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 | kē | ①碰在硬东西上:头磕破了。磕磕碰碰(喻人和人之间发生的小冲突)。磕头碰脑。磕头(亦作“叩头”)。②把东西向较硬处碰使附着物掉下来:磕打。磕烟袋锅儿。 |
磕额 | kē’é | 亦作磕頟。凸出的额头。《红楼梦》第九三回:“但見 包勇 身長五尺有零,肩背寬肥,濃眉爆眼,磕額長髯,氣色粗黑,垂着手站着。” |
磕磕绊绊 | kēkēbànbàn | 跌跌撞撞,指不太顺利。清·无名氏《刘公案》第63回:“不多一时,来到跟前,把那个老者吓得磕磕绊绊地跑了个无踪无影。”钱宁《圣人》第五章:“孔子尽量保持神色不变,态度凛然,脚下磕磕绊绊,步伐仍然不乱,停顿有致,急缓分明。” |
磕头礼拜 | kētóulǐbài | 磕头:旧时礼节,跪在地上头碰地。礼拜:向尊敬的人或神行礼。恭敬地跪在地上叩头行礼。元·无名氏《小张屠》第三折:“你只望着大安州磕头礼拜。”清 李观海《歧路灯》第十三回:乜宁礼再三央人,磕头礼拜,他舅恨极,发誓再不上他的门。 |
磕头碰脑 | kētóupèngnǎo | 形容人多而相挤磕碰,或东西多而处处碰人。清·俞万春《荡寇志》第八十五回:“磕头碰脑,又都是些树木,不能动步,头盔早已落地,万缕青丝披散,绕住了枪杆。”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三回:这有何难?放着相大爷一个名进士,磕头碰脑,满路都是同年,这有甚么难处! |
磕头如捣 | kētóurúdǎo | 磕头:跪在地上头碰地。捣:捶打。磕头快得像捶打东西一样。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14回:“可汗磕头如捣蒜的说道:‘我等肉眼凡夫,不知天使系何等神佛。’”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一十四回可汗磕头如捣的说道:“我等肉眼凡夫,不知天使何等神佛。” |
磕头烧香 | kētóushāoxiāng | 解释比喻求人说好话。 |
磕膝头 | kéxītóuér | 膝盖。四川方言中,膝盖被称为“磕膝头儿”或“磕膝头子”。《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聘娘拿大红汗巾,搭在四老爷磕膝上。” 也作“肐膝” “肐膝儿”,后演变为“磕膝头儿”。 |
磕牙 | kēyá | 闲谈;斗嘴:闲磕牙;磕牙聊天儿。《聊斋志异 凤阳士人》何处与人闲磕牙?望穿秋水,不见还家, 潸潸泪似麻。 |
磕牙料嘴 | kēyáliàozuǐ | 多嘴多舌。元 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三折:“咱与你甚班辈,自来不相会,走将来嗑牙料嘴。” |
嗑 | kē I. | 本义是多话,有闲谈,聊天之意。唠嗑:闲谈;聊天。《说文》嗑,多言也。嗑牙(闲谈,多嘴);嗑牙料嘴(耍嘴,斗嘴)。II.kè指用上下门牙咬有壳的或硬的东西。嗑瓜子。III. hé①闭合。②何以,为什么。③用同"喝"。IV.xiā《集韵》《类篇》𠀤迄甲切,音呷。嗑然笑声。《庄子·天地》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 |
嗑牙料嘴 | kēyáliàozuǐ | 多嘴多舌。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我这里道姓呼名,他那里嗑牙料嘴。”请不要在我面前嗑牙料嘴了,我不会相信你的。 |
榼 | kē | ①古代盛酒的器具,“使行人执榼承饮。”《晋书 元帝纪》初,玄石图有“牛继马后”,故宣帝深忌牛氏,遂为二榼,共一口,以贮酒焉,帝先饮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②泛指盒一类的器物。《聊斋志异 小人》康熙间,有术人携一榼,榼中藏小人,长尺许。《聊斋志异 云萝公主》是年游泮,翁谢仪十金。耿(崧生)受榼返金。参见“壶榼”;“携壶挈榼”。 |
瞌 | kē | 瞌睡:困倦,想睡觉。 |
搕 | kē I. | 指敲击。搕烟袋。《西游记第五六回》汤着的就死,挽着的就亡;搕着的骨折,擦着的皮伤。II. è以手覆盖。 |
趷 | kē | 趷蹬蹬:器物撞击声,如“猛然一阵狼虫过,吓得人心趷蹬蹬惊。 |
趷跶 | kēdá | 象声词。《三国演义 第四一回》背后张合赶来,云(赵云)加鞭而行,不想趷跶一声,连马和人,颠入土坑之内。 |
趷踏 | kētà | 《三国演义 第八九回》:“ 孟获 当先呐喊,抢到大林之前,趷踏一声,踏了陷坑,一齐塌倒。” |