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án

①残,尽,晚:夜人静。珊。酒阑jiǔlán谓酒筵将尽。饮至更阑,方始罢席,宿了一宵。更阑:更深夜残。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酒半阑。酒阑人散。《晋书 惠帝纪》溽暑之气将阑,淫蛙之音罕记,乃彰蚩笑,用符颠陨。《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六》远行之人,若少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曹玮)以此取之。唐·蒋防《霍小玉传》:时春物尚余,夏景初丽,酒阑宾散,离思萦怀。唐 岑参《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鸡鸣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阑。”宋 寇准《踏莎行 春暮》:“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红楼梦 46回》话说林黛玉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去,暂且无话。《红楼梦 76回》无奈贾母兴犹未阑,只得陪饮。《咏梅花 庚信》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鲁迅《集外集拾遗·无题诗之二》皓齿吴娃唱《柳枝》,酒阑人静暮春时。衰退;衰落;消沉。白居易《咏怀》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③妄,擅自。阑入(妄入,擅自进入);阑出(妄出,未得许可而擅自出去)《汉书·成帝纪》阑入尚方掖门。注:"无符籍妄入宫曰阑。"栏杆。五代 张泌《寄人诗》:“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唐婉《钗头凤》:“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láncán

尽,晚:夜阑人静。


阑出


lánchū

谓任意删除应有的内容。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南史><><><><陈书>·<王茂传>有潘妃事》:“东昏侯潘玉儿自缢事……但当入潘传中,乃潘则无传,而反叙於《王茂传》,阑入阑出,全非史法。”②无凭证擅自出边关。后泛指不受约束,擅自出疆界。《史记·汲郑列传》:“愚民安知市买 长安 中物而文吏绳以为阑出财物于边关乎?”裴骃集解:“应劭曰:‘阑,妄也。律,胡市,吏民不得持兵器出关。虽於京师市买,其法一也。’瓒曰:‘无符传出入为阑。’”《宋史·太宗纪一》:“诏;河南吏民不得阑出边关侵挠略夺,违者论罪。

阑风长雨

lánfēngcháng

阑珊的风,冗多的雨。指夏秋之际的风雨。泛指风雨不已。唐 杜甫《秋雨叹》:“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宋杨万里《过八尺遇雨》诗之一:节里无多好天色,阑风长(原注:去声)雨饯残年。

阑风伏雨

lánfēngfúyǔ

解释见“阑风长雨”。清·纳兰性德《菩萨慢》词:“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清·黄景仁《夏夜》诗:“阑风伏雨吹十日,作此酷暑如蒸燖。”

阑干

lán’gān

①纵横交织;弥漫嵌合。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②用竹、木、金属等制成的遮拦物。栏杆。唐 韩偓《已凉》“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南唐 李璟《摊破浣溪沙》:“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欧阳修《采桑子》: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③眼眶;横流的样子。忍不住泪珠阑干。唐 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唐 白居易《琵琶行》:“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九》间一日,上(德宗李适)开延英殿独召(李)泌,流涕阑干,抚其背曰:“非卿切言,朕今日悔无及矣!皆如卿言,太子仁孝,实无他也。自今军国及朕家事,皆当谋于卿矣。”南唐 冯延巳《谒金门词》:“鬭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毛滂《惜分飞 泪湿阑干花著露》:“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宋 吴文英《八声甘州 灵岩陪庾幕诸公游》:“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横斜。唐 刘方平《月夜/夜月》“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⑤借指北斗。北宋 周邦彦《蝶恋花》:“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阑入

lánrù

①擅自进入不应进去的地方等。《汉书·成帝纪》阑入尚方掖门。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无符籍妄入宫曰阑。”《唐律疏议·卫禁上·阑入庙社及山陵兆域门》应入出者悉有名籍。不应入而入为“阑入”,各得二年徒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九》按旧制,天子宫门不应入而入者,谓入阑入;阑入之罪,由第一门至第三门轻重有差。《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七》入直各居其次,非有旨不得上殿,阑入禁中者坐罪。搀杂进去。明 袁宗道《独坐》诗:阑入朱紫丛,驽马随鹏鹍。清 黄宗羲《再辞张郡侯修志书》一代有一代之制作,革命之际,每多忌讳隐语阑入,岂可不慎。是又不得不改者也。


阑珊

lánshān:

衰减;消沉。此刻太平湖饭店之宴已近阑珊。唐 白居易《咏怀》:“白髪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宋 唐婉《钗头凤》:“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宋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参见“意兴阑珊”。


lán

大波浪:波《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澜倒波随

lándǎobōsuí

比喻言行无标准。明 宋濂《<楚石禅师六会语>序》:“第近年以来,传者失真,澜倒波随,所趣日下。”《理学纂言 序》当今学者澜倒波随,一惟卑陋之归,伯清能尊朱子之学而扶导之,岂非朱子之孝子乎。


lán

《说文》诋谰也。按,以言抵阑,犹今言抵赖也。《汉书·梁共王灵传》王阳病抵谰置辞。注:“诬讳也。”《新唐书》亮谰辞曰:“囚等畏死,见诬耳。”

谰语lányǔ

妄语,没有根据的话。清·赵翼 《戏老》诗:“应号活死人,谰语聊自戏。”《花月痕第三十五回》无非谰语谀词。梁启超 《叙》:“又报章体例未善,率互相勦说,杂采谰语,荒唐悠谬,十而七八。”



lán

“阑”意为“格栅门”,引申为“格栅”、“平行的系列木条”。“文”指“文章”;亦可作“花”讲。“文”与“阑”联合起来表示“格栅样的文章”;亦可作“格栅样的花纹”讲。斑斓:灿烂多彩:五色斑斓斑斓的玛瑙。也作斒斓。


lán

金属元素,符号La(lanthanum)。是一种稀土元素。银白色,质软,在空气中容易氧化。用于制备钐、铕和镱,镧的化合物用来制光学玻璃、高温超导体等。


lán

古代上下衣相连的服装,即长衫或袍:襕衫( 古时读书人的服装)。《西游记第十七回》我夜来得了一件宝贝,名唤锦襕佛衣,诚然是件玩好之物。西游记第五十三回》太师指道:“那驿门外香案前穿襕衣者便是。”

襕袍lánpáo

古代的一种公服。因其于袍下施横襴为裳,故称。其制始于北 。《元史·礼乐志五》:“次一人,冠唐帽,緑襴袍,角带,舞蹈而进。”《水浒传第八四回》:“班部丛中转出一官员,乃是欧阳侍郎,襴袍拂地,象简当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