽。”慄冽:寒冷。宋 欧阳修《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气慄冽,砭人肌骨。”

栗黄

lìhuáng

栗子。栗子除去外壳而肉色黄,故称。《聊斋志异 促织》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栗斯

lìsī

献媚之态。《楚辞·卜居》:“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王逸注:“承颜色也。”一本作“粟斯”。南朝梁简文帝《答徐摛书》:“浞訾栗斯,容与自憙。”慄斯:看人的脸色。《楚辞·卜居》:“寧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慄斯、喔咿嚅唲以事妇人乎?”王逸注:“慄斯,承颜色也。”

古庙主木用栗,未用称僳为庙主者。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57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与金沙江一带的山区。有本民族语言,部分通汉语文,1949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建有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僳(sù)。

同“”。栗:战抖,竭力克制因过分激动而引起的战栗。慄失箸。

①溧水(lìshuǐ),溧阳(lìyáng),地名,都在江苏。②姓。

玉上纹彩排列有序的样子。

觱篥古代管乐器,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汉代从西域传入。也作觱栗、篥、筚篥。参见“觱篥bìl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