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ī I.

用在陈述句末,表示肯定、猜测、夸张、强调等语气。跟“呢”略同。如:还早哩。II.参见li。 III. lǐ英里/哩。参见IV. lí

/釐/

①小数名,百分之一:米。②单位名(a.长度单位,中国一市尺的千分之一;b.重量单位,中国一市两的千分之一;c.地积单位,中国一市亩的百分之一;d.传统利息单位,年利一厘按百分之一计,月利一厘按千分之一计)。分是厘的10倍。③治理,整理:正(订正)。革(调整改革)。同厘庶政。《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六》刘裕拔起细微,能诛讨桓玄,兴复晋室,内厘庶政,外修封疆,吾何惜数郡,不以成其美乎! 王禹偁《待漏院记》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④古同“嫠”,寡妇。

厘弊

líbì

整治弊端。《明史·张岳传》:“巡视内府库藏,奏行釐弊八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盗户》:“邑令钟,牒请釐弊,得可。”清 冯桂芬《方恬庵先生家传》:“既居养舍,训吾师以阅文釐弊之法甚备。”

厘定

lídìng

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整合"。厘,即整理、治理;定,即规定。各种校规有待厘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今顾使中人之家失业若此,吾民安得泰然也!宜厘定其制。胡适《考证》:"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为厘定。"

厘妇

釐妇

lífù

寡妇。釐,通“嫠”。《诗·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毛传:“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釐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后因以“缩屋称贞”颂扬对危难中的妇女不加侵侮的美德。

厘革

lígé

改革。《宋书·孔琳之传》:“然苟无关於情,而有愆礼度,存之未有所明,去之未有所失,固当式遵先,釐革后谬。”《资治通鉴 齐纪一》自顷巧伪日甚,何以厘革?《旧唐书·文宗纪上》:“帝在藩邸,知两朝之积弊,此时釐革,并出宸衷,士民相庆,喜理道之復兴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九》今言某事有利,轻为厘革,始则皆以为当,久乃翻成有害,须加裁正,是朝令夕改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八》然尚有病民伤国有害无益者,如保甲、免役钱、将官三事,皆当今之急务,厘革所宜先者,别状奏闻,伏望早赐施行。《清史稿·高宗纪二》:“以江苏逋赋积至二百二十餘万,諭釐革催徵积弊。”

釐降

líjiàng

本谓尧女嫁舜事。《尚书·尧》:“釐降二女于嬀汭,嬪于虞。”孔传:“降,下嬪妇也,舜为匹夫,能以义理下帝女之心。”段玉裁撰异:“釐,整治之意;降,下也,整治下二女于嬀汭。”一说,釐谓治迹。见书·外戚传上序颜师古注。后多用以指王女下嫁。《三国志·魏志·文德郭皇后传》“遂立为皇后”裴松之注引 晋 王沉魏书:“后上表谢曰:‘妾无皇英釐降之节,又非姜任思齐之伦。’”《魏书·崔玄伯传》:“是以诸公主皆釐降於宾附之国,朝臣子弟,虽名族美彦,不得尚焉。”《唐语林·补遗一》引 唐 颜真卿《和政公主神道碑》:“歷考往代釐降之盛,未有如公主者焉。”按,指唐肃宗第二女下嫁柳谭 。

厘金

jīn

中国自清代至中华民国初年征收的一种商业税﹐因其初定税率为一厘(1%)﹐故名厘金。参见“抽厘”。

厘局líjú

旧时管理征收厘金的机关。局下设卡,卡又有分卡、巡卡。《官场现形记 第五回》上半年在那里办过几个月厘局,不该应要钱的心太狠了,直弄得民怨沸腾,有无数商人来省上控。《负曝闲谈第六回》:“这回幸亏从前的旧居停,替他在方伯面上吹嘘吹嘘,派了个瀏河厘局分卡的委员,总算是苦尽甜来了。”

釐剔

治理,整理:正(订正)。革(调整改革)。《清史稿卷九 世宗本纪》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尔未为州县,恶知州县之难?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尔未为州县,恶知州县之难?《清史稿卷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谕京、外问刑衙门清讼狱,釐剔弊端。

厘务

釐务

líwù

管理政事。旧唐书·刘祥道传》:"经明行修之士,犹或罕有正人,多取胥徒之流,岂能皆有德行。即知共厘务者,善人少而恶人多。" 赵升《朝野类要·职任》:"添差之官,则不理政事也。若许干预则曰仍厘务。"《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二》外任少卿监以下,年七十不任厘务者,其令转运、提点荆狱司以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四》以袭封衍圣公孔洙添差通判吉州,不釐务。

厘整

lízhěng

①治理整顿。晋 曹毗《歌高祖宣皇帝》:“应运拨乱,釐整天衢。”《宋书·武帝纪上》:“桓玄虽欲釐整,而众莫从之。”明 张居正《与荆州赵知府汝泉书》:“但县事废弛已久,釐整似当以渐。”一本作“釐振”。②谓整理修订书籍。明 归有光《荀子 序录》:“而今篇中亦多有失伦次者,余欲重加釐整。”

厘正

lízhèng

考据订正;整治改正。厘正讹谬。《资治通鉴 梁纪一》上(南梁武帝萧衍)素善钟律,欲厘正雅乐,乃自制四器,名之为。唐 孔颖达《毛诗正义 序》:“先君宣父,釐正遗文,缉其精华,褫其烦重。”明 张居正《王承奉传》:“而承奉从内佐之,所釐正国家事,不可胜道。”陈垣《史讳举例·前史避讳之文后史沿袭未改例》:“左户当作左民,亦唐人避讳追改,通鑑未及釐正。”

①即“发音:hé、háo、mò。外形像狐,穴居河谷、山边和田野间。②哺乳动物,形状与猫相似,毛皮可制衣物。亦称“狸子”、“狸猫”、“山猫”、“豹猫”。

狸力lílì

神话传说中的兽名。《山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狸奴

línú

猫的别名。宋 黄庭坚《乞猫》:“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盘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宋 陆游《赠猫》:“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资俸薄,寒无毡坐食无鱼。”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狸狌

líxīng

野猫。《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机辟,死於罔罟。”《庄子·秋水》:“騏驥驊騮,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成玄英疏:“狸狌,野猫也。”

lí I.

咖喱gālí。参见II.li。III.lǐ。IV. l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