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ái

①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相对:来回。来往。过来。归来。来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②从过去到现在:从来。向来。③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来年。将来。来日方长。④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来头猪。⑤做某个动作:胡来。⑥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来动脑筋。⑦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来。⑧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来。⑨表示发生:暴风雨来了。⑩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来音质好,二来价钱便宜,我就买了。11.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来桂花香。12.表示语气,归去来兮!13.古作及物动词,表示“欢迎招待”或“使之来”。《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礼记·中庸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13.姓。

来朝

láicháo

①早,清早。《诗·大雅·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郑玄笺:“言其避恶早且疾也。”孔颖达疏:“清朝走马,未是善事,诗人言之,必有其意,故知美其避恶早且疾也。”②明早。宋 范成大《豫章南浦亭泊舟诗之一》:“来朝风一席,随处且浮家。”《水浒传 第七七回》:“今晚便杀出去好?却捱到来朝去好?”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六郎》:“今授为招远县鄔镇土地,来朝赴任。”③前来朝觐。《诗·小雅·采菽》:“君子来朝,何锡予之?”《左传·僖公十四年》:“夏,遇于防 ,而使来朝。”唐 张循之《送泉州李使君之任诗》:“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

来处不易

láichùbùyì

表示事情的成功或财物的取得,经过了艰苦努力。明·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5回:“一丝一缕,当思来处不易。”

来而不往非礼也

láiérbùwǎngfēilǐyě

别人对自己作出某种行动,己方却没有回应,这是不合礼数的。“来而不往,非礼也”出自《礼记·曲礼上》中的“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句话主要是教导人们要“以礼还礼”,不得怠慢他人。

来附

láifù

①归顺,归附。《孔子家语·王言》如此,故令则从,施则行,民怀其德,近者悦服,远者来附,政之致也。《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七》使郡县果设,有事不救,则孤来附之意,救之,则疲中国以事外夷,所谓获虚名而受实祸也。②依附;附着。《文苑英华 卷三一引 唐薛存诚》《祯石赋》莹然非追琢所及,忽尔若神灵来附。

来归

láiguī

①归顺;归附。②古代称女子出嫁(从夫家方面说)。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③归来,回来。

来好息师

láihǎoxīshī

招致和好,停止战争。

来鸿去燕

láihóngqùyàn

比喻行踪漂泊不定的人。清 黄景仁《稚存从新安归作此寄之》诗:“来鸿去燕江干路,露宿风飞各朝暮。”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6回:“如何窈窕如花女,也学来鸿去燕飞。”

来回来去

láihuíláiqù

指动作或说话来回不断地重复。他来回来去还是重复那几句话。

来会

láihuì

来集。汉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来贶

láikuàng

亦作“来况”。①有所赐益。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足下不远千里,来貺齐国。”郭璞注:“言有惠赐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来况”。②对友人来信或赠诗的敬称。晋 陆云《答车茂安书》:“前书未报,重得来况。”《资治通鉴 晋纪十五》会获来贶,情在暗至,有何已已。 唐 元稹《有馀杭周从事以十章》见寄,词调清婉,难于遍酬,聊和诗首篇以答来贶诗。

来来往往

láiláiwǎngwǎng

指多次来和去交往。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3回:“两个在阵前,来来往往,番番复复,搅做一团,扭做一块。”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3回:“只见街坊上来来往往,许多人挤在间壁一个庵院门首,尉迟南问土人为着何事。”

来历不明

láilìbùmíng

指人或事物的来历与经过不清楚。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郑仙姑》:“适新建县有阙氏者,雇一婢,来历不明。”

来龙去脉

láilóngqùmài

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但是,他究竟是做什么的呢,他的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呢,她忍不住好奇心总想问。”

来年

láinián

未来的一年,下一年,第二年。《史记 孝武本纪》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後封禅。”

来聘

láipìn

来:与“往”、“去”相对如:来回、来往、过来。《说文》聘:访也。《尔雅》聘,问也。来聘:来访问。左丘明《季札观乐》 “吴公子札来聘。”

来情去意

láiqíngqùyì

事情的内容和原因。请把事情的来情去意说清楚。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当下戴院长与宋公明说罢了来情去意,戴宗、宋江俱各大喜。”

来去无踪

láiqùwúzōng

踪:脚印。来时去时都看不见踪影。形容出没极为迅速或隐秘。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一回:“拿着一条不短不长的金箍棒,来无影,去无踪。”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六十一回:他岂不又有枝添叶儿,必说这妖怪青脸红发,来去无踪。

来日大难

láirìdànàn

表示前途困难重重。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李云夔《送李晦庵之燕》诗:“来日大难居不易,痴聋须效阿家翁。”

来日方长

láirìfāngcháng

将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情还大有可为。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鲁迅《书信集·致蒋抑卮》曼思故国,来日方长,载悲黑奴前车如是,弥益感喟。

来去分明

láiqùfēnmíng

形容手续清楚或为人在财物方面不含糊。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那时叫世人知我冰清玉洁,来去分明,也原谅我这不守闺门是出于万分无奈,不曾玷辱门庭。”蔡东藩《后汉演义》第七十九回:不忘故主,来去分明,真是天下第一义士。

来舍

láishè

回归而有所定止。表示安定而集中。《庄子·人间世》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庄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成玄英疏:“收摄私心,令其平等,专一志度,令无放逸,汝之精神自来舍止。”

来势汹汹

láishìxiōngxiōng

动作或事物到来的气势很厉害。洪水虽然来势汹汹,但我们的抗洪工程安然无恙。丁玲《风雪人间》上卷:“接着便是来势汹汹地展开了追查一封写给党中央的所谓反革命的匿名信,稍事迂回,便牵扯到我。”

来思

láisī

《诗·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出车:“今我来思,雨雪载涂。”朱熹集传:“采薇之所谓来,戍毕时也。此诗之所谓来,归而在道时也。”高亨注:“思,语气词。”后以“来思”表示回来、归来的意思。宋 辛弃疾《婆罗门引·用韵别郭逢道词》:“见君何日,待琼林、宴罢醉归时。人争看、宝马来思。”

来苏

láisū

①谓因其来而于困苦中获得苏息。晋 刘琨《劝进表》四海想中兴之美,群生怀来苏之望。②草名。

来岁

láisuì

来年。《周礼·春官·肆师》:“社之日,涖卜来岁之稼。”郑玄注:“社祭土为取财焉,卜者问后岁稼所宜。”晋 陶潜《酬刘柴桑诗》:“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宋叶清臣《贺圣朝 留别》:“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清 俞樾《茶香室丛钞·印卖状元赋》:“梦神授以来岁状元赋。”

来孙

láisūn

玄孙的儿子。《尔雅·释亲》: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kun)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

来庭

láitíng

犹来朝。谓朝觐天子。《诗·大雅·常武》:“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孔传:“来王庭也。”《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趋铜驼以观国,望金马而来庭。唐 张说《圣德颂》:“西戎远国,畏君之灵,古称即序,今乃来庭。”清 姚鼐《宋双忠祠碑》:“神陟在天,明曜刚大。思蠲厥心,来庭来对。”

来同

láitóng

犹言来朝。《诗·鲁颂·閟宫》:“至于海邦,淮夷来同。”马瑞辰《通释》:“説文‘同,会合也。’朝与会同,对文则异,散文则通。诸侯殷见天子曰同,小国会朝大国亦曰同,犹诸侯朝天子曰朝,诸侯自相朝亦曰朝也。”《晋书 愍帝纪总论》腹心不同,公卿异议,而独纳羊祜之策,杖王(浚)、杜(预)之决,役不二时,江湘来同。唐 李白《大猎赋》:“而忽也,莫不海晏天空,万方来同。”宋 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天子万年,四夷来同。”

来王

láiwáng

指古代诸侯定期朝觐天子。《周文 祭公谏征犬戎》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尚书·大禹谟》:“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孔传:“言天子常戒慎无怠惰荒废,则四夷归往之。”《南齐书·萧赤斧传》:“世祖嗣兴,增光前业,云雨之所沾被,日月之所出入,莫不举踵来王,交臂纳贡。” 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修文德以服远人,来享来王著其效。”

来信

láixìn

①指寄信给(说话者)。别忘了来信。从…来的信。读者来信。人民来信。③寄来或送来的信。来信收到。④古义,来送信的使者。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来仪

láiyí

①谓凤凰来舞而有容仪,古人以为瑞应。《汉书 王莽传》甘露从天下,醴泉自地出,凤皇来仪,神爵降集。比喻杰出人物的降临。③比喻爱慕之人的来临。

来因去果

láiyīnqùguǒ

指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要弄清楚这件事情的来因去果。谢觉哉《不惑集 领会》:“领会是‘心领神会’,不仅懂得文件的意义,而且懂得文件的来因去果。”

来迎去送

láiyíngqùsòng

来者迎之,去者送之。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销魂桥》:“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她在单位干来迎去送的工作。

来由

láiyóu

原因,缘故。这些话不是没有来由的。元 关汉卿《窦娥冤》:没来由犯王法,不堤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②结果。临老也没有来由。

来辕

láiyuán

来访的车乘。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截来辕於谷口,杜妄轡於郊端。”吕延济:“来辕、妄轡,谓周顒之车乘也。”

来早

láizǎo

明天早晨。唐 薛调《无双传》:"今日已夜,郎君且就客户一宿。来早同去未晚。"《三国演义 第二回》:"来早设朝,使廷臣奏董太后原系藩妃,不宜久居宫中。"《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四》帝(宋高宗)曰:“朕来早不出,太后御殿。”《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王兄暂请回步,来早定当报命。"

来札

láizhá

来信。唐 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诗:“会面思来札,销魂逐去樯。”清 尹会一《答苏仁三书》:“来札过奖,弥增颜汗耳。”《聊斋志异 黄九郎》公少有英称,曾邀叛王青盼,因购得旧所往来札,胁公。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大约刻工是不专属于某一纸店的,正如来札所测。” 

来者

láizhě

①将来的事或人。来者犹可追。《史记·太史公自序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使来者读之。②前来的人或物。来者不拒。

来者不拒

láizhěbùjù

对于有所求而来的人或送上门来的东西概不拒绝。《孟子·尽心下》:“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八十七回》弟子就学者不知多少,先生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来者不善

善者不来

láizhěbùshànshànzhěbùlái

来的人不怀好意清·赵翼《陔余丛考·成语》:“‘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亦本《老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句。”纪颖川听说潘一豹来请他,心想: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他连眼皮也没有抬。

来者居上

láizhějūshàng

后来居上。原指资格浅的新进反居资格老的旧臣之上。语出《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后亦用以称赞后起之秀超过前辈。《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宋·刘克庄《念奴娇·丙寅生日》词:陈人束阁,让他来者居上。

来者可追

láizhěkězhuī

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可追,可以补救。春秋鲁·孔丘《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宋·秦观《代蕲州守谢上表》辨之不早,嗟已迫于桑榆;来者可追,幸未填于沟壑。清 张之洞《复儿子书》:“虽然成事不说,来者可追,而今而后,速收汝邪心,努力求学,非遇星期,不出校门。

来者勿拒

láizhěwùjù

解释见“来者不拒”。《公羊传·隐公二年》:“公令戎于潜。”汉·何休注:“来者勿拒,去者勿追。”

来征

láizhēng

犹来临。陈琳《止欲赋》:“忽假瞑其若寐,梦所懽之来征。”《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俄而(刘)表卒,(刘)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三国魏 阮籍《清思赋》:“望舒整轡,素风来征。”

来之不易

láizhībùyì

来之:使之来。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何长工《红旗插上井冈山》我们活着的人都不要忘记,我们的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啊。《小萝卜头的故事》:“他知道,这个学习机会来之不易。”

来旨

láizhǐ

来信的旨意;来信告知。《晋书 愍帝纪》今为已至何许,当须来旨,便乘舆自出,会除中原也。南朝陈 徐陵《在北齐与杨仆射书》:“向所諮疑,谁能晓諭?若鄙言为谬,来旨必通。”

来踪去迹

láizōngqùjì

踪,行踪;迹,痕迹。指人的来去行踪或事物的前因后果。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幸得女子来踪去迹,甚是秘密。又且身子轻捷,朝隐而入,暮隐而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二回:“文武衙门都瞧了,来踪去迹也看了,尸也验了。”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八十四回:大家席地而坐,又细细问了水怪的来踪去迹。

来踪去路

láizōngqùlù

解释见“来踪去迹”。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如今我竟要求你的大笔,把我的来踪去路,实打实有一句说一句,给我说这么一篇。”

lái

①藜。《聊斋志异 秀才驱怪》园构造颇佳胜,而竹树蒙翳,景物阴森,杂花丛丛,半没草莱中。菔:萝卜的别称。《花月痕第四九回》伪王府供给,葱、韭、莱菔、白菜,价与黄金同秤。③古代指郊外轮休的田,亦指田废生草:“政烦赋重,田多荒”。

莱衣

láiyī

相传 春秋楚老莱子侍奉双亲至孝,行年七十,犹著五彩衣,为婴儿戏。后因以“莱衣”指小儿穿的五彩衣或小儿的衣服。着莱衣表示对双亲的孝养。相传春秋楚老莱子侍奉双亲至孝,行年七十,犹著五彩衣,为婴儿戏。后因以“莱衣”指小儿穿的五彩衣或小儿的衣服。着莱衣表示对双亲的孝养。唐 孟浩然 《夕次蔡阳馆》诗:“明朝拜家庆,须著老莱衣。”

lái

水:地名,在中国河北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九》(金赫舍哩执中)夺官民马与从行人,入紫荆关,杀涞水令。

lái I.

招徕zhāolái:招引(多指把顾客招来)。II.lài慰劳:劳(慰勉)。

lái

邛崃qiónglái,山名,又地名,都在四川。

lái

棶木:山茱萸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对生,椭圆状卵形。花小,白色至黄色。核果球形,蓝黑色。树皮和叶可提栲胶;种子榨油可制皂和润滑油;木材可供建筑和制家具用。

lái

金属元素,符号Re(rhenium)。银白色,质硬,机械性能好,电阻高。用来制电极、热电偶、耐高温和耐腐蚀的合金,也用作催化剂。

lài I.

慰劳:劳(慰勉)。II.lái招徕zhāolái:招引(多指把顾客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