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剋 | kè | ①能够:克勤克俭。《谷梁传 郑伯克段于鄢》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礼记·大学》《康诰》曰:“克明德。”《礼记·大学》《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鉴于殷,峻命不易。”《晋书 武帝纪》爰至末年,知惠帝弗克负荷,然恃皇孙聪睿,故无废立之心。②战胜,攻下:攻克。克复(战胜敌人并收回失地)。《汉书 王莽传下》遗使者发郡国兵击之,不能克。③制伏:克服。克制。克己奉公。以柔克刚。④严格限定:克日。克期。克扣。⑤消化:克食。⑥公制重量单位或质量单位:一克等于一公斤的千分之一。⑦中国西藏地方的容量单位,一克青稞约二十五市斤;亦是其地积单位,播种一克种子的土地称为一克地,约合一市亩。⑧通"刻"。雕刻。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⑨苛刻:克画。性俭克。 |
克爱克威 | kèàikèwēi | 《书·胤征》:“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后因以“克爱克威”谓恩威得当而使人心悦诚服。 |
克剥 | kèbāo | ①克扣剥削。明 施耐庵《水浒传 第一○五回》:“那将士费了本钱,弄得权柄上手,恣意克剥军粮,杀良冒功,纵兵掳掠,骚扰地方。”《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三 》敌人以克剥不恤为能,以杀戮不恕为威,穷奢极侈。②犹克薄。明 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下:“余谓此等语,皆克剥之辞,固不足道。”③刻,苛求。《西游记第四十二回》老孙自归佛果,保唐师父,一路上也捉了几个妖精,不似这厮克剥。参见“克薄”。 |
克薄 | kèbó | ①犹言苛刻,苛求。《东观汉记·耿弇传》:“今复定河北,以义征伐,表善惩恶,躬自克薄,以待士民,发号响应,望风而止。②挖苦,讽刺。《红楼梦 第二七回》那林姑娘 嘴里又爱克薄人。 |
克承 | kèchéng | 能够继承。唐 韩愈《息国夫人墓志铭》婉婉夫人,有籍宫门,克承其后。清 侯方域《重修白云寺碑记》余惟昔者崇祯以前,实克承庆历之业。《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唐弢《尺素书》在对待鲁迅问题上,姚文元也精通家学,克承父业,袭用了姚蓬子的手法。 |
克成 | kèchéng | 完成;实现。《尚书·武成》:“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勋,诞膺天命,以抚方夏。”《周书·文帝纪上》:“然凡欲立大功,匡社稷,未有不因地势,总英雄,而能克成者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论》:“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晋书 愍帝纪》赴同大限,克成元勋。《宋书 本纪武帝下》故能光有天下,克成大业者焉。明 张居正《答河道徐凤竹书》:“大功克成,当虚揆席以待。”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读书方有志於古今,学问更激切於时事,文章方望其长进,学业尤迟其克成。” |
克传弓冶 | kèchuángōngyě | 犹克绍箕裘。《旧唐书·赵道兴传》:“卿今克传弓冶,可谓不坠家声。” |
克逮克容 | kèdǎikèróng | 谓能和顺而宽容。清·周亮工《书影》第三卷:“即邑姜虽贤,不过如大姒克勤克俭,克逮克容。” |
克当 | kèdāng | 能承当;敢当。《花月痕第六回》(韩)荷生道:“诸公如此盛设,小弟何以克当!” |
克敌弩 | kèdínǔ | 良弓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四》乙亥,(宋高宗)诏有司造克敌弩,韩世忠所献也。《续文献通考·兵十四》明嘉靖二十七年,锦衣卫军匠冯经所献,一次可发两三枝箭。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弩》:“国朝军器造神臂弩、克敌弩,皆并发二矢、三矢者。” |
克敌制胜 | kèdízhìshèng | 指制服敌人,取得胜利。《孙子·虚实》:“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回:只今番克敌制胜,便见得先生妙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却。 |
克丁克卯 | kèdīngkèmǎo | 做事认真,一丝不苛。刘心武《醒来吧!弟弟》:“当个铁面无私,克丁克卯的检查员。” |
克定 | kèdìng | 《诗·周颂·桓》:“桓桓武王,保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郑玄笺:“能定其家先王之业,遂有天下。”后因称安定或平定为“克定”。《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上推以赤心,各展其用,不逾期月,克定三边,未及十年,平一四海。 |
克敦 | kèdūn | 意为“敦厚”,指为人忠厚朴实。《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士先器识而后辞章,果然内行克敦,文辞都是末艺。 |
克夺 | kèduó | 定夺,决断。《 |
克伐怨欲 | kèfáyuànyù | ①指好胜、骄傲、忌刻、贪婪四种恶德。②指关于四种恶德的理论。春秋鲁·孔丘《论语·宽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清·俞正燮《癸巳存稿·于谦狱论》:“万历甲辰九日,东林会讲克伐怨欲。” |
克复 | kèfù | ①能够恢复。克复旧物。②用武力收复失地。克复城池。《清史稿卷二十 文宗本纪》福建绅商克复漳州,优诏嘉之,查明给奖。③克服。 |
克恭克顺 | kèɡōnɡkèshùn | 能够恭敬而顺从,完全不违背。《晋书 武帝纪》格尔上下神祇,罔不克顺,地平天成,万邦以乂。 |
剋核/克核 | kèhé | 犹言限制;逼迫。《庄子·人间世》:“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於是并生厉心。剋核大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郭象注:“夫宽以容物,物必归焉。剋核太精,则鄙吝之心生,而不自觉也。”成玄英疏:“夫剋切责核,逼迫太甚,则不善之心歘然自应,情事相感,物理自然。” |
克荷 | kèhè | 能够承当。《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下》正位少阳,克荷基构。《陈书·程文季传》:“故散骑常侍、前重安县开国公文季,纂承门绪,克荷家声。”宋 王禹偁《济州众等寺新修大殿碑并序》:“天不遗憖,师之云亡,徒弟五人,今院主大德无相,克荷先愿,用伸孝思。” 李叔同《与昙昕法师书之三》:“万万珍重爱护,养德,充学,以克荷之。” |
克画 | kèhuà | ①指度量衡器上的刻度。《史记·李斯列传》:“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②犹刻画。 陆贾《新语·资质》:“无膏泽而光润生,不克画而文章成。” |
克获 | kèhuò | 谓战胜并有所掳获。俘获。《汉书·武帝纪》:“元朔六年,夏四月,卫青复将六将军絶幕,大克获。”《汉书 霍光传》其夏,票骑复西过居延,攻祁连山,大克获。《后汉书·盖延传》:“延等往来要击宪别将于彭城、郯、邳之间,战或曰数合,颇有克获。”《后汉书 邓寇列传第六》从光武追贼至蒲阳,连大克获,北州略定。 |
克己 | kèjǐ | 克制自己的私心,对自己要求严格。克己奉公。《汉书·王嘉传》孝文皇帝欲起露台,重百金之费,克己不作。《汉书 王莽传》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已不倦。《后汉书·陈寔传》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唐 韩愈《贺太阳不亏状》陛下敬畏天命,克己修身,诚发于中,灾销于上。《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臣(陈俊卿)愿陛下(宋孝宗)克己厉行,一以太祖为法,则盛德光辉,将日新于天下,而前日之过,何伤日月之明哉! |
克己奉公 | kèjǐfènggōng | 指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为公。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唐·李延寿《北史·卷三·魏高祖孝文帝本纪》:“自今牧守温良仁俭,克己奉公者,可久于其任。”北朝北齐·魏收《魏书·孝文纪上·牧守久任诏》:“自今牧守,温仁清俭克己奉公者,可久于其任,岁积有成,迁位一级。” |
克己复礼 | kèjǐfùlǐ |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朱子解克己复礼,其言曰: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复,譬如尘垢既去,则镜自明;瓦砾既扫,则室自清。又曰:克己复礼,间不容发,无私便是仁。又曰:天理人欲,相为消长,克得人欲,乃能复礼。又曰:敬如治田灌溉,克己如去恶草。王阳明有云: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克己就是要灭此心中之贼。《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近世士大夫有所谓道学者,其说以谨独为能,以践履为高,以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为事。 |
克己慎行 | kèjǐshènxíng | 克己:克制自己;慎:谨慎。约束自己,小心做事。唐·韩愈《送齐皞下第序》:“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 |
克济 | kèjì | 谓能成就。《后汉书·杜诗传》:“陛下亮成天工,克济大业。”《周书·苏绰传》:“昔民殷事广,尚能克济;况今户口减耗,依员而置,犹以为少。”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三五回》:“事若不济,偃不知死在何处,焉得与尔食之?如其克济,子当列鼎而食,偃肉腥臊,何足食?”《资治通鉴 晋纪十六》(温)峤等与公并受国恩,事若克济,则臣主同祚;如其不捷,当灰身以谢先帝耳。《资治通鉴 齐纪十》若使萧衍克济,上下同心,岂唯后图之难,亦恐扬州危逼。 |
克家儿 克家子 | kèjiāér kèjiāzǐ | 能继承祖业的子弟。宋 邵雍《首尾吟 之三一》肥游虽无润屋物,劳谦却有克家儿。《金史·世宗纪下》譬之农家种田,商人营财,但能不坠父业,即为克家子。 |
克肩一心 | kèjiānyīxīn | 指能一心以事君。《书 盘庚下》:“式敷民德,永肩一心。”孔传:“用布示民必以德义,长任一心以事君。”宋 司马光《赐新除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上第一表辞恩命不允断来章批答》卿历事三世,克肩一心,事效已明,时望攸属。 |
克减 | kèjiǎn | ①克扣,减少。克减工钱。②消灭,铲除。《左传 郑子家告赵宣子》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 |
克翦 | kèjiǎn | 歼灭;扫除;诛伐,消灭。平定。晋 左思《魏都赋》:“三接三捷,既昼亦月,剋翦方命,吞灭咆烋。”《魏书·世祖纪上》:“赖神祇之助,将士宣力,用能摧折强竖,克翦大憝。”南朝陈 徐陵《移齐文》:“克翦无算,縲禽不貲,欲计军俘,终难巧历。”《梁书·武帝纪上》:“谋猷禁省,指授羣帅,剋翦鲸鯢,清我王度。”《周书·文闵明武宣诸子传论》:“高祖克翦芒刺,思弘政术。”唐 柳宗元《献平淮夷表》:“今又发自天衷,克翦淮右。” |
克俭克勤 | kèjiǎnkèqín | 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尚书 大禹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适来这杯酒,乃劝大舅,自今以后,兢兢业业,克俭克勤,以付岳父泉台之望。亦“克勤克俭”, |
克捷 | kèjié | 克敌制胜。《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晋书 谢安传》安遣弟(谢)石及兄子(谢)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屡犯艰厄,常致克捷。 |
克尽厥职 | kèjìnjuézhí | 厥:他的。能够尽到职责,做好工作。近义词:忠于职守、克尽职守、鞠躬尽瘁。《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三》朕(宋英宗)持赏罚之大公,固将必行之。百执事其易虑孜孜,各修厥职以称朕意。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一回:“又蒙圣恩,命俺叨袭父职,敢不克尽厥职。" |
克勤克俭 | kèqínkèjiǎn | 既能勤劳,又能节俭。亦“克俭克勤”。《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后人据此提炼出“克勤克俭”。后唐·沈昫《旧唐书·卷一八○·张允伸传》:“允伸领镇凡二十三年,克勤克俭,比岁丰登。”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一二·郊庙歌辞十二·梁太庙乐舞辞·撒豆》:“笾豆斯撒,礼容有章。克勤克俭,无怠无荒。” |
克勤小物 | kèqínxiǎowù | 勤勤恳恳做小事《曾国藩日记·论自我克制》古之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 |
克举 | kèjǔ | ①限期举事。《列子·汤问》:“管仲勉齐桓公,因游辽口,俱之其国,几克举。”《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中原多故,百有馀年,礼乐仪制,不绝如线,今幸时和岁丰,克举禋祀。②捡起来,举起来,实行起来。《晋书 符坚载纪 上》《诗》云:‘德輶如毛,人鲜克举。’ |
克堪 | kèkān | 谓胜任。《尚书·多方》:“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神天。”孔传:“言周文武能堪用德,惟可以主神天之祀,任天王。”《后汉书·郑玄传》:“惟彼数公,懿德大雅,克堪王臣,故宜式序。”三国魏 曹操《上书让封》:“优策褒崇,光曜显量,非臣尪顽所能克堪。”(石遵)假刘氏令曰:“嗣子幼冲,先帝私恩所授,皇业至重,非所克堪;其以遵嗣位。”《资治通鉴 宋纪二》猥以不德,谬降大命,顾己兢悸,何以克堪!《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六》太子(李隆基)闻之,驰入见,自投于地,叩头请曰:“臣以微功,不次为嗣,惧不克堪,未审陛下遽以大位传之,何也?”《续资治通鉴 梁纪二》更使彻曙巡警,露坐不眠,精神有限,何以克堪! |
克厉 克励 | kèlì | 克制私欲,力求上进。《北史·穆罴传》:“(穆羆)频以不法致罪,孝文以其勋德之旧,让而赦之。转吐京镇将,深自剋励。”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古人云:‘膏粱难整。’以其为骄奢自足,不能剋励也。”《隋书·循吏传·梁彦光》:“彦光欲革其弊……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於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於是人皆剋励,风俗大改。” |
克隆 | kèlóng | ①兴隆,昌盛。《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赖英贤尽力,文武同心,翼赞大功,克隆帝业。②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译,而英文“clone”则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条,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在大陆译为“无性繁殖”。 |
克明 | kèmíng | ①克明,能明。后亦用作歇后语,谓任用贤能之士。②能察是非。《诗·大雅·皇矣》:“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郑玄笺:“照临四方曰明。”朱熹集传:“克明,能察是非也。”晋 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笃生我后,克明克秀。”《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右卫胄曹参军陈子昂上疏:罪有实者显示明刑,滥者严惩狱吏,使天下咸服,人知政刑,岂非至德克明哉!③谓能尽君道。《尚书·伊训》:“居上克明,为下克忠。” 蔡沉集传:“居上克明,言能尽临下之道。” |
克念 | kèniàn | ①克:能够;念:惦念。表示牢记。《晋书·苻坚载记上》:“坚曰:‘吾思汉文之返千里马,咨嗟美咏。今所献马,其悉返之。’庶克念前王,仿佛古人矣。”②控制内心的妄念、邪念。《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叔宝承风,因求继好,载伫克念,共敦行李。《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遐迩黎人,家家自修,人人克念,使不轨不法,荡然俱尽。谚语:“克念者,自生百福;作念者,自生百殃”,意思是抑制坏念头会有福运,产生坏念头会有灾祸。《封神演义 二二》:“自古有云:‘克念者,自生百福;作念者,自生百殃。’……臣料朝歌不久属他人矣。” |
克念作圣 | kèniànzuòshèng | 克含有“能够主宰或控制”的意思;能够控制内心的妄念、邪念,就具有了圣人的行为。“圣”是人对于一切理事通达明瞭的行为,具有这样心思和实践行动的人,今人称之为“圣人”。 |
克宁 | kèníng | 安定;平定。《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克宁旧都。晋 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征讨暴乱,克寧区夏。”南朝齐 王俭《褚渊碑文》:“勠力尽规,克寧祸乱。” |
克平 | kèpíng | 制伏,平定。征服;平定。《晋书 惠帝纪》成都王颖温仁惠和,克平暴乱。《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以去岁属有疹疾,遂不得克平逋寇。 |
克期 剋期 | kèqī | 在严格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晋书 葛洪传》后忽与(邓)岳疏云:“当远行寻师,克期便发。”《南史·宋纪上》帝克期至都,而每淹留不进。《水浒传 第七八回》十个节度使非同小可,每人领军一万,克期并进。 |
克全 | kèquán | 脱离危险。《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汉高祖)平城之下,七日不火食,赖陈平之谋,太上、妻子克全,免匈奴之祸。 |
克襄 | kèrǎng | ①能谦让。《尚书·尧典》:“允恭克让。”孔传:“克,能。”孔颖达疏:“善能谦让。”《孔子家语·六本》:“昔尧治天下之位,犹允恭以持之,克让以接下。”《汉书·艺文志》:“合於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颜师古 注:“攘,古让字。”明 李东阳 《新修平阳府城记》:“且阳平之民,旧称勤俭,服劳、温恭、克让,有尧之遗风。”②克表示能够;襄古同“攘”,扫除。《封神演义 第一百回》臣等原系山谷野人;奉师法旨下山,克襄劫运,戡定祸乱。今已太平,臣等理宜归山,以覆师命。 |
克让 | kèràng | 亦作“克攘”。能谦让。《汉书 王莽传》莽虽克让,朝所宜章,以时加赏,明重元功,无使百僚元元失望。《晋书 武帝纪》皇天鉴下,求人之瘼,既有成命,固非克让所得距违。晋 刘琨《劝进表》: “以黔首为忧,不以克让为事。” |
克日 | kèrì | 约定日期。克日兴师。《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晋书 元帝纪》移檄四方,征天下之兵,克日进讨。《资治通鉴 魏纪六》(公孙)渊复遣侍中卫演乞克日送任。《陈书·后主纪》:“眷兹狴犴,有轸哀矜,可克日于大政殿讯狱。”《水浒传 第五四回》:“臣举保此人,可以征剿梁山泊,可授兵马指挥使,领马步精鋭军士,克日扫清山寨,班师还朝。”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书的还魂和赶造》:“如果仅仅是克日速成的草稿,或是栈房角落的存书,改换新装,招摇过市……实际上却不过得到一大堆废物。” |
克啬 | kèsè | 苛刻吝啬。《红楼梦 第四六回》凡出入银钱事物,一经他手,便克啬异常。 |
克绍 | kèshào | 能够继承。《尚书·冏命》:“俾克绍先烈。” 孔传:“使能继先王之功业。”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 卷二十》:“有温顗者,乃飞卿之孙,宪之子。仕蜀,官至常侍。无它能,唯以隐僻绘事为克绍也。” |
克绍箕裘 | kèshàojīqiú | 《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因以“克绍箕裘”谓能继承祖业。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二部分二:“他父亲虽是病得发昏,也知道这儿子是个克绍箕裘的佳儿,不由不放心大胆,一言不发,含笑而逝。” |
克绳祖武 | kèshéngzǔwǔ | 克:能够。绳:按照、看齐(像准绳的说法)。“克绳祖武”,就是“能像祖宗一样彪悍”。《明史 卷九 宣宗》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
克胜 | kèshèng | ①刻忌好胜。《汉书·匡衡传》:“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②克敌制胜。《宋书本纪武帝上》虽连战克胜,然众寡不敌,高祖独深虑之。元 刘祁《归潜志卷七》:“驱此辈战,欲其克胜,难哉。” |
克绍箕裘 | kèshàojīqiú | 克:能够;绍:继承;箕:畚箕;裘:兽皮袄。会学着先辈人缀补兽皮制皮袄;弯着柳条制畚箕。比喻能继承先辈事业。王老三也算是克绍箕裘,凭着一手好泥瓦手艺,这几年发了起来。西汉 戴圣《礼记 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
克摅猷略 | kèshūyóulüè | 能够发表或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策略。“克”表示能够 |
克嗣良裘 | kèsìliángqiú | 解释同“克绍箕裘”。唐·向延之《兰亭始末记》:“与兄孝宾俱舍家入道,俗号永禅师。禅师克嗣良裘,精勤此业。” |
克殄 克殄 | kètiǎn | 歼灭(敌人)。《后汉书·党锢传·李膺》:“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晋书·刘元海载记》:“诚能命将四出,决机一掷……此高皇帝之所以创竖鸿基,克殄强楚者也。”《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太子太傅封孚问于申胤曰:“(桓)温众强士整,乘流直进,今大军徒逡巡高岸,兵不接刃,未见克殄之理,事将何如?”《资治通鉴 宋纪九》(刘)劭遽即位,下诏曰:“…今罪人斯得,元凶克殄,可大赦,改元太初。”唐 牛肃《吴保安》:“以将军英勇,兼足下才能,师之克殄,功在旦夕。” |
克谐 | kèxié | 能够成功。克,能。谐,和谐,有圆满、顺利的意思。《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明 王守仁《象祠记》《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
克心 | kèxīn | ①约束内心。《汉书 王莽传》然而折节行仁,克心履礼。袁绍《与公孙瓒书》:“足下曾不寻讨祸源,克心罪己。”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漕矩吒国》:“宗事外道,克心苦行,天神授其呪术。”②亦作“尅心”。铭刻在心。《三国志·吴志·贺齐传》“徐盛被创矢矛”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权征合肥还,为张辽所掩袭於津北,几至危殆。齐时率三千兵在津南迎权 …… 权自前收其泪曰:‘大惭!谨以尅心,非但书诸绅也。’” |
克厌 | kèyàn | ①能符合或满足。《国语·周语下》:"帅象禹之功,度之于轨仪,莫非嘉绩,克厌帝心。"韦昭注:"克,能也。厌,合也。"《汉书 王莽传中》改元为初始,欲以承塞天命,克厌上帝之心。晋 张悛《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蒙诏书之恩,裁加表异,以宠亡灵,则人望克厌,谁不曰宜!"《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帝曰:“与其去位,曷若同寅协恭,交修不逮,思所以克厌天心者!” ②制止。《晋书·文帝纪》:“惟公经德履哲,明允广深……毗翼前人,仍断大政,克厌不端,维安社稷。” |
克意 | kèyì | 刻意,专心。《晋书 孝武帝纪》夫因变致休,自古之道,朕敢不克意复心,以思厥中?唐 李商隐《樊南乙集叙》:“三年已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剋意事佛。”旧题宋 尤袤《全唐诗话·僧灵一》:“自齐梁以来,道人为文者多矣,少有入其流。一公乃能剋意精妙,与士大夫更唱递和,不其伟与?” |
克臻 | kèzhēn | 能达到。明 刘若愚《酌中志·逆贤羽翼纪略》:“(馬謙)誠區畫安詳,任勞任怨,祁寒暑雨,未之少懈,不四五年,克臻厥成。” |
克终 | kèzhōng | 谓善终,坚持到底。《三国志·蜀志·马良传》:“其人吉士,荆楚之令,鲜于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传之后叶,克终若始。《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三年》:“高祖尊宠五王而夷灭,光武抑损诸将而克终。”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祝盟》:“然义存则克终,道废则渝始,崇替在人,呪何预焉?”《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高视五帝,俯协三王,然而靡不有初,克终盖寡,其故何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资治通鉴 唐纪十一》魏征上疏,以为:“陛下(李世民)志业,比贞观之初,渐不克终者凡十条。” |
克祚 | kèzuò | 谓能继承祖辈的福禄。《孔丛子·执节》:“愿后世克祚,不忝前人,不泯祖业。”《三国志吴书 吴主传》俾坠其师,无克祚国。《晋书·阮种传》:“天聪明自我聪明,是以人主祖承天命,日慎一日也。故能应受多福而永世克祚。” |
氪 | kè | 一种气体元素,无色、无臭,不易与其他元素化合,能吸收X射线,可用作X射线的屏蔽材料,亦可用来填充灯泡。 |
可 | kè I. | 可汗(hán)①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中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乐府诗集 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II.参见k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